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1)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素怛纜事摩怛理迦。云何名為毘柰耶事摩怛理迦。謂即從此四種經外別解脫經所有廣說摩怛理迦。展轉傳來如來所說。如來所顯。如來所讚。名毘柰耶摩怛理迦。此毘柰耶摩怛理迦總相少分我今當說嗢拖南曰。 利聚攝隨行  逆順能寂靜 遍知信不信  力等為其後

如是已說素怛纜(契經)事摩怛理迦(本母、正義、論藏)。云何名為毘柰耶(戒律)事摩怛理迦?謂即從此四種經外,《別解脫經》所有廣說摩怛理迦,展轉傳來如來所說、如來所顯、如來所讚,名毘柰耶摩怛理迦。此毘柰耶摩怛理迦總相,少分我今當說。嗢拖南曰:「利聚攝隨行,逆順能寂靜,遍知信不信,力等為其後。」

 

如來觀見十種勝利。於毘柰耶中。為諸弟子制立學處。謂攝受僧伽。令僧精懇。乃至廣說。如攝釋分應知其相。若能攝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眾。當知說名攝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為其宣說有因緣。有出離。有所依。有勇猛。有神變等甚深法教。當知說名令僧精懇。有因緣等諸句差別。如菩薩地已辯其相。

如來觀見十種勝利於毘柰耶中,為諸弟子制立學處;謂攝受僧伽,令僧精懇,乃至廣說如《攝釋分》,應知其相。若能攝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眾,當知說名攝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為其宣說有因緣、有出離、有所依、有勇猛、有神變等甚深法教,當知說名令僧精懇。有因緣等諸句差別,如《菩薩地》已辯其相。

 

由五種相。應知說名令僧安樂。一者令順道具無所匱乏。二者令擯異法補特伽羅。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惡作。四者令善降伏諸煩惱纏。五者令善永滅隨眠煩惱。應知此中。最初安樂增上力故。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其增長。第二安樂增上力故。調攝鄙惡補特伽羅。第三安樂增上力故。令慚愧者得安樂住。

由五種相,應知說名令僧安樂:一者令順道具無所匱乏;二者令擯異法補特伽羅;三者令善除遣所生惡作;四者令善降伏諸煩惱纏;五者令善永滅隨眠煩惱。應知此中,最初安樂增上力故,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其增長。第二安樂增上力故,調攝鄙惡補特伽羅。第三安樂增上力故,令慚愧者得安樂住。

 

第四安樂增上力故。令善防護現法諸漏。第五安樂增上力故。能令永滅當來諸漏。如是獲得安樂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廣說。皆應了知。又此一切以要言之。謂正顯示最初攝受。次正攝受既攝受已令安樂住。及顯未來未攝受者易入方便。如是名為第二差別。

第四安樂增上力故,令善防護現法諸漏。第五安樂增上力故,能令永滅當來諸漏。如是獲得安樂住已,未得入者令易入故,欲令多人梵行久住,乃至廣說,皆應了知。又此一切以要言之,謂正顯示最初攝受,次正攝受,既攝受已令安樂住,及顯未來未攝受者易入方便,如是名為第二差別。

 

復次應知略有五種罪聚。攝一切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罪聚。二者眾餘罪聚。三者隕墜罪聚。四者別悔罪聚。五者惡作罪聚。集麤不定如其所應。即入如是諸罪聚中。復有四種還淨罪聚。何等為四。謂除他勝所餘罪聚皆可還淨故。有四種還淨罪聚。最初罪聚雖可還淨。然唯依二補特伽羅。非為一切無有差別皆可還淨。是故他勝不立一向還淨聚中。

復次,應知略有五種罪聚,攝一切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罪聚、二者眾餘罪聚、三者隕墜罪聚、四者別悔罪聚、五者惡作罪聚。集麤不定,如其所應,即入如是諸罪聚中。復有四種還淨罪聚。何等為四?謂除他勝,所餘罪聚皆可還淨,故有四種還淨罪聚。最初罪聚雖可還淨,然唯依二補特伽羅,非為一切無有差別皆可還淨,是故他勝不立一向還淨聚中。

 

又若略說有十五種犯罪過失。遍於一切犯罪聚中。當知建立諸所犯罪。何等十五。一事重過失。二猛利纏過失。三匱乏不喜足過失。四他所譏嫌過失。五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六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七染著過失。八惱他過失。九發起疾病過失。

又若略說有十五種犯罪過失,遍於一切犯罪聚中,當知建立諸所犯罪。何等十五?一事重過失;二猛利纏過失;三匱乏不喜足過失;四他所譏嫌過失;五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六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七染著過失;八惱他過失;九發起疾病過失;

 

十障往善趣沙門過失。十一於應避護不正避護。不應避護而反避護過失。十二不應為依反與為依。應與為依而不為依過失。十三於應恭敬而不恭敬。不應恭敬而反恭敬過失。十四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十五於應習近而不習近。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

十障往善趣沙門過失;十一於應避護不正避護,不應避護而反避護過失;十二不應為依反與為依,應與為依而不為依過失;十三於應恭敬而不恭敬,不應恭敬而反恭敬過失;十四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十五於應習近而不習近,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

 

應知此中初修業者。於四他勝。雖有事重過失。而無猛利纏過失。由彼意樂無勃惡故。謂於沙門無所顧戀。若初業者。了知此法能障沙門。為命因緣亦不違犯。意樂力強。不唯依事故。彼無犯。制立所犯。要由意樂增強力故。若雖有犯。而無一念起覆藏心。彼亦可出。於沙門果仍有堪能。

應知此中,初修業者,於四他勝,雖有事重過失,而無猛利纏過失;由彼意樂無勃惡故,謂於沙門無所顧戀。若初業者,了知此法能障沙門,為命因緣亦不違犯,意樂力強,不唯依事,故彼無犯制立所犯,要由意樂增強力故。若雖有犯,而無一念起覆藏心,彼亦可出,於沙門果仍有堪能。

 

其餘一切犯他勝者。亦有事重過失。亦有猛利無慚無愧諸煩惱纏過失。當知彼由二皆重故。成不可出法及不般涅槃法。若衣缽等世尊開許應持。作淨而受用之。於彼一切悉皆棄捨。或不作淨而輒受用。如是等罪。由依匱乏不喜足過。制立所犯。若非親屬苾芻尼所受衣與衣。或共彼等獨在一處。或復非時諸苾芻僧不同忍許輒往教授。或除餘時與諸母邑共道路行。如是等類。當知是名他所譏嫌過失。

其餘一切犯他勝者,亦有事重過失,亦有猛利無慚、無愧諸煩惱纏過失。當知彼由二皆重故,成不可出法及不般涅槃法。若衣缽等,世尊開許應持,作淨而受用之。於彼一切悉皆棄捨,或不作淨而輒受用,如是等罪,由依匱乏不喜足過制立所犯。若非親屬苾芻尼所受衣與衣,或共彼等獨在一處,或復非時諸苾芻僧不同忍許輒往教授,或除餘時與諸母邑共道路行,如是等類,當知是名他所譏嫌過失。

 

若非威儀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滌器。或不因請於其食前輒入他舍。或不觀白於其食後遊履邑居。如是等類。當知是名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若有執受金銀等寶。種種品類買賣營為種蒔林木。畜憍賒耶妙臥具等。當知是名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

若非威儀入聚落等乞食受用,坐不如法澡手滌器,或不因請於其食前輒入他舍,或不觀日,於其食後遊履邑居,如是等類,當知是名無淨信者倍令不信,有淨信者令其變異過失。若有執受金銀等寶種種品類,買賣營為,種蒔林木,畜憍賒耶妙臥具等,當知是名多諸財寶、多諸事業過失。

 

若故泄精。或復執觸母邑手等。或行媒娉。因茲趣入變異染心。或為好故往親屬所追求上妙長衣服等。當知是名染著過失。若以無根假異分法毀他苾芻。或作離間人語等事。當知是名惱他過失。若自持羊毛過三踰繕那。或荷重擔。或上過人樹等。當知是名發起疾病過失。若為破壞和合僧故。勤設勇猛方便事等。當知是名障往善趣過失。

若故泄精,或復執觸母邑手等,或行媒娉,因茲趣入變異染心,或為好故往親屬所追求上妙長衣服等,當知是名染著過失。若以無根假異分法毀他苾芻,或作離間人語等事,當知是名惱他過失。若自持羊毛過三踰繕那,或荷重擔,或上過人樹等,當知是名發起疾病過失。若為破壞和合僧故,勤設勇猛方便事等,當知是名障往善趣過失。

 

若作不與自語等事。當知是名障礙沙門過失。若有棄擲僧祇臥具置迥露處捨而去等。或邪受用等。當知是名於應避護不正避護過失。若與邪見苾芻勤策共居住等。為依止等。當知是名不應為依反與為依過失。若於尊教輕觸。怨咎怒睛惡視。不恭敬聽受別解脫經等。當知是名於應恭敬而不恭敬過失。

若作不與自語等事,當知是名障礙沙門過失。若有棄擲僧祇臥具,置迥露處捨而去等,或邪受用等,當知是名於應避護不正避護過失。若與邪見苾芻、勤策共居住等,為依止等,當知是名不應為依反與為依過失。若於尊教輕觸怨咎、怒睛惡視,不恭敬聽受《別解脫經》等,當知是名於應恭敬而不恭敬過失。

 

若於未受具戒補特伽羅前。宣示實得勝過人法。或復覆藏苾芻所犯麤惡罪等。當知是名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若有受用不淨非法衣服等事。當知是名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如是所說十五過失。當知於彼所犯罪中。或有多種或二或一。

若於未受具戒補特伽羅前,宣示實得勝過人法,或復覆藏苾芻所犯麤惡罪等,當知是名於應覆藏而不覆藏,不應覆藏而反覆藏過失。若有受用不淨非法衣服等事,當知是名不應習近而反習近過失。如是所說十五過失,當知於彼所犯罪中,或有多種、或二、或一。

 

復次略有五法攝毘柰耶。何等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開。五者行。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於他。能為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制。但有現行能障沙門。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

復次,略有五法攝毘柰耶。何等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開、五者行。云何性罪?謂性是不善,能為雜染損惱於他,能為雜染損惱於自。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往惡趣;雖不遮制,但有現行能障沙門。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

 

云何名制。謂有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養。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遮制不令現行故。名為制。與此相違。應知名開。云何名行。謂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無犯。三者還淨。如是三種略攝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行。無犯還淨說名正行。

云何名制?謂有所作能往惡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養、或障壽命、或障沙門,如是等類,如來遮制不令現行,故名為。與此相違,應知名。云何名行?謂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者無犯、三者還淨。如是三種略攝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行,無犯、還淨說名正行。

 

此中云何犯所犯罪。謂於應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於不應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又彼略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煩惱盛故。四輕慢故。

此中云何犯所犯罪?謂於應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於不應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又彼略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煩惱盛故、四輕慢故。

 

云何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不審聽聞。不善領悟。彼無解了無有覺慧無所知故。於其所犯起無犯想。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不審聽聞、不善領悟,彼無解了、無有覺慧、無所知故,於其所犯起無犯想,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無所知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無所知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其所犯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貪瞋癡等極為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雖知是事所不應。為煩惱纏逼不自在故。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其所犯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貪、瞋、癡等極為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雖知是事所不應,為煩惱纏逼不自在故,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信解極為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由其信解極下劣故。於沙門性。於般涅槃。無有顧戀。於佛法僧。無敬無憚無有羞恥。不樂所學。由輕慢故。隨其所欲廣犯眾罪。如是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信解極為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由其信解極下劣故,於沙門性、於般涅槃,無有顧戀;於佛法僧,無敬、無憚、無有羞恥,不樂所學。由輕慢故,隨其所欲廣犯眾罪,如是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

 

當知此中。無知放逸所犯眾罪。是不染污。由煩惱盛及以輕慢所犯眾罪。是其染污。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何等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毀犯故。三由意樂故。四由事故。五由積集故。由自性者。謂他勝罪聚是上品罪。眾餘罪聚是中品罪。所餘罪聚是下品罪。復有差別。謂彼勝眾餘。是重品罪。隕墜別悔是中品罪。惡作罪聚是輕品罪。如是應知由自性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當知此中,無知放逸所犯眾罪,是不染污;由煩惱盛及以輕慢所犯眾罪,是其染污。由五因緣,當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何等為五?一由自性故、二由毀犯故、三由意樂故、四由事故、五由積集故。由自性者:謂他勝罪聚是上品罪,眾餘罪聚是中品罪,所餘罪聚是下品罪。復有差別,謂彼勝、眾餘是重品罪,隕墜、別悔是中品罪,惡作罪聚是輕品罪。如是應知,由自性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毀犯者。謂無知故。及放逸故。所犯眾罪是下品罪。煩惱盛故所犯眾罪是中品罪。由輕慢故所犯眾罪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毀犯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由意樂者。謂由下品貪瞋癡纏所犯眾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意樂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毀犯者:謂無知故、及放逸故、所犯眾罪是下品罪;煩惱盛故,所犯眾罪是中品罪;由輕慢故,所犯眾罪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毀犯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由意樂者:謂由下品貪瞋癡纏,所犯眾罪是下品罪;若由中品,是中品罪;若由上品,是上品罪。如是應知,由意樂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事故者。謂雖現行相似意樂。而由其事非一類故。應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如以瞋纏於傍生趣所有眾生故思殺害。生隕墜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或於其人或人形狀非父非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非無間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於人父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及無間罪。如是應知。由事別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事故者:謂雖現行相似意樂,而由其事非一類故,應知所犯成下、中、上三品差別。如以瞋纏,於傍生趣所有眾生故思殺害,生隕墜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或於其人、或人形狀非父非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非無間罪。即以如是相似瞋纏,於人父母故思殺害,生他勝罪及無間罪。如是應知,由事別故,諸所犯罪成下、中、上三品差別。

 

由積集者。謂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三乃至或五。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下品罪。從此已後。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三十。乃至或犯可了數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數無量不可了知。我今毀犯如是量罪。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上品罪。

由積集者:謂如有一,或犯一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或二或三乃至或五,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下品罪。從此已後,或犯十罪,或犯二十,或犯三十,乃至或犯可了數罪,不能如法速疾悔除,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中品罪。若所犯罪其數無量不可了知,我今毀犯如是量罪,如是應知,由積集故,成上品罪。

 

云何應作。謂若於彼由不作故。及加行故。便成毀犯。此所應作。略有五種。一於村邑所應作事。二於道場所應作事。三於善品所應作事。即此善品所應作事。復有二種。一者資糧所應作事。二者清淨所應作事。如是資糧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十三種所有資糧。如是清淨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修作意。

云何應作?謂若於彼,由不作故,及加行故,便成毀犯。此所應作,略有五種:一於村邑所應作事、二於道場所應作事、三於善品所應作事。即此善品所應作事,復有二種:一者資糧所應作事、二者清淨所應作事。如是資糧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十三種所有資糧。如是清淨所應作事,如《聲聞地》說修作意。

 

又於城邑所應作者。謂或為己衣服等事入於聚落。或復為於佛法僧事同梵行事。或為未信令其生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入於聚落。與此相違所有能障五應作事。如其所應當知。五種不應作事。

又於城邑所應作者:謂或為己衣服等事入於聚落;或復為於佛法僧事、同梵行事;或為未信令其生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入於聚落。與此相違,所有能障五應作事,如其所應當知,五種不應作事。

 

云何無犯。謂五因緣令無所犯。何等為五。謂於根門密護而住。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勝行。正知而住。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於沙門起其上品精勤顧戀。於其大師諸有智者同梵行所。起其上品愛樂恭敬。於現行罪發起猛利增上慚愧。如是名為第二因緣。

云何無犯?謂五因緣,令無所犯。何等為五?謂於根門密護而住,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勝行,正知而住,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於沙門起其上品精勤顧戀,於其大師、諸有智者同梵行所,起其上品愛樂恭敬,於現行罪發起猛利增上慚愧,如是名為第二因緣。

 

又少財物。少事少業。不多匆務。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住喜足。於犯不犯能善了知不與道俗交遊縱蕩。專修善品。曾無間隙。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又初修業癡狂心亂痛惱所逼。如是名為第五因緣。當知由此五因緣故。從初不犯。

又少財物,少事少業,不多匆務,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住喜足,於犯、不犯能善了知,不與道俗交遊縱蕩,專修善品曾無間隙,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又初修業,癡狂、心亂、痛惱所逼,如是名為第五因緣。當知由此五因緣故,從初不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