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四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四 (2)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如聞所成地攝大乘中說。大菩提由五種相應。當了知。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故。還故。而未分別。今當解釋。云何大菩提自性。謂勝聲聞獨覺轉依。當知此轉依復有四種相。一生轉所依相。二不生轉所依相。三善觀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淨相。生轉所依相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此道應當不生不轉。若遠離彼而有此事。未轉依時先應有此。

復次,如《聞所成地》攝大乘中說,大菩提由五種相應當了知,謂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轉故、還故。而未分別,今當解釋。云何大菩提自性?謂勝聲聞、獨覺轉依。當知此轉依復有四種相:一生轉所依相、二不生轉所依相、三善觀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淨相。生轉所依相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此道應當不生不轉。若遠離彼而有此事,未轉依時先應有此。

 

不生轉所依相者。謂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不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便有眾緣和合不生不轉應不可得。善觀察所知果相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真實。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諸佛自性應更觀察。更有所斷。更有所滅。法界清淨相者。謂此轉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此應無常。應可思議。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

不生轉所依相者:謂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不生轉所依。若不爾,不得此轉依,一切煩惱及諸習氣便有眾緣和合,不生不轉應不可得。善觀察所知果相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真實、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諸佛自性應更觀察,更有所斷,更有所滅。法界清淨相者:謂此轉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淨法界所顯。若不爾,此應無常,應可思議。然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

 

復次此不可思議說名無二。由五種相應當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異性故。五由成所作故。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議。謂或即色或離色。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受想行識。或離受想行識。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地界或離地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水界火界風界或離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眼處或離眼處。如是不可思議。或即耳鼻舌身意處。或離耳鼻舌身意處。如是不可思議。

復次,此不可思議說名無二,由五種相應當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異性故、五由成所作故。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議?謂或即色、或離色,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受想行識,或離受想行識,如是不可思議。或即地界、或離地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水界、火界、風界,或離水界、火界、風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眼處、或離眼處,如是不可思議。或即耳、鼻、舌、身、意處,或離耳、鼻、舌、身、意處,如是不可思議。

 

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議云何由處故不可思議。謂或在欲界或離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色界無色界。或離色界無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人中或離人中。或在天上或離天上。如是不可思議。或在東方或離東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維。或離南西北方上下方維。如是不可思議。

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議。云何由處故,不可思議?謂或在欲界、或離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色界、無色界,或離色界、無色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在人中、或離人中,或在天上、或離天上,如是不可思議。或在東方、或離東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維,或離南、西、北方上、下方維,如是不可思議。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議。謂安住如是如是色類樂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如是色類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無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議。云何一性異性不可思議。謂一切佛同安住一無漏界中。為是一性。為是異性。如是不可思議。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議?謂安住如是如是色類樂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如是色類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無心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聖住,如是不可思議。安住如是色類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議。云何一性異性不可思議?謂一切佛同安住一無漏界中,為是一性、為是異性,如是不可思議。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議。謂如是如是如來同界同智勢力勇猛住無漏界。依此轉依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如是不可思議。此復二因緣故當知不可思議。謂離言說義故。及過語言道故不可思議。又出世間故。無有世間能為譬喻。是故不可思議。云何功能。謂若略說有十自在。說名功能。謂壽自在等如本地分已說。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議?謂如是如是如來同界、同智勢力勇猛住無漏界,依此轉依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如是不可思議。此復二因緣故當知不可思議,謂離言說義故、及過語言道故,不可思議。又出世間故,無有世間能為譬喻,是故不可思議。云何功能?謂若略說有十自在,說名功能,謂壽自在等。如《本地分》已說。

 

云何加行。謂若略說有四種化說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於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當知一切諸佛世尊於此四種變化事中。遍十方界功能無礙。

云何加行?謂若略說有四種化,說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於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當知一切諸佛世尊於此四種變化事中,遍十方界功能無礙。

 

云何為轉。當知此轉略有二種。一權時轉。二畢竟轉。權時轉者。謂諸有情乃至未成熟。未解脫來諸佛世尊有變化轉。畢竟轉者。謂如無盡不可思議諸佛自性大光明轉。如是能作一切有情所作事轉。

云何為轉?當知此轉略有二種:一權時轉、二畢竟轉。權時轉者:謂諸有情乃至未成熟、未解脫來諸佛世尊,有變化轉。畢竟轉者:謂如無盡不可思議諸佛自性大光明轉,如是能作一切有情所作事轉。

 

云何為還。當知此還亦有二種。一權時還。二畢竟還。權時還者。謂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脫故。從此無間諸佛世尊現般涅槃。非畢竟滅。畢竟還者。當知煩惱及諸習氣畢竟盡故。彼所依處眾苦亦盡。云何能讚歎者於如來所能作饒益。謂隨所讚歎但行自利。非由讚歎於如來所有異所作猶如造瓶。何以故。如來隱善極少欲故。

云何為還?當知此還亦有二種:一權時還、二畢竟還。權時還者:謂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脫故,從此無間諸佛世尊現般涅槃,非畢竟滅。畢竟還者:當知煩惱及諸習氣畢竟盡故,彼所依處眾苦亦盡。云何能讚歎者於如來所能作饒益?謂隨所讚歎但行自利,非由讚歎於如來所有異所作猶如造瓶,何以故?如來隱善極少欲故。

 

復有二種於如來所稱揚讚歎甚希奇法。一令讚歎者純行自利生無量福。二於遠離一切所求諸如來所而作饒益。謂於如來所如如讚歎。如是如是攝受自利。如如攝受自利。如是如是名以供養攝受如來。由此因緣生極廣大無盡福聚。又諸如來有二種事。一不可意事。二可意事。

復有二種於如來所,稱揚讚歎甚希奇法:一令讚歎者純行自利生無量福、二於遠離一切所求諸如來所而作饒益。謂於如來所如如讚歎,如是如是攝受自利,如如攝受自利,如是如是名以供養攝受如來,由此因緣生極廣大無盡福聚。又諸如來有二種事:一不可意事、二可意事。

 

復次由六種相當知略攝如來功德。一圓滿。二無垢。三不動。四無等。五能作有情利益事業。六功能。云何圓滿。謂諸如來成就三界及出世間一切功德。彼出世間所有功德超過一切語言行路。是故如來一切歌詠所不能及。由此因緣彌應讚歎。

復次,由六種相,當知略攝如來功德:一圓滿、二無垢、三不動、四無等、五能作有情利益事業、六功能。云何圓滿?謂諸如來成就三界及出世間一切功德。彼出世間所有功德,超過一切語言行路,是故如來一切歌詠所不能及,由此因緣彌應讚歎。

 

云何無垢。謂諸功德有七種垢。一欲。二見。三疑。四慢。五憍。六隨眠。七慳。彼於如來一切永無。何以故。由諸如來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謂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於此德無執著見。

云何無垢?謂諸功德有七種垢:一欲、二見、三疑、四慢、五憍、六隨眠、七慳。彼於如來一切永無,何以故?由諸如來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謂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於此德無執著見。

 

又於此德無有疑惑為功德耶為過失耶。又不以己所有功德與他挍量。又不觀己所有功德憍醉掉舉生欣生喜。非彼功德為諸煩惱之所隨眠。永害煩惱并習氣故。又於功德無慳吝心。謂勿令他同所證得。

又於此德無有疑惑:為功德耶?為過失耶?又不以己所有功德,與他挍量。又不觀己所有功德憍醉、掉舉、生欣、生喜。非彼功德為諸煩惱之所隨眠,永害煩惱并習氣故。又於功德無慳吝心,謂勿令他同所證得。

 

云何不動。謂諸外道不能動故。一切魔軍不能動故。一切盜賊不能奪故。一切親屬不能壞故。一切國王不能壞故。火水風大不能變故。壽命雖盡亦無退故。由諸如來功德無盡。是故不動。

云何不動?謂諸外道不能動故、一切魔軍不能動故、一切盜賊不能奪故、一切親屬不能壞故、一切國王不能壞故、火水風大不能變故、壽命雖盡亦無退故、由諸如來功德無盡,是故不動。

 

云何無等。謂諸如來所有功德極廣大故。極尊勝故。極眾多故。大威力故。若淨不淨一切有情無與等者。是故無等。云何能作有情利益事業。謂捨所得廣大無罪所有安樂。方便示現利他加行。是故能作利益他事。云何功能。謂於所作利有情事。不待作願而圓證故。彼加行智為親屬故。於彼恒時而專志故。

云何無等?謂諸如來所有功德極廣大故、極尊勝故、極眾多故、大威力故,若淨、不淨一切有情無與等者,是故無等。云何能作有情利益事業?謂捨所得廣大無罪所有安樂,方便示現利他加行,是故能作利益他事。云何功能?謂於所作利有情事,不待作願而圓證故,彼加行智為親屬故,於彼恒時而專志故。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諸天非所歸依。何等為五。一由形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作業故。四由法爾故。五由因果故。云何諸天由形相故。非所歸依。謂由不現見無交議故。由形暴惡有怖畏故。由習放逸有貪愛故。由捨利他無悲愍故。由不了知作與不作。於真實義不通達故。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諸天非所歸依。何等為五?一由形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作業故、四由法爾故、五由因果故。云何諸天由形相故,非所歸依?謂由不現見、無交議故,由形暴惡有怖畏故,由習放逸有貪愛故,由捨利他無悲愍故,由不了知作與不作,於真實義不通達故。

 

云何如來由形相故是真歸依。謂由現見有交議故。由形憺怕無怖畏故。由無縱逸離貪愛故。由常不捨利有情事有悲愍故。由善了知作與不作。於真實義善通達故。復由五相唯有如來是真歸依。何等為五。一為利益一切有情取菩提故。二能善轉正法眼故。三於恩怨諸有情所等心利故。四捨一切家宅親屬攝受貪愛根寂靜故。五能善解一切疑故。

云何如來由形相故是真歸依?謂由現見有交議故,由形憺怕無怖畏故,由無縱逸離貪愛故,由常不捨利有情事有悲愍故,由善了知作與不作,於真實義善通達故。復由五相,唯有如來是真歸依。何等為五?一為利益一切有情取菩提故、二能善轉正法眼故、三於恩怨諸有情所等心利故、四捨一切家宅親屬攝受貪愛根寂靜故、五能善解一切疑故。

 

云何諸天由自性故。非所歸依。謂彼諸天漏所隨故。性非調善能調御他不應道理。如來永離一切漏故。其性調善故。能調御一切有情。云何諸天由作業故。非所歸依。謂彼諸天受用諸欲安住為業。損害有情惡業可得。如來廣大無垢靜慮安住為業。能作有情利益為業。云何諸天由法爾故。非所歸依。謂諸世間及出世間吉祥盛事一切皆依自功力故。若離功力。雖於諸天極申敬事。亦不能得。雖不敬事。但作功力必能得故。

云何諸天由自性故,非所歸依?謂彼諸天漏所隨故,性非調善能調御他不應道理。如來永離一切漏故,其性調善故,能調御一切有情。云何諸天由作業故,非所歸依?謂彼諸天受用諸欲安住為業,損害有情惡業可得。如來廣大無垢靜慮安住為業,能作有情利益為業。云何諸天由法爾故,非所歸依?謂諸世間及出世間吉祥盛事,一切皆依自功力故。若離功力,雖於諸天極申敬事,亦不能得;雖不敬事,但作功力必能得故。

 

云何諸天由因果故。非所歸依。謂諸天身為由能感天業所得。為由供養諸天故得。為無因得。若由能感天業得者。但應歸依自所作業。非彼諸天。若無因得。應歸無因。不應歸天。若由供養諸天故。得此諸天身。為當但用供養為因。為天為俱。若唯供養天應唐捐隨所供養應感天身。若但由天供養徒設。雖不供養天應令彼獲得天身。

云何諸天由因果故,非所歸依?謂諸天身為由能感天業所得、為由供養諸天故得、為無因得。若由能感天業得者,但應歸依自所作業,非彼諸天。若無因得,應歸無因,不應歸天。若由供養諸天故得此諸天身,為當但用供養為因、為天、為俱?若唯供養天,應唐捐隨所供養,應感天身。若但由天供養徒設,雖不供養天應令彼獲得天身。

 

若言俱由。謂以供養攝降諸天隨所思願皆令果遂。若爾七種所思果遂不決定故。不應道理。謂供養緣於所攝受。諸信解者於信解緣。於信解事。於能往趣最勝天身。於能果遂最勝富樂。於能滅壞阿素洛等所有怨敵。及於徙沒。

若言俱由,謂以供養攝降諸天隨所思願皆令果遂。若爾,七種所思果遂不決定故,不應道理。謂供養緣於所攝受,諸信解者於信解緣,於信解事,於能往趣最勝天身,於能果遂最勝富樂,於能滅壞阿素洛等所有怨敵,及於徙沒。

 

復次有四清淨。一名清淨。二語清淨。三自性清淨。四形相清淨。又此形相有大威德。斷諸疑網。能善記別。難化能化。天人所歸善能誨導。證出離性制諸外道。復次云何當知色等想事。色等施設是假名有非實物有。謂諸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緣色等想事計為色等性。此性非實物有。非勝義有。是故如此色等想法非真實有。唯是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假有。若遣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如其色等想事緣。離言說性。當知此性是實物有。是勝義有。此中道理言論成立。如菩薩地應知。

復次,有四清淨:一名清淨、二語清淨、三自性清淨、四形相清淨。又此形相有大威德,斷諸疑網,能善記別,難化能化,天人所歸善能誨導,證出離性制諸外道。復次,云何當知色等想事、色等施設是假名有,非實物有?謂諸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緣色等想事,計為色等性,此性非實物有、非勝義有。是故如此色等想法,非真實有,唯是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假有。若遣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如其色等想事緣,離言說性,當知此性是實物有、是勝義有。此中道理言論成立,如《菩薩地》應知。

 

若諸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緣遍計所執自性為境。即說此性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少有可得。非已生。非當生。非正生。非已滅。非當滅。非正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此唯假有非勝義有故。若離名言諸法自性。當知此性凡夫所生邪執為緣。已生當生正生已滅當滅正滅。若未永斷未遍知便成雜染。若已永斷已遍知。乃成清淨。

若諸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緣遍計所執自性為境,即說此性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少有可得。非已生、非當生、非正生、非已滅、非當滅、非正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何以故?此唯假有,非勝義有故。若離名言諸法自性,當知此性凡夫所生邪執為緣,已生、當生、正生、已滅、當滅、正滅。若未永斷、未遍知,便成雜染。若已永斷、已遍知,乃成清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