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1)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思擇自性取  薩迦有世間 真尋思實智  密意與次第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答相四安立諦攝。名一苦諦攝。分別三諦攝。除滅諦。真如四非安立諦攝。正智緣安立非安立諦境道諦攝。問諸相是名耶。設名是相耶。答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謂除名相餘四相。餘隨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嗢拖南曰:「思擇自性取,薩迦有世間;真尋思實智,密意與次第。」  問:如是五事,幾諦所攝?答:相,四安立諦攝。名,一苦諦攝。分別,三諦攝,除滅諦。真如,四非安立諦攝。正智,緣安立、非安立諦境道諦攝。問:諸相是名耶?設名是相耶?答: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謂除名相餘四相。餘隨所應,當知亦爾。

 

問諸相皆相相耶。設相相皆相耶。答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謂名等四相。問若分別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設分別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答應作四句。有分別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名所有相相。又於諸相已拔名隨眠。有分別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事所有名相。與上相違是俱句。除上爾所相。是俱非句。

問:諸相皆相相耶?設相相皆相耶?答: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謂名等四相。問:若分別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設分別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別耶?答:應作四句。有分別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名所有相相;又於諸相已拔名隨眠。有分別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別:謂分別不了其事所有名相。與上相違是俱句。除上爾所相,是俱非句。

 

問若思惟真如即觀真如耶。設觀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乃至未至正通達位。及通達後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非觀真如。謂離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諸相。

問:若思惟真如即觀真如耶?設觀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乃至未至正通達位,及通達後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非觀真如:謂離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諸相。

 

問若思惟相即觀其相耶。設觀其相即思惟相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觀其相。謂前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三句。問如是五事為攝一切法。為不如是耶。答如是。問彼一切法當言以何而為自性。答諸法自性不可言說。

問:若思惟相即觀其相耶?設觀其相即思惟相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觀其相,謂前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三句。問:如是五事,為攝一切法?為不如是耶?答:如是。問:彼一切法,當言以何而為自性?答:諸法自性不可言說。

 

問云何應觀彼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無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無象馬車步末尼真珠金銀等性。如是諸法體性唯有名相可得。無有自性差別施設顯現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實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別分別自性。真如真如自性當知亦爾。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實不可得。何以故。於一切種隨言自性不成就故。

問:云何應觀彼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無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無象、馬、車、步、末尼、真珠、金、銀等性。如是諸法體性,唯有名相可得,無有自性差別施設顯現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實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別、分別自性,真如、真如自性,當知亦爾。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實不可得。何以故?於一切種隨言自性不成就故。

 

若謂諸相自性安立即稱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則於相假立名。前應有彼覺。如已立名。又於一相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應道理。若謂諸相如名安立。由名勢力相自性起。是則彼相假立名前應無自性。彼既無有。假立名言亦應無有。是故二種俱成無過。又假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

若謂諸相自性安立,即稱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則於相假立名前應有彼覺,如已立名。又於一相,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應道理。若謂諸相如名安立,由名勢力,相自性起,是則彼相假立名前應無自性;彼既無有,假立名言亦應無有。是故,二種俱成無過。又假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

 

又依他過。由彼諸相但依於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應道理。猶如所起種種幻類。譬如幻者造作種種幻士夫類。謂男女象馬熊羆等類。非彼諸類如其相貌實有體性。如是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當知亦爾。若謂離彼相及名言二種和合有自性生。彼於諸相或於名言或二中間。應現可得。然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由此因緣隨言自性於一切種皆無所有。

又依他過,由彼諸相但依於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應道理。猶如所起種種幻類,譬如幻者造作種種幻士夫類,謂男、女、象、馬、熊、羆等類,非彼諸類如其相貌實有體性。如是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當知亦爾。若謂離彼相及名言二種和合有自性生,彼於諸相、或於名言、或二中間,應現可得,然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由此因緣,隨言自性於一切種皆無所有。

 

若謂名言能顯自性。亦不應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過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顯。若不取相假立名言。無事名言不應道理。又如前說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則有眾多差別體性成大過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應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緣於一切事無有差別。種種亦爾。能取因緣名言不爾。

若謂名言能顯自性,亦不應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過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顯。若不取相假立名言,無事名言不應道理。又如前說,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則有眾多差別體性成大過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應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緣,於一切事無有差別,種種亦爾,能取因緣,名言不爾。

 

問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現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說。不應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種種幻化形類。雖彼形類非如其性。然有種種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時不可言言亦已遮遣。為令覺知如是義故。方便施設譬喻等故。非不相似。雖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義非不是有。

問: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現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說,不應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種種幻化形類,雖彼形類,非如其性,然有種種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時,不可言言亦已遮遣。為令覺知如是義故,方便施設譬喻等故,非不相似。雖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義,非不是有。

 

問若諸相事假立名言則便得有。若不假立則不得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計亦應道理。若不爾者。不可言計則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別故。於現在世三種事生。如本地分已說其相。即此所生三種事故。復起分別。由此道理諸雜染法展轉相續無有斷絕。由此因緣其喻相似。分別假立若斷滅時。諸雜染法皆可隨滅證得聖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計亦不唐捐。

問:若諸相事,假立名言則便得有,若不假立則不得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計亦應道理。若不爾者,不可言計則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別故,於現在世三種事生,如《本地分》已說其相。即此所生三種事故,復起分別,由此道理諸雜染法展轉相續無有斷絕,由此因緣其喻相似。分別假立若斷滅時,諸雜染法皆可隨滅,證得聖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計,亦不唐捐。

 

問若於爾時分別假立皆悉斷滅。即於爾時相事隨遣。若爾隨一獲得聖智。一切相。名。分別。所攝情無情數。內外事物皆應永滅。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諸物或由不共分別為因。或復由共分別為因。若由不共分別所起無分別者。彼亦隨滅。若共分別之所起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而不永滅。若不爾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彼雖不滅得清淨者。於彼事中正見清淨。譬如眾多修觀行者。於一事中由定心智種種勝解異見可得。彼亦如是。

問:若於爾時,分別假立皆悉斷滅,即於爾時相事隨遣。若爾隨一獲得聖智,一切相、名、分別,所攝情、無情數,內外事物皆應永滅,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諸物,或由不共分別為因,或復由共分別為因。若由不共分別所起無分別者,彼亦隨滅。若共分別之所起者,分別雖無,由他分別所任持故,而不永滅。若不爾者,他之分別應無其果。彼雖不滅得清淨者,於彼事中正見清淨。譬如眾多修觀行者,於一事中由定心智種種勝解異見可得,彼亦如是。

 

問如是五事。幾是所取。幾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別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問如是五事。當知幾種取所行義。答略有三種。一有言有相取所行義。二無言有相取所行義。三無言無相取所行義。此中最初是言說隨覺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說隨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於言說離隨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諦取。最後是勝義諦取。

問:如是五事,幾是所取?幾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別、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問:如是五事,當知幾種取所行義?答:略有三種:一有言有相取所行義、二無言有相取所行義、三無言無相取所行義。此中最初,是言說隨覺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說隨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於言說離隨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諦取,最後是勝義諦取。

 

復有遠離言說隨眠後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諦所攝取所行境。謂世出世智以安立諦為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諦為所行境。此二種取由二因緣應知。得成世出世性。謂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說不依言說故

復有遠離言說、隨眠後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諦所攝取所行境;謂世、出世智以安立諦為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諦為所行境。此二種取,由二因緣應知得成世、出世性;謂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說、不依言說故。

 

問有相之取世間共成。無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緣名無相取。無因無緣不應道理。答世俗名言熏習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成能令雜染。勝義智見熏習取果是無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淨。是故此二有因有緣。如眼若有[-+]等過患。便有髮毛輪等[-+]相現前可得。若無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無顛倒取。

問:有相之取世間共成,無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緣名無相取?無因無緣不應道理。答:世俗名言熏習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成能令雜染。勝義智見熏習取果,是無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淨。是故此二,有因有緣;如眼若有翳等過患,便有髮毛輪等翳相現前可得;若無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無顛倒取。

 

問於無相界若取其相非無相取。若無所取亦不得成無相之取。若爾云何名無相取。答言說隨眠已遠離故。此取雖復取無相界。不取相故。成無相取。問若無搆獲云何成取。答雖不搆獲諸相差別。有所增益然取無相故。得成取。問若無搆獲無所增益。此取相狀云何可知。答取勝義故。取無相故。五種事相皆不顯現以為其相。

問:於無相界,若取其相非無相取,若無所取亦不得成無相之取;若爾,云何名無相取?答:言說隨眠已遠離故,此取雖復取無相界,不取相故,成無相取。問:若無搆獲,云何成取?答:雖不搆獲諸相差別,有所增益,然取無相,故得成取。問:若無搆獲、無所增益,此取相狀,云何可知?答:取勝義故、取無相故,五種事相皆不顯現以為其相。

 

問若不分明可立為取。何故不許諸取滅無。答滅無無有修作義故。非修觀者依於滅無有所修作。問若爾云何證知其相。答自內證智之所證知。問若爾何不如其所證如是記別。答此內所證非諸名言安足處故。

問:若不分明可立為取,何故不許諸取滅無?答:滅無,無有修作義故,非修觀者依於滅無有所修作。問:若爾,云何證知其相?答:自內證智之所證知。問:若爾,何不如其所證如是記別?答:此內所證,非諸名言安足處故。

 

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由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為無相因。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為緣生出世智。有漏智為緣生無漏智。有心定為緣生無心定。此亦如是。

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由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為無相因,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為緣,生出世智,有漏智為緣生無漏智,有心定為緣生無心定,此亦如是。

 

問苦等諸智世尊說為得清淨因。若苦等智。於苦等諦分別苦等。應成有相。若不分別苦等諸智。便非是有。彼無有故。云何能得畢竟清淨。答由無相智增上力故。於諸諦中極善清淨通世出世分別智生。即名已斷所斷煩惱。其無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斷滅所斷煩惱。於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說此為苦等智。是故無過。

問:苦等諸智,世尊說為得清淨因。若苦等智,於苦等諦分別苦等,應成有相。若不分別苦等,諸智便非是有。彼無有故,云何能得畢竟清淨?答:由無相智增上力故,於諸諦中極善清淨,通世、出世分別智生,即名已斷所斷煩惱。其無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斷滅所斷煩惱。於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說此為苦等智,是故無過。

 

問先說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當言何果。答此二展轉更互為果。問若所知境無常。積集相續無量多不現見。云何修觀行者緣彼為境。及令轉滅。答於彼聞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緣。令三摩地五種境界影像現前。即緣此事以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轉滅。問除遣五種所知境界。當言何相。答無上轉依無為涅槃以為其相。

問:先說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當言何果?答:此二展轉更互為果。問:若所知境無常,積集相續無量多不現見,云何修觀行者緣彼為境,及令轉滅?答:於彼聞、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緣,令三摩地五種境界影像現前。即緣此事以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轉滅。問:除遣五種所知境界,當言何相?答:無上轉依無為涅槃以為其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