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2)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由四因緣。應正了知集諦所攝百八愛行。一由內外差別故。二由所依差別故。三由自性差別故。四由時分差別故。云何名為內外差別。謂由內外六處為依。起諸愛行。云何名為所依差別。謂愛依止五種我慢。

復次,由四因緣,應正了知集諦所攝百八愛行:一由內外差別故、二由所依差別故、三由自性差別故、四由時分差別故。云何名為內外差別?謂由內外六處為依,起諸愛行。云何名為所依差別?謂愛依止五種我慢。

 

何等名為五種我慢。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於其六處計我起慢。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彼若復為衰老所損。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

何等名為五種我慢?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於其六處計我起慢。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彼若復為衰老所損,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

 

云何名為自性差別。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

云何名為自性差別?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

 

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即於六處願我當有。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若先自體是可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

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即於六處願我當有。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若先自體是可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

 

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願我得有。即於六處願我得有。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異如是類願我得有。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願我得有,即於六處願我得有。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異如是類願我得有,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此五種愛自性差別。由有所依內處別故。說十八種愛行差別。於其外處。當知亦爾。此差別者。謂如於彼內六處中。計我起慢如是。於色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色我自在轉。如是乃至。於諸法中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法我自在轉。餘隨所應。如前應知。如是十八并前愛行。合說總有三十六種愛行差別。

此五種愛自性差別,由有所依內處別故,說十八種愛行差別。於其外處,當知亦爾。此差別者,謂如於彼內六處中計我起慢,如是於色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色,我自在轉。如是乃至於諸法中,計為我所,而起於慢,謂於此法,我自在轉。餘隨所應如前應知。如是十八并前愛行,合說總有三十六種愛行差別。

 

云何名為時分差別。謂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差別。如是名為由四因緣有差別故。愛行合有一百八種。又於此中無差別相。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

云何名為時分差別?謂即如是三十六行,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差別。如是名為由四因緣有差別故,愛行合有一百八種。又於此中無差別相,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

 

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津潤性故。順生死流而漂轉故。名為流潤。於諸境界執著性故。名為著境。能與生已依五取蘊如癰病等所有眾苦為因緣故。說名癰根。難制伏故。說名流溢。微細現行魔所縛故。說名纖繳。上至有頂高標出故。說名條幹。令無飽故。說名枯竭。

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津潤性故、順生死流而漂轉故,名為流潤。於諸境界執著性故,名為著境。能與生已,依五取蘊如癰、病等所有眾苦為因緣故,說名癰根。難制伏故,說名流溢。微細現行,魔所縛故,說名纖繳。上至有頂,高標出故,說名條幹。令無飽故,說名枯竭。

 

又即如是所說相愛纏眾生故。說名為礙。由隨眠故。說名為覆。即由如是纏及隨眠成上品故。說名上聳。成其中品及軟品故。說名發起。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闇。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若無色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瞙。

又即如是所說相愛,纏眾生故,說名為礙。由隨眠故,說名為覆。即由如是纏及隨眠成上品故,說名上聳。成其中品及軟品故,說名發起。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闇。若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昏昧。若無色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瞙。

 

如有三人。第一盲瞽。第二閉目。第三[-+]瞙微覆其眼。此中第一全無所見。第二少分似有所見。第三雖見眼不淨故。不睹真色。如是三愛隨其次第。冥闇。昏昧。及與[-+]瞙。當知亦爾。

如有三人:第一盲瞽,第二閉目,第三瞙微覆其眼。此中第一,全無所見;第二,少分似有所見;第三雖見,眼不淨故不睹真色。如是三愛隨其次第,冥闇、昏昧、及與瞙,當知亦爾。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

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

 

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

 

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瞚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瞚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復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諸佛如來拔大愛箭無上良醫。亦但宣說爾所正法。

復次,苦諦如諸疾病,集諦如起病因,滅諦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諦如病除已令後不生。諸有病者詣良醫所,但應尋求爾所正法。諸有良醫,亦但應授爾所正法,是故更無第五聖諦。諸佛如來,拔大愛箭無上良醫,亦但宣說爾所正法。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言亦不數為沙門等。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於諸惡趣亦未解脫。堪能棄捨正所學處。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言亦不數為沙門等;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於諸惡趣,亦未解脫;堪能棄捨正所學處;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復次趣向諦智。樂正覺者。應當了知。依四聖諦增上緣力。得所依處。得得方便。應知是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名得依處。若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若諸獨覺所有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如是三種。當知名得

復次,趣向諦智、樂正覺者,應當了知,依四聖諦增上緣力,得所依處、得得方便,應知是處。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名得依處。若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若諸獨覺所有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如是三種,當知名

 

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從此已後於諸諦中復有所作。應當遍知。廣說乃至。應當修習。由此觀故。說名見位。

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從此已後,於諸諦中復有所作,應當遍知,廣說乃至應當修習;由此觀故,說名見位

 

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

 

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

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

 

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膳。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膳。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

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膳,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膳。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

 

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猛利大苦。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猛利大苦,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