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3)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名為如是清淨漸次修集。謂有苾芻。安住具足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彼由如是具尸羅故。便能無悔。廣說乃至。心得正定。漸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彼既獲得如是定心。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於為證得漏盡智通。心定趣向於四聖諦證入現觀。斷見所斷一切煩惱。獲得無漏有學正見。得正見故。能於一切苦集滅道。及佛法僧。永斷疑惑。由畢竟斷。超度猶豫故。名度疑

云何名為如是清淨漸次修集?謂有苾芻,安住具足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彼由如是具尸羅故,便能無悔,廣說乃至心得正定,漸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彼既獲得如是定心,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於為證得漏盡智通,心定趣向,於四聖諦證入現觀,斷見所斷一切煩惱,獲得無漏有學正見。得正見故,能於一切苦、集、滅、道,及佛、法、僧,永斷疑惑。由畢竟斷,超度猶豫,故名度疑

 

又於正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為正道。由此能斷見所斷後修所斷惑。又於邪見前行非道。如實了知。是為邪道。於道非道得善巧已。遠離非道遊於正道。又於隨道四種行跡。如實了知。何等為四。一苦遲通。二苦速通。三樂遲通。四樂速通。如是行跡。廣辯應知。如聲聞地。

又於正見前行之道,如實了知是為正道,由此能斷見所斷後修所斷惑。又於邪見前行非道,如實了知是為邪道,於道、非道得善巧已,遠離非道,遊於正道。又於隨道四種行跡,如實了知。何等為四?一苦遲通、二苦速通、三樂遲通、四樂速通。如是行跡,廣辯應知,如《聲聞地》。

 

於此行跡。如實了知最初行跡一切應斷。超越義故。非由煩惱離繫義故。如實了知第二第三苦速樂遲二種行跡一分應斷。如是如實了知初全及二一分應當斷已依樂速通。正勤修集。從此無間永盡諸漏。於現法中獲得無造究竟涅槃。身壞已後證無餘依般涅槃界。如是七種清淨為依。漸次修集。乃至獲得諸漏永盡無造涅槃。

於此行跡,如實了知最初行跡一切應斷,超越義故,非由煩惱離繫義故。如實了知第二、第三,苦速、樂遲二種行跡,一分應斷。如是如實了知初全,及二一分應當斷已,依樂速通,正勤修集。從此無間永盡諸漏,於現法中獲得無造究竟涅槃;身壞已後,證無餘依般涅槃界。如是七種清淨為依,漸次修集,乃至獲得諸漏永盡,無造涅槃。

 

當知此中由於如是七種清淨。一切具足。漸次修集。方乃證得無造涅槃。非隨闕一。是故應求如是一切。於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隨一。又佛世尊。由此因緣。亦具施設如是一切。為令證得無造涅槃。非隨捨一。又於此中依一一說。非唯由此。亦非離此能獲無造究竟涅槃。如是應知此中緣性緣起甚深。

當知此中,由於如是七種清淨,一切具足,漸次修集,方乃證得無造涅槃,非隨闕一。是故應求如是一切,於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隨一。又佛世尊,由此因緣,亦具施設如是一切,為令證得無造涅槃,非隨捨一。又於此中,依一一說,非唯由此,亦非離此,能獲無造究竟涅槃。如是應知,此中緣性、緣起甚深。

 

復次嗢拖南曰。 安立與因緣  觀察於食義 極多諸過患  雜染等為後  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為四。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於可愛事專注希望。四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并煖安住不壞。

復次,嗢拖南曰:「安立與因緣,觀察於食義,極多諸過患,雜染等為後。」  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為四?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於可愛事專注希望;四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并煖安住不壞。

 

如是四法。隨其次第當知。別用四法為食。一者段。二者順樂受觸。三者有漏意會思。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當知此中。段與現法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如是四法,隨其次第,當知別用四法為食:一者段、二者順樂受觸、三者有漏意會思、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當知此中,段於現法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

 

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并壽并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并壽并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又由段故。而有氣力。有氣力故。諸根大種皆得增長。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於追求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亦令增長。又能增長種種煩惱。如說於段。觸意會思。隨其所應。當知亦爾。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

又由段故,而有氣力,有氣力故,諸根大種皆得增長。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於追求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亦令增長,又能增長種種煩惱。如說於段,觸意會思,隨其所應,當知亦爾。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

 

如是四食令求後有愛樂後有。於其後有。未能斷者。能攝後有。遍攝後有。隨攝後有。又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為細。或處中有母腹卵[-+]。當知亦爾。欲界餘位段食。名麤。

如是四食,令求後有、愛樂後有,於其後有未能斷者,能攝後有、遍攝後有、隨攝後有。又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為細,或處中有、母腹、卵[-+] ,當知亦爾。欲界餘位,段食名麤。

 

觸意會思。及以識食。在無色界。當知名細。餘處名麤。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又此諸食當知。有異麤細義門。謂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說名為麤。攝益求有諸有情者。當知是細。如是應知安立四食。

觸意會思,及以識食,在無色界當知名細,餘處名麤。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又此諸食,當知有異麤、細義門:謂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說名為麤;攝益求有諸有情者,當知是細。如是應知,安立四食。

 

復次如上所說諸根大種。由集諦攝。先愛而生。為欲令彼得增長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雖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愛為緣故有。又有愛故。於現法中依諸食身。由三種門。滋長業惑。能辦業惑常所隨逐有取之識。於現法中攝受後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雖由四食之所攝益。然復藉愛為緣故有。

復次,如上所說諸根大種,由集諦攝,先愛而生,為欲令彼得增長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雖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愛為緣故有。又有愛故,於現法中依諸食身,由三種門,滋長業惑,能辦業惑,常所隨逐有取之識,於現法中攝受後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雖由四食之所攝益,然復藉愛為緣故有。

 

又即此愛於現法中。由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故起。此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為緣故起。此無明觸由先串習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為緣故起。此六處後更無餘因。於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有色諸根依止於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

又即此愛,於現法中,由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故起。此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為緣故起。此無明觸,由先串習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為緣故起。此六處後更無餘因,於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有色諸根依止於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

 

或復有時聽聞正法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習。為內支力。由是因緣。正見生起。正見生故。能斷無明。能生於明。彼現法中。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皆得除滅。明界所隨六處得生。名為轉依。彼品麤重皆止息故。六處既滅。漸次乃至愛亦隨滅。由愛滅故。諸食亦滅。能取後有。諸法滅故。當知後有亦復隨滅。是故應知。處於明者。不求後有。

或復有時,聽聞正法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習為內支力,由是因緣,正見生起。正見生故,能斷無明,能生於明;彼現法中,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皆得除滅。明界所隨六處得生,名為轉依,彼品麤重皆止息故。六處既滅,漸次乃至愛亦隨滅,由愛滅故,諸食亦滅;能取後有諸法滅故,當知後有亦復隨滅。是故應知,處於明者,不求後有。

 

復次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緣。彼何名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為食者。為欲隨順世間言說。約世俗諦說有如是補特伽羅。能食四食。非約勝義。

復次,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緣,彼何名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法,說為食義。但由法假,於其識上,假想施設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為食者。為欲隨順世間言說,約世俗諦,說有如是補特伽羅能食四食,非約勝義。

 

所以者何。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能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一相續中定無二識同時安住。是故立識體是真實補特伽羅為能食者。不應道理。由有如是不應理故。若作是問。誰食識食。當知此問為非理問。若作是問。誰是能食識食因緣。當知此問為如理問。能令悟入緣起理故。

所以者何?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能食者,不應立識為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一相續中,定無二識同時安住,是故立識體是真實補特伽羅為能食者,不應道理。由有如是不應理故,若作是問:誰食識食?當知此問,為非理問。若作是問:誰是能食識食因緣?當知此問為如理問,能令悟入緣起理故。

 

復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業有。若為當來後有生起。今現法中。諸業煩惱所隨逐識為因。能引當來生有。即彼曾有前行業性。說名業有。於現法中有此有故。能令當來生有所攝後有生起。於命終時。前際六處纔無常滅。後際六處尋復續生。即此六處識於先時為能引緣。復於今時為結生緣。

復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業有。若為當來後有生起,今現法中諸業、煩惱所隨逐識為因,能引當來生有,即彼曾有前行業性,說名業有。於現法中有此有故,能令當來生有所攝後有生起,於命終時,前際六處纔無常滅,後際六處尋復續生。即此六處,識於先時為能引緣,復於今時為結生緣。

 

如是由識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為緣便有六處。由無明界所隨六處以為緣故。有相似觸。漸次乃至取為緣故。令後際業轉成其有。如是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從別別緣起。

如是由識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為緣,便有六處。由無明界所隨六處以為緣故,有相似觸,漸次乃至取為緣故,令後際業轉成其有。如是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從別別緣起。

 

當知此中都無觸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觸。乃至有有唯有諸法。別名所食。別名能食。是故因果墮在諸行。相續流轉無有斷絕。由其先際業有。往趣後際生有。復由後際業有。還趣先際生有。如是緣起輪迴不絕。從此世間往彼世間。自彼世間還此世間。是故唯法能引法義。當知此中說為食義。

當知此中,都無觸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觸,乃至有有。唯有諸法,別名所食、別名能食。是故因果墮在諸行,相續流轉,無有斷絕。由其先際業有,往趣後際生有,復由後際業有,還趣先際生有。如是緣起輪迴不絕,從此世間往彼世間,自彼世間還此世間。是故唯法能引法義,當知此中,說為食義。

 

復次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為因。第二苦觸食為因。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

復次,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為因;第二苦,觸食為因;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

 

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復次若不如實觀此四食。便為[/]貪之所染污。若為是二所染污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一者當來。二者現法。於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隨順樂受觸食因緣。於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此二煩惱於現法中能染於識。令其安止四種識住。增長當來後有種子。既增長已生起後有生等眾苦。當知是名[/]貪二種煩惱所作當來過患。

復次,若不如實觀此四食,便為憙、貪之所染污。若為是二所染污者,當知希求二種過患:一者當來、二者現法。於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隨順樂受觸食因緣,於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此二煩惱,於現法中能染於識,令其安止四種識住,增長當來後有種子。既增長已,生起後有生等眾苦,當知是名憙、貪二種煩惱所作,當來過患。

 

彼由如是於四食中安住[/]貪二種煩惱。便於現法有諸塵染。由塵染故。食若變壞。於現法中便生悲歎愁憂。萎頓懷慼而住。當知是名[/]貪二種煩惱所作現法過患。

彼由如是於四食中,安住憙、貪二種煩惱,便於現法有諸塵染。由塵染故,食若變壞,於現法中便生悲歎愁憂萎頓懷慼而住,當知是名憙、貪二種煩惱所作,現法過患。

 

復次諸有於此四種識中[/]貪未斷。彼六處攝有識之身。猶如臺觀六處窗牖。能與緣境煩惱日光。作入依處。是光於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既得住已。如前所說。於四識住能染於識。生起當來後有眾苦。若有能斷如是[/]貪二種煩惱。與彼相違緣境煩惱尚不得起。況依此入而當得住。

復次,諸有於此四種識中,憙、貪未斷,彼六處攝有識之身,猶如臺觀。六處窗牖,能與緣境煩惱日光,作入依處;是光於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既得住已,如前所說,於四識住能染於識,生起當來後有眾苦。若有能斷如是憙、貪二種煩惱,與彼相違緣境煩惱尚不得起,況依此入而當得住!

 

又復若有補特伽羅[/]貪未斷。便為魔羅來詣其所。以其種種猶如彩色可愛境界。彩畫如是補特伽羅。令其變生種種煩惱相貌顯現。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貪未斷。譬如其地能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

又復若有補特伽羅,憙、貪未斷,便為魔羅來詣其所,以其種種猶如彩色可愛境界,彩畫如是補特伽羅,令其變生種種煩惱相貌顯現。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憙、貪未斷,譬如其地,能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

 

已斷[/]貪補特伽羅。魔詣其所如前廣說。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貪已斷。猶若虛空。非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當知是名於諸食中[/]貪未斷。如其次第所有過患。當知是名於諸食中[/]貪已斷。如其次第所有功德。

已斷憙、貪補特伽羅,魔詣其所,如前廣說。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憙、貪已斷,猶若虛空,非為種種煩惱彩畫作所依處。當知是名,於諸食中憙、貪未斷,如其次第所有過患;當知是名,於諸食中憙、貪已斷,如其次第所有功德。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http://www.fuyan.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