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3)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決擇。有心地決擇我今當說。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知如前意地已說。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

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決擇。《有心地》決擇,我今當說。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知如前《意地》已說。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

 

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七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又諸轉識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或於一時亦有苦受。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恒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又諸轉識,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或於一時,亦有苦受;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恒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一切時俱起不絕。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無記任運而起。當知諸餘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

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一切時俱起不絕;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無記,任運而起。當知諸餘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

 

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何以故。已離欲者猶現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行不絕。何以故。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於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

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何以故?已離欲者猶現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行不絕。何以故?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於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

 

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在前若不現前。此諸煩惱現行不絕。若諸有學已見跡者。出世間道現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行。從彼出已還復現行。善通達故未永斷故。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行。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漸而斷。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在前、若不現前,此諸煩惱現行不絕。若諸有學已見跡者,出世間道現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行;從彼出已,還復現行,善通達故,未永斷故。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行。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漸而斷。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決擇分中無心地

 

如是已說有心地決擇。無心地決擇我今當說。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為七。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如是已說《有心地》決擇。《無心地》決擇,我今當說。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為七?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於下欲界思惟麤相。於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麤相。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於下欲界思惟麤相,於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麤相,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

 

又如有一遍於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於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得涅槃界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於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又如有一,遍於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於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得涅槃界故。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於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證得無餘貪欲瞋恚愚癡永盡。彼於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證得無餘貪欲、瞋恚、愚癡永盡,彼於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於其中間經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於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於其中間,經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於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謂一切已生之心於現在生。剎那已後必成滅法。彼現在時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謂一切已生之心,於現在生,剎那已後,必成滅法。彼現在時,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3.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