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六 (1)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總嗢拖南曰。 總義等光等  受等最為後  別嗢拖南曰。 總義自類別  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習增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復次,總嗢拖南曰:「總義等光等,受等最為後。」  別嗢拖南曰:「總義自類別,似轉後三求。」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習增長界。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

 

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慧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

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慧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

 

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復次嗢拖南曰。 三七界相攝  見想與希奇 差別性安立  寂靜愚夫後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

復次,嗢拖南曰:「三七界相攝,見想與希奇,差別性安立,寂靜愚夫後。」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

 

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

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

 

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

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

 

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想。當知亦爾。

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又有想定名為有行,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想,當知亦爾。

 

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

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

 

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為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

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為妙語。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

 

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為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

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傳為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

 

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柰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毘柰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

 

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

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熹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

 

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是名第三由忍見依。

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毘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是名第三由忍見依。

 

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毘柰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

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熹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毘柰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

 

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尟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

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尟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

 

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

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

 

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

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

 

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

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墮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

 

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意佷名違。言佷名諍。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意佷名違,言佷名諍,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