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六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六 (1)

攝決擇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如佛世尊說三苦性。此中云何為行苦性。謂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於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麤重所攝。亦名麤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為苦。

復次,如佛世尊說三苦性。此中云何為行苦性?謂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於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麤重所攝,亦名麤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為苦。」

 

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然於不苦不樂受中。此麤重性分明顯現。是故但說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於樂受苦受中。愛恚二法擾亂心故。此麤重苦非易可了。

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然於不苦不樂受中,此麤重性分明顯現,是故但說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於樂受、苦受中,愛、恚二法擾亂心故,此麤重苦,非易可了。

 

譬如熱癰。若以冷觸封之即生樂想。熱灰墮上便生苦想。若二俱離。於此熱癰爾時唯有癰自性苦分明顯現。如是於業煩惱所生諸行。所有安立麤重所攝。猶如熱癰。行苦性中所有樂受如冷觸封。所有苦受如熱灰墮。所有不苦不樂受如離二觸癰自性苦。

譬如熱癰,若以冷觸封之即生樂想,熱灰墮上便生苦想。若二俱離,於此熱癰爾時,唯有癰自性苦分明顯現。如是於業煩惱所生諸行,所有安立麤重所攝,猶如熱癰,行苦性中所有樂受如冷觸封,所有苦受如熱灰墮,所有不苦不樂受如離二觸癰自性苦。

 

又樂受中多生染著。是故說彼貪所隨增。於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說彼瞋所隨增。於非苦樂之所顯現麤重所攝所有安立行自體中。於無常性計常顛倒。於眾苦性計樂顛倒。於不淨性計淨顛倒。於無我性計我顛倒。是故說彼不苦不樂受無明所隨增。

又樂受中,多生染著,是故說彼貪所隨增。於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說彼瞋所隨增。於非苦樂之所顯現,麤重所攝所有安立行自體中,於無常性計常顛倒,於眾苦性計樂顛倒,於不淨性計淨顛倒,於無我性計我顛倒,是故說彼不苦不樂受無明所隨增。

 

又諸愚夫於樂受中多生染著。由是因緣於現法中。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身壞命終廣說乃至生那落迦。又由後有愛故能感當來生等眾苦。如是樂受貪所依故能生當來五趣等苦。又於苦受多起瞋心。不隨所欲觸眾苦事。便生種種愁惱怨歎乃至迷亂。

又諸愚夫,於樂受中多生染著,由是因緣於現法中,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身壞命終廣說乃至生那落迦。又由後有愛故,能感當來生等眾苦,如是樂受貪所依故,能生當來五趣等苦。又於苦受多起瞋心,不隨所欲觸眾苦事,便生種種愁惱、怨歎乃至迷亂。

 

由此因緣行三惡行墮諸惡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現法後法眾苦。又於不苦不樂受中多生如上顛倒之心。於二種苦。謂依樂受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捨思起不捨行。是故雖有眾多煩惱及隨煩惱。然佛世尊但立三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

由此因緣,行三惡行墮諸惡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現法、後法眾苦。又於不苦不樂受中,多生如上顛倒之心。於二種苦,謂依樂受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捨思,起不捨行,是故雖有眾多煩惱及隨煩惱,然佛世尊但立三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

 

依此密意佛世尊說。應觀樂受是眾苦法。應觀苦受猶如毒箭。應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若能如實觀無常性。漸次能斷一切顛倒。如是諸行是第一義苦聖諦事。一切聖賢聖智觀已。於第一有最極寂靜諸取蘊中。尚不願樂。何況弊下那落迦中。

依此密意佛世尊說:應觀樂受是眾苦法,應觀苦受猶如毒箭,應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若能如實觀無常性,漸次能斷一切顛倒。如是諸行,是第一義苦聖諦事,一切聖賢聖智觀已,於第一有最極寂靜諸取蘊中,尚不願樂,何況弊下那落迦中。

 

復次即此能生後有諸行業及煩惱。由相道理是集聖諦。世尊經中據勝道理唯顯示愛。復次此煩惱品麤重永滅。是有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

復次,即此能生後有諸行業及煩惱,由相道理,是集聖諦,世尊經中,據勝道理,唯顯示愛。復次,此煩惱品麤重永滅,是有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餘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諦。

 

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為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諦。復次欲令於苦遍知於集永斷。於滅作證於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諦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令了知苦諦麤相以為依止。漸能趣入諦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眾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

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為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諦。復次,欲令於苦遍知、於集永斷、於滅作證、於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諦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令了知苦諦麤相以為依止,漸能趣入諦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眾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任持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五命根若麤段食。於欲界五趣中皆現可得。此於一分各別那落迦。非大那落迦。餘食及命。遍三界中皆現可得。由於諸行假立有情。是故世尊說此諸法任持有情令住不壞。

復次,由五相故,建立任持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五命根。若麤段食,於欲界五趣中,皆現可得。此於一分各別那落迦,非大那落迦。餘食及命,遍三界中皆現可得。由於諸行假立有情,是故世尊說:此諸法,任持有情,令住不壞。

 

問有七因緣任持諸行令住不壞。何故世尊但說有情由食而住。何等為七。一生是諸行住因。由諸行生方得有住。無有無生而有住者。二命根。三食。四心自在通。由彼勢力增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住劫餘。五因緣和合。是諸行住因。謂善不善無記諸法。乃至因緣猶未散壞。於爾所時相續而住無有斷絕。

問:有七因緣任持諸行,令住不壞,何故世尊但說有情由食而住?何等為七?一生是諸行住因,由諸行生方得有住,無有無生而有住者。二命根。三食。四心自在通,由彼勢力增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住劫餘。五因緣和合,是諸行住因,謂善不善無記諸法,乃至因緣猶未散壞,於爾所時,相續而住無有斷絕。

 

六由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住不絕。所謂外分共不共業之所生起。七無諸障礙。是諸行住因。由此能令諸行生時無障因緣。諸行生已相似相續而住。遠離相違敗壞因緣。若不爾者便應滅壞。答雖由如是七種因緣諸行得住。然此四食是諸行住多分因緣。由種種門能令諸行相續而住。

六由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住不絕,所謂外分共、不共業之所生起。七無諸障礙,是諸行住因,由此能令諸行生時無障因緣,諸行生已相似相續而住,遠離相違敗壞因緣,若不爾者,便應滅壞。答:雖由如是七種因緣諸行得住,然此四食是諸行住多分因緣,由種種門能令諸行相續而住。

 

又此諸食能令有情相續而住。易取易入。乃至愚夫嬰兒等類亦能隨覺。非所餘法。又此諸食能令羸損諸根大種皆得增益。又令疾病亦得除愈。非所餘法。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

又此諸食,能令有情相續而住,易取易入,乃至愚夫、嬰兒等類亦能隨覺,非所餘法。又此諸食,能令羸損諸根大種,皆得增益。又令疾病亦得除愈,非所餘法。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

 

又此諸食令易入道。能修身等四種念住。謂一切有情食所住故。是故由此五種因緣。世尊但說一切有情由食而住。何緣復說依止命根諸行得住。謂有是處曾無飲食有所闕乏。非求飲食有所艱難。於彼處所唯由命根勢力而住。如其所感壽量而住。是故世尊依彼處所說諸有情由命根故諸行得住。

又此諸食令易入道,能修身等四種念住。謂一切有情食所住故,是故由此五種因緣,世尊但說:一切有情由食而住。何緣復說依止命根諸行得住?謂有是處,曾無飲食有所闕乏,非求飲食有所艱難,於彼處所唯由命根勢力而住,如其所感壽量而住,是故世尊依彼處所說:諸有情由命根故,諸行得住。

 

復次此中段食當言香味觸處所攝。何以故。由香味觸若正消變便能長養。不正消變乃為損減。色等餘法無有長養損減消變。是故說彼非段食性。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令心歡喜諸根悅豫。當於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

復次,此中段食,當言香味觸處所攝。何以故?由香味觸若正消變,便能長養;不正消變,乃為損減。色等餘法,無有長養、損減消變,是故說彼非段食性。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令心歡喜,諸根悅豫,當於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

 

若受用已安隱消變。增長喜樂。於消變時乃名段食。若有熟變不能長養諸根安樂。彼雖熟變不名段食。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不生歡喜亦不能令諸根悅豫。當於爾時都不名食。即彼後時安隱熟變增長安樂。彼於爾時乃名段食。若有熟變不長安樂。彼雖熟變亦不名食。

若受用已,安隱消變,增長喜樂,於消變時,乃名段食。若有熟變,不能長養諸根安樂,彼雖熟變不名段食。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不生歡喜亦不能令諸根悅豫,當於爾時,都不名食。即彼後時,安隱、熟變、增長安樂,彼於爾時,乃名段食。若有熟變不長安樂,彼雖熟變,亦不名食。

 

問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設是食者亦段物耶。答如其所應當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謂諸段物不能長養諸根大種。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謂若有觸意思及識。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謂諸段物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謂若有觸意思及識。不能長養諸根大種。如是所餘觸乃至識。隨其所應皆作四句。

問: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設是食者亦段物耶?答:如其所應,當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謂諸段物不能長養諸根大種。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謂若有觸、意思及識,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謂諸段物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謂若有觸、意思及識,不能長養諸根大種。如是所餘觸乃至識,隨其所應,皆作四句。

 

復次若有異熟法。若異熟法。若異熟生法。皆應了知。略說有異熟法。謂漏及有漏。彼要有力不被損害受用未盡。當知是名有異熟法。於諸漏中若不善者說名有力。有覆無記說名無力。於有漏中若善不善說名有力。餘名無力。若漏有漏為世出世二離欲道之所斷者。名被損害。與此相違名不損害。

復次,若有異熟法、若異熟法、若異熟生法,皆應了知。略說有異熟法:謂漏及有漏。彼要有力,不被損害,受用未盡,當知是名有異熟法。於諸漏中,若不善者,說名有力;有覆無記,說名無力。於有漏中,若善、不善,說名有力;餘名無力。若漏、有漏,為世、出世二離欲道之所斷者,名被損害。與此相違,名不損害。

 

若過去世其異熟果已成熟者。名受用已盡。彼異熟果已過去故更無所有。若未來世當與異熟果者。若現在世其異熟果正現前者。名受用未盡。由此差別漏及有漏如其所應。若善不善未被治斷。其異熟果非先已熟。如是乃名有異熟法。若諸無漏無記有漏。若善不善有漏已斷。若異熟果先已成熟。如是皆名無異熟法。

若過去世,其異熟果已成熟者,名受用已盡,彼異熟果已過去故,更無所有。若未來世當與異熟果者,若現在世其異熟果正現前者,名受用未盡。由此差別,漏及有漏,如其所應。若善不善未被治斷,其異熟果非先已熟,如是乃名有異熟法。若諸無漏無記有漏,若善不善有漏已斷,若異熟果先已成熟,如是皆名無異熟法。

 

又臨終時最後念心是異熟法。若結生相續無間之心亦是異熟。從此已後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異熟。除善染污。及除加行無記之心。所餘皆名自性住心。若心離欲猶故隨轉。除下地善及與加行無記之心。當知此心亦是異熟。又此異熟於一切處。當言唯是無覆無記。若從一切種子異熟。除其已斷未得之法。餘自種子為因所生。若善不善或復無記。如是一切當知皆名異熟生法。

又臨終時,最後念心,是異熟法。若結生相續無間之心,亦是異熟。從此已後,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異熟。除善染污,及除加行無記之心,所餘皆名自性住心。若心離欲猶故隨轉,除下地善及與加行無記之心,當知此心亦是異熟。又此異熟於一切處,當言唯是無覆無記。若從一切種子異熟,除其已斷未得之法,餘自種子為因所生,若善不善或復無記,如是一切當知皆名異熟生法。

 

復次一切處最後沒心。及隨初第二相續心。於三界中當知唯有非苦樂受。除初相續心。應知此受於一切處異熟所攝。餘苦樂受應知皆是異熟所生。如其種子異熟所攝。即隨此因此緣為因緣故。從異熟生生那落迦諸有情類。異熟無間有異熟生。苦憂相續如生那落迦如是。若生一分餓鬼及傍生中。當知亦爾。

復次,一切處最後沒心,及隨初第二相續心,於三界中當知唯有非苦樂受,除初相續心,應知此受,於一切處異熟所攝。餘苦樂受,應知皆是異熟所生,如其種子異熟所攝,即隨此因、此緣為因緣故,從異熟生。生那落迦諸有情類,異熟無間,有異熟生,苦憂相續。如生那落迦如是,若生一分餓鬼及傍生中,當知亦爾。

 

若生人中及欲界天諸有情類。無有決定異熟。無間或時苦憂。或時樂喜。或時唯有不苦不樂受相續生。若生初二靜慮異熟。無間唯異熟生喜受相續。若生第三靜慮。唯異熟生樂受相續。若生第四靜慮已上。唯有異熟不苦不樂受。是故當知即此受於彼名異熟生廣大喜樂所攝受故。彼諸善業不苦不樂正現前時。亦名可愛異熟。與此相違當知名不可愛異熟。

若生人中及欲界天諸有情類,無有決定異熟無間,或時苦憂,或時樂喜,或時唯有不苦不樂受相續生。若生初、二靜慮,異熟無間,唯異熟生喜受相續。若生第三靜慮,唯異熟生樂受相續。若生第四靜慮已上,唯有異熟不苦不樂受。是故當知即此受,於彼名異熟生廣大喜樂所攝受故,彼諸善業、不苦不樂正現前時,亦名可愛異熟。與此相違,當知名不可愛異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