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1)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法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拖南曰。 念住與正斷  神足及根力 覺道支息念  學證淨為後  別嗢拖南曰。 沙門沙門義  喜樂一切法 梵行數取趣  超二染為後  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由四因緣。應知內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無沙門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

如是已說緣起、食、諦、界擇攝,菩提分法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拖南曰:「念住與正斷,神足及根力,覺道支息念,學證淨為後。」  別嗢拖南曰:「沙門沙門義,喜樂一切法,梵行數取趣,超二染為後。」  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由四因緣,應知內法有沙門道及有究竟,外法決定無沙門道,亦無究竟。當知他論諸沙門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

 

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故。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三者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四者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故。云何名為內法沙門。謂諸沙門略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污道沙門。是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已辯其相。

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者依止四處得四證智故、二者解脫四種外隨煩惱故、三者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故、四者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故。云何名為內法沙門?謂諸沙門,略有四種。一者勝道沙門、二者論道沙門、三者命道沙門、四者污道沙門。是四沙門,若略、若廣,如《聲聞地》已辯其相。

 

內法道者。云何為道。謂八支聖道。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污道。為後四種沙門。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無污道。況得有餘。內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謂斷諸取。諸取斷已。當來畢竟無復相續。

內法道者。云何為道?謂八支聖道。若處施設八支聖道,是處施設污道,為後四種沙門。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緣,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無污道,況得有餘!內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謂斷諸取。諸取斷已,當來畢竟無復相續。

 

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云何名為解脫四種外隨煩惱。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二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三者解脫展轉互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四者解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作外隨煩惱。

云何名為依止四處?云何復名得四證智?謂四處者:一三結永斷蘇息處、二無退墮法勢力處、三定趣菩提種類處、四極七反有隨行處。依此四處,於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云何名為解脫四種外隨煩惱?一者解脫現法外隨煩惱;二者解脫後法外隨煩惱;三者解脫展轉互相違戾所作外隨煩惱;四者解脫於諸聖諦不能宣說、不能覺悟所作外隨煩惱。

 

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領納諸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為第一現法外隨煩惱。彼由如是染恚癡故。以受為緣生後有愛。以愛為緣發生諸取。有愛取故以取為緣成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增長。如是名為第二後法外隨煩惱。

當知此中,諸外道類闕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領納諸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於樂起染,於苦起恚,於非苦樂發起愚癡,如是名為第一現法外隨煩惱。彼由如是染、恚、癡故,以受為緣,生後有愛。以愛為緣,發生諸取,有愛、取故,以取為緣,成辦於有,廣說乃至純大苦聚積集增長,如是名為第二後法外隨煩惱。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是名第三外隨煩惱。又諸外道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增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是名第四外隨煩惱。住內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脫。

又諸外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種種見趣意各別故,彼此展轉互相違戾,是名第三外隨煩惱。又諸外道,遍於一切四聖諦中,尚無有能施設其教,況當覺悟!是故彼於自師宗智雖得增上,而實無知墮無明趣,是名第四外隨煩惱。住內法者,於是一切皆能解脫。

 

云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云何內法弟子與外道弟子不同品類?謂外道弟子,或墮有見常邊、或墮無見斷邊,長夜積集,深起藏護;由聞親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內法弟子,行處中行,遠離二邊。

 

云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於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於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於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

云何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謂外道師,於一切取,雖同宣說斷遍知論,而於諸取不能施設正斷遍知。由彼本契出家捨欲故,於欲取立斷遍知,非於自見、自戒、我語。若有與他諸餘沙門、婆羅門等見不同分,戒禁同分,彼於見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非於戒禁、我語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於戒禁取亦能隨分立斷遍知。其我語取,於一切時,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於自、於他我語取中,皆不施設斷遍知論。

 

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於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又彼雖能分捨諸取,而於當來還復能取;未永斷故。如是外道,於諸取中未全斷故、未永斷故,不得究竟。內法大師,當知一切與上相違。如是應知內法大師與外道師不同品類。

 

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略由三處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門義。云何三處。一境。二智。三證。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攝異生地。二有學地。三無學地。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有學補特伽羅。三無學補特伽羅。

復次,依四念住修習增上,略由三處、三地、三種補特伽羅,當知普攝諸沙門義。云何三處?一境、二智、三證。云何三地?一正加行攝異生地、二有學地、三無學地。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正加行異生補特伽羅、二有學補特伽羅、三無學補特伽羅。

 

云何名境。謂地等六界與六觸處為所依體。此六觸處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十八意行能雜染心。云何名智。謂心清淨增上慧依處。云何名證。謂即慧依處增上。若諦依處。若捨依處。若寂依處。

云何名境?謂地等六界,與六觸處為所依體。此六觸處,與十八意行為所依體,十八意行能雜染心。云何名智?謂心清淨增上慧依處。云何名證?謂即慧依處增上,若諦依處、若捨依處、若寂依處。

 

云何慧依處。謂慧為依處於正加行異生地中。正修善法為因緣故。能無放逸入有學地。若慧為依處證阿羅漢。無學地中得盡智故。如實了知我生盡等。若學無學出世智後諸世間慧。

云何慧依處?謂慧為依處,於正加行異生地中,正修善法為因緣故,能無放逸。入有學地,若慧為依處,證阿羅漢。無學地中,得盡智故,如實了知我生盡等,若學、無學出世智後諸世間慧。

 

云何諦依處。謂已獲得八支聖道。斷諸煩惱。由此依處當來眾苦畢竟不生。由此畢竟無忘失故。名諦依處。云何捨依處。謂斷彼事。由此依處。於已斷事。無雜染行。現法樂住。云何寂依處。謂為斷滅所餘結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為依處。於所餘結及所餘事。能捨無餘。

云何諦依處?謂已獲得八支聖道,斷諸煩惱。由此依處,當來眾苦畢竟不生,由此畢竟無忘失故,名諦依處。云何捨依處?謂斷彼事。由此依處,於已斷事,無雜染行,現法樂住。云何寂依處?謂為斷滅所餘結事,方便勤修如已得道。此為依處,於所餘結及所餘事,能捨無餘。

 

如是一切。以要而言。為欲得證故。修其智。既得證已便獲聖道及聖道果。果有二種。謂煩惱斷及與事斷。此中一種證所未證。第二依處捨未來苦。第三依處能隨習近現法樂住。第四依處斷未圓滿能令圓滿。

如是一切,以要而言,為欲得證,故修其智;既得證已,便獲聖道及聖道果。果有二種,謂煩惱斷及與事斷。此中一種(慧依處),證所未證。第二依處(諦依處),捨未來苦。第三依處(捨依處),能隨習近現法樂住。第四依處(寂依處),斷未圓滿,能令圓滿。

 

齊爾所處。諸瑜伽師。於所應作皆得究竟。謂於未證由初能證。於未來苦第二能捨。於現法樂第三能住。於上斷滅所未圓滿。第四能滿。如是一切由四依處應當了知。此中先所獲得聖道名寂靜道。為斷上位煩惱事故。正修習時。於其事斷倍趣增益。於煩惱斷防未得退。

齊爾所處,諸瑜伽師,於所應作皆得究竟:謂於未證,由初能證;於未來苦,第二能捨;於現法樂,第三能住;於上斷滅所未圓滿,第四能滿。如是一切,由四依處應當了知。此中先所獲得聖道,名寂靜道,為斷上位煩惱事故,正修習時,於其事斷倍趣增益,於煩惱斷防未得退。

 

此中云何由智觀察所知境界。證所應證。謂正加行異生地中。正行異生補特伽羅。由內外別觀察五界。於所有身住循身觀。謂心解脫及慧解脫為增上故。彼起如是如理加行。於諸界中住唯界想觀。唯有界都無有我。依思擇力。於諸色界已遠離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

此中云何由智觀察所知境界,證所應證?謂正加行異生地中,正行異生補特伽羅,由內、外別,觀察五界,於所有身住循身觀,謂心解脫及慧解脫為增上故。彼起如是如理加行,於諸界中,住唯界想,觀唯有界都無有我。依思擇力,於諸色界已遠離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

 

於未來世不希望故。於現在世不耽著故。名已離貪。未能永害彼隨眠故。名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其貪已遠離故。由心解脫。為增上力遠離貪故。心得清淨。而於所緣未能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從此已後。於六觸處所攝境界。無倒觀察。於諸受中住循受觀。

於未來世不希望故,於現在世不耽著故,名已離貪;未能永害彼隨眠故,名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其貪已遠離故,由心解脫為增上力,遠離貪故,心得清淨;而於所緣未能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從此已後,於六觸處所攝境界,無倒觀察,於諸受中住循受觀

 

彼如前說。依思擇力。於諸受界。亦遠離貪。歷觀緣生無常性故。即如前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無明已遠離故。由慧解脫。為增上力。依諸明觸所生如理作意相應所有善受。於一切受所生雜染厭捨而住。由於無明觸所生受為緣起貪已遠離故。名得清淨。而於隨眠未永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

彼如前說,依思擇力,於諸受界,亦遠離貪;歷觀緣生無常性故,即如前說,而於所緣,猶未能斷。彼於無明已遠離故,由慧解脫為增上力,依諸明觸,所生如理作意相應所有善受,於一切受所生雜染,厭捨而住。由於無明觸所生受為緣起貪,已遠離故,名得清淨;而於隨眠未永斷故,有餘上位,應更修治。

 

從此已後於十八意行無倒觀察。俱於心法同時安住循心法觀。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復作是思。若我依此勝妙意行。於清淨捨若定。若生耽著係憶。因此我心便成雜染。如是知已捨而不憶。是名於心住循心觀。復於諸處觀無常性。是名於法住循法觀。彼於爾時於三想定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餘第一有。已離貪故。名於想界及行界貪。亦得遠離。餘如前說。

從此已後,於十八意行無倒觀察,俱於心、法,同時安住循心、法觀。彼作是思:此十八意行最第一者,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復作是思:若我依此勝妙意行,於清淨捨,若定、若生,耽著係憶,因此我心便成雜染。如是知已,捨而不憶,是名於心住循心觀。復於諸處,觀無常性,是名於法住循法觀。彼於爾時,於三想定(前三無色,名三想定)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所有諸行,餘第一有,已離貪故,名於想界及行界貪,亦得遠離,餘如前說。

 

如是彼於正加行攝異生地中。淨修心已為欲證會。學心解脫。復於一切身受心法。觀唯有法都無有我。於一切有深心厭捨不起加行。謂我當有。或我當無。如實了知此中無有有者無者。彼由如是如實知故。漸於見修所斷三漏心得解脫。得盡智故。觀察一切當來諸受不復流轉。此不流轉由身滅故。

如是彼於正加行攝異生地中,淨修心已,為欲證會學心解脫,復於一切身、受、心、法,觀唯有法,都無有我。於一切有深心厭捨,不起加行謂我當有、或我當無,如實了知,此中無有有者、無者。彼由如是如實知故,漸於見、修所斷三漏,心得解脫。得盡智故,觀察一切當來諸受,不復流轉;此不流轉,由身滅故。

 

彼於爾時。依諸漏盡所獲盡智為最第一。有學異生諸慧依處猶有垢故。今此所得定無垢故。又即此慧於諸煩惱斷滅諦中。以寂靜行攀緣而住。暫時失念亦不能動。如是所有心慧解脫。不為忘念之所陵雜。如前異生及有學位。以彼尚有忘失法故。諦不圓滿。

彼於爾時,依諸漏盡,所獲盡智為最第一。有學異生,諸慧依處猶有垢故,今此所得定無垢故。又即此慧,於諸煩惱斷滅諦中,以寂靜行,攀緣而住;暫時失念,亦不能動。如是所有心、慧解脫,不為忘念之所陵雜。如前異生及有學位,以彼尚有忘失法故,諦不圓滿。

 

在無學位。於一切時如實性故。其諦圓滿。故諦依處成就第一。由能棄捨一切依事故。捨依處成就第一。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異生及諸有學故。寂依處成就第一。問何因緣故。唯在無學四種依處說為第一。非在異生及有學位。答在此位中微細淋漏亦不可知。況有中上。在異生地淋漏彌多。有學位中少可知有。

在無學位,於一切時如實性故,其諦圓滿,故諦依處成就第一。由能棄捨一切依事故,捨依處成就第一。一切道果所集成故,名善修道。非如異生及諸有學故,寂依處成就第一。問:何因緣故,唯在無學,四種依處說為第一,非在異生及有學位?答:在此位中,微細淋漏亦不可知,況有中、上!在異生地,淋漏彌多;有學位中,少可知有。

 

此中何等名為淋漏。應知如前諸動舉等說名淋漏。於彼一切皆永斷故。趣向圓滿牟尼性故。說名牟尼最極寂靜。又已永害當來因故。於初中後生老死苦。永止息故。現法行時於諸世法四種貪愛永寂靜故。四種瞋恚永寂靜故。又於住時不悅諠雜永寂止故。

此中,何等名為淋漏?應知如前,諸動舉等,說名淋漏。於彼一切皆永斷故,趣向圓滿牟尼性故,說名牟尼最極寂靜。又已永害當來因故,於初、中、後,生、老死苦,永止息故。現法行時,於諸世法,四種貪愛永寂靜故,四種瞋恚永寂靜故。又於住時,不悅諠雜,永寂止故。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增上。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何等為七。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食飲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別。

復次,依修所有菩提分法圓滿增上,由七因緣,當知建立七種正法。何等為七?一聞所成作意所緣故;二思所成及修所成作意所緣故;三即此三種作意加行時差別故;四於受用財、遍受用財,善通達故;五受用財、法,於時時間從他得故;六於究竟時,內離上慢無失壞故;七亦於他所,離增上慢無失壞故。此中依諸止、舉、捨相修習知時,如《聲聞地》及《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食飲等義,如《聲聞地》應知差別。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眾。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應如是住者。謂至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入已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應如是坐者。謂不應寬縱一切身分。乃至廣說。

又於此中,受用財者:謂於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眾。受用法者:謂於沙門眾。我應如是行者:謂善護於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應如是住者:謂至門首,若不聽許則不應入;或得入已,若不聽許,不應自專就座而坐。應如是坐者:謂不應寬縱一切身分,乃至廣說。

 

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一應時語。二應理語。三應量語。四寂靜語。五正直語。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為待言終所以宴默。

應如是語者,謂五種語:一應時語、二應理語、三應量語、四寂靜語、五正直語。應如是默者:謂於五時應當宴默;謂或紛擾故、或相誹撥故、或違諍而住故、或延請故、或談論故為待言終所以宴默。

 

云何應時語。謂非紛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威儀時。而有所說。又應先序初時所作。然後讚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論終已方起言說。如是等類一切。當知名應時語。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

云何應時語?謂非紛擾,或遽尋思、或不樂聞、或不安住正威儀時,而有所說。又應先序初時所作,然後讚勵,正起言說。又應待他語論終已,方起言說。如是等類一切,當知名應時語。云何應理語?謂依四道理,能引義利,稱實而語,名應理語。

 

云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爾所語決有所須。但說爾所不增不減。非說雜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云何寂靜語。謂言不高疏。亦不喧動。身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語。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構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是當知名正直語。

云何應量語?謂文句周圓,齊爾所語決有所須,但說爾所不增不減,非說雜亂無義文辭,如是等類名應量語。云何寂靜語?謂言不高疏,亦不喧動,身無奮發,口不咆勃而有所說,名寂靜語。云何正直語?謂言無詭詐,不因虛構而有所說,離諂曲故,發言純質,如是當知名正直語。

 

於己所無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謂為自有。於其狹小亦不增益以為廣大。唯於實有乃至所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又信為先受持淨戒。持戒為先求多聞法。由此為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財身命。無所顧戀。由此為先心得靜定。證如實智。

於己所無信等善法,不起上慢,謂為自有;於其狹小,亦不增益以為廣大,唯於實有,乃至所有如實了知,自稱言有,故名自知。又信為先,受持淨戒,持戒為先,求多聞法;由此為先,捨諸過失,普於一切資財身命,無所顧戀。由此為先,心得靜定,證如實智。

 

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所顯發。一由他教故。二教增上力自內證故。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四由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善男子故。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修七善法得二勝利。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如是五法,由四因緣之所顯發:一由他教故;二教增上力,自內證故;三俱生尋思,勝辯才故;四由先串習,獲得俱生功德相應善男子故。略有二種補特伽羅者,雙標二種。如是二種者,分別二種。此二為勝者,當知簡擇二種差別。修七善法,得二勝利;謂現法中得輕安樂,覺境實性,發生勝喜,由是因緣,多住喜樂。安住是已,能如理思,速疾證得諸漏永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