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五 (2)

攝決擇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有離繫出家外道。作如是說。一切樹等皆悉有命。見彼與內有命數法。同增長故。應告彼言。汝何所欲。樹等增長為命為因。為更有餘增長因耶。若彼唯用命為因者。彼未捨命。而於一時無有增長不應道理。若更有餘增長因者。彼雖無命。由自因緣亦得增長故不應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無命物無有增長。為有說因為無說因。若有說因。此說因緣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無說因。無因而說而必爾者。不應道理。

復有離繫出家外道,作如是說:一切樹等皆悉有命,見彼與內有命數法,同增長故。應告彼言:汝何所欲?樹等增長為命?為因?為更有餘增長因耶?若彼唯用命為因者:彼未捨命,而於一時無有增長,不應道理。若更有餘增長因者:彼雖無命,由自因緣亦得增長,故不應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無命物無有增長?為有說因?為無說因?若有說因:此說因緣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無說因:無因而說、而必爾者,不應道理。

 

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樹等物與有命物。為一向相似。為不一向相似。若言一向相似者。諸樹等物根下入地上分增長。不能自然搖動其身。雖與語言而不報答。曾不見有善惡業轉。斷枝條已餘處更生。不應道理。若言不一向相似者。是則由相似故可有壽命。不相似故應無壽命。不應道理。如是增長餘因有無。有故無壽命物不增長。說因有無。有故相似一向不一向故。此所計度不應道理。

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樹等物與有命物,為一向相似?為不一向相似?若言一向相似者:諸樹等物根下入地上分增長,不能自然搖動其身,雖與語言而不報答,曾不見有善惡業轉,斷枝條已餘處更生,不應道理。若言不一向相似者:是則由相似故可有壽命,不相似故應無壽命,不應道理。如是增長餘因有、無,有故無壽命物不增長;說因有無,有故相似一向不一向故;此所計度不應道理。

 

問何緣故知色香味觸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而轉。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不轉。若於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於是處飲等想轉。若於是處車乘想轉。非於是處衣等想轉。如是所餘乃至廣說。諸假有想若轉不轉。當知亦爾。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於一切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別轉。是故當知。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觸是實物有。

問:何緣故知色香味觸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而轉,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不轉。若於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於是處飲等想轉。若於是處車乘想轉,非於是處衣等想轉。如是所餘乃至廣說,諸假有想,若轉、不轉,當知亦爾。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於一切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別轉。是故當知,飲食車乘瓶盆衣服莊嚴具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觸,是實物有。

 

復次依諸有法立假想物。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當知略說總有二種。一依止一聚。二依止非一聚。各別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名依止一聚。諸彩畫業彫素等業宅舍宮殿軍林等物。名依止非一聚。

復次,依諸有法立假想物,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當知略說總有二種:一依止一聚、二依止非一聚。各別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名依止一聚。諸彩畫業、彫素等業、宅舍、宮殿、軍、林等物,名依止非一聚。

 

復次云何有色諸法。謂若略說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由彼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還說此事。是故說名有色諸法。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等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云何有色諸法?謂若略說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由彼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還說此事,是故說名有色諸法。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等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色等五境同分清淨色之境界。名清淨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淨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淨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

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色等五境同分清淨色之境界,名清淨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淨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淨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

 

又一切色若清淨。若清淨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諸觸所觸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

又一切色,若清淨、若清淨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諸觸所觸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

 

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飢渴等觸之所變壞。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於彼雖有飢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餘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語業。是名業色。當知是名色業差別。無色諸法亦由五相差別建立。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飢渴等觸之所變壞;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於彼雖有飢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餘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語業,是名業色。當知是名色業差別。無色諸法,亦由五相差別建立,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略由二種色聚建立諸聚。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共大種聚。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唯有一類大種可得。非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有二大種或多大種種類可得。又於不共大種聚中。極微已上諸大種合。當知方有相雜不相離。諸大種色無有一處不相離諸大種色。於非不共大種聚中大種極微。如所造色與餘大種。當知亦有同一處所不相離者。然彼大種非所造色。互不相依而得轉故。各有功能據別處故。

復次,略由二種色聚建立諸聚: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共大種聚。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唯有一類大種可得。非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有二大,或多大種種類可得。又於不共大種聚中,極微已上諸大種合,當知方有相雜不相離,諸大種色無有一處不相離諸大種色。於非不共大種聚中大種極微,如所造色與餘大種,當知亦有同一處所不相離者。然彼大種非所造色,互不相依而得轉故,各有功能據別處故。

 

又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如置一篋青黃赤白有光明珠種種光明互不相離。相雜不相離者。所有譬喻如前應知。又若有聚或麻豆等或細沙等。為諸膠蜜及沙糖等之所攝持。當知此非一處不相離。亦非相雜不相離。但是和合不相離。多聚聚集非一聚相。當知所餘是一聚相。又相雜不相離。當知依止一處不相離。此若不爾不應道理。

又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所造色同住一處。如置一篋,青黃赤白有光明珠,種種光明互不相離。相雜不相離者,所有譬喻如前應知。又若有聚,或麻豆等或細沙等,為諸膠蜜及沙糖等之所攝持,當知此非一處不相離,亦非相雜不相離,但是和合不相離,多聚聚集,非一聚相。當知所餘,是一聚相。又相雜不相離,當知依止一處不相離,此若不爾,不應道理。

 

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見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見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各據別處而安住故。二於餘色聚容受往來等業為障礙故。三為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四一切皆為諸清淨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為依清淨色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見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見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各據別處而安住故、二於餘色聚容受往來等業為障礙故、三為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四一切皆為諸清淨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為依清淨色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復次即由五相應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因緣故。二據處所故。三顯現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謂具威德三摩地俱諸色勝解。當知是名無見無對色生因緣。彼既生已處所可得。是故名色。雖不與彼十有色處自相相應。然得似彼自性顯現。於餘色聚容受往來等業非障礙住。又非一切清淨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亦非所緣。是故說名無見無對。

復次,即由五相,應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因緣故、二據處所故、三顯現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謂具威德三摩地俱諸色勝解,當知是名無見無對色生因緣。彼既生已,處所可得,是故名色。雖不與彼十有色處自相相應,然得似彼自性顯現,於餘色聚容受往來等業非障礙住,又非一切清淨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亦非所緣,是故說名無見無對。

 

手足等觸不能損壞。是故說名無有變異。又根本定名具威德三摩地。此色是彼所緣非餘。譬如非一切心皆能變化。若所有心具大威德方能成辦。非所餘心此亦如是。要具威德極靜定心。方能為緣生此無見無對諸色。此如化色亦非不具大威德心及不定心所緣境界。但是彼心所緣境界。是名與上五相相違當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

手足等觸不能損壞,是故說名無有變異。又根本定名具威德三摩地,此色是彼所緣非餘。譬如非一切心皆能變化,若所有心具大威德方能成辦,非所餘心。此亦如是,要具威德極靜定心,方能為緣生,此無見無對諸色。此如化色,亦非不具大威德心及不定心所緣境界,但是彼心所緣境界。是名與上五相相違,當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云何有漏法事。謂清淨內色。及彼相依不相依外色。若諸染污心心所。若善無記心心所等。此有漏事。隨其所應由餘四相說名有漏。謂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云何有漏法事?謂清淨內色,及彼相依、不相依外色,若諸染污心心所、若善無記心心所等。此有漏事,隨其所應,由餘四相說名有漏;謂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

 

若於清淨諸色。及於如前所說一切心心所中。煩惱種子未害未斷。說名隨眠亦名麤重。若彼乃至未無餘斷。當知一切由隨眠故說名有漏。若諸染污心心所。由相應故說名有漏。若諸有事。若現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緣故名為有漏。此中現在名為有事。過去未來名非有事。

若於清淨諸色,及於如前所說一切心心所中,煩惱種子未害未斷,說名隨眠,亦名麤重。若彼乃至未無餘斷,當知一切由隨眠故,說名有漏。若諸染污心心所,由相應故,說名有漏。若諸有事、若現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緣故,名為有漏。此中現在名為有事,過去、未來名非有事。

 

若依清淨色識所行名現量所行。若餘所行當知名非現量所行。若內諸處增上生起一切外處。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彼所緣當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緣去來起諸煩惱。過去未來非有事故。不由所緣說名有漏。

若依清淨色識所行,名現量所行。若餘所行,當知名非現量所行。若內諸處增上生起一切外處,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彼所緣,當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緣去來,起諸煩惱,過去未來非有事故,不由所緣說名有漏。

 

若現在事非現量所行。如清淨色及一切染污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說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明所行境故。由生起故成有漏者。謂諸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境現在前故。於彼現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緣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復當生。如是一切由生起故說名有漏。

若現在事,非現量所行,如清淨色及一切染污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說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明所行境故。由生起故成有漏者:謂諸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境現在前故,於彼現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緣,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復當生。如是一切由生起故,說名有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