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欲界的六道眾生

 

有一次,喜歡論辯梵知的諸聖者相遇再一起,彼此相詢:『梵是宇宙的原因嗎?我們自何處而來?而我們來了,誰來保守維繫著我們?當我們命終之日,我們又將去往何方?哦,知梵者,究竟是誰在掌控著我們,使我們受制於某種苦樂的法則而無法得著自由?』(印度生死書《白騾氏奧義書())

 

     這些問題應該是所有的『存在者』(眾生)~尤其是人﹐要共同思索解決的。佛教認為眾生的存在是依於三個法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道眾生,欲,希求的意思;界,是範圍。生活在欲界的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等情感的需求,充滿了欲望,自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以至六欲天,男女相參在一起,多諸樂欲,是貪欲熾盛的世界,故稱欲界。佛教說眾生由於過去世(指現在世之前的各世)所造的善業、惡業,產生六種不同的生命生存狀態,有: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稱為「六道」,此六者都是三界內眾生輪迴轉生的道途。佛家認為眾生未能修煉出三界,或生命未滅盡之前,始終在六道中輾轉生死,這就是「六道輪迴」之說。

     依阿含經及唯識學,『欲界』的特性:()有三欲:飲食、睡眠、情愛,故名欲界。()由修習上品十善,升四王天、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上四層空居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故不依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以上皆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之別。()有王臣之別。所以欲界有情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所體現的三德變化與十善業、十惡業有關。所謂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慾、不嗔恚、不愚痴;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這裡將業行簡化為十善業、十惡業是配合簡約的奧義書摩耶三德,如果詳論則有唯識學的心王、心所的百法業行差異。)(參見《統一物理學》() 業力與輪迴)

     因為數千年以來,科學的發展與宗教的傳承者無法對話,以至於現今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有知識的人皆以科學為圭臬,視宗教為唬人的迷信。然而當人們注意自己身邊的周遭,卻仍然是教堂、廟宇、佛寺於四處林立,而且信徒絡繹不絕,這並不因為科學的進步而減少、消亡。所以對一個真正自命是知識分子的人,更應該檢視如下面這些常常發生在身邊,而且是科學無法面對的事件。這也正是千年以前智者的呼籲,如印度生死書的《白騾氏奧義書()》所說的。所有的知識份子應該將目光移開物質的追逐,轉向著真正重要的生死問題。

 

 

1. 鬼門關倒數!3歲兒突喊一句:是弟弟…她嚇瘋 網共鳴「我兒今天也說」 (yahoo.com)  三立新聞網 2023-9-14

 

2. 中邪?年輕女術前喊「我有特殊體質」麻醉醒來變「男聲」 醫師嚇壞 (yahoo.com) 2023-08-25

 

3. 親哥去世26年!託夢怨「難呼吸求解脫」 她見墓穴遭毀嚇壞 (yahoo.com)    2023-08-05

 

4. 神明都看不下去!託夢揭發農地遭傾倒廢土「人贓俱獲」居民嘖嘖稱奇 (yahoo.com)  2023-07-28

 

5. 集體中邪!百人「詭笑嚎哭4小時」癱瘓工廠 警方證實出事了 (yahoo.com)  2023-07-09

 

6. 墜樓女被輕生結案…託夢「喊3字」逆轉成他殺 警見一幕秒認嫌犯 (yahoo.com)    2023-06-17

 

7. 回不去身體?乩身被鬼打差點賠上性命?神明緊急降駕搶救 | 寶神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2023-06-02

 

8. 【雙冤魂暗夜索命3】工地自瀆竟出人命 他落網爆遭怨靈夜夜纏 (yahoo.com)   2023-05-08

 

9. 深夜載客到墓地!他回頭驚「乘客消失了」:只剩舊鈔硬幣 (yahoo.com)   2023-05-03

 

10. 王爺顯靈? 高雄振天宮神桌前驚現「神秘鞋印」 (yahoo.com)      2023-04-19

 

11. 【馬國女冤死謎案】山谷怪風飄屍臭 馬國女慘遭肢解附身禮儀師哭嚎 (yahoo.com)   2023-04-17

 

12. 玄!台南超渡法會滿桌「韓國貨」 背後竟與船難有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3-04-08

 

13. 「夢迴前世」的不丹王太后 (yahoo.com)  2023-02-04

 

14. 罕見神明受官員冊封升格 地方漁民守護神! (yahoo.com)   2023-01-28

 

15. 玄! 警獲仙佛降旨會處理凶事 13天後遇警員遭毒駕撞死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3-01-27

 

16. 【冤死厲鬼鬧很凶】女會計慘死甘蔗園 化為厲鬼現身多人目擊 (yahoo.com)   2022-12-05

 

17. 病人進入診間後瞬間消失 醫務人員一看名字驚呼「她前一天才剛死」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2-11-21

 

18. 孟婆湯沒喝下肚?5歲童保有前世記憶 驚悚巧合讓媽頭皮發麻 (yahoo.com)   2022-10-20

 

19. 永和分屍案傳靈異!警局突飄屍臭 他驚見無頭怨靈現身等哥 (yahoo.com)   2022-09-13

 

20. 買房子非凶宅卻出現阿飄? 美女主播曝背後原因有洋蔥 (yahoo.com)  2022-09-01

 

21. 特斯拉開進荒涼墓地!偵測器驚見「滿滿行人」 駕駛看窗外嚇傻:還在走 (yahoo.com)   2021-02-23

 

22. 老戰友吃驚 男孩前世是二戰飛行員 (yahoo.com)   2022-06-18

 

23. 買飲料文靜黑狗異常吠叫 老闆娘堅定「祂應該跟著你」飼主秒潰堤 | ETtoday寵物雲 | ETtoday新聞雲   2022-06-10

 

24. 原民警察:魔神仔把我阿嬤牽走了! (yahoo.com)  2022-05-20

 

25. 德蕾莎修女今封聖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16-09-04

 

26. 人變成神! 殉職副駕駛封「萬淇將軍」 (yahoo.com)   2014-11-04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3)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有色法無色法由世俗勝義諦理易了難了故。應知麤細二種差別。微謂極微聚。著謂所餘聚。淨謂中有上地色聚。穢謂餘有下地色聚。言勢用者。謂若是處有地大等勢用增強。雖與餘聚其物量等。而能勝餘麤顯可得。軟等品類有差別者。謂樂等諸受信等諸法有軟中上品類差別。

又有色法、無色法,由世俗、勝義諦理,易了、難了故,應知麤、細二種差別。微:謂極微聚。著:謂所餘聚。淨:謂中有、上地色聚。穢:謂餘有、下地色聚。言勢用者:謂若是處,有地大等勢用增強,雖與餘聚,其物量等,而能勝餘,麤顯可得。軟等品類有差別者:謂樂等諸受、信等諸法,有軟、中、上品類差別。

 

執受法者。謂諸色法為心心所之所執持。由託彼故心心所轉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斷不壞不爛。即由如是所執受色。或時衰損或時攝益。其心心所亦隨損益。與此相違。名非執受。言有色者。謂能據方所。言無色者。謂不據方所。此約所緣領納流轉施設建立。

執受法者:謂諸色法為心心所之所執持,由託彼故,心心所轉,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斷、不壞、不爛,即由如是所執受色,或時衰損、或時攝益,其心心所亦隨損益。與此相違,名非執受。言有色者:謂能據方所。言無色者:謂不據方所。此約所緣、領納、流轉、施設建立。

 

言有見者。謂若諸色堪為眼識及所依等。示在此彼明了現前。與此相違。名為無見。言有對者。謂若諸色能礙他見礙他往來。與此相違。名為無對。言有為者。謂有生滅繫屬因緣。與此相違。應知無為。言有漏者。謂若諸法諸漏所生。諸漏麤重之所隨縛。諸漏相應。諸漏所緣。能生諸漏。於去來今為漏依止。與此相違。應知無漏。

言有見者:謂若諸色,堪為眼識及所依等,示在此彼,明了現前。與此相違,名為無見。言有對者:謂若諸色,能礙他見、礙他往來。與此相違,名為無對。言有為者:謂有生滅、繫屬因緣。與此相違,應知無為。言有漏者:謂若諸法諸漏所生,諸漏麤重之所隨縛。諸漏相應,諸漏所緣,能生諸漏,於去來今為漏依止。與此相違,應知無漏。

 

能與當來生等眾苦為生因故。於現法中有罪性故。名為有諍。與此相違。名為無諍。內門自體愛染隨故。名有愛味。與此相違。名無愛味。外門境界愛著隨故。名依耽嗜。與此相違。名依出離。若法有漏有諍有愛味依耽嗜。如是一切名為世間。若能治此依世俗諦所起俗智及所引法亦名世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若諸世間名墮攝法。墮有情器欲色無色世間攝故。若出世間非墮攝法。不墮前說世間攝故。

能與當來生等眾苦為生因故,於現法中有罪性故,名為有諍。與此相違,名為無諍。內門自體愛染隨故,名有愛味。與此相違,名無愛味。外門境界愛著隨故,名依耽嗜。與此相違,名依出離。若法有漏、有諍、有愛味、依耽嗜,如是一切名為世間。若能治此,依世俗諦所起俗智及所引法,亦名世間。與此相違,名出世間。若諸世間,名墮攝法,墮有情、器、欲、色、無色世間攝故。若出世間,非墮攝法,不墮前說世間攝故。

 

云何建立道理差別。謂四道理。一相待道理。二證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爾道理。如是道理差別分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如是八種品類差別。及前所說異門體相釋詞差別。應知如前廣略所序一切事中能正廣辯。無過此辯。

云何建立道理差別?謂四道理:一相待道理、二證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爾道理。如是道理差別分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如是八種品類差別,及前所說異門、體相、釋詞差別,應知如前廣略所序一切事中,能正廣辯,無過此辯。

 

復次嗢拖南曰。 初聚相攝等  其次成就等 自性等因等  後廣說地等  有九法聚。攝一切法。何等為九。一善法聚。二不善法聚。三無記法聚。四見所斷法聚。五修所斷法聚。六無斷法聚。七邪性定法聚。八正性定法聚。九不定法聚。善等法聚。廣如意地已辯其相。

復次,嗢拖南曰:「初聚相攝等,其次成就等,自性等因等,後廣說地等。」  有九法聚,攝一切法。何等為九?一善法聚、二不善法聚、三無記法聚、四見所斷法聚、五修所斷法聚、六無斷法聚、七邪性定法聚、八正性定法聚、九不定法聚。善等法聚,廣如《意地》已辯其相。

 

見所斷法聚者。謂一切見。若依見等貪瞋癡慢。若惡趣業。若於諸諦猶豫疑等。修所斷法聚者。謂餘一切所應斷法。無斷法聚者。謂無漏法。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不定法聚者。謂餘非學非無學法。應知此中所有諸法自性相攝他性相應。

見所斷法聚者:謂一切見,若依見等貪、瞋、癡、慢,若惡趣業,若於諸諦猶豫疑等。修所斷法聚者:謂餘一切所應斷法。無斷法聚者。謂無漏法。邪性定法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謂學、無學所有諸法。不定法聚者:謂餘非學、非無學法。應知此中,所有諸法自性相攝、他性相應。

 

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無記法。非不善法。謂諸聖者已離欲貪。及此異生除種子法。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不善及無記法。非諸善法。謂斷善根補特伽羅除種子法。無有成就善不善法。非無記法。或唯不善或唯無記而可得者。

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無記法,非不善法;謂諸聖者已離欲貪,及此異生除種子法。或有一類補特伽羅,成就不善及無記法,非諸善法;謂斷善根補特伽羅除種子法。無有成就善、不善法,非無記法,或唯不善、或唯無記而可得者。

 

又於此中應知諸法如其所應若得若捨。謂有一類。由受所受故。或捨所受故。或邪推求故。或正推求故。或轉形故。或法爾故。或離欲故。或加行故。或退失故。或得果故。或死生故。而有得捨。如別解脫律儀等法。由受彼故得。由捨彼故捨。

又於此中,應知諸法如其所應,若得、若捨。謂有一類,由受所受故、或捨所受故、或邪推求故、或正推求故、或轉形故、或法爾故、或離欲故、或加行故、或退失故、或得果故、或死生故,而有得捨。如別解脫律儀等法,由受彼故得,由捨彼故捨。

 

若諸善法由邪推求故捨。由正推求故得。由轉形故。捨苾芻律儀或苾芻尼律儀。隨得其一二形生故。一切永捨。由法爾故。世間壞時能入法爾所得靜慮。由離欲故。能得上地所有善法。由加行故。能發依彼所引功德。令現在前。由退失故。還得先時諸下劣法。由得果故。捨諸世法。得出世法及後明淨世間善法。

若諸善法,由邪推求故捨,由正推求故得。由轉形故,捨苾芻律儀或苾芻尼律儀,隨得其一二形生故,一切永捨。由法爾故,世間壞時能入法爾所得靜慮。由離欲故,能得上地所有善法。由加行故,能發依彼所引功德,令現在前。由退失故,還得先時諸下劣法。由得果故,捨諸世法,得出世法及後明淨世間善法。

 

由死生故若生下時獲於生得善及不善無記諸法。若生上時唯得善法及無記法。諸有所捨。如其所應亦隨覺了。無有相違。諸心心所而共相應。及與相攝。即此剎那行還與此剎那。又無一切生死諸行可永斷法。又無諸行先未曾生欻然令起。又一切行皆剎那生。生剎那後必無停住。諸行一生一住一滅。

由死生故,若生下時,獲於生得善及不善、無記諸法;若生上時,唯得善法及無記法。諸有所捨,如其所應,亦隨覺了。無有相違諸心心所,而共相應及與相攝;即此剎那行,還與此剎那。又無一切生死諸行,可永斷法。又無諸行,先未曾生,欻然令起。又一切行皆剎那生,生剎那後必無停住,諸行一生、一住、一滅。

 

又一切法一一自性無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無有同類二法一時相應。即由第二自性無故。又非一法有乖異相二種作用。又一切行依於他轉而不自依。又非自性與自性俱。亦不隨轉。又非即此一剎那心與此剎那心為所緣。又非即此剎那自性與此剎那自性為因。亦非後生為前生因。亦非同類為異類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無記異熟果因。

又一切法,一一自性無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無有同類二法一時相應,即由第二自性無故。又非一法,有乖異相二種作用。又一切行,依於他轉,而不自依。又非自性與自性俱,亦不隨轉。又非即此一剎那心與此剎那心為所緣。又非即此剎那自性與此剎那自性為因,亦非後生為前生因,亦非同類為異類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無記異熟果因。

 

廣說地等。嗢拖南曰。 初諸地諸依  次諦智加行 三摩地根道  對治行修習 有漏無漏法  諸果諸因緣 立補特伽羅  後遍知究竟  有九種地。何等為九。一資糧地。二方便地。三觀行地。四見地。五修地。六有學地。七無學地。八聖者地。九異生地。先應積集出世資糧。次為盡漏勤修方便。次修隨順決擇分時正觀諸諦。次能證入正性離生。次後漸證四沙門果。

廣說地等,嗢拖南曰:「初諸地諸依,次諦智加行,三摩地根道,對治行修習,有漏無漏法,諸果諸因緣,立補特伽羅,後遍知究竟。」  有九種地。何等為九?一資糧地、二方便地、三觀行地、四見地、五修地、六有學地、七無學地、八聖者地、九異生地。先應積集出世資糧,次為盡漏勤修方便,次修隨順決擇分時正觀諸諦,次能證入正性離生,次後漸證四沙門果。

 

此中前三是有學地。其第四果是無學地證離生已一切世間漸昇進道。名為修地。即總攝見。學無學地名聖者地。此餘一切名異生地。謂若未修加行。若已修加行。若已離欲。一切異生復有九依。能盡諸漏。何等為九。謂未至定。若初靜慮。靜慮中間。餘三靜慮。及三無色。除第一有。

此中前三是有學地,其第四果是無學地。證離生已,一切世間漸昇進道,名為修地。即總攝見學、無學地,名聖者地。此餘一切,名異生地;謂若未修加行、若已修加行、若已離欲一切異生。復有九依,能盡諸漏。何等為九?謂未至定,若初靜慮,靜慮中間,餘三靜慮,及三無色,除第一有。

 

復有四聖諦。能為盡淨惑所。復有十智。能覺一切所知境界。謂法智。類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盡無生智。此廣分別如聲聞地。又瑜伽師有五加行。一為欲證入正性離生。二為得上果。三為進離欲。四為欲轉根。五為引功德。復有瑜伽三三摩地。一空三摩地。二無願三摩地。三無相三摩地。

復有四聖諦,能為盡淨惑所。復有十智,能覺一切所知境界;謂法智、類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盡無生智,此廣分別如《聲聞地》。又瑜伽師有五加行:一為欲證入正性離生、二為得上果、三為進離欲、四為欲轉根、五為引功德。復有瑜伽三三摩地:一空三摩地、二無願三摩地、三無相三摩地。

 

復有三種一切行向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預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預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羅漢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羅漢果者根。復有九道。云何為九。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復有三種一切行向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預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預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羅漢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羅漢果者根。復有九道。云何為九?一世間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勝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世間道者。謂由此故能證世間諸煩惱斷。或不證斷。能往善趣或往惡趣。出世道者。謂由此故能證究竟諸煩惱斷。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無間道者。謂正斷惑。解脫道者。謂斷無間心得解脫。勝進道者。謂從此後發勝加行。下品道者。謂能對治上品煩惱。中品道者。謂能對治中品煩惱。上品道者。謂能對治下品煩惱。

世間道者:謂由此故能證世間諸煩惱斷或不證斷,能往善趣或往惡趣。出世道者:謂由此故能證究竟諸煩惱斷。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無間道者:謂正斷惑。解脫道者:謂斷無間心得解脫。勝進道者:謂從此後發勝加行。下品道者:謂能對治上品煩惱。中品道者:謂能對治中品煩惱。上品道者:謂能對治下品煩惱。

 

復有四種對治。一厭壞對治。二斷滅對治。三任持對治。四遠分對治。復有十六行相。謂觀諸諦為無常等。如前已辯。復有八種修習如是對治如是行相。如是修習如前定地及聲聞地應觀其相。復有二品攝一切法。一有漏法。二無漏法。此二法如前應知已辯。復有五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復有四種對治:一厭壞對治、二斷滅對治、三任持對治、四遠分對治。復有十六行相,謂觀諸諦為無常等,如前已辯。復有八種修習,如是對治、如是行相、如是修習,如前《定地》及《聲聞地》應觀其相。復有二品攝一切法:一有漏法、二無漏法。此二法如前應知已辯。復有五果: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復有十因。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復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如是一切果因及緣。如菩薩地等已辯其相。復有七種補特伽羅。謂隨信行等。復有六種阿羅漢。謂退法等。復有八種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建立。應知如聲聞地。

復有十因: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復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如是一切果、因及緣,如《菩薩地》等已辯其相。復有七種補特伽羅,謂隨信行等。復有六種阿羅漢,謂退法等。復有八種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建立應知如《聲聞地》。

 

復有六種遍智。一者不定地有漏諦遍智。二者定地有漏諦遍智。三者無漏無為諦遍智。四者無漏有為諦遍智。五者順下分結遍智。六者順上分結遍智。復有二種究竟。一者智究竟。二者斷究竟。智究竟者。謂盡無生智。自斯已後為斷煩惱無復應知。斷究竟者。謂遍究竟諸煩惱斷。由彼斷故。圓滿究竟證心解脫及慧解脫。

復有六種遍智:一者不定地有漏諦遍智、二者定地有漏諦遍智、三者無漏無為諦遍智、四者無漏有為諦遍智、五者順下分結遍智、六者順上分結遍智。復有二種究竟:一者智究竟、二者斷究竟。智究竟者:謂盡、無生智。自斯已後,為斷煩惱,無復應知。斷究竟者:謂遍究竟諸煩惱斷。由彼斷故,圓滿究竟證心解脫及慧解脫。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摩怛理迦所有宗要。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遍行一切摩怛理迦。如攝釋分應知其相。如來法教數無限量。何能窮到無邊彼岸隨此。方隅。隨此引發。隨此義趣。諸聰慧者。於餘一切應正尋思。應正覺了。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摩怛理迦所有宗要。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遍行一切摩怛理迦,如《攝釋分》應知其相。如來法教數無限量,何能窮到無邊彼岸?隨此方隅、隨此引發、隨此義趣,諸聰慧者,於餘一切應正尋思、應正覺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大唐貞觀廿二年五月十五日於長安弘福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弘福寺沙門知仁筆受  弘福寺沙門靈雋筆受  大總持寺沙門道觀筆受

瑤臺寺沙門道卓筆受  清禪寺沙門明覺筆受  大總持寺沙門辨機證文

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證文  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證文  普光寺沙門道智證文

汴洲真諦寺沙門玄忠證文  弘福寺沙門明濬正字  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

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  弘福寺沙門文證義  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證義

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證義  寶昌寺沙門法祥證義  羅漢寺沙門慧貴證義

寶澄寺沙門明琰證義  大總持寺沙門道洪證義

 

慈恩寺沙門玄奘譯

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監閱

 

大唐內常侍輕車都尉菩薩戒弟子觀自在敬寫西域新翻經論。願畢此餘生道心不退。庶以流通未聞之所。竊以佛日西沈正法云謝。慧流東漸象教方傳。希世之符奧義宣於具葉。非常之寶至賾登於龍宮。挹其沖源截暴河而遐逝。其玄間出朽宅而長驅。玄奘法師釋門之龍象振旦之鶖鷺。逾蔥耑勵學齎梵文而旋止殺青。甫就永事流通土方。生涯多幸預聞正法。植田或爽稟質不全。今罄茲寸祿繕斯奧旨。片言隻字貝經心目。親蒙口決庶無乖殊。以斯福祉奉福太宗文皇帝。即御皇帝王公卿士六姻親族。凡厥黎庶及跋行啄息平等董修。乘此勝基方升正覺。

 

天長十年(歲次癸丑)七月十八日願主佛師妙廣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2)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依毘柰耶所學加行。應知有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依出家法始將發趣。雖欲發趣仍未出家。便生煩惱邪欲尋求。以是緣故遂不出家。復有一類既出家已。煩惱熾盛故思犯罪。由是因緣多諸憂悔。便生煩惱邪欲尋求。

復次,依毘柰耶所學加行,應知有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依出家法始將發趣,雖欲發趣仍未出家,便生煩惱邪欲尋求,以是緣故遂不出家。復有一類既出家已,煩惱熾盛故思犯罪,由是因緣多諸憂悔,便生煩惱邪欲尋求。

 

復有一類既出家已。於出家法不生喜樂。於捨所學將欲發趣。及於出家發生憂悔。而作是念。非我好作所謂出家。彼由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命難因緣不起故思違越所學。乃至盡命愛樂出家勤修梵行。彼非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異生類。

復有一類既出家已,於出家法不生喜樂,於捨所學將欲發趣,及於出家發生憂悔,而作是念:非我好作所謂出家,彼由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命難因緣,不起故思違越所學,乃至盡命,愛樂出家勤修梵行,彼非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異生類。

 

復有一類。謂諸有學未得解脫。即此為依。於後第一心慧解脫通達昇進。如實了知。是名第五補特伽羅。即此第五望前第四諸異生類。由調善可愛有學解脫。於後解脫通達昇進而有差別。即此當知已見諦跡。此中前三補特伽羅。如其所應於發趣所生。憂悔所生。及俱所生所有煩惱邪欲尋求。應正除遣。於上解脫應正了知。第四唯於後上解脫應正了知。若能如是一切當得平等平等。

復有一類,謂諸有學未得解脫,即此為依,於後第一心慧解脫通達昇進,如實了知,是名第五補特伽羅。即此第五望前第四諸異生類,由調善可愛有學解脫,於後解脫通達昇進而有差別,即此當知已見諦跡。此中前三補特伽羅,如其所應,於發趣所生、憂悔所生、及俱所生所有煩惱邪欲尋求,應正除遣,於上解脫應正了知。第四唯於後上解脫,應正了知。若能如是,一切當得平等平等。

 

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

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跡。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調伏宗要摩怛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跡,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調伏宗要摩怛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攝事分中本母事序辯攝 

 

如是已說毘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摩怛理迦事。謂若素怛纜摩怛理迦。若毘奈耶摩怛理迦。總略名一摩怛理迦。雖更無別摩怛理迦。然為略攝。流轉還滅雜染清淨雜說法故。我今復說分別法相摩怛理迦。嗢拖南曰。 要由餘釋餘  非即此釋此 於前略序事  自後當廣辯

如是已說毘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摩怛理迦事?謂若素怛纜摩怛理迦、若毘奈耶摩怛理迦,總略名一摩怛理迦。雖更無別摩怛理迦,然為略攝流轉、還滅、雜染、清淨雜說法故,我今復說分別法相摩怛理迦。嗢拖南曰:「要由餘釋餘,非即此釋此,於前略序事,自後當廣辯。」

 

若有諸法應為他說。要以餘門先總標舉。復以餘門後別解釋。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即此門先總標舉。還以此門後別解釋。如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五蘊。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有為。如是一切應隨覺了。略由二相。應知建立分別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

若有諸法應為他說,要以餘門先總標舉,復以餘門後別解釋,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即此門先總標舉,還以此門後別解釋。如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五蘊。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有為。如是一切,應隨覺了。略由二相?應知建立分別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

 

云何名為先略序事。謂略序流轉雜染品事及以還滅清淨品事。云何流轉雜染品事。謂六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事。若蘊界處事。若諸緣起處非處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緣事。若諸業事。若煩惱事。若三界事。謂欲界等。若十有事。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由別離欲善趣惡趣招引趣向有差別故。

云何名為先略序事?謂略序流轉雜染品事及以還滅清淨品事。云何流轉雜染品事?謂六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事,若蘊、界、處事,若諸緣起、處非處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緣事,若諸業事,若煩惱事。若三界事:謂欲界等。若十有事: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由別離欲、善趣、惡趣,招引趣向有差別故。

 

若十一識住事。謂四識住與七識住總合說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云何還滅清淨品事。謂滅諦事。若道諦事。若三摩地事。若諸智事。若此所引諸功德事。

若十一識住事:謂四識住與七識住,總合說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云何還滅清淨品事?謂滅諦事、若道諦事、若三摩地事、若諸智事。若此所引諸功德事、

 

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觀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跡事。若四法跡事。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業事。若三學事。若四沙門果事。若四證淨事。若四聖種事。若三乘事。若四門記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還滅清淨品事。如是等事廣辯建立。隨其所應。如前所說彼彼地中及諸攝分。應知其相。

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觀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跡事、若四法跡事、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業事、若三學事、若四沙門果事、若四證淨事、若四聖種事、若三乘事、若四門記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還滅清淨品事。如是等事廣辯建立,隨其所應,如前所說彼彼地中及諸攝分,應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總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為事。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謂略由四相廣辯彼事。何等為四。一異門差別故。二體相差別故。三釋詞差別故。四品類差別故。異門體相釋詞差別。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總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為事。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謂略由四相,廣辯彼事。何等為四?一異門差別故、二體相差別故、三釋詞差別故、四品類差別故。異門、體相、釋詞差別,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品類差別復有八種。一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二建立界地差別。三建立時分差別。四建立方所差別。五建立相續差別。六建立分位差別。七建立品分差別。八建立道理差別。由如是等八種差別。於一切事品類差別。應隨覺了。

品類差別,復有八種:一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二建立界地差別;三建立時分差別;四建立方所差別;五建立相續差別;六建立分位差別;七建立品分差別;八建立道理差別。由如是等八種差別,於一切事品類差別,應隨覺了。

 

云何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云何實有。謂諸詮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於事無礙而轉。非或時轉或時不轉。當知是名略說實有。如於色等諸法聚中。建立墉室軍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於此聚隨轉。於餘退還。色等諸相於一切處皆悉隨轉。是故此相所詮實有。當知餘相所詮假有。

云何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云何實有?謂諸詮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於事無礙而轉,非或時轉、或時不轉,當知是名略說實有。如於色等諸法聚中,建立墉室、軍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於此聚隨轉,於餘退還,色等諸相於一切處皆悉隨轉,是故此相所詮實有,當知餘相所詮假有。

 

又此假有略有六種。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觀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謂為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

又此假有,略有六種: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觀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謂為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

 

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意地已標辯釋。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

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意地》已標辯釋,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

 

觀待假有者。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

觀待假有者: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

 

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與上相違。當知非有。

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與上相違,當知非有。

 

又由四種別無別故。應知建立異不異性。一由所因別無別故。二由所依別無別故。三由作用別無別故。四由時分別無別故。若所因等諸法異相差別可得。此異於餘。若無異相差別可得。此前及後與現無異。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後說名為異。由彼為種而此得生。說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種等為依而轉。說名所依。若一切行別別功能。說名作用。如是名為建立第一有非有異非異性品類差別。

又由四種別無別故,應知建立異不異性:一由所因別無別故、二由所依別無別故、三由作用別無別故、四由時分別無別故。若所因等諸法,異相差別可得,此異於餘;若無異相差別可得,此前及後與現無異。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後,說名為異。由彼為種而此得生,說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種等為依而轉,說名所依。若一切行別別功能,說名作用。如是名為建立第一有非有、異非異性品類差別。

 

云何建立界地差別。謂欲色無色三界差別。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於其三世與彼煩惱為所依止。彼品麤重之所隨縛為彼所繫。又欲界中一切煩惱全未離欲。非定地攝。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一分離欲。定地所攝。餘煩惱相如前應知。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并靜慮中間有十七地。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云何建立界地差別?謂欲、色、無色三界差別。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於其三世與彼煩惱為所依止,彼品麤重之所隨縛為彼所繫。又欲界中,一切煩惱全未離欲,非定地攝。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一分離欲,定地所攝。餘煩惱相,如前應知。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并靜慮中間,有十七地。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云何建立時分差別。謂於過去世有無間已滅。有鄰近已滅。有久遠已滅。於未來世有無間將生。有鄰近當生。有久遠當生。於現在世有剎那現在。有眾同分現在。有相續未滅現在。

云何建立時分差別?謂於過去世有無間已滅、有鄰近已滅、有久遠已滅。於未來世有無間將生、有鄰近當生、有久遠當生。於現在世有剎那現在、有眾同分現在、有相續未滅現在。

 

云何建立方所差別。謂有色諸法據處所故。得有遠近方所差別。無色諸法由無色故。無據處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於其處說有方所。此由轉相故。非據處所故。有色諸法具由二種。

云何建立方所差別?謂有色諸法據處所故,得有遠近方所差別。無色諸法,由無色故,無據處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於其處說有方所,此由轉相故,非據處所故。有色諸法,具由二種。

 

云何建立相續差別。當知相續略有四種。自他根境有差別故立四相續。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實義。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相續差別?當知相續略有四種,自、他、根、境有差別故,立四相續: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實義。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麤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麤、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

 

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麤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

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麤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

 

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由臭爛不淨及煩惱不淨故。名不淨。由於此中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為苦。由無常性故。名不堅。若由如是勝義道理。性是不淨。性是其苦。性是不堅。其性鄙穢名為下劣。超過於此應知勝妙。

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由臭爛不淨及煩惱不淨,故名不淨。由於此中,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為苦;由無常性,故名不堅。若由如是勝義道理,性是不淨、性是其苦、性是不堅,其性鄙穢名為下劣。超過於此,應知勝妙。

 

又相待故下劣勝妙二相差別。謂待色界欲界是劣。待無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類應當了知。微著差別故。淨穢差別故。勢用差別故。應知建立色趣麤細。軟等品類有差別故。應知建立無色諸法所有麤細。

又相待故,下劣、勝妙二相差別。謂待色界,欲界是劣;待無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類應當了知。微著差別故、淨穢差別故、勢用差別故,應知建立色趣麤細。軟等品類有差別故,應知建立無色諸法所有麤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