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 (2)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若尋伺等於初靜慮等中皆能攝益勝三摩地。又能攝受自地靜慮皆令清淨。何因緣故世尊於彼顯示動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問何因緣故從欲界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勝上支分。答當知略有三因緣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證得勝利故。三所證得故。當知如是三種因緣。四靜慮中五支所攝隨其所應。

問:若尋伺等於初靜慮等中皆能攝益勝三摩地,又能攝受自地靜慮皆令清淨,何因緣故世尊於彼顯示動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問:何因緣故從欲界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勝上支分?答:當知略有三因緣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證得勝利故、三所證得故。當知如是三種因緣,四靜慮中,五支所攝隨其所應。

 

問初二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二靜慮中三摩地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二第三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三靜慮饒益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三第四靜慮有何差別。答第四靜慮清淨圓滿有差別故。復有四種修三摩地。一者為得現法樂住故。二者為得勝智見故。三者為得分別慧故。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當知依四補特伽羅建立四種修三摩地。

問:初、二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二靜慮中,三摩地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二、第三靜慮有何差別?答:第三靜慮饒益圓滿有差別故。問:第三、第四靜慮有何差別?答:第四靜慮清淨圓滿有差別故。復有四種修三摩地:一者為得現法樂住故、二者為得勝智見故、三者為得分別慧故、四者為證諸漏永盡故。當知依四補特伽羅,建立四種修三摩地。

 

云何四種補特伽羅。謂苦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跡已得有情所緣無量已離欲者。又樂遲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又樂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此中異生已得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死生智通。當知是名智見清淨。若樂遲通行跡轉時雖已見諦。由軟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緣復於欲界受想尋思。當住正念當起正知。

云何四種補特伽羅?謂苦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跡,已得有情所緣無量,已離欲者。又樂遲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又樂速通,已得行跡,已見諦者。此中,異生已得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死生智通,當知是名智見清淨。若樂遲通,行跡轉時,雖已見諦,由軟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緣,復於欲界受、想、尋、思,當住正念,當起正知。

 

復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昇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於自性不淨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於苦受諸厭背性。又若已離初靜慮染。住於第二靜慮等中。於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婬欲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損減離欲。

復次,諸靜慮離欲所顯,當知離欲略有六種:一自性離欲、二損減離欲、三任持離欲、四昇進離欲、五愚癡離欲、六對治離欲。自性離欲者:謂於自性不淨、非所受用事中,諸厭背性。又於苦受,諸厭背性。又若已離初靜慮染,住於第二靜慮等中,於尋伺等諸厭背性。是名自性離欲。損減離欲者:謂兩兩交會習婬欲法,除熱惱已,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損減離欲。

 

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於餘飲食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任持離欲。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於餘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昇進離欲。愚癡離欲者。謂於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於涅槃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愚癡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任持離欲者:謂諸有受用美妙飲食極飽滿已,於餘飲食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任持離欲。昇進離欲者:謂已獲得勝上財寶或尊貴位,於餘下劣諸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昇進離欲。愚癡離欲者:謂於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於涅槃生厭背性。如是等類,所餘應知,皆名愚癡離欲。對治離欲者:謂由厭壞對治故、或由斷對治故、或由持對治故、或由遠分對治故、或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如是皆名對治離欲。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我於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或復有一性多麤重。於三摩地先不串習。彼由如是多麤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緣境界勝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

復次,當知此中從離欲退,略有十種。謂或依止不平等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遭極重病,如馬勝言:我於此定不能入證,將無我定當退失耶?或復有一,性多麤重,於三摩地先不串習;彼由如是多麤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緣境界勝故從離欲退:謂如有一,值遇勝妙境界現前,如外道仙乃至獲得非想非非想處;遇觸少年美妙形色、可愛母邑;從離欲退。

 

或有獲得敬養故退。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或有遭遇輕毀故退。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行咒詛。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

或有獲得敬養故退:謂如有一,從他獲得利養恭敬即便退墮,如提婆達多。或有遭遇輕毀故退:謂如有一,或遭他罵或瞋或責,從離欲退,如外道仙由憤恚故退三摩地,現行咒詛。或慢故退:謂如有一,恃所得定自舉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謂如有,於諸勝定證差別中,起增上慢。

 

或有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或有未串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或有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復思惟。或有未串習故退:謂如有一,安住始業,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煩惱數起故退: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或有壽盡、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生處退沒下生。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經一念頃速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復次,此中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下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下品煩惱、上品善法:多念艱辛然後方退,經一念頃速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下品善法:經一念頃速疾而退,多念艱辛方能入定。或有補特伽羅上品煩惱、上品善法:經一剎那速疾而退,一剎那頃速能入定。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或於一時不相間雜。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後時方出。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有補特伽羅已得離欲,從定起已,或於一時,彼三摩地相間相雜作意而轉;或於一時,不相間雜。若遇聲緣,從定而起,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悕望後時方出。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攝決擇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說三摩呬多地決擇。非三摩呬多決擇我今當說。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謂五識身。或有闕輕安故名不定地。謂在欲界諸心心法。或有未發趣故名不定地。謂受欲者。或有散亂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雖修習定而於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於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沈沒。

如是已說《三摩呬多地》決擇。非三摩呬多》決擇,我今當說。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謂五識身。或有闕輕安故,名不定地:謂在欲界諸心心法。或有未發趣故,名不定地:謂受欲者。或有散亂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雖修習定,而於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謂始業者於內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沈沒。

 

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謂即散心相應諸法。或未圓滿故名不定地。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或雜染故名不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於彼定多生愛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淨。故名不定地。謂未永害煩惱隨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謂即散心相應諸法。或未圓滿故,名不定地:謂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或雜染故,名不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於彼定多生愛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謂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淨故,名不定地:謂未永害煩惱隨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謂從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謂從所得三摩地退。

 

復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為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或膿爛相。廣說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依止第三不定地故為得根本。應勤修習。依止第四現在前故最初應正安住其念。為無亂故。略攝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攝受。依止第五現在前故應當思惟淨妙之相。又應善達沈沒之相。

復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為安住心,應正取相,謂青瘀相、或膿爛相,廣說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依止第三不定地故,為得根本,應勤修習。依止第四現在前故,最初應正安住其念;為無亂故,略攝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攝受。依止第五現在前故,應當思惟淨妙之相,又應善達沈沒之相。

 

依止第六現在前故於師教授能不忘失。應當安住猛利護念如理方便。應當無間殷重修習。依止第七現在前故。應於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現在前故。於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依止第九現在前故。於三摩地應無間修。又應善巧通達其相。

依止第六現在前故,於師教授能不忘失,應當安住猛利護念,如理方便,應當無間殷重修習。依止第七現在前故,應於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現在前故,於諸雜染,應觀過失,設生愛味所有雜染,尋即除遣不應戀著。依止第九現在前故,於三摩地應無間修,又應善巧通達其相。

 

依止第十現在前故。應當猛利修諦善巧。依第十一現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依第十二現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依止第十現在前故,應當猛利修諦善巧。依第十一現在前故,為令不退,應不放逸。依第十二現在前故,即為彼事應修遠離,如理作意,應隨順前,修習無間殷重方便。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