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六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六 (2)

攝決擇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白白異熟業所得無覆無記異熟果。一向可愛受。種子所攝受故。當知一向可愛一向可意。黑黑異熟業當知與此相違。黑白俱異熟業。二種種子所隨逐故。所得異熟果當知亦有二種異熟生受。

復次,白白異熟業所得無覆無記異熟果,一向可愛受種子所攝受故,當知一向可愛、一向可意。黑黑異熟業,當知與此相違。黑白俱異熟業,二種種子所隨逐故,所得異熟果當知亦有二種異熟生受。

 

又黑白業由生類差別建立。謂於是處黑白俱有。即此處業總立黑白。又由事差別建立。謂如有一隨於一事於一時間起利益心而現在前。即於此事復於一時不利益心而現在前。或奪他物而行惠施。如是當知由事差別之所建立。

又黑白業,由生類差別建立,謂於是處黑白俱有,即此處業總立黑白。又由事差別建立,謂如有一,隨於一事、於一時間,起利益心而現在前,即於此事復於一時不利益心而現在前,或奪他物而行惠施,如是當知由事差別之所建立。

 

又由自性建立如是黑白俱業。謂如有一隨於一所許作利益。即由餘事復於其所作不利益。譬如有一於極暴虐作惡人所。發生瞋恚俱行之思。不喜彼惡。當知此思瞋俱行故。墮黑分中。不喜樂彼惡俱行故。墮白分中。是故此業說名黑白。如是所餘種類亦爾。

又由自性建立如是黑白俱業。謂如有一,隨於一所許作利益,即由餘事,復於其所作不利益。譬如有一,於極暴虐作惡人所,發生瞋恚俱行之思,不喜彼惡。當知此思,瞋俱行故,墮黑分中;不喜樂彼惡俱行故,墮白分中;是故此業說名黑白。如是所餘種類亦爾。

 

復次若善不善無記諸法所有種子未被損害。彼一切法皆由能生生起因故。名有因法。又先所作諸業煩惱。於三界中異熟果熟。此異熟果由業煩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由三處正現在前引發因故。生胎生中。當知此亦名有因法。濕和合故生濕生中。卵[-+]藏故生卵[-+]中。當知亦爾。

復次,若善不善無記諸法所有種子未被損害,彼一切法皆由能生生起因故,名有因法。又先所作諸業煩惱,於三界中異熟果熟,此異熟果由業煩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由三處正現在前引發因故,生胎生中,當知此亦名有因法。濕和合故生濕生中、卵[-+]藏故生卵[-+]中,當知亦爾。

 

又六識身以從眼色乃至意法。為增上緣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有俱生諸心心所。互為展轉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不善法由近惡友聞非正法不正思惟。引發因故。名有因法。當知與此相違三種引發因故。一切善法名有因法。又染污住生邪精進。無果劬勞生憂苦住。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

又六識身,以從眼色乃至意法,為增上緣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有俱生諸心心所,互為展轉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不善法,由近惡友、聞非正法、不正思惟引發因故,名有因法。當知與此相違,三種引發因故,一切善法,名有因法。又染污住生邪精進,無果劬勞生憂苦住,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

 

又不染污住生正精進。有果劬勞生喜樂住。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間道趣於離欲。及能引發靜慮無色。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現法中靜慮無色等至為依。如其所應往生上地。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間法引出世法。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出世法聖道所攝能證涅槃。彼證涅槃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由如是等所說諸相。當知建立有因諸法。

又不染污住生正精進,有果劬勞生喜樂住,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間道趣於離欲,及能引發靜慮無色,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現法中,靜慮無色等至為依,如其所應往生上地,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間法引出世法,彼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又出世法聖道所攝,能證涅槃,彼證涅槃由引發因故,名有因法。由如是等所說諸相,當知建立有因諸法。

 

復次此中能生生起因法。彼由各別等流果故。名有果法。若諸後有業及煩惱。彼由各別異熟果故。名有果法。若有三處正現在前。若濕和合正現在前。若卵[-+]藏。若眼色等。若彼俱生諸心心所。若近惡友等。若近善友等。二種三法如是一切。皆由各別增上果故。名有果法。

復次,此中能生生起因法,彼由各別等流果故,名有果法。若諸後有業及煩惱,彼由各別異熟果故,名有果法。若有三處正現在前,若濕和合正現在前、若卵[-+]藏、若眼色等、若彼俱生諸心心所、若近惡友等、若近善友等、二種三法,如是一切皆由各別增上果故,名有果法。

 

若現法中由染污住生邪精進。無果劬勞生憂苦住。若現法中不染污住生正精進。有果劬勞生喜樂住。如是一切皆由各別士用果故。名有果法。若趣世間離欲生道。彼由離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又能引出世間之道。及能證涅槃出世聖道。彼由離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

若現法中,由染污住生邪精進,無果劬勞生憂苦住;若現法中,不染污住生正精進,有果劬勞生喜樂住;如是一切皆由各別士用果故,名有果法。若趣世間離欲生道,彼由離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又能引出世間之道,及能證涅槃出世聖道,彼由離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

 

謂由究竟離繫果故。名有果法。若世間道非由究竟離繫果故。名有果法。當知是名二道差別。由如是等所說相故。當知建立有果諸法差別之相。謂隨所應。立等流果。若異熟果。若增上果。若士用果。若離繫果。與此相違應知建立非有因法非有果法。

謂由究竟離繫果故,名有果法。若世間道,非由究竟離繫果故,名有果法。當知是名二道差別。由如是等所說相故,當知建立有果諸法差別之相;謂隨所應,立等流果、若異熟果、若增上果、若士用果、若離繫果。與此相違,應知建立非有因法,非有果法。

 

復次緣生法者。謂無主宰無作者法。如前意地決擇緣起善巧中已廣分別。復次略由五因當知建立內法差別。由此因故說名為內。何等為五。謂假名故。妄執故。增上故。攝受種子故。事故。

復次,緣生法者:謂無主宰、無作者法。如前《意地》決擇緣起善巧中,已廣分別。復次,略由五因,當知建立內法差別。由此因故,說名為內。何等為五?謂假名故、妄執故、增上故、攝受種子故、事故。

 

若於是處假想建立如是種類。謂立為我或立有情。彼如是名如是生類。廣說乃至如是壽量。如是名為由假名故說名內法。若於是處妄起如是種類執著。謂計為我或起我慢。如是名為由妄執故說名內法。若由此法增上力故。外色聲等處差別生為所受用。如是名為由增上故說名內法。

若於是處,假想建立如是種類,謂立為我或立有情;彼如是名、如是生類,廣說乃至如是壽量,如是名為:由假名故說名內法。若於是處,妄起如是種類執著,謂計為我或起我慢,如是名為:由妄執故說名內法。若由此法增上力故,外色聲等處差別生為所受用,如是名為:由增上故說名內法。

 

若能攝受善不善無記諸法種子。如是名為攝受種子故說名內法。若五種清淨色若心意識。如是名為由事故說名內法。又有假名建立餘法為內可得。何以故。於內可得外處所攝亦名內故。

若能攝受善不善無記諸法種子,如是名為:攝受種子故說名內法。若五種清淨色、若心意識,如是名為:由事故說名內法。又有假名建立餘法為內可得,何以故?於內可得外處所攝,亦名內故。

 

復次應知五蘊名色所攝。所以者何。由彼彼處增長可得。手塊等觸即便變壞。是故色蘊說名為色。其餘四蘊由種種名施設勢力。由種種名施設為依。多分於其彼彼所緣流轉趣向。是故如是四無色蘊說之為名。

復次,應知五蘊名色所攝,所以者何?由彼彼處增長可得,手塊等觸即便變壞,是故色蘊說名為色。其餘四蘊,由種種名施設勢力,由種種名施設為依,多分於其彼彼所緣流轉趣向,是故如是四無色蘊,說之為名。

 

復次略由五相建立執受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初唯色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心心所等。彼非執受故。又於色中所有內根。根所依屬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外不屬根色。彼非執受故。又心心所任持不捨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依屬根髮毛爪等。及遮死後所有內身。彼非執受故。

復次,略由五相,建立執受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初唯色,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心心所等,彼非執受故。又於色中,所有內根,根所依屬,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外不屬根色,彼非執受故。又心心所任持不捨,說名執受;當知此言,遮依屬根髮毛爪等,及遮死後所有內身,彼非執受故。

 

又執受色由四因緣之所變異故。名執受。何等為四。一由外色所逼觸故。二由內界相違平等所引發故。三由貪瞋等諸煩惱纏多現行故。四由審慮所緣境故。謂由外色能損惱者。現前逼惱有執受色。即便生苦生悲生惱。若有外色能饒益者。現前觸對有執受色。即便生樂安隱饒益。

又執受色,由四因緣之所變異,故名執受。何等為四?一由外色所逼觸故、二由內界相違平等所引發故、三由貪瞋等諸煩惱纏多現行故、四由審慮所緣境故。謂由外色能損惱者,現前逼惱有執受色,即便生苦、生悲、生惱。若有外色能饒益者,現前觸對有執受色,即便生樂、安隱、饒益。

 

若有內界更互相違。便生苦惱。彼若平等安樂攝受。又若貪等煩惱所惱。即便生苦憤發熾然。又邪審慮所緣境故。或正審慮所緣境故。便起輕安喜樂攝受。又為損害或為饒益。故名變異。如是若色若內若心心所任持不捨。若如是緣令成變異。是名執受諸法差別。與此相違當知是名非執受法。

若有內界更互相違,便生苦惱,彼若平等,安樂攝受。又若貪等煩惱所惱,即便生苦,憤發熾然。又邪審慮所緣境故,或正審慮所緣境故,便起輕安,喜樂攝受。又為損害或為饒益,故名變異。如是若色、若內、若心心所任持不捨、若如是緣令成變異,是名執受諸法差別。與此相違,當知是名非執受法。

 

復次若四大種及彼所造。當知唯此名有色法。問如四大種由自種子方得生起。造色亦爾。何故說言諸所造色大種所造。答若諸色根及心中有諸大種種子隨逐。即有造色種子隨逐。若諸大種所有種子能生果時。爾時必定能隨逐彼造色種子亦生自果。故說造色大種所造。隨逐色根大種種子名有方所。隨無色根大種種子名無方所。

復次,若四大種及彼所造,當知唯此名有色法。問:如四大種由自種子方得生起,造色亦爾。何故說言:諸所造色大種所造?答:若諸色根及心中,有諸大種種子隨逐,即有造色種子隨逐。若諸大種所有種子能生果時,爾時必定能隨逐彼造色種子亦生自果,故說造色大種所造。隨逐色根大種種子,名有方所;隨無色根大種種子,名無方所。

 

又諸大種略有二種。一唯界所攝。二能作自業。唯界所攝者。謂諸大種所有種子。能作自業者。謂從自種子所生大種。又諸大種與所造色。俱時而有互不相離。由彼種類因所成故。如一味團更相涉入遍一切處。非如[-+]稻末尼等聚。又於一向堅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業用。

又諸大種略有二種:一唯界所攝、二能作自業。唯界所攝者:謂諸大種所有種子。能作自業者:謂從自種子所生大種。又諸大種與所造色,俱時而有,互不相離,由彼種類因所成故,如一味團,更相涉入,遍一切處,非如[-+]稻、末尼等聚。又於一向堅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業用。

 

若於欲界亦有色香味界作業。於色界中但有色界能作業用。餘水火風及與聲界。唯有種子之所隨逐。更待異緣方能作業。如是於水火風名想聚中。如其所應次第亦爾。內色聚中一切地等諸界作業皆具可得。謂髮毛等種種差別。廣說如經。當知於外得有各別地等諸聚。彼若值遇如是如是眾緣差別。即便能作如是如是果法生因。譬如善巧鑽彼乾木即便生火。又如白鑞鉛錫金銀等物融消即流。

若於欲界,亦有色、香、味界作業。於色界中,但有色界能作業用,餘水、火、風及與聲界,唯有種子之所隨逐,更待異緣方能作業。如是於水、火、風名想聚中,如其所應,次第亦爾。內色聚中,一切地等諸界作業,皆具可得;謂髮、毛等種種差別,廣說如經。當知於外得有各別地等諸聚,彼若值遇如是如是眾緣差別,即便能作如是如是果法生因。譬如善巧鑽彼乾木,即便生火。又如白鑞、鉛、錫、金、銀等物,融消即流。

 

復次如五識身相應地說觸處所攝澀滑等性。當知皆是大種差別。隨諸大種如是品類分位差別。如其所應於四大種。假名施設澀滑等性。是故當知皆是假有。問如世尊言觸謂外處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何密意耶。答此諸大種當知能生二種造色。一自類差別。二異類差別。

復次,如《五識身相應地》說觸處所攝澀滑等性,當知皆是大種差別。隨諸大種如是品類分位差別,如其所應於四大種,假名施設澀滑等性,是故當知皆是假有。問:如世尊言:「觸謂外處,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何密意耶?答:此諸大種,當知能生二種造色:一自類差別、二異類差別。

 

自類差別造色者。謂諸大種造澀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緣故。此諸大種各各差別變異而生。於彼假說澀滑性等種種差別。異類差別造色者。謂眼耳等五內色處四。外色處法處一分。唯除觸處。世尊依彼自類差別所造色故。說如是言。若四大種所造。

自類差別造色者:謂諸大種造澀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緣故,此諸大種各各差別變異而生,於彼假說澀滑性等種種差別。異類差別造色者:謂眼耳等五內色處、四外色處、法處一分,唯除觸處。世尊依彼自類差別所造色故,說如是言:若四大種所造。

 

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色界大種所造。於此大種所造色法。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色界大種所造。於此大種所造色法,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