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一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一 (3)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若諸有學於能發起修所斷漏非理作意所緣境界。雖未永斷。而由妙慧正通達故。說名於此順漏法中其心寂靜。猶有失念增上所生微劣纏故。未名清涼。未名宴默。然其所起一切見道所斷諸漏。皆永斷故。亦名清涼。以於當來不生法故。亦名宴默。

若諸有學,於能發起修所斷漏非理作意所緣境界,雖未永斷,而由妙慧正通達故,說名於此順漏法中其心寂靜;猶有失念增上所生微劣纏故,未名清涼,未名宴默。然其所起一切見道所斷諸漏,皆永斷故,亦名清涼。以於當來不生法故,亦名宴默

 

而彼異生成就下劣諸勝解者。遍於一切順諸漏法。心不寂靜不名清涼。不名宴默。當知由是七因緣故。復還退捨正所修學。與此相違所有白品七因緣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終不退捨正所修學。

而彼異生,成就下劣諸勝解者,遍於一切順諸漏法,心不寂靜,不名清涼,不名宴默。當知由是七因緣故,復還退捨正所修學。與此相違,所有白品七因緣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既出家已,終不退捨正所修學。

 

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當知彼行四種邪行。何等名為四種著處。謂有苾芻。於內外處有貪愛故。能感後有。於現法中不樂涅槃。是初著處。復有苾芻。於先所捨外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顧戀繫縛其心。如是名為第二著處。

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當知彼行四種邪行。何等名為四種著處?謂有苾芻,於內、外處有貪愛故,能感後有,於現法中不樂涅槃,是初著處。復有苾芻,於先所捨外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顧戀,繫縛其心,如是名為第二著處。

 

復如有一。於現法中希求一切利養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如是名為第三著處。復如有一。是有學者已見諦跡。有餘我慢。少分貪愛之所隨逐。於修棄捨縱逸而住。如是名為第四著處。

復如有一,於現法中希求一切利養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如是名為第三著處。復如有一,是有學者,已見諦跡,有餘我慢,少分貪愛之所隨逐,於修棄捨縱逸而住,如是名為第四著處。

 

云何名為四種邪行。謂彼最初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樂涅槃。若諸有學行於縱逸。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如是名為最初邪行。又復即前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愛樂後有增上力故。發起邪願。行於梵行。如是名為第二邪行。

云何名為四種邪行?謂彼最初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樂涅槃,若諸有學行於縱逸,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如是名為最初邪行。又復即前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愛樂後有增上力故,發起邪願,行於梵行,如是名為第二邪行。

 

又復於先所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

又復於先所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

 

復次有諸苾芻。於義不善從他所聞種種文字一義言說。便懷猶豫不生歡喜。今於是中何者為實。復有四種能生微妙清淨智見無倒觀門。何等為四。謂極精勤觀察苦者。於生受因如實妙智。又於依持及所依因如實妙智。又於住因如實妙智。又於依緣自性助伴隨順苦樂非苦樂行如實妙智。

復次,有諸苾芻於義不善,從他所聞種種文字一義言說,便懷猶豫,不生歡喜,今於是中何者為實!復有四種能生微妙清淨智見無倒觀門,何等為四?謂極精勤觀察苦者:於生受因,如實妙智;又於依持及所依因,如實妙智;又於住因,如實妙智;又於依、緣、自性、助伴,隨順苦、樂、非苦樂行,如實妙智。

 

又二緣故。如來除滅於義不善補特伽羅所有猶豫。一者顯示種種文詞所表一義。文有差別。義無差別。由是能令斷除猶豫。二者開顯聖教廣義。由此能令於義通達。

又二緣故,如來除滅於義不善補特伽羅所有猶豫:一者顯示種種文詞所表一義,文有差別,義無差別,由是能令斷除猶豫;二者開顯聖教廣義,由此能令於義通達。

 

云何名為聖教廣義。謂從資糧地乃至漏盡。皆說名為聖教廣義。此中邊際根成熟住。如來所化無我相應善受堅固聞思所成正見成就。此為依止。此為建立。獨處空閑。緣內外處四種識住。為欲斷滅諸有取識。修循身念勝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

云何名為聖教廣義?謂從資糧地乃至漏盡,皆說名為聖教廣義。此中邊際根成熟住,如來所化無我相應,善受堅固聞、思所成正見成就。此為依止、此為建立,獨處空閑,緣內、外處四種識住。為欲斷滅諸有取識,修循身念勝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

 

由此親近修習勢力。發生如實緣初識住鄰逼現觀止觀雙行。從此無間於聖諦中能入現觀。復更修習。如所得道以漸進趣。能得一切諸漏永盡。如能如實緣初識住。乃至如實緣第四識住。當知亦爾。

由此親近、修習勢力,發生如實緣初識住,鄰逼現觀,止觀雙行。從此無間,於聖諦中能入現觀。復更修習,如所得道以漸進趣,能得一切諸漏永盡。如能如實緣初識住,乃至如實緣第四識住,當知亦爾。

 

復次如先所說。不護根門補特伽羅。煩惱諸纏現前不捨。世及出世思擇修習二力對治有所闕乏。煩惱生已性多堅執。魔既了知性堅執已。便往其所以諸境界而媚惑之。如是彼魔於性執著煩惱諸纏補特伽羅。而得其便。為欲媚惑。於其相續安立所緣。

復次,如先所說不護根門補特伽羅,煩惱諸纏現前不捨,世及出世思擇、修習二力對治有所闕乏,煩惱生已,性多堅執。魔既了知性堅執已,便往其所,以諸境界而媚惑之。如是彼魔,於性執著煩惱諸纏補特伽羅,而得其便,為欲媚惑,於其相續安立所緣。

 

又即如是不護根門。補特伽羅。於般涅槃欲樂劣故。親愛劣故。譬如乾朽葦草舍宅。魔便於彼積集可愛境界炬火而焚燎之。由二因緣。彼為境界常所蔽伏。一未生纏令其生故。二已生纏令相續故。

又即如是不護根門補特伽羅,於般涅槃欲樂劣故、親愛劣故,譬如乾朽葦草舍宅,魔便於彼,積集可愛境界炬火而焚燎之。由二因緣,彼為境界常所蔽伏:一未生纏令其生故、二已生纏令相續故。

 

由為境界愛所蔽伏。於廣追覓諸境界時。多行種種惡不善行。於行如是邪惡行時。復為種種惡不善法之所蔽伏。如前所說。行邪行已。失路而行。沿流而去。名順流者。與此相違。所有白品。當知是名非順流者。

由為境界愛所蔽伏,於廣追覓諸境界時,多行種種惡、不善行。於行如是邪惡行時,復為種種惡、不善法之所蔽伏。如前所說,行邪行已,失路而行,沿流而去,名順流者。與此相違,所有白品,當知是名非順流者。

 

復次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何等為八。謂哀愍故。內勇悍故。諦察法忍性現前故。能出離故。自內發起觀諦行故。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復次,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何等為八?謂哀愍故;內勇悍故;諦察法忍性現前故;能出離故;自內發起觀諦行故;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住最後有諸大菩薩。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為五相苦之所逼切。既觀見已深起大悲。何等為五。一者見彼墮貪愛河。不正尋思。不可愛水常所逼觸。二者見彼內外六處三毒火雞住於兩岸。三者見彼在於欲界眾多憂苦種種災橫諸惡毒刺遍布其下。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住最後有諸大菩薩,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為五相苦之所逼切,既觀見已,深起大悲。何等為五?一者見彼墮貪愛河,不正尋思、不可愛水常所逼觸;二者見彼內、外六處,三毒火難,住於兩岸;三者見彼在於欲界,眾多憂苦、種種災橫、諸惡毒刺,遍布其下;

 

四者見彼在於色界世間慧眼有所闕故猶如盲冥處在其中。五者見彼在無色界世間慧眼已圓滿故。諸聖慧眼有所闕故。猶如昏闇居在其上。既見如是墮貪愛河諸有情類。遍於一切皆不寂靜。若觸若岸若下中上苦逼迫已。發起大悲。是名哀愍。

四者見彼在於色界,世間慧眼有所闕故,猶如盲冥,處在其中;五者見彼在無色界,世間慧眼已圓滿故,諸聖慧眼有所闕故,猶如昏闇,居在其上。既見如是墮貪愛河諸有情類,遍於一切皆不寂靜,若觸,若岸,若下、中、上苦逼迫已,發起大悲,是名哀愍。

 

又即成就此哀愍者。或生王家或帝師家。雖未出家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如是名為內興勇悍。又彼即於未出家位。居贍部影。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後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如是名為諦察法忍內自現前。

又即成就此哀愍者,或生王家、或帝師家,雖未出家,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如是名為內興勇悍。又彼即於未出家位,居贍部影,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後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如是名為諦察法忍內自現前。

 

又彼宿世所習善根。一切善行之所覺發。復由勇悍諦察法忍增上力故。便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雖無施設。正梵行者而能自然受持禁戒。由此禁戒為依止故。漸次能證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能正出離。

又彼宿世所習善根,一切善行之所覺發,復由勇悍、諦察法忍增上力故,便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雖無施設正梵行者,而能自然受持禁戒。由此禁戒為依止故,漸次能證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能正出離。

 

又彼為欲棄世間道正求出離。由於先世正等覺。所獲得無上究竟出離。正聞勝解。積集熏修。身相續故。於世間道都無信樂。由是因緣往菩提樹。即依先時觀老病死假想之道。於諸諦相次第觀察。作是思惟。是諸世間有情之類。墮在種種艱險眾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其不能於老病死究竟出離。如實了知如是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安住諸法法住法界。如是名為自內發起觀察諦行。

又彼為欲棄世間道,正求出離,由於先世正等覺,所獲得無上究竟出離正聞勝解,積集熏修身相續故,於世間道都無信樂。由是因緣,往菩提樹,即依先時觀老病死假想之道,於諸諦相次第觀察,作是思惟:是諸世間有情之類,墮在種種艱險眾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其不能於老、病、死究竟出離如實了知。如是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安住諸法法住、法界。如是名為自內發起觀察諦行。

 

又彼復欲求上漏盡。方便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正等覺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由是發起長時積集。世間正見令現在前。然此正見。如教授者以此為依。能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如是名為廣大善修正見現前。

又彼復欲求上漏盡,方便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正等覺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由是發起長時積集世間正見令現在前。然此正見,如教授者以此為依,能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如是名為廣大善修正見現前。

 

又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見漸次勝進。先已遠離下地諸欲。乃至上極無所有處。當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還果。以得無漏菩提分法。是故說名獲得清涼。

又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見,漸次勝進,先已遠離下地諸欲,乃至上極無所有處,當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還果。以得無漏菩提分法,是故說名獲得清涼。

 

彼由如是獲得世間究竟安樂。獲得出世無漏安樂得清涼故。名離熾然。由世間道。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所繫煩惱。及已遠離見道所斷諸煩惱故。名離熱惱。為欲無餘永斷有頂所繫煩惱故。復勤修純無漏道。所謂修習無上覺支。是名進修無上修道。

彼由如是獲得世間究竟安樂,獲得出世無漏安樂,得清涼故,名離熾然。由世間道,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所繫煩惱,及已遠離見道所斷諸煩惱故,名離熱惱。為欲無餘永斷有頂所繫煩惱故,復勤修純無漏道,所謂修習無上覺支,是名進修無上修道。

 

由此修故。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究竟圓滿。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由此修故,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究竟圓滿;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當知此中修淨信根究竟滿者。謂於涅槃意樂淨故。修精進根究竟滿者。謂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義利。善清淨故。修習念根究竟滿者。謂三念住無忘失法。善清淨故。修習定根究竟滿者。謂於聖天及以梵住善清淨故。修習慧根究竟滿者。謂十智力善清淨故。

當知此中,修淨信根究竟滿者:謂於涅槃意樂淨故。修精進根究竟滿者:謂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義利,善清淨故。修習念根究竟滿者:謂三念住、無忘失法,善清淨故。修習定根究竟滿者:謂於聖、天及以梵住,善清淨故。修習慧根究竟滿者:謂十智、力,善清淨故。

 

彼由如是能住六處修圓滿因。得為大王。所謂法王由是證得六種圓滿。謂聖神通增上力故。得大財富自在圓滿。諸根清淨增上力故。得大舍宅自在圓滿。斷諸煩惱增上力故。得受安樂諸坐臥具自在圓滿。現法樂住增上力故。處其舍宅。坐臥具中。證得第一無諸損惱大安樂住自在圓滿。

彼由如是能住六處修圓滿因,得為大王,所謂法王。由是證得六種圓滿:謂聖神通增上力故,得大財富自在圓滿;諸根清淨增上力故,得大舍宅自在圓滿;斷諸煩惱增上力故,得受安樂諸坐臥具自在圓滿;現法樂住增上力故,處其舍宅,坐臥具中,證得第一無諸損惱大安樂住,自在圓滿;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增上力故。證得能辦一切有情正利益事。遊戲喜樂自在圓滿。於諸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增上力故。得為法王能於他所獲得。平等分布作用自在圓滿。如是名為六處修滿為依止故。證得六種自在圓滿。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增上力故,證得能辦一切有情正利益事,遊戲喜樂自在圓滿;於諸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增上力故,得為法王,能於他所獲得平等分布作用,自在圓滿。如是名為六處修滿為依止故,證得六種自在圓滿。

 

復次略有四種尋求我論。由此論故。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求我尋思數數現行。云何為四。一者尋求我。我用何以為自性。二者尋求我。我為常。為是無常。三者尋求云何我。我是常。無常。四者尋求我。所有我住在何處。當知此中略有四種尋求於我。一者尋求自性。二者尋求其轉。三者尋求其因。四者尋求窟宅。

復次,略有四種尋求我論,由此論故,薩迦耶見未永斷者,求我尋思數數現行。云何為四?一者尋求我,我用何以為自性?二者尋求我,我為常?為是無常?三者尋求云何我,我是常、無常?四者尋求我,所有我住在何處?當知此中,略有四種尋求於我:一者尋求自性、二者尋求其轉、三者尋求其因、四者尋求窟宅。

 

此中三種可得施設諸行差別。又此施設可非顛倒。第四一種由一切種。終不可得施設差別。當知施設我自性者。謂即施設十二種處所生六識并受想思。以為其我。過此餘我不可得故。又即此我體是無常。由有生故。老故。死故。

此中三種,可得施設諸行差別,又此施設可非顛倒。第四一種,由一切種終不可得施設差別。當知施設我自性者:謂即施設十二種處所生六識,并受、想、思以為其我,過此餘我不可得故。又即此我體是無常,由有生故、老故、死故。

 

又此諸行以於諸趣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說如幻事。想心見倒迷亂性故。說如陽焰。起盡法故。說有增減。剎那性故。名曰暫時。數數壞已速疾有餘。頻頻續故。說為速疾現前相續。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是故說為本無今有有已散滅。由如是相。略說生身展轉無常。及有因剎那展轉無常。

又此諸行,以於諸趣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說如幻事;想、心、見倒迷亂性故,說如陽焰;起盡法故,說有增減;剎那性故,名曰暫時;數數壞已,速疾有餘頻頻續故,說為速疾現前相續;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是故說為本無今有,有已散滅。由如是相,略說生身展轉無常,及有因剎那展轉無常。

 

如是三種如理施設我之自性若轉若因。施設我之所有窟宅。終不可得。由諸行中離諸行性別有實我。住諸行中不可得故。由是因緣。約世俗諦諸行尚空不可施設。何況勝義。是故一向於空立空。如是由心如理作意。聞解了故。思等了故。修諦了故。如其次第差別說言。應當歡喜。應當等喜。應當遍喜。

如是三種如理施設:我之自性,若轉、若因。施設我之所有窟宅,終不可得。由諸行中,離諸行性,別有實我住諸行中,不可得故。由是因緣,約世俗諦,諸行尚空不可施設,何況勝義!是故一向於空立空。如是由心如理作意,聞解了故、思等了故、修諦了故;如其次第差別說言:應當歡喜、應當等喜、應當遍喜。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