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3)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

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第六意觸,說名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

 

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

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

 

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

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

 

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

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

 

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

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

 

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

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

 

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復次嗢拖南曰。 異世俗勝義  法爾此作等 大空與分別  自作為其後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

復次,嗢拖南曰:「異世俗勝義,法爾此作等,大空與分別,自作為其後。」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

 

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

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無明及愛),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

 

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

 

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

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

 

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

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

 

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

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遍到源底。

 

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依處。

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依處。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

 

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

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

 

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

 

云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云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云何為二。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云何為二?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

 

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