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1)

攝決擇分中修所成慧地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思所成慧地決擇。修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當知略有十六種修。 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少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如是已說《思所成慧地》決擇。《修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當知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少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不觀他利益事。唯觀自利益事。由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有量有分別法為境。為盡貪愛。由厭離欲解脫行相修習作意。是名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不觀他利益事,唯觀自利益事,由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有量、有分別法為境,為盡貪愛,由厭、離欲、解脫行相,修習作意,是名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大悲增上力故。為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行相修習作意。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大悲增上力故,為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行相,修習作意,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云何影像修。謂或於有分別毘缽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於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諸所有修名影像修。云何事邊際修。謂於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下劣勝妙近遠等法作意思惟。或於真如作意思惟。如是或盡所有性故。或如所有性故。諸所有修名事邊際修。

云何影像修?謂或於有分別毘缽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於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諸所有修名影像修。云何事邊際修?謂於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下劣、勝妙、近、遠等法作意思惟,或於真如作意思惟,如是或盡所有性故,或如所有性故,諸所有修名事邊際修。

 

云何所作成辦修。謂已證入根本靜慮或諸等至。或世間定或出世定。諸所有修名所作成辦修。云何得修。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無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餘不現前想。或自地攝。或下地攝。及彼所引諸餘功德。或是世間或出世間。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淨當生於彼獲得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云何所作成辦修?謂已證入根本靜慮或諸等至,或世間定或出世定,諸所有修名所作成辦修。云何得修?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無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餘不現前想,或自地攝,或下地攝,及彼所引諸餘功德,或是世間或出世間,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淨,當生於彼,獲得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云何習修。謂如有一即於彼彼無常等諸善想作意思惟。或於善法由習修故皆現修習。是名習修。云何除去修。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棄於自性諸相。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於麤楔。如是行者。以輕安身除麤重身。餘如前說。是名除去修。

云何習修?謂如有一,即於彼彼無常等諸善想作意思惟,或於善法由習修故皆現修習,是名習修。云何除去修?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棄於自性諸相。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於麤楔,如是行者,以輕安身除麤重身,餘如前說,是名除去修。

 

云何對治修。謂於厭患對治。或斷對治或持對治。或遠分對治。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對治修。此中厭患對治者。謂一切世間善道。除諸無量及餘行者遊戲神通所引作意。斷對治者。謂緣真如為境作意。持對治者。謂此後得世出世道若解脫道。遠分對治者。謂煩惱斷已於對治道更多修習。或多修習上地之道。復有差別。謂聞思修道名厭患對治。出世間道名斷對治。此果轉依名持對治。世間修道名遠分對治。

云何對治修?謂於厭患對治、或斷對治、或持對治、或遠分對治,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對治修。此中,厭患對治者:謂一切世間善道,除諸無量及餘行者遊戲神通所引作意。斷對治者:謂緣真如為境作意。持對治者:謂此後得世出世道、若解脫道。遠分對治者:謂煩惱斷已,於對治道更多修習,或多修習上地之道。復有差別,謂聞思修道,名厭患對治;出世間道,名斷對治;此果轉依,名持對治;世間修道,名遠分對治。

 

云何少分修。謂於無常想等。隨一善法。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少分修。云何遍行修。謂於諸法一味真如。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遍行修。云何動轉修。謂於無相修方便修時。時時有相間隔而修。名動轉修。云何有加行修。謂即於彼方便修時。由有加行相間隔而修。名有加行修。

云何少分修?謂於無常想等,隨一善法,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少分修。云何遍行修?謂於諸法一味真如,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遍行修。云何動轉修?謂於無相修方便修時,時時有相間隔而修,名動轉修。云何有加行修?謂即於彼方便修時,由有加行相間隔而修,名有加行修。

 

云何成辦修。謂或聲聞乘。或獨覺乘。或復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轉依。及得一切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辦修。云何非修所成法修。謂不定地諸施戒等所有善法修。名非修所成法修。云何修所成法修。謂定地諸善法修。名修所成法修。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云何成辦修?謂或聲聞乘、或獨覺乘、或復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轉依,及得一切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辦修。云何非修所成法修?謂不定地諸施、戒等所有善法修,名非修所成法修。云何修所成法修?謂定地諸善法修,名修所成法修。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一

 

如是已說修所成慧地決擇。聲聞地決擇我今當說。如本地分說。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云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應誨彼言。汝何所欲。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性。勝妙界性。為有耶為無耶。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不應道理。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

如是已說《修所成慧地》決擇。《聲聞地》決擇我今當說。如《本地分》說,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云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應誨彼言:汝何所欲?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性、勝妙界性,為有耶?為無耶?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不應道理。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

 

如是誨已。復有難言如有情類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無根者為是有情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無根物應是有情。然不應道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不應道理。

如是誨已。復有難言:如有情類,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無根者為是有情?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無根物應是有情,然不應道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作剎帝利已或時復作婆羅門。吠舍。戍陀羅。如是乃至作戍陀羅已或時乃至作剎帝利。又作那落迦已或時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時乃至復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無般涅槃法已或時復作有般涅槃法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剎帝利乃至戍陀羅。及那落迦乃至諸天。為有一切界耶。為獨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應道理。若獨有一界者。先是剎帝利。或於一時乃至作戍陀羅。先是那落迦。或於一時乃至為天。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作剎帝利已,或時復作婆羅門、吠舍、戍陀羅,如是乃至作戍陀羅已,或時乃至作剎帝利。又作那落迦已,或時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時乃至復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無般涅槃法已,或時復作有般涅槃法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剎帝利乃至戍陀羅,及那落迦乃至諸天,為有一切界耶?為獨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應道理。若獨有一界者,先是剎帝利或於一時乃至作戍陀羅,先是那落迦或於一時乃至為天,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剎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無般涅槃法界。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為互相違耶。為不相違耶。若互相違而言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應道理。若不相違即此補特伽羅是無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剎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無般涅槃法界,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為互相違耶?為不相違耶?若互相違,而言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應道理。若不相違,即此補特伽羅是無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現見有一地方所於一時間無金種性。或於一時有金種性。於一時間無有末尼真珠琉璃等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於一時間無鹽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於一時間無種種相界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如是先是無般涅槃法種性。何故不於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無此種性。後有此種性。或先有此種性。後無此種性。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後無是種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種性。後無是種性。或先無定種性。後有定種性耶。若言爾者。順解脫分善根應空無果。又若爾者。立定種性不應道理。若不爾者。汝言無般涅槃法者。先住無種性已後住有種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種性已後住無種性。如地方所者。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現見有一地方所於一時間無金種性,或於一時有金種性,於一時間無有末尼真珠琉璃等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於一時間無鹽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於一時間無種種相界種性,或於一時有彼種性。如是先是無般涅槃法種性,何故不於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耶?應詰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無此種性,後有此種性,或先有此種性,後無此種性。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後無是種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種性,後無是種性,或先無定種性,後有定種性耶?若言爾者,順解脫分善根應空無果。又若爾者,立定種性不應道理。若不爾者,汝言無般涅槃法者,先住無種性已後住有種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種性已後住無種性,如地方所者,不應道理。

 

又應責彼。汝何所欲。無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為即於此生轉成般涅槃法。為於後生耶。若言即於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為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而言無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不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後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為先積集善根故於後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為先不積集善根耶。若言先積集善根者。彼即於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又如彼因應空無果。若言先不積集善根者。是則前後相似。俱未積集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應道理。

又應責彼。汝何所欲?無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為即於此生轉成般涅槃法?為於後生耶?若言即於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為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而言無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中不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後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為先積集善根故,於後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順解脫分善根耶?為先不積集善根耶?若言先積集善根者,彼即於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又如彼因,應空無果。若言先不積集善根者,是則前後相似,俱未積集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應道理。

 

復次略有十種聲聞。何等為十。謂清淨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淨界生聲聞。未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淨眼聲聞。極清淨眼聲聞。若有安住聲聞種性。是初聲聞。已入法者。是名第二。若有聲聞所生世界。其中多有眾苦可得。容有五濁。所謂壽濁乃至有情濁。是名雜染界生聲聞。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清淨界生聲聞。

復次,略有十種聲聞。何等為十?謂清淨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淨界生聲聞、未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淨眼聲聞、極清淨眼聲聞。若有安住聲聞種性,是初聲聞。已入法者,是名第二。若有聲聞所生世界,其中多有眾苦可得,容有五濁,所謂壽濁乃至有情濁,是名雜染界生聲聞。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清淨界生聲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