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三 (3)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嗢拖南曰。 總舉別分別  緣差別依止 亦微細執著  如名等執性  云何名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云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

嗢拖南曰:「總舉別分別,緣差別依止;亦微細執著,如名等執性。」  云何名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云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

 

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麤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問遍計所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於相名相屬應知。問依他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知。

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淨,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麤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問:遍計所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於相名、相屬應知。問:依他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知。

 

問圓成實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餘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淨說。不依相說。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說。問遍計所執自性有幾種。答略有五種。一遍計義自性。二遍計名自性。三遍計雜染自性。四遍計清淨自性。五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

問:圓成實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餘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淨說,不依相說。」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說。問:遍計所執自性有幾種?答:略有五種:一遍計義自性、二遍計名自性、三遍計雜染自性、四遍計清淨自性、五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

 

云何遍計義自性。謂有四種。一遍計自相。二遍計差別相。三遍計所取相。四遍計能取相。遍計自相者。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識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

云何遍計義自性?謂有四種:一遍計自相、二遍計差別相、三遍計所取相、四遍計能取相。遍計自相者: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識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

 

遍計差別相者。謂遍計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見。此色是無見。此色是有對。此色是無對。此色是有漏。此色是無漏。此色是有為。此色是無為。如是等類差別道理。遍計此色所有差別。如色如是餘蘊一切處等當知亦爾。遍計所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

遍計差別相者:謂遍計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見、此色是無見、此色是有對、此色是無對、此色是有漏、此色是無漏、此色是有為、此色是無為,如是等類差別道理,遍計此色所有差別。如色,如是餘蘊一切處等,當知亦爾。遍計所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

 

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無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繫意所取。遍計能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聲香味觸能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色能取。此是聲香味觸法能取。

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無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繫意所取。遍計能取相者:謂遍計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聲、香、味、觸能取。又復遍計此受想行識是色能取,此是聲、香、味、觸、法能取。

 

云何遍計名自性。謂有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此名為色。此名為受。此名為想。此名為行。此名為識。如是等類無量無數差別法中各各別名。

云何遍計名自性?謂有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此名為色、此名為受、此名為想、此名為行、此名為識,如是等類無量無數差別法中,各各別名。

 

云何遍計雜染自性。謂遍計此色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又復遍計此受此想此行此識。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

云何遍計雜染自性?謂遍計此色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又復遍計此受此想此行此識,有貪有瞋有癡,不能遠離貪瞋癡繫。又與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應。

 

云何遍計清淨自性。謂與上相違當知其相。云何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謂遍計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識是所取。此是能取。又於一切無記法中遍計所有無記諸法。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

云何遍計清淨自性?謂與上相違,當知其相。云何遍計非雜染清淨自性?謂遍計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識是所取,此是能取。又於一切無記法中,遍計所有無記諸法。復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名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計義自性。謂遍計此色事名有色實性。此受想行識事名有受想行識實性。云何依義遍計名自性。謂遍計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識。或不名受想行識。云何依名遍計名自性。謂不了色事。分別色名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事。分別受想行識名而起遍計。

云何依名遍計義自性?謂遍計此色事名,有色實性;此受想行識事名,有受想行識實性。云何依義遍計名自性?謂遍計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識,或不名受想行識。云何依名遍計名自性?謂不了色事,分別色名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事,分別受想行識名而起遍計。

 

云何依義遍計義自性。謂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別色事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名。由不了名分別受想行識事而起遍計。云何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名之為色。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名受想行識。

云何依義遍計義自性?謂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別色事而起遍計;不了受想行識名,由不了名分別受想行識事而起遍計。云何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此事是色自性,名之為色;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名受想行識。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復有五種。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會加行故。四別離加行故。五捨隨與加行故。名施設執當知復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

復次,遍計所執自性執,當知略有二種:一加行執、二名施設執。加行執當知復有五種:一貪愛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會加行故、四別離加行故、五捨隨與加行故。名施設執當知復有二種: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

 

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識或有為。或無為。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復次微細執著當知五種。一於無常常執。二於苦樂執。三於不淨淨執。四於無我我執。五於諸相中遍計所執自性執。

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識、或有為、或無為、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復次,微細執著,當知五種:一於無常常執、二於苦樂執、三於不淨淨執、四於無我我執、五於諸相中遍計所執自性執。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愚夫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有自性。所以者何。謂因問言。此事用何以為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非受想行識名。

復次,由五因緣,當知愚夫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有自性。所以者何?謂因問言:此事用何以為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識自性,非受想行識名。

 

復次獨處空閑。精勤觀察諸法自相共相。尋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尋思此事是受想行識相非受想行識名。復次於此色事尋求色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色名不能得時。或於此受想行識事。尋求受想行識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受想行識名不能得時。

復次,獨處空閑,精勤觀察諸法自相、共相,尋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尋思此事是受想行識相,非受想行識名。復次,於此色事尋求色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色名不能得時;或於此受想行識事,尋求受想行識相,不能得時便生不樂,非求受想行識名不能得時。

 

復次語於名轉。名於義轉。此中若名能顯自相義。非此能顯差別相義。非此能顯所取相義。非此能顯能取相義。或名乃至能顯能取相義。非此能顯乃至自相義。若即彼名於自相義轉。亦於乃至能取相義轉者。此餘諸名各別行解隨義而轉應不可得。此不應理。

復次,語於名轉,名於義轉。此中,若名能顯自相義,非此能顯差別相義,非此能顯所取相義,非此能顯能取相義;或名乃至能顯能取相義,非此能顯乃至自相義。若即彼名於自相義轉,亦於乃至能取相義轉者,此餘諸名各別行解隨義而轉應不可得,此不應理。

 

如是復於各別義轉所有名中。若名於自相義轉。乃至若名於能取相義轉。此名為於有義轉耶。為於無義轉耶。於有義轉且不應理。此不應理。如前觀五事中已辯。若於無義轉者。是則此名於無相義轉。其理便至。若於無相義轉此非有義。但能顯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執著。是故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著自性。道理成就。

如是復於各別義轉所有名中,若名於自相義轉,乃至若名於能取相義轉,此名為於有義轉耶?為於無義轉耶?於有義轉且不應理。此不應理,如前觀五事中已辯。若於無義轉者,是則此名於無相義轉,其理便至。若於無相義轉此非有義,但能顯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執著。是故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著自性,道理成就。

 

復次一切愚夫於諸相中名言所縛故。當知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妄執自性。問何緣故知於諸相中名言所縛。答由理教故。云何由理。謂若離名言於諸事中[/]樂不可得故。若名言俱於諸事中[/]樂可得故。是一道理。

復次,一切愚夫於諸相中,名言所縛故,當知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妄執自性。問:何緣故知於諸相中名言所縛?答:由理、教故。云何由理?謂若離名言,於諸事中喜樂不可得故。若名言俱,於諸事中喜樂可得故。是一道理。

 

又復展轉相依而生。何以故。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為依事可得生故。謂諸世間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別。非於無事起此分別。如是當知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如靜慮者內靜慮時。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運轉現在前故。如是當知名言為依事可得生。

又復展轉相依而生,何以故?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為依事可得生故。謂諸世間,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別,非於無事起此分別。如是當知,事為依止名言得生。如靜慮者內靜慮時,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運轉現在前故。如是當知,名言為依,事可得生。

 

又於名言修對治時。若安置心於無相界。一切諸相皆不現前。若不安心於無相界。不隨所欲。便為諸相漂轉其心。由此道理當知於相名言是縛。云何由教。如世尊說。 愚昧思凡夫  於相為言縛 牟尼脫言縛  於相得自在 清淨見行者  安住於真智 於自性無得  不見彼所依 由真智清淨  說彼為真明 二執不相應  故號為無二  又如異生於諸蘊中善知無我。雖觀蘊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於彼我執隨轉。由彼隨眠未永斷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又於名言修對治時,若安置心於無相界,一切諸相皆不現前;若不安心於無相界,不隨所欲,便為諸相漂轉其心。由此道理,當知於相,名言是縛。云何由教?如世尊說:「愚昧思凡夫,於相為言縛,牟尼脫言縛,於相得自在,清淨見行者,安住於真智,於自性無得,不見彼所依,由真智清淨,說彼為真明,二執不相應,故號為無二。」 又如異生於諸蘊中善知無我,雖觀蘊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於彼我執隨轉,由彼隨眠未永斷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菩薩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6.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