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2)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為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為依利他行故。三彼為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為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為依利他行故;三彼為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

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

 

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具教智故。名為明了。具證智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具教智故,名為明了。具證智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麤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麤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

 

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所以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麤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麤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

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即未能見識的三能變)。所以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麤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麤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

 

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是名三際。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是名三際。

 

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

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

 

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

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

 

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

 

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

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

 

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恒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

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恒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

 

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

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

 

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麤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麤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

 

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

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

 

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

 

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

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

 

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

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

 

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

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

 

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

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

 

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

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

 

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