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八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八 (1)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諸行寂滅是滅諦耶。設是滅諦諸行寂滅耶。答若是滅諦亦諸行寂滅。或諸行寂滅然非滅諦。謂由無常滅故非擇滅故。諸行寂滅。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

問:諸行寂滅是滅諦耶?設是滅諦諸行寂滅耶?答:若是滅諦,亦諸行寂滅。或諸行寂滅,然非滅諦;謂由無常滅故、非擇滅故,諸行寂滅。問:何等法滅故,名滅諦耶?答: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

 

問若此滅諦先無後有。云何是常。若常時有。何不一切有情於一切時般涅槃耶。答不流轉相不現行相。是滅諦相。此諦云何先無後有。又無生相無滅相。是常相。滅諦亦爾。是故名常。若有證得一切麤重永息滅者。彼般涅槃。若未證得者。彼不般涅槃。有滅諦故。諸有情類有證得者。是故涅槃是證所顯。非生所顯。

問:若此滅諦先無後有,云何是常?若常時有,何不一切有情,於一切時般涅槃耶?答:不流轉相、不現行相,是滅諦相,此諦云何先無後有。又無生相、無滅相,是常相,滅諦亦爾,是故名常。若有證得一切麤重永息滅者,彼般涅槃;若未證得者,彼不般涅槃。有滅諦故,諸有情類有證得者。是故涅槃,是證所顯,非生所顯。

 

復次若有遠離四種過失說滅諦者。是名正說。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增益過失。二自相邪分別過失。三相雜亂過失。四損減過失。若言諸行盡滅有異者。是增益過失。言無異者是自相邪分別過失。言亦有異亦無異者。是相雜亂過失。言非有異非無異者。是損減過失。

復次,若有遠離四種過失說滅諦者,是名正說。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增益過失、二自相邪分別過失、三相雜亂過失、四損減過失。若言諸行盡滅有異者,是增益過失。言無異者,是自相邪分別過失。言亦有異亦無異者,是相雜亂過失。言非有異非無異者,是損減過失。

 

問若唯一切出世間五非取蘊皆道諦攝。何因緣故唯說正見為先八聖支道而為道諦。答依三學故作如是說由有學者於時時間依增上戒學而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增上心學而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增上慧學而起修學。又此八聖支道三蘊所攝。是故唯此說名道諦。

問:若唯一切出世間五非取蘊皆道諦攝,何因緣故唯說正見為先八聖支道而為道諦?答:依三學故作如是說。由有學者,於時時間依增上戒學而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增上心學而起修學,於時時間依增上慧學而起修學。又此八聖支道三蘊(戒定慧)所攝,是故唯此說名道諦。

 

問何因緣故正語正業正命說為戒蘊。答二因緣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財故。謂正語正業戒為根本戒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說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矯詐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為根本此為依處。正受用財。是故說名依受用財。又於是處世尊說為增上清淨意現行性。此中依止貪等起犯戒思。依止矯詐等。起邪追求衣服等思。若離此事應知是名增上清淨意現行性。

問:何因緣故正語、正業、正命說為戒蘊?答:二因緣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財故。謂正語、正業,戒為根本、戒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說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矯詐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為根本、此為依處,正受用財,是故說名依受用財。又於是處,世尊說為增上清淨意現行性。此中依止貪等,起犯戒思;依止矯詐等,起邪追求衣服等思。若離此事,應知是名增上清淨意現行性。

 

問何因緣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說為慧蘊。答由此慧蘊略有三種作業因此三法方得究竟。謂通達諸法真義。是初業。通達諸法真義已。即於真義為他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易了。是第二業。為斷餘結法隨法行。是第三業。如是三業由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故。如其次第而得究竟。

問:何因緣故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說為慧蘊?答:由此慧蘊,略有三種作業,因此三法方得究竟;謂通達諸法真義,是初業;通達諸法真義已,即於真義為他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易了,是第二業;為斷餘結,法隨法行,是第三業。如是三業,由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故,如其次第而得究竟。

 

問何因緣故正念正定說為定蘊。答二因緣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謂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緣故。念於此定能作所依。一繫所緣故。謂於四念住繫攝其心。二隨順定故。謂由此念。於守護根門正知而住順歡喜處隨念作意中。能隨順定。三能斷蓋故。謂於各別不淨觀等諸蓋對治作意中。能斷諸蓋。四極多修習相作意故。謂遠離者於止舉捨相無間殷重加行中能多修習。是故此念為定所依。

問:何因緣故正念、正定說為定蘊?答二因緣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謂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緣故,念於此定能作所依。一繫所緣故:謂於四念住,繫攝其心。二隨順定故:謂由此念,於守護根門,正知而住,順歡喜處隨念作意中,能隨順定。三能斷蓋故:謂於各別不淨觀等,諸蓋對治作意中,能斷諸蓋。四極多修習相作意故:謂遠離者,於止舉捨相無間、殷重加行中,能多修習。是故此念,為定所依。

 

復次正見差別略有十一。謂如病見。如癰見。乃至無我見。結見。離繫見。能離結見。於四種行如其次第有四種見。謂於諸煩惱纏俱行行中。於煩惱隨眠俱行行中。於愛味俱行行中。於過患俱行行中。次第觀為如病如癰如箭如障。若於諸行觀為生滅。名無常見。觀為三苦之所隨逐。名為苦見。觀彼遠離餘我我所。名為空見。觀彼諸行體性非我及我所相。名無我見。

復次,正見差別略有十一:謂如病見、如癰見、乃至無我見、結見、離繫見、能離結見。於四種行,如其次第有四種見;謂於諸煩惱纏俱行行中、於煩惱隨眠俱行行中、於愛味俱行行中、於過患俱行行中。次第觀為如病、如癰、如箭、如障。若於諸行觀為生滅,名無常見。觀為三苦之所隨逐,名為苦見。觀彼遠離餘我我所,名為空見。觀彼諸行體性非我及我所相,名無我見。

 

如是八種。是緣苦諦正見。若於集諦觀為因集生緣。名為結見。由彼集諦於苦諦中起雜染結故。若於滅諦觀滅靜妙離。名離繫見。由彼滅諦一切煩惱及依離繫所顯故。若於道諦觀道如行出。名能離結見。由彼道諦究竟能離結縛所顯故。

如是八種,是緣苦諦正見。若於集諦觀為因集生緣,名為結見,由彼集諦於苦諦中起雜染結故。若於滅諦觀滅靜妙離,名離繫見,由彼滅諦一切煩惱及依離繫所顯故。若於道諦觀道如行出,名能離結見,由彼道諦究竟能離結縛所顯故。

 

問若先起無常苦空無我見。後方起如病如癰如箭如障見。何緣此中先說如病等見。答此中依已得道補特伽羅說彼為先。何以故。已得聖道諸有學者。由增上意樂。於諸取蘊。觀為如病乃至如障。如是觀已為斷餘結。復起上位清淨無常見乃至無我見。

問:若先起無常、苦、空、無我見,後方起如病、如癰、如箭、如障見,何緣此中先說如病等見?答:此中,依已得道補特伽羅說彼為先。何以故?已得聖道諸有學者,由增上意樂,於諸取蘊觀為如病,乃至如障,如是觀已為斷餘結。復起上位清淨無常見,乃至無我見。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常等見。一是如病等見。所依不清淨見。以此為先此為引導。為欲獲得所未得故。二是如病等見。能依清淨見。已得如病等見。復令增長。及為得心善解脫故。如是十一正見中空行無我行見名為空行。餘行見名無願行。一行見名無相行。謂於滅諦離繫行見。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常等見:一是如病等見,所依不清淨見,以此為先此為引導,為欲獲得所未得故。二是如病等見,能依清淨見,已得如病等見,復令增長,及為得心善解脫故。如是十一正見中,空行、無我行見,名為空行;餘行見,名無願行;一行見名無相行,謂於滅諦離繫行見。

 

復次於修道中。一切出世間道緣四諦為境。當知皆能對治三界一切煩惱。何以故。由諸有學已見跡者。先由法智類智於現不現一切行中起現觀。已後於修道攝一切行。總為一團一分一聚。以無常等行次第觀察。而不分別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無色行。此是現見。此非現見。是故當知。於修道中諸出世道所攝聖道。能總對治下地上地一切煩惱。

復次,於修道中,一切出世間道緣四諦為境,當知皆能對治三界一切煩惱。何以故?由諸有學已見跡者,先由法智、類智,於現、不現一切行中起現觀,已後於修道攝一切行,總為一團、一分、一聚,以無常等行次第觀察,而不分別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無色行、此是現見、此非現見。是故當知,於修道中諸出世道所攝聖道,能總對治下地、上地一切煩惱。

 

復次彼諸聖者。於修道中由出世道而昇進時。多分以無相行數數作意思惟無相。何以故。由此作意。最能引發現法樂住。斷煩惱故。復次五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及諸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皆是道後所得其性清淨道所建立。由此因緣皆道諦攝。

復次,彼諸聖者,於修道中由出世道而昇進時,多分以無相行數數作意思惟無相。何以故?由此作意,最能引發現法樂住,斷煩惱故。復次,五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解等,及諸如來力、無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皆是道後所得,其性清淨道所建立,由此因緣皆道諦攝。

 

問一切四諦皆應遍知。何緣但說苦諦是應遍知。答由於苦諦以二種相應遍知故。所謂自相及與共相。於所餘諦但知自相。謂以因等行知集諦自相。以滅等行知滅諦自相。以道等行知道諦自相。是故唯說苦諦是應遍知。問苦諦亦應永斷。何緣唯說集諦是應永斷。答由集諦永斷能顯苦諦永斷。是故唯說集諦是應永斷。

問:一切四諦皆應遍知,何緣但說苦諦是應遍知?答:由於苦諦以二種相應遍知故,所謂自相及與共相。於所餘諦,但知自相;謂以因等行知集諦自相,以滅等行知滅諦自相,以道等行知道諦自相。是故唯說苦諦是應遍知。問:苦諦亦應永斷,何緣唯說集諦是應永斷?答:由集諦永斷,能顯苦諦永斷,是故唯說集諦是應永斷。

 

復次於諸諦中略有二種現觀。一智現觀。二斷現觀。智現觀者。謂隨次第於諸諦中別相智生。斷現觀者。謂隨次第無倒智生為依止故。證得所有煩惱斷滅。復次略有五種發起正精進因緣。一宣說正法。二修行共住。三察懈怠過失見精進功德。四由思擇力相續成熟。五知所證得前後差別。復次略有二種於斷作證。一於種子伏斷作證。二於種子永斷作證。當知離繫亦有二種。一於諸煩惱品別離繫。二於煩惱事相屬離繫。

復次,於諸諦中略有二種現觀:一智現觀、二斷現觀。智現觀者:謂隨次第於諸諦中別相智生。斷現觀者:謂隨次第無倒智生為依止故,證得所有煩惱斷滅。復次,略有五種發起正精進因緣:一宣說正法、二修行共住、三察懈怠過失見精進功德、四由思擇力相續成熟、五知所證得前後差別。復次,略有二種於斷作證:一於種子伏斷作證、二於種子永斷作證。當知離繫,亦有二種:一於諸煩惱品別離繫、二於煩惱事相屬離繫。

 

問如世尊言。汝等苾芻勿行諂誑。此中如來觀見諂曲幾種過患。誡諸苾芻不令行諂。答觀諂曲者有十二過患故。一諂曲因緣不能證得真實智慧。二退失名譽。三退失他信。四退失功德增長。五退失於智者邊聽聞正法教誡教授。六諸惡增長。七令心相續遠離諸善。八由諂不平損害其心常懷苦惱不安隱住。九慮後苦法。十非聖法器。十一臨終追悔。十二身壞已後墮諸惡趣生那落迦。

問:如世尊言:汝等苾芻勿行諂誑。此中,如來觀見諂曲幾種過患,誡諸苾芻不令行諂?答:觀諂曲者有十二過患故:一諂曲因緣不能證得真實智慧、二退失名譽、三退失他信、四退失功德增長、五退失於智者邊聽聞正法教誡教授、六諸惡增長、七令心相續遠離諸善、八由諂不平損害其心常懷苦惱不安隱住、九慮後苦法、十非聖法器、十一臨終追悔、十二身壞已後墮諸惡趣生那落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