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2)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略由諸學及諸學果攝一切法。云何諸學。謂三種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云何學果。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果。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

復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略由諸學及諸學果,攝一切法。云何諸學?謂三種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云何學果?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果。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為根本。

 

又依淨戒引求正法。攝受多聞。由聞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證增語明觸。是故說彼以為觸集。又彼皆為流趣明觸所生諸受。乃至有餘依般涅槃界為其後際。為求安樂而發起故。此樂一向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學所攝法。為受流趣。又彼為求所有明觸及依明觸。所生諸受。起聞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說彼為作意生。

又依淨戒,引求正法,攝受多聞。由聞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證增語明觸,是故說彼以為集。又彼皆為流趣明觸所生諸受,乃至有餘依般涅槃界為其後際,為求安樂而發起故,此樂一向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學所攝法為流趣。又彼為求所有明觸及依明觸所生諸受,起聞、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說彼為作意生。

 

又於爾時。於四念住由觀品念。以觀為依。與內心止為其增上。是故說彼念為增上。又念增上起奢摩他。與後聖諦現觀妙智為上首轉。是故說彼定為上首。又於聖諦諸現觀中慧為最勝。謂能無餘永盡諸漏。是故說彼慧為最勝。

又於爾時,於四念住,由觀品念,以觀為依,與內心止為其增上,是故說彼為增上。又念增上起奢摩他,與後聖諦現觀妙智為上首轉,是故說彼為上首。又於聖諦諸現觀中,慧為最勝,謂能無餘永盡諸漏,是故說彼為最勝。

 

又由一切漏永盡故。獲得究竟明觸生受俱行解脫。即此解脫非由一切學所攝法數數隨得。唯由頓得。由此解脫一切樂中為最第一。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即用解脫以為堅固。

又由一切漏永盡故,獲得究竟明觸生受俱行解脫。即此解脫,非由一切學所攝法數數隨得,唯由頓得。由此解脫,一切樂中為最第一,無罪性故,是故說彼即用解脫以為堅固。

 

又彼如是善解脫心。若諸明觸所生受等。若學所攝所有諸法并所依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任運自然究竟寂滅。是故說彼皆以涅槃為其後際。應知此中欲為增上受持淨戒。名增上戒學。依止觸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學。慧為最勝名增上慧學。如是應知名為三學。及彼依持解脫堅固。是有餘依般涅槃界第一學果。涅槃後際是無餘依般涅槃界第二學果。如是略說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又彼如是善解脫心,若諸明觸所生受等,若學所攝所有諸法并所依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任運自然究竟寂滅,是故說彼皆以涅槃為其後際。應知此中,欲為增上,受持淨戒,名增上戒學;依止觸、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學;慧為最勝,名增上慧學。如是應知,名為三學及彼依持。解脫堅固,是有餘依般涅槃界,第一學果;涅槃後際,是無餘依般涅槃界,第二學果。如是略說,學及學果攝一切法。

 

又此諸學及諸學果能證資糧。當知對治八種過患。修集九想。云何名為八種過患。所謂耽著利養恭敬。愛藏一切後有諸行。懈怠懶墮。薩迦耶見。貪著美味。於諸世間種種妙事欣欲貪愛。依止放逸惡行方便。依止邪願修習梵行。

又此諸學及諸學果,能證資糧,當知對治八種過患,修集九想。云何名為八種過患?所謂耽著利養恭敬;愛藏一切後有諸行;懈怠懶墮;薩迦耶見;貪著美味;於諸世間種種妙事欣欲貪愛;依止放逸惡行方便;依止邪願修習梵行。

 

云何名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二者修集無常想。三者修集無常苦想。四者修集苦無我想。五者修集厭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世間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無出沒過患出離想。

云何名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二者修集無常想;三者修集無常苦想;四者修集苦無我想;五者修集厭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世間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無、出沒過患出離想

 

應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攝能往善趣善身語意業。說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往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又住於此若生若長能生後際所有眾苦。說名為有。從其前際於現法中有死滅苦。說名為無。餘出沒等。應知如前已廣分別。

應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攝,能往善趣,善身、語、意業,說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攝,能往惡趣,不善身、語、意業,名不平等。又住於此,若生、若長,能生後際所有眾苦,說名為有。從其前際,於現法中有死滅苦,說名為無。餘出、沒等,應知如前已廣分別。

 

復次諸外道輩。聞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想為依止故。發起無明所生諸受。由此為依發生諸漏。而諸外道於是諸漏不如實知。亦於無明觸所生受不如實知。亦於聽聞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實知。

復次,諸外道輩,聞不正法增上,所生不如理想為依止故,發起無明所生諸受,由此為依,發生諸漏。而諸外道,於是諸漏不如實知,亦於無明觸所生受不如實知,亦於聽聞諸不正法增上所生所有邪想不如實知。

 

於是三處不實知故。發起欲求發起有求。亦復發起邪梵行求及無有求。彼於諸欲不如實知。於後有業不如實知。於其眾苦不如實知。此中前五是集諦處。最後一種是苦諦處。如是外道於此集諦及以苦諦不如實知。

於是三處不實知故,發起欲求、發起有求,亦復發起邪梵行求及無有求。彼於諸欲不如實知,於後有業不如實知,於其眾苦不如實知。此中前五是集諦處,最後一種是苦諦處。如是外道,於此集諦及以苦諦不如實知。

 

又即於此集諦苦諦。略由二相不如實知。一雜染故。二清淨故。此中雜染復有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故。四因果差別故。此中清淨復有二種。一集苦滅。二趣滅行。

又即於此集諦、苦諦,略由二相不如實知:一雜染故、二清淨故。此中雜染,復有四相:一自性故、二因故、三果故。四因果差別故。此中清淨,復有二種:一集苦滅、二趣滅行。

 

彼於如是四聖諦中。闕乏正智不能修習菩提分法。由是因緣。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為最極究竟。即由此緣不名究達。不盡漏故。住內法者。與彼相違。所修梵行最極究竟。名為究達。盡諸漏故。

彼於如是四聖諦中,闕乏正智,不能修習菩提分法。由是因緣,彼所修行所有梵行,不得名為最極究竟;即由此緣,不名究達,不盡漏故。住內法者,與彼相違,所修梵行最極究竟,名為究達,盡諸漏故。

 

復次於其六種補特伽羅。依染淨法。如來所有大士根智及當來法生起智轉。云何名六補特伽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佛善說法毘柰耶獲得淨信。廣說乃至。得正直見。彼於今生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於現法中最初生起諸邪見。愛諸業雜染。

復次,於其六種補特伽羅,依染、淨法,如來所有大士根智,及當來法生起智轉。云何名六補特伽羅?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佛善說法毘柰耶獲得淨信,廣說乃至得正直見。彼於今生,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於現法中,最初生起諸邪見愛、諸業雜染。

 

彼於爾時。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現法中諸不善法。復於後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棄捨惡說法毘柰耶。於惡說想諸不善法。不生染著。速能遣滅。此於當來成清淨法。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彼於爾時,成就前生所有善法,及現法中諸不善法。復於後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即由先因,棄捨惡說法毘柰耶,於惡說想諸不善法,不生染著,速能遣滅,此於當來成清淨法,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俱行二法毘柰耶行。由彼為因。於現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彼於今生最初如前於善說法。乃至獲得如理作意。於現法中諸不善法。令舊滅沒新不復生。諸有善法令舊增長新復更生。諸先所有不善未斷。隨眠隨逐。今於一切皆能斷除。無放逸住。此於當來成清淨法。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俱行二法毘柰耶行。由彼為因,於現法中,成就善法及不善法。彼於今生,最初如前於善說法,乃至獲得如理作意,於現法中,諸不善法,令舊滅沒,新不復生;諸有善法,令舊增長,新復更生。諸先所有不善未斷,隨眠隨逐,今於一切皆能斷除,無放逸住,此於當來成清淨法。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唯行外行。彼於今生由是為因。串習出家故。串習邪見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遇緣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復生邪見。住自見取造無間業。亦斷善根。一向成就諸不善法。惡趣決定。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先餘生中,唯行外行。彼於今生,由是為因,串習出家故,串習邪見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遇緣和合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復生邪見,住自見取,造無間業,亦斷善根,一向成就諸不善法,惡趣決定。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當知第一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行放逸。後不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行不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多行放逸。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當知第一,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行放逸,後不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行不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多行放逸。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餘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應知其相。此中第一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不放逸。後行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專行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修不放逸。

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復有餘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應知其相。此中第一補特伽羅,先於外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先不放逸,後行放逸。第二補特伽羅,先於內外俱習因行,於現法中,專行放逸。第三補特伽羅,先於內法純習因行,於現法中,當知一向修不放逸。

 

又於此中先世所習善不善因。猶如種子。今世善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諸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不善種子。猶如瘠田。與是相違。今世惡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不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諸善種子。猶如瘠田。

又於此中,先世所習善、不善因,猶如種子。今世善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諸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不善種子,猶如瘠田。與是相違,今世惡說法毘柰耶,於其先世不善種子,猶如良田;於彼先世諸善種子,猶如瘠田。

 

又彼先世因增上力。今善法起。猶如光明。與彼一切如無明闇諸不善法為能對治。彼不善法與彼一切猶如光明所有善法為所對治。如是先世諸不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身心義故。今世惡說法毘柰耶。如乾[-+]舍。

又彼先世因增上力,今善法起,猶如光明與彼一切,如無明闇諸不善法為能對治;彼不善法與彼一切,猶如光明所有善法為所對治。如是先世諸不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身心義故;今世惡說法毘柰耶,如乾葦舍。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煩惱義故。今世善說法毘柰耶。如乾[-+]舍。又彼先世所有善法。處今惡說法毘柰耶。田損減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

又彼先世所有善法,如有熱炭,由有能燒煩惱義故;今世善說法毘柰耶,如乾葦舍。又彼先世所有善法,處今惡說法毘柰耶,田損減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

 

又彼先世諸不善法。處今善說法毘柰耶。由斷滅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此中諸如來。由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又彼先世諸不善法,處今善說法毘柰耶,由斷滅故,猶如置在冷地石器,如無熱炭。此中諸如來,由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復次往惡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別。當知略有五門不同。由此五門。於自超度如實了知。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云何名為往惡趣行。謂諸外道所有一切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惡見趣并彼所緣并彼所依以為依止。發生種種惡欲。及害。若殺生等所有無量惡不善法。如經廣說。乃至所有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能往險惡處。能往那落迦。能往諸惡趣差別生起。若往於彼名生惡趣。領受彼因所感非愛諸果異熟。如是名為往惡趣行。

復次,往惡趣行、往善趣行,超度差別,當知略有五門不同。由此五門,於自超度如實了知,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云何名為往惡趣行?謂諸外道,所有一切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惡見趣并彼所緣、并彼所依以為依止,發生種種惡欲及害、若殺生等,所有無量惡不善法,如經廣說。乃至所有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能往險惡處、能往那落迦、能往諸惡趣差別生起。若往於彼,名生惡趣,領受彼因所感非愛諸果異熟。如是名為往惡趣行。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柰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遍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柰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遍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

 

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

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於上,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

 

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遍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

 

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

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

 

如是一切總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涅槃。五聖解脫。復有三種諸欲過患。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

如是一切,總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涅槃、五聖解脫。復有三種諸欲過患: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

 

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