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3)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二者上慢。三者待時。四者放逸言。不信者。復有三種。一於諦現觀不生信解。二於僧善行不生信解。三於佛菩提不生信解。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二者上慢、三者待時、四者放逸。言不信者,復有三種:一於諦現觀不生信解、二於僧善行不生信解、三於佛菩提不生信解。

 

為欲斷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現量所證聖諦現觀。告諸弟子言。我已於四聖諦理。得現觀故。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為欲斷除第二不信故。復說言。我昔與汝輩長世久流轉。由未正思惟覺悟於真諦。我今與汝等由正見通達。以通達為因。盡生死流轉。彼因緣盡故。自今無後有。唯餘最後身。任持令不滅。

為欲斷除初不信故,世尊自引現量所證聖諦現觀,告諸弟子言:我已於四聖諦理得現觀故,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為欲斷除第二不信故,復說言:我昔與汝輩,長世久流轉,由未正思惟,覺悟於真諦。我今與汝等,由正見通達,以通達為因,盡生死流轉,彼因緣盡故,自今無後有,唯餘最後身,任持令不滅。

 

第三不信於佛菩提。如是相轉。謂若沙門喬答摩種是一切智。何故有問一類能記。一類不記。為欲斷除如是不信。故復說言。我所覺法無量無邊。譬如大地諸草木葉。為他說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攝波葉。多分能引無義利故。少分能引有義利故。當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記別。但由能引無義利故。而不記別。

第三不信於佛菩提如是相轉,謂:若沙門喬答摩種是一切智,何故有問一類能記,一類不記?為欲斷除如是不信,故復說言:我所覺法,無量無邊,譬如大地諸草木葉;為他說者,少不足言,譬如手中升攝波葉;多分能引無義利故,少分能引有義利故。當知此中,非不知故而不記別,但由能引無義利故而不記別。

 

言上慢者。謂即於彼諦現觀中。起增上慢。為欲斷除如是上慢故。復說言。如人在遠以箭射箭。筈筈無遺甚為希有。或復一毛析為百分。以毛[*(-+)]毛端端不落。以極細故。是事復難。通達聖諦轉難於彼。所以者何。由即以其能取作意。還即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有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諦理。是故此事最細最難。箭射箭筈。毛[*(-+)]毛端。則不如是。

言上慢者:謂即於彼諦現觀中,起增上慢。為欲斷除如是上慢故,復說言:如人在遠,以箭射箭,筈筈無遺,甚為希有;或復一毛析為百分,以毛毛,端端不落,以極細故,是事復難,通達聖諦轉難於彼。所以者何?由即以其能取作意,還即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有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諦理。是故此事最細、最難,箭射箭筈,毛毛端,則不如是。

 

言待時者。謂於所作推待後時。為欲斷滅如是待時故。世尊說無墜人身甚為難得。復引盲龜以況其事。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

言待時者:謂於所作,推待後時。為欲斷滅如是待時,故世尊說:無墜人身,甚為難得。復引盲龜,以況其事。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

 

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

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邪?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

 

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

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

 

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

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強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

 

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

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

 

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復次若有沙門或婆羅門。於聖諦智而未相應。於諸聖諦未成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過患。何等為四。謂於能往下分惡趣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顛墜生惡趣坑。又於欲纏人天兩趣眾多煩惱常所燒煮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因緣。既生彼已大生熱惱。常所燒然。

復次,若有沙門、或婆羅門,於聖諦智而未相應,於諸聖諦未成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過患。何等為四?謂於能往下分惡趣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顛墜生惡趣坑。又於欲纏人、天兩趣眾多煩惱常所燒煮生本行中,深起愛樂,造作增長彼相應業;由此因緣,既生彼已,大生熱惱,常所燒然。

 

又於此上色無色纏所有相應。如前所說無明昏闇。及諸[-+]瞙生本行中。廣說乃至。墮於生闇。又由退失受用境界涅槃道故。於其中間如生三種世界。中間墮在三種妄見黑闇。一者常見。二者斷見。三者現法涅槃見。由是因緣。墜墮三界。生黑闇處。攝受如是自妄見故。邪無明闇所覆障故。不如實觀如前五支所攝受斷。由是因緣。應知如實顯示諸諦。

又於此上色、無色纏所有相應,如前所說無明、昏闇及諸瞙生本行中,廣說乃至墮於生闇。又由退失受用境界、涅槃道故,於其中間如生三種世界,中間墮在三種妄見黑闇:一者常見、二者斷見、三者現法涅槃見。由是因緣,墜墮三界,生黑闇處。攝受如是自妄見故,邪無明闇所覆障故,不如實觀如前五支所攝受斷。由是因緣,應知如實顯示諸諦。

 

復次或有一類。於諸聖諦不得善巧。造作增長黑黑異熟業已。能感那落迦傍生鬼趣。由此業故。譬如擲杖根。墮那落迦中。墮傍生趣端。墮餓鬼界。如是一類。造作增長黑白黑白異熟業已。由此雜業。譬如擲杖。或墮惡趣不清淨處。或墮善趣少清淨處。如是一類。造作增長白白異熟業已。由此業故。生在五趣生死諸業所隨逐處。壽盡業盡。即還從彼色無色界沒已。退墮五趣生死。如五輻輪旋轉不住。

復次,或有一類,於諸聖諦不得善巧,造作增長黑黑異熟業已,能感那落迦、傍生、鬼趣。由此業故,譬如擲杖,根墮那落迦,中墮傍生趣,端墮餓鬼界。如是一類,造作增長黑白黑白異熟業已,由此雜業,譬如擲杖,或墮惡趣不清淨處,或墮善趣少清淨處。如是一類,造作增長白白異熟業已,由此業故,生在五趣生死諸業所隨逐處,壽盡、業盡,即還從彼色、無色界沒已,退墮五趣生死,如五輻輪旋轉不住。

 

若有為他說世間道。乃至雖能上昇有頂。當知此說非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非畢竟故。若諸如來所說聖諦相應言教。當知此教是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是畢竟故。又若由得諸世俗智。乃至有頂。名聰慧者。非第一義說名聰慧。如前說故。若由諦智名聰慧者。是第一義名為聰慧。如前說故。

若有為他說世間道,乃至雖能上昇有頂,當知此說非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非畢竟故。若諸如來所說聖諦相應言教,當知此教是第一義令上昇教。何以故。如是上昇是畢竟故。又若由得諸世俗智,乃至有頂名聰慧者,非第一義說名聰慧,如前說故。若由諦智名聰慧者,是第一義名為聰慧,如前說故。

 

復次於其四種聖諦智中。初聖諦智能入聖諦。漸次現觀。譬如本足。第二諦智。譬如牆壁。第三諦智。如下層級。第四諦智。如上寶臺。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階磴。能令上昇大智慧殿。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桄梯。能令磴上解脫寂滅。

復次,於其四種聖諦智中,初聖諦智能入聖諦,漸次現觀,譬如本足。第二諦智,譬如牆壁。第三諦智,如下層級。第四諦智,如上寶臺。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階磴,能令上昇大智慧殿。又即如是四聖諦智,如四桄梯,能令磴上解脫寂滅。

 

當知此中有三種愛。譬如三槍。諸惡魔羅執持撓攪生死大海。令彼受生諸有情類隨而迴轉。如是三種魔羅愛槍。不能令彼三種有情隨而迴轉。一者勁銳。即是預流。二者處中。即餘有學。三者逆流。道行圓滿。隨其所欲。皆能造作。已見聖諦補特伽羅。永斷所有慢所作苦。慢所成苦。由是因緣。諸苦少在多分已斷。謂諸有學及阿羅漢。

當知此中,有三種愛,譬如三槍,諸惡魔羅執持撓攪生死大海,令彼受生諸有情類隨而迴轉。如是三種魔羅愛槍,不能令彼三種有情隨而迴轉:一者勁銳,即是預流;二者處中,即餘有學;三者逆流,道行圓滿,隨其所欲,皆能造作。已見聖諦補特伽羅,永斷所有慢所作苦、慢所成苦。由是因緣,諸苦少在,多分已斷,謂諸有學及阿羅漢。

 

如慢所作所成眾苦如是。諸愛身語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當知一切皆少分在多分已斷。譬如礫石及大雪山。如是諸慢所作所成所有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池沼其水盈滿於中沾引二滴三滴。依大池沼水尚甚多。如是無色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陂湖。餘如前說。如是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如大海餘如前說。如是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如慢所作、所成眾苦,如是諸愛、身語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當知一切皆少分在,多分已斷。譬如礫石及大雪山,如是諸慢所作、所成所有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池沼,其水盈滿,於中沾引二滴、三滴,依大池沼水尚甚多;如是無色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大陂湖,餘如前說;如是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又如大海,餘如前說;如是欲界愛所生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

 

又大雪山。若諸金山。若蘇迷盧。及大地喻。又有六種礫石之喻。又泥團喻。餘如前說。如是身業語業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是多苦已遠離故。少苦在故。當知聖諦如實現觀有大義利。謂諸有學最極七生人天苦。在諸惡趣苦。皆已越度。若諸無學唯有現法所依苦在。餘一切苦皆已越度。

又大雪山,若諸金山、若蘇迷盧及大地喻,又有六種礫石之喻,又泥團喻,餘如前說;如是身業、語業、意業,貪瞋癡等所生眾苦,若餘、若斷,當知亦爾。如是多苦已遠離故,少苦在故,當知聖諦如實現觀有大義利。謂諸有學,最極七生人、天苦在,諸惡趣苦皆已越度。若諸無學,唯有現法所依苦在,餘一切苦皆已越度。

 

復次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於解了時。能審分別。於勝了時。能生勝解。於決了時。於法入證。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有暇圓滿。亦為難得。

復次,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於解了時,能審分別;於勝了時,能生勝解;於決了時,於法入證。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有暇圓滿,亦為難得。

 

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

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

 

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布。亦不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柰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如是名為善御家長善能造作自他義利。

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布,亦不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柰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如是名為,善御家長、善能造作自他義利。

 

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

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

 

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

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

 

又見諦故無有差別正見生起。於過去世名已生起。於現在世名今生起。於未來世名當生起。如前所說。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其義應知。若世間正見應隨防護。若有學正見并其斷果應隨觸證。若無學正見。并自離繫果。應隨作證。如說正見如是。乃至解脫智。應知亦爾。

又見諦故,無有差別正見生起;於過去世名已生起,於現在世名今生起,於未來世名當生起。如前所說,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其義應知。若世間正見,應隨防護。若有學正見并其斷果,應隨觸證。若無學正見并自離繫果,應隨作證。如說正見,如是乃至解脫、智,應知亦爾。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