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3)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聞佛說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言說蘊界處等不捨不取不如實知。便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者。阿羅漢僧於其死後無所覺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違二諦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云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佛說「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言說、蘊、界、處等不捨不取」,不如實知,便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者,阿羅漢僧於其死後無所覺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違二諦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云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謗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諦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為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毘缽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謗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諦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為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毘缽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作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勝功德。為他宣說。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歷諸方。於自禁戒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為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作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勝功德,為他宣說。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歷諸方,於自禁戒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為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見諸苾芻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捨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苾芻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咒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見諸苾芻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捨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苾芻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咒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為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搆集種種矯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咒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為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搆集種種矯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咒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即於彼能引無義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惡友性相。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又略說者。若於放逸或於惡行。或於下劣諸善功德。而相勸勵。應知是類總名惡友。若諸昧劣愚癡種類。所有猛利長時煩惱。是名愚戇煩惱熾盛。

又即於彼能引無義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惡友性、相,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又略說者,若於放逸、或於惡行、或於下劣諸善功德,而相勸勵,應知是類總名惡友。若諸昧劣愚癡種類,所有猛利長時煩惱,是名愚戇煩惱熾盛。

 

若於宿世信等善法不修習故。於現法中信等微弱。雖極精懇。然無力能即於現法獲得涅槃。當知是名宿世資糧有所闕故於現法中其力薄弱。是名五種違逆學法。與此相違。應知五種隨順學法。成就彼故於毘柰耶勤學苾芻。能正修集一切所學。

若於宿世信等善法不修習故,於現法中信等微弱,雖極精懇,然無力能即於現法獲得涅槃,當知是名宿世資糧有所闕故於現法中其力薄弱。是名五種違逆學法。與此相違,應知五種隨順學法。成就彼故,於毘柰耶勤學苾芻,能正修集一切所學。

 

成就如是隨順法者。復有五法能防戒蘊一正出家。二善請問。三審觀察。四修對治。五任持信。不厄於債而求出家。如前廣說。唯求涅槃愛樂所學而求出家。當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於犯無犯及還淨中。若有苾芻持經律論。其所未了躬往請決彼便開曉。當知如是名善請問。

成就如是隨順法者,復有五法能防戒蘊:一正出家、二善請問、三審觀察、四修對治、五任持信。不厄於債而求出家,如前廣說,唯求涅槃愛樂所學而求出家,當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於犯、無犯及還淨中,若有苾芻持經律論,其所未了躬往請決彼便開曉,當知如是名善請問。

 

於自尸羅三時觀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後日分。若見無犯便生歡喜。晝夜精勤隨學而住。若見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當知如是名審觀察。於時時間初夜後夜或晝日分。思惟修習所有貪等煩惱對治。非唯聽聞尸羅言教便生喜足。當知如是名修對治。

於自尸羅三時觀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後日分,若見無犯便生歡喜,晝夜精勤隨學而住;若見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當知如是名審觀察。於時時間,初夜、後夜、或晝日分,思惟修習所有貪等煩惱對治,非唯聽聞尸羅言教便生喜足。當知如是名修對治。

 

深信有犯當不愛果。深信無犯當來愛果。當知如是名任持信。又正出家為所依止作餘四事。由正請問終不毀犯。無知故犯。由審觀察終不毀犯。放逸故犯。由修對治終不毀犯。煩惱熾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終不毀犯。輕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種法故。能防戒蘊名善防護。

深信有犯當不愛果,深信無犯當來愛果,當知如是名任持信。又正出家為所依止,作餘四事:由正請問終不毀犯,無知故犯;由審觀察,終不毀犯放逸故犯;由修對治,終不毀犯煩惱熾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終不毀犯輕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種法故,能防戒蘊,名善防護。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由有五種寂靜法故。能滅諸惡。云何為五。一者柔和易可共住。二者斷。三者斷支。四者敬事。五者滅諍。何等柔和易可共住。謂如經說。略有六種可愛樂法。何等為斷。謂諸人天所有四輪。何等斷支。謂五斷支。何等敬事。謂敬事大師。廣說乃至。無有放逸。何等滅諍。謂七滅諍法。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由有五種寂靜法故,能滅諸惡。云何為五?一者柔和易可共住、二者斷、三者斷支、四者敬事、五者滅諍。何等柔和易可共住?謂如經說,略有六種可愛樂法。何等為斷?謂諸人、天所有四輪(住中國、近善友、自謹慎、宿植善本)。何等斷支?謂五斷支。何等敬事?謂敬事大師,廣說乃至無有放逸。何等滅諍?謂七滅諍法。

 

當知此中由依身等於同梵行現行非愛。又於僧祇共有財物不平受用。又有戒見不同分法。由依此故難可共住。性不柔和。心常展轉互相經構。如是名為可愛樂法之所對治。與此相違。由其白品三種因緣。當知即是建立六種可愛樂法。由其第一建立三種。由其第二建立第四。由其第三建立第五及以第六。

當知此中,由依身等,於同梵行現行非愛;又於僧祇共有財物,不平受用;又有戒、見不同分法,由依此故,難可共住,性不柔和,心常展轉互相輕構。如是名為可愛樂法之所對治。與此相違,由其白品三種因緣,當知即是建立六種可愛樂法。由其第一建立三種,由其第二建立第四,由其第三建立第五及以第六。

 

又於此中所有令他獲得可愛利益安樂。正現在前身等諸業。名慈善友。若物可令清淨受用。此物名為如法利養。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此物名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於缽內。當知此物名墮缽中。若物雖未置於缽中而將欲置。當知此物名缽所攝。

又於此中,所有令他獲得可愛利益安樂,正現在前身等諸業,名慈善友。若物可令清淨受用,此物名為如法利養。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此物名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於缽內,當知此物名墮缽中。若物雖未置於缽中,而將欲置,當知此物名缽所攝。

 

若所受食不偏精妙。亦不偏多。共食所食。顯露而食不私密食。乃至唯有可充腹食亦共分布終不故思隱障處食。亦不閉門。而有所食恐他飢乏來至希求不得分給。當知是名平等受用。聖所愛戒差別分別。如攝異門應知其相。出世正見差別分別。即攝事分應知其相。

若所受食不偏精妙,亦不偏多,共食所食,顯露而食,不私密食,乃至唯有可充腹食亦共分布,終不故思隱障處食;亦不閉門而有所食,恐他飢乏來至希求不得分給。當知是名平等受用。聖所愛戒差別分別,如《攝異門》應知其相。出世正見差別分別,即《攝事分》應知其相。

 

又由二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樂性有二差別。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當倍增廣。應知此中尊重增上。謂體彼有德。慰意增上。謂財法二攝。彼二增上謂善和合。和合增上謂心無擾惱。遠離貪等所有擾惱。名曰無違。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曰無諍。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又由二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樂性有二差別: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當倍增廣。應知此中,尊重增上,謂體彼有德。慰意增上,謂財、法二攝。彼二增上,謂善和合。和合增上,謂心無擾惱。遠離貪等所有擾惱,名曰無違。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曰無諍。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又處所圓滿。教導圓滿。正行圓滿。資糧圓滿為所依止。應知建立人天四輪。五種妙好所住方處。名處所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正士善友。名教導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由五種相自發正願。名正行圓滿。何等為五。一於正教授能敬順取。二行無違逆。三如實自顯。四其教授師隨所獲得精麤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五無間殷重二種加行樂斷樂修。乃至修習四種苾芻愛取對治。

又處所圓滿、教導圓滿、正行圓滿、資糧圓滿為所依止,應知建立人、天四輪。五種妙好所住方處,名處所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正士善友,名教導圓滿,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由五種相,自發正願,名正行圓滿。何等為五?一於正教授能敬順取;二行無違逆;三如實自顯;四其教授師隨所獲得精、麤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五無間、殷重二種加行,樂斷、樂修,乃至修習四種苾芻愛取對治。

 

又宿所作福補特伽羅宿世善根增上力故。應知有五相果勝利。謂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種可愛果報。一內。二外。內可愛果報者。謂長壽久住妙色端嚴。無病少惱非僕非女非半擇迦。智慧猛利發言威肅具大宗葉。外可愛果報者。謂生富貴家。如經廣說。大富大翼有大侍衛。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補特伽羅,宿世善根增上力故,應知有五相果勝利;謂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安住二種可愛果報:一內、二外。內可愛果報者:謂長壽久住、妙色端嚴、無病、少惱、非僕、非女、非半擇迦,智慧猛利,發言威肅,具大宗葉。外可愛果報者:謂生富貴家,如經廣說,大富、大翼、有大侍衛,是名第一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諸魍魎藥叉非人守宅神等能為障礙。謂於財位不作障礙。或於壽命不作障礙。是名第二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善法心能趣入修習無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惡行深自懇愧。雖作惡已時時發起猛利悔心。由此因緣令已作惡現在微劣。於當來惡能永遠離。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得善安住,非諸魍魎、藥叉、非人、守宅神等能為障礙;謂於財位不作障礙、或於壽命不作障礙。是名第二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善法,心能趣入修習無怠,是名第三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性於惡行深自懇愧,雖作惡已時時發起猛利悔心,由此因緣,令已作惡現在微劣,於當來惡能永遠離,是名第四宿所作福相果勝利。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業方便加行。意趣伎能展轉昌盛。凡所施為無不敬順。少用功力多有成辦。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如是四種。天上諸天人中諸人。所有止觀勝妙車輪。隨有所闕其車不轉。又依應所得義深生信解。於師長前如實自顯身有勇悍心有勇悍堪能領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如其次第應知建立五種斷支。隨闕一支斷不成辦。

又宿所作福增上力故,一切事業方便加行,意趣伎能展轉昌盛,凡所施為無不敬順,少用功力多有成辦,是名第五宿所作福相果勝利。如是四種,天上諸天,人中諸人,所有止觀勝妙車輪,隨有所闕其車不轉。又依應所得義,深生信解;於師長前,如實自顯;身有勇悍;心有勇悍;堪能領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如其次第,應知建立五種斷支。隨闕一支,斷不成辦。

 

又於最初應當勉勵敬事大師。謂能宣說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法教。次應敬事其所說法。次修習法隨法行時。應當敬事依增上戒與毘柰耶相應學處。次應敬事依增上心及增上慧教誡教授。於時時間修財供養及法供養。應知此中財法供養。謂同居止及同受用。次於靜慮修三摩地。從此無間隨無愛味通達諦理。永盡諸漏無有放逸。如是七種敬事差別次第應知。

又於最初,應當勉勵敬事大師;謂能宣說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法教。次應敬事其所說法。次修習法隨法行時,應當敬事依增上戒與毘柰耶相應學處。次應敬事依增上心及增上慧教誡教授,於時時間,修財供養及法供養。應知此中,財法供養,謂同居止及同受用。次於靜慮修三摩地,從此無間,隨無愛味,通達諦理,永盡諸漏,無有放逸。如是七種敬事差別次第應知。

 

又由三相應知敬事。由能體彼功德勝利故起尊重。隨所體悉以身語意三種正行而修恭敬。復設種種幢幡蓋等而為供養。有諸同梵行者舉餘同梵行者所犯眾罪。即於現前四目相對。而以其實不以非實。乃至廣說。彼於未了正解了時便更無犯。更無犯故是諸苾芻。由見聞疑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又由三相,應知敬事,由能體彼功德勝利故起尊重,隨所體悉以身、語、意三種正行而修恭敬,復設種種幢、幡、蓋等而為供養。有諸同梵行者,舉餘同梵行者所犯眾罪,即於現前,四目相對,而以其實,不以非實,乃至廣說。彼於未了,正解了時,便更無犯。更無犯故,是諸苾芻,由見聞疑,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有諸苾芻見餘苾芻犯罪時節。別於後時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見犯者記彼所犯便舉是事。問言。汝憶自所犯不。彼乃答言。我都不憶。彼既不憶不可自悔。妄言我憶。非無悔言能離惡作。既被他舉故信順他。應從眾僧求乞憶念毘柰耶想及以清淨。爾時眾僧信諸苾芻與彼清淨。彼犯罪者得離惡作。是諸苾芻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有諸苾芻,見餘苾芻犯罪時節,別於後時,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見犯者記彼所犯便舉是事,問言:汝憶自所犯不?彼乃答言:我都不憶。彼既不憶,不可自悔,妄言我憶。非無悔言能離惡作,既被他舉,故信順他。應從眾僧,求乞憶念毘柰耶想及以清淨,爾時眾僧信諸苾芻與彼清淨,彼犯罪者得離惡作,是諸苾芻,不應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由癲狂故現行眾多非沙門法不隨順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復有一類無知苾芻。謂彼成犯非處舉發。有諸苾芻為防未來教示憶念。令得自心還從眾僧求乞不癡毘柰耶想及以清淨。彼聞是已即便求乞。爾時眾僧應斷如是補特伽羅不成於犯。僧和合住唱與清淨。無知苾芻既聞是已。不復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由癲狂故,現行眾多非沙門法、不隨順法,彼由此事故不成犯。復有一類無知苾芻,謂彼成犯非處舉發,有諸苾芻為防未來教示憶念,令得自心,還從眾僧求乞不癡毘柰耶想及以清淨。彼聞是已即便求乞。爾時眾僧,應斷如是補特伽羅不成於犯,僧和合住唱與清淨。無知苾芻既聞是已,不復重舉前所犯事,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於眾僧中舉苾芻罪。其能舉者起有犯想。彼所舉者起無犯想。由無犯想便自稱言我無所犯。能舉者云長老豈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誠言。我不曾作。能舉復云。彼先已犯。今得舉發猶不了。故仍言不犯。爾時眾僧便為尋求事之自性為犯不犯。待得實已當如法斷。如是諍事便得除滅。有異住處眾多苾芻。於所犯罪互生疑諍。或言有犯或言無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輕。有別住處眾數過前。或望彼眾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應就此請決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於眾僧中舉苾芻罪,其能舉者起有犯想,彼所舉者起無犯想。由無犯想,便自稱言:我無所犯。能舉者云:長老豈不曾作如是如是事耶?彼遂誠言:我不曾作。能舉復云:彼先已犯,今得舉發,猶不了故,仍言不犯。爾時眾僧,便為尋求事之自性為犯、不犯,待得實已,當如法斷,如是諍事便得除滅。有異住處眾多苾芻,於所犯罪互生疑諍,或言有犯、或言無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輕。有別住處眾數過前,或望彼眾此多慧解受持三藏,彼應就此請決所疑令到究竟,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既犯罪已。自惡作纏之所激發遂成憂悴。慮他舉發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諍事除滅。有多苾芻互相舉罪。各為憍慢之所執持。不欲展轉相對發露。專事離散。二部別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來對我眾發露悔滅。我等何為輒就彼眾發露悔滅。彼此部中各應推一有智眾首共稟所言。補特伽羅同往他眾。許其發露悔滅所犯。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復有苾芻,既犯罪已,自惡作纏之所激發遂成憂悴,慮他舉發便如法悔,由此一切諍事除滅。有多苾芻互相舉罪,各為憍慢之所執持,不欲展轉相對發露,專事離散,二部別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來對我眾發露悔滅,我等何為輒就彼眾發露悔滅?彼此部中,各應推一有智眾首,共稟所言補特伽羅,同往他眾,許其發露悔滅所犯,如是諍事便得除滅。

 

如是諍事略有四種。應知除滅亦有四種。云何名為四種諍事。一者他舉諍事。二者互疑諍事。三者自舉諍事。四者互舉諍事。何等復名四種除滅。一者願出所犯除滅。二者施與清淨除滅。三者許求實性除滅。四者各各發露除滅。

如是諍事略有四種,應知除滅亦有四種。云何名為四種諍事?一者他舉諍事、二者互疑諍事、三者自舉諍事、四者互舉諍事。何等復名四種除滅?一者願出所犯除滅、二者施與清淨除滅、三者許求實性除滅、四者各各發露除滅。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