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百 (1)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於其五處應正遍知。云何為五。一事遍知。二罪遍知。三補特伽羅遍知。四引攝義利遍知。五損惱遍知。云何事遍知。謂蘊等五事如聲聞地已說。云何罪遍知。謂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由五種相遍知所犯。一者遍知犯罪因緣。二者遍知犯罪等起。三者遍知所犯罪事。四者遍知犯罪加行。五者遍知犯罪究竟。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於其五處應正遍知。云何為五?一事遍知、二罪遍知、三補特伽羅遍知、四引攝義利遍知、五損惱遍知。云何事遍知?謂蘊等五事,如《聲聞地》已說。云何罪遍知?謂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由五種相,遍知所犯:一者遍知犯罪因緣、二者遍知犯罪等起、三者遍知所犯罪事、四者遍知犯罪加行、五者遍知犯罪究竟。

 

遍知犯罪因緣者。謂或貪因緣。或瞋因緣。或癡因緣。毀犯眾罪。遍知犯罪等起者。謂或有罪由身等起非語非心。或復有罪由語等起非身非心。或復有罪由心等起非身非語。或復有罪由身由心等起非語。或復有罪由語由心等起非身。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等起非心。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由心等起。無獨由心所犯眾罪。應從他處發露悔除。唯當懇誠深自防護。如有苾芻發起種種欲尋思等不善尋思。

遍知犯罪因緣者:謂或貪因緣、或瞋因緣、或癡因緣,毀犯眾罪。遍知犯罪等起者:謂或有罪由身等起,非語、非心;或復有罪由語等起,非身、非心;或復有罪由心等起,非身、非語;或復有罪由身、由心等起,非語;或復有罪由語、由心等起,非身;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等起,非心;或復有罪由身、由語、由心等起;無獨由心所犯眾罪。應從他處發露悔除,唯當懇誠深自防護,如有苾芻發起種種欲尋思等不善尋思。

 

遍知所犯罪事者。謂犯罪事略有二種。一者有情數事。二者無情數事。遍知犯罪加行者。謂所犯罪有二加行。一非所應作事業加行。二是所應作事業加行。遍知犯罪究竟者。謂於是處施設方便。即於是處而得究竟。非於中間有其退轉。以是緣故所犯圓滿。

遍知所犯罪事者:謂犯罪事略有二種:一者有情數事、二者無情數事。遍知犯罪加行者:謂所犯罪有二加行:一非所應作事業加行、二是所應作事業加行。遍知犯罪究竟者:謂於是處施設方便,即於是處而得究竟,非於中間有其退轉,以是緣故,所犯圓滿。

 

諸集麤罪他勝眾餘方便中犯隕墜惡作。於彼方便及自聚中而得究竟。於隕墜罪諸方便中。亦犯惡作。四種罪聚名有餘罪。他勝罪聚名無餘罪。若所犯罪由有智故。名不積集。或復從他而顯發故。亦不積集。與此相違。非不積集。若所犯罪已從於他如法發露方便悔除。名已顯說。與此相違。名未顯說。

諸集麤罪他勝、眾餘方便中,犯隕墜、惡作,於彼方便及自聚中而得究竟;於隕墜罪諸方便中,亦犯惡作。四種罪聚,名有餘罪。他勝罪聚,名無餘罪。若所犯罪由有智故,名不積集;或復從他而顯發故,亦不積集。與此相違,非不積集。若所犯罪,已從於他如法發露,方便悔除,名已顯說。與此相違,名未顯說。

 

若所犯罪權持當悔。名有期願。與此相違。名無期願。若所犯罪。諸佛世尊於別解脫毘柰耶中。建立為犯。名有制立。與此相違。名無制立。若所犯罪。或約一類補特伽羅。或復約時而不決定。先無差別總相制立。當知此罪名為等運。與此相違。名非等運。

若所犯罪,權持當悔,名有期願。與此相違,名無期願。若所犯罪,諸佛世尊於別解脫毘柰耶中,建立為犯,名有制立。與此相違,名無制立。若所犯罪,或約一類補特伽羅、或復約時而不決定,先無差別總相制立,當知此罪名為等運。與此相違,名非等運。

 

云何補特伽羅遍知。謂由五相應知差別。一由行差別故。二由眾差別故。三由增減差別故。四由證得差別故。五由觀察差別故。由行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貪等行有差別故。彼有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由眾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苾芻苾芻尼等七眾別故彼有差別。

云何補特伽羅遍知?謂由五相應知差別:一由行差別故、二由眾差別故、三由增減差別故、四由證得差別故、五由觀察差別故。由行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貪等行有差別故,彼有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由眾差別者:謂能遍知由苾芻、苾芻尼等七眾別故,彼有差別。

 

由增減差別者。謂如一類補特伽羅。或貴族出家。或富族出家。或顏容端正。其餘一類則不如是。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多聞博識語具圓滿大智大福。於淨尸羅堅猛防護。少有所犯多生惡作。於犯於出能善了知。其餘一類則不如是。若能遍知如是等事。當知說名遍知增減有差別故彼有差別。

由增減差別者:謂如一類補特伽羅,或貴族出家、或富族出家、或顏容端正;其餘一類則不如是。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多聞博識、語具圓滿、大智大福,於淨尸羅堅猛防護,少有所犯多生惡作,於犯、於出能善了知;其餘一類則不如是。若能遍知如是等事,當知說名遍知增減有差別故,彼有差別。

 

由證得差別者。謂能遍知從隨信行俱分解脫以為後邊七種差別。預流果向乃至最後阿羅漢果八種差別。諸如是等補特伽羅差別分別。如聲聞地已辯其相。由觀察差別者。謂能舉罪補特伽羅。應善觀察所舉罪者。然後應舉為作憶念。謂觀所舉補特伽羅為於我邊有愛敬不。廣說如經應知其相。

由證得差別者:謂能遍知從隨信行、俱分解脫以為後邊七種差別;預流果向乃至最後阿羅漢果八種差別。諸如是等補特伽羅差別分別,如《聲聞地》已辯其相。由觀察差別者:謂能舉罪補特伽羅,應善觀察所舉罪者,然後應舉為作憶念;謂觀所舉補特伽羅為於我邊有愛敬不?廣說如經,應知其相。

 

其所發舉補特伽羅。亦應善察能舉罪者。為是愚夫癲狂癡騃非法舉罪欲於我所當作損害。廣說如經應知其相。為是智者非狂非騃所有白品。廣說如經應知其相。又於堪舉補特伽羅。應正觀察為開舉不。如是觀察補特伽羅所有差別。應知說名補特伽羅遍知。

其所發舉補特伽羅,亦應善察能舉罪者,為是愚夫,癲狂、癡騃,非法舉罪,欲於我所當作損害?廣說如經,應知其相。為是智者,非狂、非騃,所有白品?廣說如經,應知其相。又於堪舉補特伽羅,應正觀察為開舉不?如是觀察補特伽羅所有差別,應知說名補特伽羅遍知。

 

云何引攝義利遍知。謂能遍知略有三種引攝義利。何等為三。一引攝自身利養義利。二引攝他身出罪義利。三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引攝自身利養義利者。謂若諸利養體是清淨。是名真實。若諸利養體是清淨而堪要用。非無所用徒多貯畜凡百資緣。如是名為能引義利。

云何引攝義利遍知?謂能遍知,略有三種引攝義利。何等為三?一引攝自身利養義利;二引攝他身出罪義利;三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引攝自身利養義利者:謂若諸利養體是清淨,是名真實。若諸利養,體是清淨而堪要用,非無所用徒多貯畜凡百資緣,如是名為能引義利。

 

若諸利養不過於時堪住受用。是名應時。若諸利養其餘苾芻亦現引攝。是名有伴。即此有伴非引破僧。名離破僧。若所引攝利養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以無染心應當受用。如是引攝利養義利。名為無罪。引攝他身出罪義利者。謂若所犯罪彼實現行。是名真實。若復自知我能令彼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能引義利。

若諸利養,不過於時堪住受用,是名應時。若諸利養,其餘苾芻亦現引攝,是名有伴;即此有伴非引破僧,名離破僧。若所引攝利養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以無染心應當受用,如是引攝利養義利,名為無罪。引攝他身出罪義利者:謂若所犯罪彼實現行,是名真實。若復自知:我能令彼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能引義利。

 

若他說法敬事尊長恭承病等正加行時。無容舉罪。是名應時。若舉彼罪諸餘苾芻共為助伴。是名有伴。非此因緣能引破僧。如是名為第五清淨。若所引攝出罪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無染污心。如慈善友以柔軟言應引攝他出罪義利。

若他說法敬事尊長、恭承病等,正加行時無容舉罪,是名應時。若舉彼罪,諸餘苾芻共為助伴,是名有伴。非此因緣能引破僧,如是名為第五清淨。若所引攝出罪義利,具此五支,安住正念,無染污心。如慈善友以柔軟言,應引攝他出罪義利。

 

如引攝他出罪義利。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當知亦爾。而差別者。若因擯斥其被擯者。不與能擯命為障礙。或不因此壞僧居園。亦不因此損壞制多。及不損餘同梵行者。如是名為能引義利。與此相違。應知說名引無義利。

如引攝他出罪義利,引攝僧伽擯斥犯戒安樂義利,當知亦爾。而差別者,若因擯斥其被擯者,不與能擯命為障礙,或不因此壞僧居園,亦不因此損壞制多,及不損餘同梵行者,如是名為能引義利。與此相違,應知說名引無義利。

 

云何損惱遍知。謂有五種現法損惱。凡夫所趣。愚癡所趣。智者所離。雖實非狂如狂所作。乃至唯有虛誑稽留。都無增長所有義利。云何為五。謂有一類傷悼死亡。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傷淪喪者。是名第一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

云何損惱遍知?謂有五種現法損惱,凡夫所趣、愚癡所趣、智者所離,雖實非狂,如狂所作,乃至唯有虛誑稽留,都無增長所有義利。云何為五?謂有一類,傷悼死亡,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傷淪喪者,是名第一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

 

復有一類幸有所餘易活方便。而於衢路大市廛間。分解支節疑命殆盡。邪苦逼己以自存活。是名第二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為性慳貪慳垢所蔽。幸有種種養命資緣。而大艱辛以自存活。是名第三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

復有一類,幸有所餘易活方便,而於衢路、大市、廛間,分解支節疑命殆盡,邪苦逼己以自存活,是名第二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為性慳貪,慳垢所蔽,幸有種種養命資緣,而大艱辛以自存活,是名第三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

 

云何慳垢。謂八慳垢。一者宿習慳貪不串惠施慳垢。二者現法上品顧戀身命慳垢。三者於同分友共住隨轉諸有情所不串習悲悲心微劣慳垢。四者見田寡德毀犯正行慳垢。五者於諸財物起難得想慳垢。六者三時憂悔慳垢。七者於諸財寶唯見功德不見過患慳垢。八者邪施迴向慳垢。當知是名八種慳垢。

云何慳垢?謂八慳垢:一者宿習慳貪,不串惠施慳垢;二者現法上品,顧戀身命慳垢;三者於同分友共住、隨轉諸有情所不串習悲,悲心微劣慳垢;四者見田寡德,毀犯正行慳垢;五者於諸財物,起難得想慳垢;六者三時憂悔慳垢;七者於諸財寶唯見功德,不見過患慳垢;八者邪施迴向慳垢。當知是名八種慳垢。

 

復有一類愛樂天趣求欲生天。不如實知生天道路。斷食投火墜高巖等自加逼害。是名第四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愛樂清淨。不如實知清淨道路。謂加苦法而得清淨。以無量門自為逼害。是名第五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如是五種現法逼惱。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當正遍知應速遠離。

復有一類,愛樂天趣求欲生天,不如實知生天道路,斷食、投火、墜高巖等,自加逼害,是名第四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復有一類,愛樂清淨,不如實知清淨道路,謂加苦法而得清淨,以無量門自為逼害,是名第五現法損惱,凡夫所趣乃至廣說。如是五種現法逼惱,依毘柰耶勤學苾芻,當正遍知應速遠離。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法。未生信者令其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云何為五。一尸羅圓滿。二正見圓滿。三軌則圓滿。四淨命圓滿。五遠離展轉鬥諍圓滿。尸羅圓滿略有十種。如聲聞地已辯其相。謂初善受持不太沈聚不太浮散。乃至廣說。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法,未生信者令其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長。云何為五?一尸羅圓滿、二正見圓滿、三軌則圓滿、四淨命圓滿、五遠離展轉鬥諍圓滿。尸羅圓滿略有十種,如《聲聞地》已辯其相。謂初善受持,不太沈聚、不太浮散,乃至廣說。

 

正見圓滿略有五種。一者增益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已永斷故。二者損減撥無邪見已永斷故。三者取見謂諸見取及戒禁取已永斷故。四者妄計吉祥處見已永斷故。五者妄計非有為有有為非有諸顛倒見已永斷故。軌則圓滿亦有五種。謂或依時務應所作事。或依善品應所作事。或依威儀應所作事。隨順世間及毘柰耶所有軌則。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正見圓滿略有五種:一者增益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已永斷故;二者損減撥無邪見已永斷故;三者取見、謂諸見取及戒禁取已永斷故;四者妄計吉祥處見已永斷故;五者妄計非有為有、有為非有諸顛倒見已永斷故。軌則圓滿亦有五種:謂或依時務應所作事,或依善品應所作事,或依威儀應所作事,隨順世間及毘柰耶所有軌則,廣說應知如《聲聞地》。

 

淨命圓滿亦有五種。謂能遠離矯詐等五起邪命法。如聲聞地應知其相。遠離展轉鬥諍圓滿略有六種。謂離六種鬥諍根故。此中六種鬥諍根者。謂忿恨等。廣說如經。又依六處應知建立六鬥諍根。云何六處。一者不饒益相。二者樂隱己過憍慢執持。三者利養恭敬欲愛現行。四者毀犯增上戒行。五者毀犯增上心行。六者毀犯增上慧行。應知依第一處建立第一鬥諍根本。乃至依第六處建立第六鬥諍根本。

淨命圓滿亦有五種:謂能遠離矯、詐等五起邪命法,如《聲聞地》應知其相。遠離展轉鬥諍圓滿,略有六種:謂離六種鬥諍根故。此中六種鬥諍根者:謂忿、恨等,廣說如經。又依六處,應知建立六鬥諍根。云何六處?一者不饒益相、二者樂隱己過憍慢執持。、三者利養恭敬欲愛現行、四者毀犯增上戒行、五者毀犯增上心行、六者毀犯增上慧行。應知依第一處建立第一鬥諍根本,乃至依第六處建立第六鬥諍根本。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眾所識知。廣從他處多獲利養。由是因緣有所毀犯。於所犯罪樂欲隱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有諸苾芻既了知已。對一對二或對眾多舉其犯事。彼由此故一向憂慼燒惱身心。又由憍慢所執持故多生熱惱。勿彼復對他眾人前咎責於我。如是彼人先隱所犯。說名為覆。又復發起憍慢煩惱。此二合名樂隱己過憍慢執持。由是建立鬥諍根本。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眾所識知,廣從他處多獲利養,由是因緣有所毀犯,於所犯罪樂欲隱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有諸苾芻既了知已,對一、對二或對眾多,舉其犯事,彼由此故,一向憂慼,燒惱身心。又由憍慢所執持故,多生熱惱,勿彼復對他眾人前咎責於我。如是彼人先隱所犯,說名為覆,又復發起憍慢煩惱,此二合名,樂隱己過,憍慢執持,由是建立鬥諍根本。

 

復有苾芻恭敬利養欲愛現行。見有他人多饒財寶眾所知識具大福祐。則便親附殷重承事。非愛非敬亦非樂法。專為利養恭敬因緣。如是思惟攝取。質直忍辱。柔和為依止。師我。於其處隨意自在。彼於我所多有施為。而我於彼都無所作。如是思惟攝取。捷慧愛樂修福同梵行者。以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餘事皆令彼作。我獨蕭然自得而住。如是或有毀犯禁戒。同梵行者正詰問時。便不分明假託餘事而有所說。如是名為行矯偽行誑諂。處所由此因緣起諸鬥諍。餘隨所應當知其相。與是相違。有五種法。令未信者轉增不信。令已信者尋還變革。

復有苾芻恭敬利養、欲愛現行,見有他人多饒財寶,眾所知識、具大福祐,則便親附殷重承事,非愛、非敬,亦非樂法,專為利養恭敬因緣。如是思惟:攝取質直、忍辱、柔和為依止師,我於其處隨意自在,彼於我所多有施為,而我於彼都無所作。如是思惟攝取捷慧,愛樂修福,同梵行者以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餘事皆令彼作,我獨蕭然自得而住。如是或有毀犯禁戒,同梵行者正詰問時,便不分明假託餘事而有所說。如是名為行矯偽行、誑諂處所,由此因緣起諸鬥諍。餘隨所應,當知其相。與是相違,有五種法,令未信者轉增不信,令已信者尋還變革。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力。於一切種等意正行所有加行。云何五力。一加行力。二意樂力。三開曉力。四正智力。五質直力。若有樂學一切身分於諸學中正善修學。又於所學最極恭敬為自調伏為般涅槃。如是當知名加行力。若有所犯由意樂故速還出離。如是當知名意樂力。

復次,依毘柰耶勤學苾芻成就五力,於一切種等意正行,所有加行。云何五力?一加行力、二意樂力、三開曉力、四正智力、五質直力。若有樂學一切身分,於諸學中正善修學,又於所學最極恭敬,為自調伏、為般涅槃。如是當知名加行力。若有所犯,由意樂故速還出離,如是當知名意樂力。

 

若於學處。時時請問持三藏者。所有自愛諸善男子應所修學亦能開示。如是當知名開曉力。從他聞已若於其中是真是實無倒攝受。若於其中偽毘柰耶像似正法諸惡言說違背法性如實了知。雖不至彼躬申請問所未開曉。而多聞故於佛世尊所不遮止亦不開許。能自思惟於沙門性是能隨順是能違逆。既了知已如其所應能正修行能正遠離。如是當知名正智力。

若於學處,時時請問持三藏者,所有自愛諸善男子,應所修學亦能開示,如是當知名開曉力。從他聞已,若於其中是真、是實無倒攝受,若於其中偽毘柰耶像似正法,諸惡言說,違背法性,如實了知;雖不至彼,躬申請問所未開曉。而多聞故,於佛世尊所不遮止,亦不開許,能自思惟,於沙門性是能隨順、是能違逆。既了知已,如其所應,能正修行、能正遠離,如是當知名正智力。

 

若信解力離諸誑諂。無有少分詐妄分別。非於少分所開許中增益多分而起現行。非於多分所開許中損減少分而起現行。其所現行不增不減。如是最初自生欣慶。後令自他安樂而住修行正行。非眩惑他。如是當知名質直力。

若信解力離諸誑諂,無有少分詐妄分別,非於少分所開許中,增益多分而起現行;非於多分所開許中,損減少分而起現行,其所現行不增不減。如是最初自生欣慶,後令自他安樂而住,修行正行,非眩惑他,如是當知名質直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