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 (1)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應知毘奈耶由五種制立為最甚深。云何名為五種制立。一學制立。二犯制立。三出離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學制立為最甚深。一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顯現尸羅壞過失故。四顯現[/]樂鄙業過失故。五彼二過失行不行故。言自在者。若時所化不隨煩惱勢力而行。非諸煩惱令不自在。爾時即依如是所化自在學行。隨意自在。

復次,應知毘奈耶由五種制立為最甚深。云何名為五種制立?一學制立、二犯制立、三出離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學制立為最甚深:一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顯現尸羅壞過失故、四顯現喜樂鄙業過失故、五彼二過失行不行故。言自在者:若時所化不隨煩惱勢力而行,非諸煩惱令不自在,爾時即依如是所化自在學行,隨意自在。

 

不自在者。若時所化隨諸煩惱自在而行。由諸煩惱令不自在。爾時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學行。制立不自在學處。顯現尸羅壞過失者。觀諸性罪定不應行。制立隨護尸羅學處。顯現[/]樂鄙業過失者。謂觀能障勤修善品。是故制立遮罪學處。彼二過失行不行者。謂佛觀彼自在所化過失不行故無制立。觀不自在過失現行制立學處。

不自在者:若時所化隨諸煩惱自在而行,由諸煩惱令不自在,爾時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學行,制立不自在學處。顯現尸羅壞過失者:觀諸性罪定不應行,制立隨護尸羅學處。顯現喜樂鄙業過失者:謂觀能障勤修善品,是故制立遮罪學處。彼二過失行不行者:謂佛觀彼自在所化過失不行故無制立,觀不自在過失現行制立學處。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犯制立為最甚深。云何為犯。謂能障礙所有善法令不得生當知此障略有五種。一慢緩障。二有罪障。三輕慢障。四惡作障。五所知障。慢緩障者。謂懈怠故於諸善法不勤方便。有罪障者。謂如有一或由貪纏或由瞋纏。或由癡纏。或由所餘隨一心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煩惱隨煩惱纏。堅著不捨。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犯制立為最甚深。云何為犯?謂能障礙所有善法,令不得生。當知此障略有五種:一慢緩障、二有罪障、三輕慢障、四惡作障、五所知障。慢緩障者:謂懈怠故,於諸善法不勤方便。有罪障者:謂如有一,或由貪纏、或由瞋纏、或由癡纏,或由所餘隨一心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煩惱隨煩惱纏,堅著不捨。

 

輕慢障者。謂如有一不尊所學。於諸學中不甚恭敬。於其所犯不見怖畏而有所犯。犯已不能速疾發露。於大師所及諸學中性不尊敬。惡作障者。謂如有一相續染污惡作所觸。於此惡作不能善巧究竟除遣。有悵有怏有諸惡作。所知障者。謂如有一心懷變悔。依因淨戒不生歡喜。不歡喜故不生適悅。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無如實知。無如實觀。由此因緣名所知障。

輕慢障者:謂如有一,不尊所學,於諸學中不甚恭敬,於其所犯不見怖畏而有所犯,犯已不能速疾發露,於大師所及諸學中性不尊敬。惡作障者:謂如有一,相續染污惡作所觸,於此惡作不能善巧究竟除遣,有悵、有怏、有諸惡作。所知障者:謂如有一,心懷變悔,依因淨戒不生歡喜,不歡喜故不生適悅,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無如實知,無如實觀,由此因緣名所知障。

 

由慢緩障之所觸故。於諸煩惱及隨煩惱。為性執著。性執著故復為有罪障之所觸。為有罪障之所觸故。於諸學中不深恭敬。[/]樂所犯。 [/]樂犯故便為輕慢障之所觸。為輕慢障之所觸故。生染污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為惡作障之所觸。為惡作障之所觸故變悔轉增。由此因緣廣說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便為所知障之所觸。如是名為障生次第。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五種無障。謂無慢緩障。無有罪障。無輕慢障。無惡作障。無所知障。

由慢緩障之所觸故,於諸煩惱及隨煩惱,為性執著。性執著故,復為有罪障之所觸。為有罪障之所觸故,於諸學中不深恭敬,喜樂所犯。喜樂犯故,便為輕慢障之所觸。為輕慢障之所觸故,生染污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為惡作障之所觸。為惡作障之所觸故,變悔轉增。由此因緣,廣說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便為所知障之所觸,如是名為障生次第。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五種無障:謂無慢緩障、無有罪障、無輕慢障、無惡作障、無所知障。

 

復次意樂毀壞者。於其所犯尚不能出。況能無犯。云何名為意樂毀壞。謂略有五種。一於精進無發起欲。二於煩惱有染著欲。三於所犯有起犯欲。四於惡作無除遣欲。五於等持無引發欲。

復次,意樂毀壞者,於其所犯尚不能出,況能無犯。云何名為意樂毀壞?謂略有五種:一於精進無發起欲、二於煩惱有染著欲、三於所犯有起犯欲、四於惡作無除遣欲、五於等持無引發欲。

 

復次意樂具足者。尚無有犯。況出所犯。云何名為意樂具足。當知此亦略有五種。一於精進有發起欲。二於煩惱無染著欲。三於所犯起無犯欲。四於惡作有除遣欲。五於等持有引發欲。如世尊言。於所犯罪由意樂故我說能出非治罰故。

復次意樂具足者,尚無有犯,況出所犯。云何名為意樂具足?當知此亦略有五種:一於精進有發起欲、二於煩惱無染著欲、三於所犯起無犯欲、四於惡作有除遣欲、五於等持有引發欲。如世尊言:於所犯罪由意樂故我說能出非治罰故。

 

復次應由十處思求所犯。謂由別解脫法故。由廣分別毘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由六種差別成重相故。謂制立差別。事差別。煩惱差別。穿穴差別。補特伽羅差別。時差別。由無羞恥者除波羅闍已迦所餘有殘相故。由初業者非初業者現所行故。由逼惱出離故。由障難出離故。由有犯者時諸苾芻白大師故。由彼白已大師為欲止。當所犯集僧眾故。由僧眾集已制立所犯故。制立所犯已復於後時隨事開聽。令得究竟無惱害故。

復次,應由十處思求所犯:謂由別解脫法故;由廣分別毘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由六種差別成重相故:謂制立差別、事差別、煩惱差別、穿穴差別、補特伽羅差別、時差別;由無羞恥者除波羅闍已迦(意譯為他勝、極惡、重禁、墮、墮不如、斷頭、無餘、棄。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稱邊罪)所餘有殘相故;由初業者、非初業者現所行故;由逼惱出離故;由障難出離故;由有犯者時諸苾芻白大師故,由彼白已大師為欲止,當所犯集僧眾故,由僧眾集已制立所犯故。制立所犯已復於後時隨事開聽,令得究竟無惱害故。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出離制立為最甚深。謂無染出離故。逼惱出離故。障難出離故。無計出離故。說悔出離故。無染出離者。謂如有一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行。若善法增不善法減。由此因緣便不染污。由此無染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染出離。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出離制立為最甚深:謂無染出離故、逼惱出離故、障難出離故、無計出離故、說悔出離故。無染出離者:謂如有一,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行,若善法增不善法減,由此因緣便不染污,由此無染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染出離。

 

逼惱出離者。謂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性罪於餘犯法隨有所行由此逼惱即是出離。是故說為逼惱出離。障難出離者。謂若見有命難現前或梵行難。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行。由此障難即是出離。是故說為障難出離。

逼惱出離者:謂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性罪,於餘犯法隨有所行由此逼惱即是出離,是故說為逼惱出離。障難出離者:謂若見有命難現前,或梵行難,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行,由此障難即是出離,是故說為障難出離。

 

無計出離者。謂若有一遊於異方。經行曠野匱乏之處。隨有一種障難之法而現在前。隨其所有應受用事求受用法而不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犯。由此無計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計出離。說悔出離者。謂如有一於五犯聚有餘犯中隨有所犯。遂於有智同梵行所。以毘奈耶祕密之法。發露陳說。如法悔除。言小隨小所犯法者。謂除性罪。

無計出離者:謂若有一,遊於異方,經行曠野匱乏之處,隨有一種障難之法而現在前,隨其所有應受用事、求受用法而不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犯,由此無計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計出離。說悔出離者:謂如有一,於五犯聚有餘犯中隨有所犯,遂於有智同梵行所,以毘奈耶祕密之法,發露陳說,如法悔除。言小隨小所犯法者,謂除性罪。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止息制立為最甚深。一清淨故。二防破壞故。三為引接廣大義利補特伽羅令入法故。四為令聖教轉增盛故。五為遮防難存活故。清淨故者。謂有清淨所作已辦諸阿羅漢。由彼已得極清淨故。僧便於彼小及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止息制立為最甚深:一清淨故、二防破壞故、三為引接廣大義利補特伽羅令入法故、四為令聖教轉增盛故、五為遮防難存活故。清淨故者:謂有清淨所作已辦諸阿羅漢,由彼已得極清淨故,僧便於彼小及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

 

防破壞故者。謂於僧中一分苾芻。於有犯中生無犯想。於無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芻。於有犯中生有犯想。於無犯中生無犯想。由此因緣發起種種鬥訟違諍。由此令僧不得安樂。為欲靜息此諍事故。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共止息。

防破壞故者:謂於僧中一分苾芻,於有犯中生無犯想,於無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芻,於有犯中生有犯想,於無犯中生無犯想。由此因緣,發起種種鬥訟違諍,由此令僧不得安樂。為欲靜息此諍事故,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共止息。

 

為欲引接廣大義利補特伽羅令入法者。謂如有一族姓高貴補特伽羅。於聖教中多有所作。僧遇彼人無別方便可令入法。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

為欲引接廣大義利補特伽羅令入法者:謂如有一,族姓高貴補特伽羅,於聖教中多有所作。僧遇彼人無別方便可令入法,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

 

為令聖教轉增盛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正現前時。無量有情於小隨小眾多學處不樂修學。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復欲離散。由此聖教漸漸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緣僧眾和合。為令聖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悉止息。為欲遮防難存活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現在前時。由小隨小諸學處故。令諸苾芻難可存活為欲息此難存活事。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學處。

為令聖教轉增盛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正現前時,無量有情於小隨小眾多學處不樂修學,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復欲離散,由此聖教漸漸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緣僧眾和合,為令聖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悉止息。為欲遮防難存活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現在前時,由小隨小諸學處故,令諸苾芻難可存活,為欲息此難存活事,僧眾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學處。

 

復次略由五種補特伽羅。於十羯磨應知羯磨制立為最甚深。何等名為十種羯磨。一受具羯磨。二結界羯磨。三長養羯磨。四同意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舉羯磨。七治罰羯磨。八攝受羯磨。九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

復次,略由五種補特伽羅,於十羯磨應知羯磨制立為最甚深。何等名為十種羯磨?一受具羯磨、二結界羯磨、三長養羯磨、四同意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舉羯磨、七治罰羯磨、八攝受羯磨、九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

 

云何五種補特伽羅。一良慧喻補特伽羅。二鸚鵡喻補特伽羅。三炬燭喻補特伽羅。四電光喻補特伽羅。五書畫喻補特伽羅。云何良慧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於上所說十羯磨中。唯依於義不依於文。唯隨義轉不隨音聲。雖於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詞。然能依義發起語言行於此義。

云何五種補特伽羅?一良慧喻補特伽羅、二鸚鵡喻補特伽羅、三炬燭喻補特伽羅、四電光喻補特伽羅、五書畫喻補特伽羅。云何良慧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於上所說十羯磨中,唯依於義不依於文,唯隨義轉不隨音聲,雖於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詞,然能依義發起語言,行於此義。

 

云何鸚鵡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唯依於文不依於義。唯隨文轉不隨於義。不能依義發異言詞。云何炬燭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依少羯磨便多增益。現行種種隨意言詞。譬如炬燭。云何電光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或一時間於諸羯磨及諸學中現可得見。於一時間都不現見。譬如電光。

云何鸚鵡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唯依於文不依於義,唯隨文轉不隨於義,不能依義發異言詞。云何炬燭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依少羯磨便多增益,現行種種隨意言詞,譬如炬燭。云何電光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或一時間於諸羯磨及諸學中現可得見,於一時間都不現見,譬如電光。

 

云何書畫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如其所制羯磨言詞。即如是轉不增不減。如書畫者。復有五種偽毘奈耶。一偽制立學處。二偽制立所犯。三偽制立出離。四偽制立止息。五偽制立羯磨。

云何書畫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如其所制羯磨言詞,即如是轉不增不減,如書畫者。復有五種偽毘奈耶:一偽制立學處、二偽制立所犯、三偽制立出離、四偽制立止息、五偽制立羯磨。

 

云何偽制立學處。謂如有一制立學處。不入契經。不現於律。違背法性。違背法性者。謂能增長諸不善法。及能損減所有善法。云何偽制立所犯。謂如有一於有犯中立為無犯。於無犯中立為有犯。

云何偽制立學處?謂如有一,制立學處,不入契經、不現於律、違背法性。違背法性者:謂能增長諸不善法,及能損減所有善法。云何偽制立所犯?謂如有一,於有犯中立為無犯,於無犯中立為有犯。

 

云何偽制立出離。謂如有一於不出離立為出離。於出離中立不出離。云何偽制立止息。謂如有一於不應止息制立止息。應止息中立不止息。云何偽制立羯磨。謂如有一於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立非法羯磨。

云何偽制立出離?謂如有一,於不出離立為出離,於出離中立不出離。云何偽制立止息?謂如有一,於不應止息制立止息,應止息中立不止息。云何偽制立羯磨?謂如有一,於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立非法羯磨。

 

復次除十種事。若有苾芻。於異人前。宣說顯示諸餘苾芻壞戒壞見壞諸軌則及壞正命。當知此言非清淨說。云何十事。一於佛寶欲為損害或欲劫奪。如於佛寶二於法寶。三於僧寶當知亦爾。四見由彼故壞戒壞見。若壞軌則若壞正命。品類漸漸增長廣大。或聞或疑。五見彼顯示壞戒壞見壞軌壞命。等不正法或聞或疑。

復次,除十種事,若有苾芻於異人前,宣說顯示諸餘苾芻壞戒、壞見、壞諸軌則及壞正命,當知此言非清淨說。云何十事?一於佛寶欲為損害或欲劫奪,如於佛寶;二於法寶;三於僧寶,當知亦爾。四見由彼故,壞戒、壞見、若壞軌則、若壞正命,品類漸漸增長廣大,或聞、或疑。五見彼顯示壞戒、壞見、壞軌、壞命,等不正法,或聞、或疑。

 

六欲令彼出壞戒壞見壞軌壞命不善法處。及欲安置諸善法處。七為護他心。勿使他人作如是解是諸苾芻皆悉壞戒壞見壞軌壞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鄔波索迦。或造寺。主啟白僧眾作如是言。我不忍許諸有壞戒乃至壞命在此中住。諸苾芻輩。若見壞戒乃至壞命者。當告我知。T若諸僧眾同聞此言。

六欲令彼出壞戒、壞見、壞軌、壞命不善法處,及欲安置諸善法處。七為護他心,勿使他人作如是解:是諸苾芻皆悉壞戒、壞見、壞軌、壞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鄔波索迦、或造寺主,啟白僧眾作如是言:我不忍許諸有壞戒乃至壞命在此中住。諸苾芻輩!若見壞戒乃至壞命者,當告我知。若諸僧眾同聞此言。

 

九若有見他由此因緣內懷嫌恨欲起無義或聞或疑。十僧眾於此壞戒壞見壞軌壞命污染他家行惡法者。無有力能治罰驅擯。唯有一因唯有一緣。所謂向他說彼不清淨事。若因嫉妒。或因憎恚。或因財利。欲毀欲惱欲令損害。由此緣故向他說者。當知是名不清淨說。

九若有見他由此因緣內懷嫌恨,欲起無義,或聞、或疑。十僧眾於此壞戒、壞見、壞軌、壞命污染他家,行惡法者,無有力能治罰驅擯,唯有一因、唯有一緣,所謂向他說彼不清淨事。若因嫉妒、或因憎恚、或因財利,欲毀、欲惱、欲令損害,由此緣故向他說者,當知是名不清淨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