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 (1)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嗢拖南曰。 上貪教授及苦住  觀察引發不應供 明解脫修無我論  定法見苦最為後  三因緣故。補特伽羅於所緣境。上品貪行。何等為三。一者康強非羸劣。二者端嚴非醜陋。三者習貪非捨貪。

復次,嗢拖南曰:「上貪教授及苦住,觀察引發不應供,明解脫修無我論,定法見苦最為後。」  三因緣故,補特伽羅於所緣境,上品貪行。何等為三?一者康強非羸劣、二者端嚴非醜陋、三者習貪非捨貪。

 

復由三種對治。攝受尚令如是懷上品貪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勤修梵行。調伏其心。令得寂靜。何況但懷中軟品貪微薄塵者。何等為三。一者密護根門為所依止。遠離一切欲樂邊故。二者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為所依止。遠離一切自苦邊故。三者最勝正念正知為所依止。行於中道出離行故。

復由三種對治,攝受尚令如是懷上品貪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勤修梵行,調伏其心,令得寂靜,何況但懷中、軟品貪微薄塵者!何等為三?一者密護根門為所依止,遠離一切欲樂邊故;二者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為所依止,遠離一切自苦邊故;三者最勝正念、正知為所依止,行於中道出離行故。

 

當知此中於四念住善住心者。或於行時境界現前。若不取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受生住滅。若取其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想生住滅。或於住時如實了知彼因尋思生住與滅。由如是相。正念正知。於一切時。於一切種所緣境界。能如正軌守護其心。是名最勝正念正知。

當知此中,於四念住善住心者,或於行時境界現前,若不取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生、住、滅;若取其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生、住、滅。或於住時,如實了知彼因尋思生、住與滅。由如是相,正念、正知,於一切時、於一切種所緣境界,能如正軌守護其心,是名最勝正念、正知。

 

復有最勝正念正知。謂已獲得滅盡定者。或已獲得無想定者。或已獲得無尋伺者。當知依止聖住天住。除此最勝正念知住。更無有餘能過上者。或從滅定起已而住。或將入定。方便而住。如實了知受生住滅。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如依滅定如實知受。依無想定如實知想。無尋伺定如實了知所有尋伺。當知亦爾。

復有最勝正念、正知,謂已獲得滅盡定者、或已獲得無想定者、或已獲得無尋伺者,當知依止聖住、天住,除此最勝正念、知住,更無有餘能過上者。或從滅定起已而住,或將入定方便而住,如實了知受生、住、滅,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如依滅定如實知受,依無想定如實知想,無尋伺定如實了知所有尋伺,當知亦爾。

 

由此最勝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於如是受想尋伺。起我我所虛妄分別。若諸愚夫受想尋伺差別生時。於受等法不能發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領受。乃至廣說。由是因緣。彼尚無有正念正知。何況最勝。此中後說正念正知。或不還果或阿羅漢。當知前說正念正知。從得作意無有放逸諸異生位至一來果。

由此最勝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於如是受、想、尋伺,起我、我所虛妄分別。若諸愚夫受、想、尋伺差別生時,於受等法不能發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領受,乃至廣說。由是因緣,彼尚無有正念、正知,何況最勝!此中後說(最勝)正念、正知,或不還果、或阿羅漢。當知前說正念、正知,從得作意,無有放逸諸異生位至一來果。

 

復次由二因緣。如來自言。其年衰暮身力疲怠。勸諸聲聞請他說法。一者為令恃其少年專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厭故。二者為令於當來世諸有苾芻。其年衰老無有勢力。遠離疑悔。勸請少年諸苾芻等。宣說正法。諸有苾芻。其年盛美具足勢力。遠離疑悔。無所恐懼。為他說法。

復次,由二因緣,如來自言其年衰暮,身力疲怠,勸諸聲聞請他說法:一者為令恃其少年,專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厭故。二者為令於當來世諸有苾芻,其年衰老,無有勢力,遠離疑悔,勸請少年諸苾芻等,宣說正法;諸有苾芻,其年盛美,具足勢力,遠離疑悔,無所恐懼,為他說法。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處大集會宣說正法。一者決擇說。二者直言說。決擇說者。謂興詰問徵覈方便。說正道理滅除疑惑。直言說者。謂諸聽眾默然而住。如說法師宣說正法。又由四相名能隨順教授教誡。一能分析諸處差別。於諸行中得無我智見清淨故。二於諸受并所依滅離增上慢最極寂靜見清淨故。三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故。四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故。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處大集會宣說正法:一者決擇說、二者直言說。決擇說者:謂興詰問、徵覈方便,說正道理,滅除疑惑。直言說者:謂諸聽眾默然而住,如說法師宣說正法。又由四相,名能隨順教授教誡:一能分析諸處差別,於諸行中得無我智,見清淨故;二於諸受并所依滅,離增上慢,最極寂靜,見清淨故;三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故;四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故。

 

此中分析內外諸處識觸受想思愛眾別。顯示無我。由依緣起方便道理。能引最初正見清淨。如明依燈。如影依樹。彼非有故此亦非有。顯示內外諸處差別為因諸受。由彼諸處無餘滅故。此亦隨滅。離增上慢。於其涅槃如實了知。最勝寂靜。能引第二正見清淨。

此中分析內、外諸處,識、觸、受、想、思、愛眾別,顯示無我。由依緣起方便道理,能引最初正見清淨。如明依燈、如影依樹,彼非有故,此亦非有,顯示內外諸處差別為因諸受,由彼諸處無餘滅故,此亦隨滅,離增上慢,於其涅槃如實了知最勝寂靜,能引第二正見清淨。

 

於現法中以智慧刀。能永斷滅一切煩惱。顯示無餘超越當來所有眾苦。能引第三正見清淨。顯示遍於順苦順樂順非苦樂一切法中。不起貪欲。不起瞋恚。不起愚癡。顯示見道。於其念住善住其心。顯示修道。修諸覺分。謂令諸漏永滅盡故。超越現法雜染苦住。能引第四正見清淨。

於現法中,以智慧刀,能永斷滅一切煩惱,顯示無餘,超越當來所有眾苦,能引第三正見清淨。顯示遍於順苦、順樂、順非苦樂一切法中,不起貪欲、不起瞋恚、不起愚癡;顯示見道,於其念住善住其心;顯示修道,修諸覺分,謂令諸漏永滅盡故,超越現法雜染苦住,能引第四正見清淨。

 

復次有諸苾芻。不守根住。於諸境界心多愛染。心多散亂。由此因緣受二種苦。一者麤重所作苦。二者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所以者何。由彼方便應勤修身。勤修身已。應勤修戒奢摩他支。以不修身亦不修戒奢摩他支。為因緣故。身不輕安。心不輕安。是故彼受麤重所作苦。

復次,有諸苾芻,不守根住,於諸境界心多愛染、心多散亂,由此因緣,受二種苦:一者麤重所作苦、二者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所以者何?由彼方便應勤修身,勤修身已,應勤修戒、奢摩他支。以不修身,亦不修戒、奢摩他支為因緣故,身不輕安、心不輕安,是故彼受麤重所作苦。

 

輕安闕故。不能觸證勝三摩地。由是因緣應如實知不如實知多生疑惑。是故彼受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由此二種苦惱住故。名不守根增上緣力所得眾苦不安隱住。如是名為於現法中不守根者所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守護根者所有功德。

輕安闕故,不能觸證勝三摩地,由是因緣,應如實知不如實知,多生疑惑,是故彼受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由此二種苦惱住故,名不守根增上緣力所得眾苦不安隱住,如是名為於現法中不守根者所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守護根者所有功德。

 

復次有諸苾芻。為離欲貪勤修方便。由正修習加行道故。伏諸煩惱。作是思惟。我於諸欲為有欲貪而不覺了。為無有耶。乃以淨相作意思惟。於斷未斷方得決定。觀察作意為依止故。尋求貪欲生起處所。如實了知。憶念分別。是諸煩惱勝安足處。

復次,有諸苾芻,為離欲貪勤修方便,由正修習加行道故,伏諸煩惱,作是思惟:我於諸欲為有欲貪而不覺了?為無有耶?乃以淨相作意思惟,於斷、未斷方得決定。觀察作意為依止故,尋求貪欲生起處所,如實了知,憶念分別是諸煩惱勝安足處。

 

由彼煩惱未永斷故。若為煩惱漂漾心時。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若不制伏。於先所得少三摩地。尚還退失。況能進趣勝品功德。由整攝故。能不退失。亦能進趣勝品功德。若不觀察復還發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觀察故。能證決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還復整攝。是故不退。如修方便為離欲貪於餘上位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由彼煩惱未永斷故,若為煩惱漂漾心時,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若不制伏,於先所得少三摩地,尚還退失,況能進趣勝品功德!由整攝故,能不退失,亦能進趣勝品功德。若不觀察,復還發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觀察故,能證決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還復整攝,是故不退。如修方便為離欲貪,於餘上位,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若猛利見審觀察時。而不生起。彼便獲得決定勝解。我於諸處已能勝伏。謂此所緣應生煩惱。我於是處已勝伏故。令不生起。超過學地。猶如大王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降伏一切魔羅聚落。證得究竟盡無生智。梵行圓滿。

若猛利見審觀察時而不生起,彼便獲得決定勝解:我於諸處已能勝伏。謂此所緣,應生煩惱,我於是處已勝伏故,令不生起,超過學地。猶如大王,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降伏一切魔羅(魔王)聚落,證得究竟盡、無生智,梵行圓滿。

 

復次於其六根如前所說。五寂靜相不寂靜故。當知攝受三種苦果。謂現法中依根增上雜染而住。由諸不善現行為因。或於他所成其退劣。或被譏呵。或被殺害。受如是等現法眾苦。又受當來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又受當來由先數習所引等流。不護諸根諸雜染故。亦名為苦。與此相違。於其六根由有五種寂靜相故。當知攝受三苦滅果。

復次,於其六根,如前所說五寂靜相,不寂靜故,當知攝受三種苦果。謂現法中依根增上雜染而住,由諸不善現行為因,或於他所成其退劣,或被譏呵,或被殺害,受如是等現法眾苦;又受當來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又受當來由先數習所引等流,不護諸根諸雜染故,亦名為苦。與此相違,於其六根,由有五種寂靜相故,當知攝受三苦滅果。

 

復次略有二種世俗梵志。實非福田懷增上慢。自謂福田。自稱我是真實福田。當知成就非實福田性及相故。不應供養。一者從他所得利養恭敬現前猛利耽著。諸根饕餮。為性躁擾。詐示現前離欲之行。

復次,略有二種世俗梵志,實非福田,懷增上慢,自謂福田。自稱我是真實福田,當知成就非實福田性及相故,不應供養。一者從他所得利養恭敬,現前猛利耽著,諸根饕餮,為性躁擾,詐示現前離欲之行。

 

二者攝受家產。親屬雜居。鄙穢專自修身。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遠離尸羅正法正行。遠離能住善趣善行。遠離能住涅槃妙行。當知彼與一切愚夫異生之類無有差別。住正法者。與此相違。當知是名勝義梵志。

二者攝受家產親屬,雜居鄙穢,專自修身。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遠離尸羅正法正行,遠離能住善趣善行,遠離能住涅槃妙行,當知彼與一切愚夫、異生之類,無有差別。住正法者,與此相違,當知是名勝義梵志。

 

復次此正法外有諸沙門婆羅門等。為諸弟子宣說法時。多分為求詰責勝利。及求免脫他難勝利。當知如是宣說法者。就第一義無義無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宣說正法。唯為證得明及解脫二果勝利。

復次,此正法外,有諸沙門、婆羅門等,為諸弟子宣說法時,多分為求詰責勝利,及求免脫他難勝利。當知如是宣說法者,就第一義,無義、無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宣說正法,唯為證得解脫二果勝利。

 

當知如是說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無不圓滿。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若心解脫。若慧解脫。皆名解脫。是愛無明根本雜染勝對治故。為得未得明與解脫。當知略有四種修道。謂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修戒所引念住覺支無倒修故。能修心慧。

當知如是說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無不圓滿。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若心解脫、若慧解脫,皆名解脫,是愛、無明根本雜染勝對治故。為得未得明與解脫,當知略有四種修道:謂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修戒所引念住、覺支無倒修故,能修心、慧。

 

此中修根復有三種。一世間修。二有學修。三無學修。若思擇力為所依上。雖取可愛不可愛境不如理相。而不發起煩惱諸纏。設令暫起尋復除遣。是世間修。若於聖諦已得現觀。由失念故或生適意或不適意。或兼二意。而心不為纏縛堅住。速於雜染能得解脫。是有學修。

此中修根,復有三種:一世間修、二有學修、三無學修。若思擇力為所依上,雖取可愛、不可愛境不如理相,而不發起煩惱諸纏;設令暫起,尋復除遣,是世間修。若於聖諦已得現觀,由失念故,或生適意、或不適意、或兼二意,而心不為纏縛堅住,速於雜染能得解脫,是有學修。

 

若即此心堅固安住。如前於內無有隘迮。善脫善修。都無一切下至失念。於諸可意不可意等。發心親近。計彼有德而趣向之。是名無學善淨修根。當知修戒修心修慧三種亦爾。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種所引。當知亦爾。

若即此心堅固安住,如前於內無有隘迮,善脫、善修,都無一切下至失念於諸可意、不可意等,發心親近計彼有德而趣向之,是名無學善淨修根。當知修戒、修心、修慧三種亦爾。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種所引,當知亦爾。

 

此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有恩有怨有情差別故。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故。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故。當知一向適意一向不適意。適意不適意相雜差別。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者。自有境界一向可意。自有境界一向不可意。自有境界其類相雜少分可意少分不可意。

此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有恩、有怨有情差別故,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故,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故,當知一向適意、一向不適意,適意、不適意相雜差別。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者,自有境界一向可意,自有境界一向不可意,自有境界其類相雜,少分可意、少分不可意。

 

如是有情或一向有恩。或一向有怨。或恩怨相雜。或一向有得。或一向有失。或得失俱備。若於有情愛復生愛。當知一向是其所愛。若於有情恚復生恚。當知一向非其所愛。若於有情愛已生恚。或於有情恚已生愛。當知是名所愛非所愛。由如是等差別因緣。適意等三有其差別。

如是有情,或一向有恩、或一向有怨、或恩怨相雜;或一向有得、或一向有失、或得失俱備。若於有情愛復生愛,當知一向是其所愛。若於有情恚復生恚,當知一向非其所愛。若於有情愛已生恚,或於有情恚已生愛,當知是名所愛非所愛。由如是等差別因緣,適意等三有其差別。

 

又於惡行隨觀現法所有過患。隨觀當來所有過患。是故遠離修習妙行。若於六處由一切門皆被誹毀。是名現法所有過患。由是因緣。墮於惡趣。是名當來所有過患。此中為他所誹毀者。謂為外道及餘世間有聰敏者。聞其鄙惡名稱聲頌。咸共誹毀。當知其餘即如所說。

又於惡行,隨觀現法所有過患,隨觀當來所有過患,是故遠離,修習妙行。若於六處,由一切門皆被誹毀,是名現法所有過患。由是因緣,墮於惡趣,是名當來所有過患。此中為他所誹毀者,謂為外道及餘世間有聰敏者,聞其鄙惡名稱聲頌,咸共誹毀。當知其餘,即如所說。

 

又此中言修念住者。謂念覺分創始發起。在異生地。數修習者。在有學地。修圓滿者。在無學地。修習覺分未得斷界。於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於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於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於滅。棄捨下劣修覺分故。迴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捨迴向。

又此中言修念住者,謂念覺分,創始發起在異生地;數修習者,在有學地;修圓滿者,在無學地。修習覺分未得斷界,於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於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於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於滅。棄捨下劣修覺分故,迴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捨迴向。

 

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

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

 

復次有一沙門若婆羅門。自既不能善修諸根。而不如理為他施設善修根法。見唯棄背所有境界。名護諸根。然其自於諸弟子眾深生染著。一分起愛。一分生憎。謂於其教順逆因緣適不適意常現行故。於此微細自己雜染。不能以慧如實悟入。而謂自能善修諸根起增上慢。

復次,有一沙門、若婆羅門,自既不能善修諸根,而不如理為他施設善修根法,見唯棄背所有境界,名護諸根。然其自於諸弟子眾深生染著,一分起愛,一分生憎,謂於其教順、逆因緣,適、不適意,常現行故。於此微細自己雜染,不能以慧如實悟入,而謂自能善修諸根,起增上慢。

 

諸有隨順如是見者。彼雖令根離諸境界。獨處空閑。而緣彼境發起種種尋思雜染。然無智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諸根。又亦不為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勝解及以邪慢。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

諸有隨順如是見者,彼雖令根離諸境界,獨處空閑,而緣彼境發起種種尋思雜染,然無智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諸根。又亦不為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勝解,及以邪慢。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