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2)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依毘柰耶所學加行。應知有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依出家法始將發趣。雖欲發趣仍未出家。便生煩惱邪欲尋求。以是緣故遂不出家。復有一類既出家已。煩惱熾盛故思犯罪。由是因緣多諸憂悔。便生煩惱邪欲尋求。

復次,依毘柰耶所學加行,應知有五補特伽羅品類差別。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依出家法始將發趣,雖欲發趣仍未出家,便生煩惱邪欲尋求,以是緣故遂不出家。復有一類既出家已,煩惱熾盛故思犯罪,由是因緣多諸憂悔,便生煩惱邪欲尋求。

 

復有一類既出家已。於出家法不生喜樂。於捨所學將欲發趣。及於出家發生憂悔。而作是念。非我好作所謂出家。彼由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命難因緣不起故思違越所學。乃至盡命愛樂出家勤修梵行。彼非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異生類。

復有一類既出家已,於出家法不生喜樂,於捨所學將欲發趣,及於出家發生憂悔,而作是念:非我好作所謂出家,彼由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復有一類既出家已,命難因緣,不起故思違越所學,乃至盡命,愛樂出家勤修梵行,彼非二緣發生煩惱邪欲尋求。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異生類。

 

復有一類。謂諸有學未得解脫。即此為依。於後第一心慧解脫通達昇進。如實了知。是名第五補特伽羅。即此第五望前第四諸異生類。由調善可愛有學解脫。於後解脫通達昇進而有差別。即此當知已見諦跡。此中前三補特伽羅。如其所應於發趣所生。憂悔所生。及俱所生所有煩惱邪欲尋求。應正除遣。於上解脫應正了知。第四唯於後上解脫應正了知。若能如是一切當得平等平等。

復有一類,謂諸有學未得解脫,即此為依,於後第一心慧解脫通達昇進,如實了知,是名第五補特伽羅。即此第五望前第四諸異生類,由調善可愛有學解脫,於後解脫通達昇進而有差別,即此當知已見諦跡。此中前三補特伽羅,如其所應,於發趣所生、憂悔所生、及俱所生所有煩惱邪欲尋求,應正除遣,於上解脫應正了知。第四唯於後上解脫,應正了知。若能如是,一切當得平等平等。

 

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

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跡。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調伏宗要摩怛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跡,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調伏宗要摩怛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攝事分中本母事序辯攝 

 

如是已說毘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摩怛理迦事。謂若素怛纜摩怛理迦。若毘奈耶摩怛理迦。總略名一摩怛理迦。雖更無別摩怛理迦。然為略攝。流轉還滅雜染清淨雜說法故。我今復說分別法相摩怛理迦。嗢拖南曰。 要由餘釋餘  非即此釋此 於前略序事  自後當廣辯

如是已說毘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為摩怛理迦事?謂若素怛纜摩怛理迦、若毘奈耶摩怛理迦,總略名一摩怛理迦。雖更無別摩怛理迦,然為略攝流轉、還滅、雜染、清淨雜說法故,我今復說分別法相摩怛理迦。嗢拖南曰:「要由餘釋餘,非即此釋此,於前略序事,自後當廣辯。」

 

若有諸法應為他說。要以餘門先總標舉。復以餘門後別解釋。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即此門先總標舉。還以此門後別解釋。如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五蘊。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有為。如是一切應隨覺了。略由二相。應知建立分別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

若有諸法應為他說,要以餘門先總標舉,復以餘門後別解釋,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即此門先總標舉,還以此門後別解釋。如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五蘊。若如是者名順正理。非先總舉:云何有為?後別釋言:所謂有為。如是一切,應隨覺了。略由二相?應知建立分別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

 

云何名為先略序事。謂略序流轉雜染品事及以還滅清淨品事。云何流轉雜染品事。謂六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事。若蘊界處事。若諸緣起處非處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緣事。若諸業事。若煩惱事。若三界事。謂欲界等。若十有事。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由別離欲善趣惡趣招引趣向有差別故。

云何名為先略序事?謂略序流轉雜染品事及以還滅清淨品事。云何流轉雜染品事?謂六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事,若蘊、界、處事,若諸緣起、處非處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緣事,若諸業事,若煩惱事。若三界事:謂欲界等。若十有事:謂欲有、色有、無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由別離欲、善趣、惡趣,招引趣向有差別故。

 

若十一識住事。謂四識住與七識住總合說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云何還滅清淨品事。謂滅諦事。若道諦事。若三摩地事。若諸智事。若此所引諸功德事。

若十一識住事:謂四識住與七識住,總合說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經廣說。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體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說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顛倒事、若苦諦事、若集諦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流轉雜染品事。云何還滅清淨品事?謂滅諦事、若道諦事、若三摩地事、若諸智事。若此所引諸功德事、

 

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觀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跡事。若四法跡事。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業事。若三學事。若四沙門果事。若四證淨事。若四聖種事。若三乘事。若四門記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還滅清淨品事。如是等事廣辯建立。隨其所應。如前所說彼彼地中及諸攝分。應知其相。

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觀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跡事、若四法跡事、若奢摩他毘缽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業事、若三學事、若四沙門果事、若四證淨事、若四聖種事、若三乘事、若四門記事,如是等類,名為略序還滅清淨品事。如是等事廣辯建立,隨其所應,如前所說彼彼地中及諸攝分,應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總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為事。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謂略由四相廣辯彼事。何等為四。一異門差別故。二體相差別故。三釋詞差別故。四品類差別故。異門體相釋詞差別。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總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為事。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後當廣辯?謂略由四相,廣辯彼事。何等為四?一異門差別故、二體相差別故、三釋詞差別故、四品類差別故。異門、體相、釋詞差別,如《攝釋分》應知其相。

 

品類差別復有八種。一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二建立界地差別。三建立時分差別。四建立方所差別。五建立相續差別。六建立分位差別。七建立品分差別。八建立道理差別。由如是等八種差別。於一切事品類差別。應隨覺了。

品類差別,復有八種:一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二建立界地差別;三建立時分差別;四建立方所差別;五建立相續差別;六建立分位差別;七建立品分差別;八建立道理差別。由如是等八種差別,於一切事品類差別,應隨覺了。

 

云何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云何實有。謂諸詮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於事無礙而轉。非或時轉或時不轉。當知是名略說實有。如於色等諸法聚中。建立墉室軍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於此聚隨轉。於餘退還。色等諸相於一切處皆悉隨轉。是故此相所詮實有。當知餘相所詮假有。

云何建立有非有、異非異性差別?謂若略說有三種有:一者實有、二者假有、三者勝義有。云何實有?謂諸詮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於事無礙而轉,非或時轉、或時不轉,當知是名略說實有。如於色等諸法聚中,建立墉室、軍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於此聚隨轉,於餘退還,色等諸相於一切處皆悉隨轉,是故此相所詮實有,當知餘相所詮假有。

 

又此假有略有六種。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觀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謂為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

又此假有,略有六種: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觀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謂為隨順世間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

 

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意地已標辯釋。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

果假有者: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分位假有者: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如前《意地》已標辯釋,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

 

觀待假有者。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

觀待假有者: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

 

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與上相違。當知非有。

云何勝義有?謂於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設,皆悉永斷,離諸戲論、離諸分別,善權方便說為法性、真如、實際、空、無我等。如《菩薩地真實義品》第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應知其相。與上相違,當知非有。

 

又由四種別無別故。應知建立異不異性。一由所因別無別故。二由所依別無別故。三由作用別無別故。四由時分別無別故。若所因等諸法異相差別可得。此異於餘。若無異相差別可得。此前及後與現無異。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後說名為異。由彼為種而此得生。說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種等為依而轉。說名所依。若一切行別別功能。說名作用。如是名為建立第一有非有異非異性品類差別。

又由四種別無別故,應知建立異不異性:一由所因別無別故、二由所依別無別故、三由作用別無別故、四由時分別無別故。若所因等諸法,異相差別可得,此異於餘;若無異相差別可得,此前及後與現無異。時分別者:謂一切行唯剎那住,即此自體還望自體,說為不異;過剎那後,說名為異。由彼為種而此得生,說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種等為依而轉,說名所依。若一切行別別功能,說名作用。如是名為建立第一有非有、異非異性品類差別。

 

云何建立界地差別。謂欲色無色三界差別。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於其三世與彼煩惱為所依止。彼品麤重之所隨縛為彼所繫。又欲界中一切煩惱全未離欲。非定地攝。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一分離欲。定地所攝。餘煩惱相如前應知。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并靜慮中間有十七地。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云何建立界地差別?謂欲、色、無色三界差別。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於其三世與彼煩惱為所依止,彼品麤重之所隨縛為彼所繫。又欲界中,一切煩惱全未離欲,非定地攝。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一分離欲,定地所攝。餘煩惱相,如前應知。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并靜慮中間,有十七地。無色界者:謂空處等四無色地。

 

云何建立時分差別。謂於過去世有無間已滅。有鄰近已滅。有久遠已滅。於未來世有無間將生。有鄰近當生。有久遠當生。於現在世有剎那現在。有眾同分現在。有相續未滅現在。

云何建立時分差別?謂於過去世有無間已滅、有鄰近已滅、有久遠已滅。於未來世有無間將生、有鄰近當生、有久遠當生。於現在世有剎那現在、有眾同分現在、有相續未滅現在。

 

云何建立方所差別。謂有色諸法據處所故。得有遠近方所差別。無色諸法由無色故。無據處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於其處說有方所。此由轉相故。非據處所故。有色諸法具由二種。

云何建立方所差別?謂有色諸法據處所故,得有遠近方所差別。無色諸法,由無色故,無據處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於其處說有方所,此由轉相故,非據處所故。有色諸法,具由二種。

 

云何建立相續差別。當知相續略有四種。自他根境有差別故立四相續。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實義。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相續差別?當知相續略有四種,自、他、根、境有差別故,立四相續: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實義。云何建立分位差別?謂苦分位、樂分位、不苦不樂分位,即是能順三受諸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麤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

云何建立品分差別?當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別:謂染、不染法,下、劣、勝妙法,麤、細法,執受、非執受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為、無為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愛味、無愛味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攝、非墮攝法。

 

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麤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

當知此中,由五因緣建立染法:一者於三受中,如其所應為雜染故;二者能遍攝受諸煩惱品麤重性故;三者能遍攝受現法當來非愛果故;四者能遍連結生相續故;五者能遍障礙一切善法,及於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緣,名為染法。

 

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由臭爛不淨及煩惱不淨故。名不淨。由於此中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為苦。由無常性故。名不堅。若由如是勝義道理。性是不淨。性是其苦。性是不堅。其性鄙穢名為下劣。超過於此應知勝妙。

與是相違,應當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種:謂善、無記。由臭爛不淨及煩惱不淨,故名不淨。由於此中,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為苦;由無常性,故名不堅。若由如是勝義道理,性是不淨、性是其苦、性是不堅,其性鄙穢名為下劣。超過於此,應知勝妙。

 

又相待故下劣勝妙二相差別。謂待色界欲界是劣。待無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類應當了知。微著差別故。淨穢差別故。勢用差別故。應知建立色趣麤細。軟等品類有差別故。應知建立無色諸法所有麤細。

又相待故,下劣、勝妙二相差別。謂待色界,欲界是劣;待無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類應當了知。微著差別故、淨穢差別故、勢用差別故,應知建立色趣麤細。軟等品類有差別故,應知建立無色諸法所有麤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