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八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八 (3)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乞食第四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依於村邑聚落而住。彼即於此村邑聚落。廣說如乞食清淨經。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四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乞食第四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依於村邑聚落而住,彼即於此村邑聚落,廣說如《乞食清淨經》,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四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所作第五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缽作業。於衣作業。於諸智者同梵行所看侍作業。或復於餘所有作業皆無縱逸。無縱逸故不燋不爛。不失不壞。亦不零落不過。所作不鄙所作不惡。所作不急所作不緩。所作不掉所作不染。所作隨順世間。順毘奈耶所有軌則。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五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所作第五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缽作業、於衣作業、於諸智者同梵行所看侍作業,或復於餘所有作業,皆無縱逸。無縱逸故,不燋、不爛。不失、不壞,亦不零落不過,所作不鄙、所作不惡、所作不急、所作不緩、所作不掉、所作不染,所作隨順世間,順毘奈耶所有軌則,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五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受用利養恭敬第六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隨所獲得利養恭敬。於所獲得不染不著。不耽不湎。不悶不執。亦不保玩而受用之。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受用之。隨其所得利養恭敬能自制伏。不因所得利養恭敬心住憍傲。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六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受用利養恭敬第六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隨所獲得利養恭敬,於所獲得不染、不著、不耽、不湎、不悶、不執,亦不保玩而受用之。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受用之。隨其所得利養恭敬能自制伏,不因所得利養恭敬心住憍傲。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六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求多聞第七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棄捨世間所有諷誦綺飾詞論。絢藻文章。隨順世間相應多聞。於佛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緣性緣起。若順若逆一切經典。恭敬受持。令得究竟。非觀諸法存有所得所獲勝利。名得究竟。非觀諸法免脫論難所獲勝利。名得究竟。非為利養非為恭敬。乃至但為自得調伏。自得寂靜。自得涅槃。自得沙門若婆羅門最上義利故。於此法善聽善受讀誦通利純熟究竟。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七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求多聞第七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棄捨世間所有諷誦綺飾詞論、絢藻文章,隨順世間相應多聞,於佛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緣性緣起,若順、若逆一切經典,恭敬受持,令得究竟。非觀諸法存有所得所獲勝利,名得究竟。非觀諸法免脫論難所獲勝利,名得究竟。非為利養、非為恭敬,乃至但為自得調伏、自得寂靜、自得涅槃,自得沙門、若婆羅門最上義利故,於此法善聽、善受,讀誦通利,純熟究竟。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七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思正法第八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獨處空閑。如其所聞如其所受如其所得。所有諸法思惟其義稱量觀察。思所應思離不應思。於其少分但生信解。於其少分以慧觀察。凡所思惟但依於義不依於文。如實了知黑說大說。堅固思惟審諦思惟。相續思惟。隨所思惟要當究竟。於其中間終無退屈。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八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思正法第八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獨處空閑,如其所聞、如其所受、如其所得,所有諸法思惟其義,稱量觀察,思所應思,離不應思,於其少分但生信解,於其少分以慧觀察。凡所思惟,但依於義,不依於文,如實了知黑說、大說。堅固思惟、審諦思惟、相續思惟、隨所思惟,要當究竟,於其中間終無退屈。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八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遠離第九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不同其喜不同其憂。廣說乃至於所生起世事業中。終不許其究竟隨轉。處空閑林邊際臥具。遠離一切有情方邑散亂懈怠及障止觀諸隨煩惱。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九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於遠離第九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不同其喜、不同其憂,廣說乃至於所生起世事業中,終不許其究竟隨轉,處空閑林邊際臥具,遠離一切有情方邑散亂、懈怠,及障止觀諸隨煩惱。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九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通達究竟第十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有如實知有。於非有。如實知非有。於有上如實知有上。於無上如實知無上。由彼於有非有有上無上如實知故。於所未得不生得想。於所未證不生證想。離增上慢。非增上慢。所攝持故自記所解。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十時中修不放逸。

云何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通達究竟第十時中應不放逸?謂有苾芻,於有如實知有,於非有如實知非有,於有上如實知有上,於無上如實知無上。由彼於有、非有、有上、無上,如實知故,於所未得不生得想,於所未證不生證想,離增上慢、非增上慢所攝持故,自記所解。如是名為於毘奈耶勤學苾芻第十時中修不放逸。

 

復次有四種障能障出家。謂意樂障。所依障。業障。不自在障。意樂障者。謂或為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所依障者。謂或盲聾或扇擇迦或半擇迦。或為疥癩禿攣躄等種種惡疾逼切其身。如是等。業障者。謂害母等諸重惡業。不自在障者。謂父母等所不聽許。若諸僮僕若王大臣他所劫掠。若蘭所得。若有辯答。如是等。

復次,有四種障能障出家:謂意樂障、所依障、業障、不自在障。意樂障者:謂或為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所依障者:謂或盲聾、或扇擇迦、或半擇迦,或為疥、癩、禿、攣、躄等種種惡疾逼切其身,如是等。業障者:謂害母等諸重惡業。不自在障者:謂父母等所不聽許、若諸僮僕、若王大臣他所劫掠、若蘭所得、若有辯答,如是等。

 

復次略有五處。諸出家者於毘奈耶決定應學。何等為五。謂應學知有犯無犯若重若輕及略所說別解脫經。有犯無犯如前已說。由六種差別所犯成重。一制立差別。謂於學處而制立故。二事差別。謂雖同是波逸底迦。然殺生等所有性罪於餘遮罪有差別故。三穿穴差別。謂如有一數數犯故。四煩惱差別。謂如有一用其猛利貪瞋癡纏而毀犯故。

復次,略有五處,諸出家者於毘奈耶決定應學。何等為五?謂應學知有犯、無犯,若重、若輕,及略所說《別解脫經》。有犯、無犯如前已說。由六種差別所犯成重。一制立差別:謂於學處而制立故。二事差別:謂雖同是波逸底迦,然殺生等所有性罪於餘遮罪有差別故。三穿穴差別:謂如有一,數數犯故。四煩惱差別:謂如有一,用其猛利貪瞋癡纏而毀犯故。

 

五智差別。謂如有一善品微少智慧狹劣。雖等建立等事等穿等煩惱起。然其所犯成極重障。非此相違有所犯者。如小水流少草能偃。於彼細草不能漂沒。如大水流聚積草木亦不能偃。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六時差別。謂如有一於其所犯不能速疾如法悔除。長時習已然後對治。與此相違應知所犯名為輕罪。

五智差別:謂如有一,善品微少,智慧狹劣,雖等建立、等事、等穿、等煩惱起,然其所犯成極重障,非此相違有所犯者。如小水流,少草能偃,於彼細草不能漂沒。如大水流,聚積草木亦不能偃。此中道理,當知亦爾。六時差別:謂如有一,於其所犯不能速疾如法悔除,長時習已然後對治。與此相違,應知所犯名為輕罪。

 

復次諸持律者。應以五相觀察所犯然後斷罪。何等為五。謂一向雜染故。一向不行故。制立依處故。現彼過失生不生故。非一向現行故。此中一向雜染所犯。謂諸性罪應當一向教令不犯。若毀犯者如其所應當為顯示令速悔除。

復次,諸持律者,應以五相觀察所犯,然後斷罪。何等為五?謂一向雜染故、一向不行故、制立依處故、現彼過失生不生故、非一向現行故。此中一向雜染所犯,謂諸性罪應當一向教令不犯。若毀犯者,如其所應當為顯示令速悔除。

 

又佛世尊依此補特伽羅此方此時。制立如是遮罪學處。若有所餘補特伽羅。餘方餘時犯此過失。由觀此失而制立故。如其所犯應為顯示對治之法。若有不犯如是過失。不應於此斷其有犯。亦不應顯對治之法。如是名為總略宣說觀察所犯。

又佛世尊依此補特伽羅、此方、此時,制立如是遮罪學處。若有所餘補特伽羅、餘方、餘時犯此過失,由觀此失而制立故,如其所犯應為顯示對治之法。若有不犯如是過失,不應於此斷其有犯,亦不應顯對治之法。如是名為總略宣說觀察所犯。

 

復次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止七處於六處中應修加行。云何依止七處於六處中應修加行。謂依止大師。依止親教。依止軌範。依止衣服。依止乞食。依止臥具。依止病緣醫藥什物。於法於學教授教誡等持供養不放逸中。應修加行。此中法者。謂別解脫經及廣分別。

復次,於毘奈耶勤學苾芻,依止七處,於六處中應修加行。云何依止七處於六處中應修加行?謂依止大師、依止親教、依止軌範、依止衣服、依止乞食、依止臥具、依止病緣醫藥什物,於法、於學,教授教誡等持供養不放逸中,應修加行。此中,法者:謂《別解脫經》及廣分別。

 

學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教授教誡者。謂依增上戒學教授教誡。依增上心學教授教誡。依增上慧學教授教誡。等持者。謂九次第定。供養者。謂財供養及法供養。財供養者。謂由一種可愛樂法。法供養者。謂由所餘。不放逸者。謂於五種善巧相續無間勤修加行。謂蘊善巧乃至處非處善巧。

學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教授教誡者:謂依增上戒學教授教誡,依增上心學教授教誡,依增上慧學教授教誡。等持者:謂九次第定。供養者:謂財供養及法供養。財供養者:謂由一種可愛樂法。法供養者。謂由所餘。不放逸者:謂於五種善巧相續無間勤修加行,謂蘊善巧乃至處非處善巧。

 

復次毘奈耶中有五種攝受。一屬己受。二承受受。三委寄受。四捨施受。五為他受。由二因緣令屬己受不得清淨。一生染著故。二擬蓄積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承受受不得清淨。一非處受故。二非量非法受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委寄受不得清淨。一不觀察人而委寄故。二於不淨物心繫著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

復次,毘奈耶中有五種攝受:一屬己受、二承受受、三委寄受、四捨施受、五為他受。由二因緣令屬己受不得清淨:一生染著故、二擬蓄積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承受受不得清淨:一非處受故、二非量非法受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委寄受不得清淨:一不觀察人而委寄故、二於不淨物心繫著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

 

由二因緣令捨施受不得清淨。一於鄙惡田而捨施故。二非無悕望而捨施故。除三種田當知所餘名鄙惡田。謂功德田。悲田。恩田。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為他受不得清淨。一非宿交。又不告白。及性不識故。二有染心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

由二因緣令捨施受不得清淨:一於鄙惡田而捨施故、二非無悕望而捨施故。除三種田,當知所餘名鄙惡田;謂功德田、悲田、恩田。與此相違,乃得清淨。由二因緣令為他受不得清淨:一非宿交、又不告白、及性不識故;二有染心故。與此相違,乃得清淨。

 

復次毘奈耶中由五因緣所受用事不得清淨。一性有罪故。二不端嚴故。三不任用故。四非攝屬故。五不作淨故。性有罪者。謂依偽斗偽秤偽函繫縛撾打若斫若殺及[-+]撮等所獲財物而受用之。名不清淨。不端嚴者。謂受田宅及諸賄貨象馬牛羊雞豬狗犬大男大女小男小女奴婢作使金銀珍寶及生穀等。而受用之。名不清淨。

復次,毘奈耶中由五因緣所受用事不得清淨:一性有罪故、二不端嚴故、三不任用故、四非攝屬故、五不作淨故。性有罪者:謂依偽斗、偽秤、偽函、繫縛、撾打、若斫、若殺、及[-+]撮等,所獲財物而受用之,名不清淨。不端嚴者:謂受田宅、及諸賄貨、象、馬、牛、羊、雞、豬、狗犬、大男、大女、小男、小女、奴婢、作使、金、銀、珍寶及生穀等,而受用之,名不清淨。

 

不任用者。謂大小便利洟唾所污膿血肪膏。此等塗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若受用者名不清淨。如世尊言。便利等器皆不清淨。不應受用。非攝屬者。謂或僧祇物。若不被差。不墮缽中。亦不屬缽。或別人物不與不捨亦不捐棄非處委信。亦復非量而受用之。名不清淨。不作淨者。謂五種淨。何等為五。一受得淨。二損壞淨。三委寄淨。四時法淨。五捨分別淨。與此相違所有受用名為清淨。

不任用者:謂大小便利、洟唾所污,膿血肪膏,此等塗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若受用者名不清淨。如世尊言:便利等器皆不清淨,不應受用。非攝屬者:謂或僧祇物,若不被差,不墮缽中,亦不屬缽,或別人物不與、不捨、亦不捐棄,非處委信,亦復非量而受用之,名不清淨。不作淨者:謂五種淨。何等為五?一受得淨、二損壞淨、三委寄淨、四時法淨、五捨分別淨。與此相違,所有受用名為清淨。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聲聞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5.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