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3)

攝決擇分中修所成慧地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有四聖諦。世尊為諸聲聞說是淨煩惱所緣境界。謂苦諦等。如前已說。問若真實無顛倒相是諦相者。諸外道見諸邪勝解諸邪論等。非真非實並是顛倒。云何諦攝。若不攝者。彼應不感當來後有。應非苦因。答雖非真實亦是顛倒。然說苦集二諦所攝。所以者何。彼雖皆是邪性所攝。然即此邪性相。是真是實皆不顛倒。是苦性故是苦因故。

復次,有四聖諦,世尊為諸聲聞說是淨煩惱所緣境界,謂苦諦等,如前已說。問:若真實無顛倒相是諦相者,諸外道見諸邪勝解諸邪論等,非真非實並是顛倒。云何諦攝?若不攝者,彼應不感當來後有,應非苦因。答:雖非真實亦是顛倒,然說苦、集二諦所攝。所以者何?彼雖皆是邪性所攝,然即此邪性相,是真是實皆不顛倒,是苦性故、是苦因故。

 

復次由二相故顯無常義。一依大乘道理相。二依聲聞乘道理相。謂非有義及其相滅壞義。由二種相顯示苦義。謂非有執習氣麤重義。及三受所隨生等八種苦相轉義。由二種相顯示空義。謂補特伽羅自性遠離相義。及諸法自性遠離相義。由二種相顯無我義。謂大乘道理及聲聞乘道理補特伽羅自性無我相義。諸法自性無我相義。

復次,由二相故,顯無常義:一依大乘道理相;二依聲聞乘道理相,謂非有義及其相滅壞義。由二種相顯示苦義:謂非有執習氣麤重義、及三受所隨生等八種苦相轉義。由二種相顯示空義:謂補特伽羅自性遠離相義、及諸法自性遠離相義。由二種相顯無我義:謂大乘道理及聲聞乘道理補特伽羅自性無我相義、諸法自性無我相義。

 

復有二教。謂無常教。無始教。又有二種通達。謂有為界通達。無為界通達。復次由五因緣。若無常即苦。一由攝受。謂無常諸行皆為麤重所攝受故。二由法性。謂是生等苦法性故。三由隨逐。謂彼三苦常隨逐故。四由因。謂是增長行因故。五由執著。謂是顛倒所緣事故。

復有二教:謂無常教、無始教。又有二種通達:謂有為界通達、無為界通達。復次由五因緣,若無常即苦:一由攝受,謂無常諸行皆為麤重所攝受故;二由法性,謂是生等苦法性故;三由隨逐,謂彼三苦常隨逐故;四由因,謂是增長行因故;五由執著,謂是顛倒所緣事故。

 

復次由五因緣。若苦即無我。一離苦諸行我不可得故。二彼苦諸行依眾緣故。三無作用故。四有剎那生常隨轉故。五展轉相依故。問若苦諦攝。皆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耶。設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皆苦諦攝耶。答若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當知皆是苦諦所攝。或有是苦諦攝非不可愛。乃至廣說。謂除苦苦所攝諸行。所餘壞苦。行苦所攝諸行。

復次,由五因緣,若苦即無我:一離苦諸行我不可得故、二彼苦諸行依眾緣故、三無作用故、四有剎那生常隨轉故、五展轉相依故。問:若苦諦攝,皆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耶?設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皆苦諦攝耶?答:若不可愛不可樂是苦,是損惱是違害,當知皆是苦諦所攝。或有是苦諦攝非不可愛,乃至廣說。謂除苦苦所攝諸行,所餘壞苦、行苦所攝諸行。

 

問如佛世尊以八種相分別苦諦。所謂生苦老苦。廣說乃至總略五取蘊苦。此中幾相顯苦苦性。幾相顯壞苦性。幾相顯行苦性。答前五顯苦苦性。中二顯壞苦性。愛別離苦。已得所愛變壞故。求不得苦。未得所愛變壞故。後一總略五取蘊苦。顯行苦性。

問:如佛世尊以八種相分別苦諦,所謂生苦、老苦,廣說乃至總略五取蘊苦。此中幾相顯苦苦性?幾相顯壞苦性?幾相顯行苦?。答:前五顯苦苦性;中二顯壞苦性,愛別離苦、已得所愛變壞故、求不得苦、未得所愛變壞故;後一總略五取蘊苦,顯行苦性。

 

問若無常是苦耶。設苦是無常耶。答諸苦皆無常。有無常非苦。謂道諦。所以者何。道非苦受等所攝故非苦苦道非變壞何有變時當生壞苦。道能解脫一切雜染品麤重故。能違一切生相續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攝。問若無常苦皆空無我耶。設空無我皆無常苦耶。答諸無常苦皆空無我。有空無我非無常苦。謂於此中苦集諦具四種。道諦有三。滅諦有二。非無常非苦。

問:若無常是苦耶?設苦是無常耶?答:諸苦皆無常。有無常非苦,謂道諦。所以者何?道非苦受等所攝,故非苦苦;道非變壞,何有變時當生壞苦。道能解脫一切雜染品麤重故,能違一切生相續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攝。問:若無常苦皆空無我耶?設空無我皆無常苦耶?答:諸無常苦皆空無我。有空無我非無常苦,謂於此中苦、集諦具四種,道諦有三,滅諦有二,非無常、非苦。

 

問若無常苦者皆無常故是苦耶。答或無常故或自性故。謂所有行壞苦故苦。彼無常故是苦。若苦苦故苦。行苦故苦。彼自性故。是苦損惱性故。苦所揉故。問若是苦諦亦集諦耶。設是集諦亦苦諦耶。答諸是集諦者皆是苦諦。或是苦諦而非集諦。謂一切阿羅漢清淨相續中所有若善若無記。一切世間法一切異生身中所有果異熟攝無記諸法。一切現在士用所生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俱行無記諸行。當知唯是苦諦所攝。

問:若無常苦者皆無常故是苦耶?答:或無常故、或自性故。謂所有行壞苦故苦,彼無常故是苦。若苦苦故苦、行苦故苦,彼自性故,是苦損惱性故,苦所揉故。問:若是苦諦亦集諦耶?設是集諦亦苦諦耶?答:諸是集諦者,皆是苦諦。或是苦諦而非集諦:謂一切阿羅漢清淨相續中,所有若善若無記;一切世間法一切異生身中,所有果異熟攝無記諸法;一切現在士用所生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俱行無記諸行;當知唯是苦諦所攝。

 

問若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世間諸法。彼何因緣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諦所攝。問若一切後有業煩惱由相故皆是集諦攝。何緣世尊唯施設愛。答此愛能起取故。能發業故。遍諸事故。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種無義利故。

問:若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世間諸法,彼何因緣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諦所攝。問:若一切後有業煩惱由相故皆是集諦攝,何緣世尊唯施設愛?答:此愛能起取故、能發業故、遍諸事故。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種無義利故。

 

遍諸事者。謂如此愛名順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遍諸事。當知亦爾。順後有愛復有二種。一緣後有境。二是後有因。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已得可意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不相離久住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得所求境界。或為和合。或為不離。或為增益諸所有愛。

遍諸事者:謂如此愛名順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遍諸事,當知亦爾。順後有愛,復有二種:一緣後有境、二是後有因。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已得可意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不相離久住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得所求境界,或為和合、或為不離、或為增益諸所有愛。

 

問若是愛者。亦是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順後有非喜貪俱行非彼彼喜樂。謂於上解脫悕求欲證。或有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而非是愛。謂與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愛。及餘煩惱相應所有受想思無明等。即此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是愛者,亦是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順後有非喜貪俱行非彼彼喜樂:謂於上解脫悕求欲證。或有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而非是愛:謂與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愛,及餘煩惱相應所有受、想、思、無明等。即此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順後有愛是喜貪俱行愛耶。設喜貪俱行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諸喜貪俱行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喜貪俱行愛。謂染污憂俱行愛。或別離愛或不和合愛。問若順後有愛亦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若彼彼喜樂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彼彼喜樂愛。謂緣後有境愛。及喜貪俱行愛。

問:若順後有愛是喜貪俱行愛耶?設喜貪俱行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諸喜貪俱行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喜貪俱行愛:謂染污憂俱行愛、或別離愛、或不和合愛。問:若順後有愛亦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若彼彼喜樂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彼彼喜樂愛:謂緣後有境愛,及喜貪俱行愛。

 

問若喜貪俱行愛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喜貪俱行愛耶。答應作四句。謂於已得可愛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愛是初句。即於可愛未來當得未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二句。即於此當得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喜貪俱行愛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喜貪俱行愛耶?答:應作四句。謂於已得可愛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愛,是初句。即於可愛未來當得未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二句。即於此當得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成就欲界繫受亦成就色界繫受耶。設成就色界繫受亦成就欲界繫受耶。答應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繫非色界繫。謂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對治。或成就色界繫非欲界繫。謂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繫亦色界繫。謂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對治。

問:若成就欲界繫受亦成就色界繫受耶?設成就色界繫受亦成就欲界繫受耶?答:應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繫非色界繫:謂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對治。或成就色界繫非欲界繫:謂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繫亦色界繫:謂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對治。

 

或俱不成就。謂生無色界。又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作已辦。住出世道及滅盡定。如欲界繫望色界繫作四句。如是欲界繫望無色界繫。欲界繫望不繫。色界繫望無色界繫。色界繫望不繫。無色界繫望不繫。如其所應皆作四句。

或俱不成就:謂生無色界。又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作已辦,住出世道及滅盡定。如欲界繫望色界繫作四句,如是欲界繫望無色界繫、欲界繫望不繫、色界繫望無色界繫、色界繫望不繫、無色界繫望不繫,如其所應皆作四句。

 

問諸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耶。設是過患過失相應欲是妙欲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妙欲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能不染污現行。若於彼不作功力。無罪安樂住。能攝受梵行。或有過患過失相應欲非妙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一向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能悅意。及煩惱欲。

問:諸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耶?設是過患過失相應欲是妙欲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妙欲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能不染污現行。若於彼不作功力,無罪安樂住,能攝受梵行。或有過患過失相應欲非妙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一向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能悅意,及煩惱欲。

 

或有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不能不染污現行。一向可愛乃至悅意。或有非妙欲亦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一切色無色界繫煩惱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過患過失相應欲故。說如是言。妄分別貪是士夫欲。

或有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不能不染污現行,一向可愛乃至悅意。或有非妙欲亦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一切色、無色界繫煩惱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過患過失相應欲故,說如是言:妄分別貪是士夫欲。

 

復次此愛略有二種。初是有愛。後是受用愛。此復二種。謂於已得未得所受用處差別故。又即此愛界差別故。復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若生欲界悕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

復次,此愛略有二種:初是有愛、後是受用愛。此復二種:謂於已得、未得所受用處差別故。又即此愛界差別故,復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若生欲界悕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

 

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離欲界。欲悕求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色界等至。欣於未得勝上等至。諸所有愛。是名色愛。如色愛如是。無色愛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即此後有愛。常見斷見為依止故。建立有愛及無有愛。是故此愛名遍諸事。

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離欲界,欲悕求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色界等至,欣於未得勝上等至,諸所有愛是名色愛。如色愛,如是無色愛,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即此後有愛,常見、斷見為依止故,建立有愛及無有愛,是故此愛,名遍諸事。

 

云何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無義。一令隨眠堅固。二由纏故染惱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續於所緣境顛倒而轉。四發起取所攝所餘煩惱。五能安立自類相續。六能隨順生起未生惡不善法。七能隨順已生惡不善法令其增廣。八能障礙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礙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長益廣大。十令行惡行故結集一切諸惡趣苦。十一悕求後有故結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愛樂生死邪執所有功德勝利。十四如於生死於境界亦爾。十五能令有情思為自害思為害他。廣說如經。乃至受愛所生心諸憂苦。

云何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無義?一令隨眠堅固;二由纏故,染惱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續,於所緣境顛倒而轉;四發起取所攝所餘煩惱;五能安立自類相續;六能隨順生起未生惡不善法;七能隨順已生惡不善法,令其增廣;八能障礙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礙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長益廣大;十令行惡行故,結集一切諸惡趣苦;十一悕求後有故,結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愛樂生死,邪執所有功德勝利;十四如於生死,於境界亦爾;十五能令有情,思為自害、思為害他,廣說如經,乃至受愛所生心諸憂苦。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聞所成慧等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4.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