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二 (1)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聲聞地等決擇。菩薩地決擇。我今當說。謂如成立聲聞種性。當知成立菩薩種性亦復如是。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世俗受發心者。謂諸菩薩未入菩薩正性離生所有發心。

如是已說《聲聞地》等決擇。《菩薩地》決擇,我今當說。謂如成立聲聞種性,當知成立菩薩種性亦復如是。復次,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世俗受發心者:謂諸菩薩未入菩薩正性離生所有發心。

 

得法性發心者。謂諸菩薩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及迴向菩提諸聲聞等所有發心。不決定發心者。謂非彼種性。設彼種性復退還法所有發心。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者。謂如有一或隨他轉。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難或怖賊難。或怖鬼難或怖退轉。或為活命或為利養恭敬因緣或復矯誑。如是等類而發心者。當知皆名不清淨發心。與此相違而發心者。名清淨發心。

得法性發心者:謂諸菩薩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及迴向菩提諸聲聞等所有發心。不決定發心者:謂非彼種性,設彼種性復退還法所有發心。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者:謂如有一,或隨他轉、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難、或怖賊難、或怖鬼難、或怖退轉、或為活命、或為利養恭敬因緣、或復矯誑,如是等類而發心者,當知皆名不清淨發心。與此相違而發心者,名清淨發心。

 

羸劣發心者。謂如有一已發心菩薩。貪瞋癡纏所蔽伏故。捨於正行處於邪行。與此相違名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者。謂從勝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發心。已成果發心者。謂如來地所有發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脫難行之行。我於一切難行之行極善解脫。自正願滿亦令於他趣證菩提。此十發心。幾染污幾不染污等廣決擇文更不復現。

羸劣發心者:謂如有一,已發心菩薩,貪瞋癡纏所蔽伏故,捨於正行處於邪行。與此相違,名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者:謂從勝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發心。已成果發心者:謂如來地所有發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脫難行之行,我於一切難行之行極善解脫,自正願滿,亦令於他趣證菩提。」此十發心,幾染污、幾不染污等廣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有四種心。菩薩應當恒常隨護。一聞思所成心。二悲心。三資糧心。四修所成心。復次菩薩有九正行。依於自義及與他義。一於生死正行。二於有情正行。三於自己正行。四於諸欲正行。五於身語意業正行。六於不應損惱有情正行。七於無間修善法正行。八於內心奢摩他正行。九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正行。

復次,有四種心,菩薩應當恒常隨護:一聞思所成心、二悲心、三資糧心、四修所成心。復次,菩薩有九正行,依於自義及與他義:一於生死正行、二於有情正行、三於自己正行、四於諸欲正行、五於身語意業正行、六於不應損惱有情正行、七於無間修善法正行、八於內心奢摩他正行、九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正行。

 

云何菩薩於生死中行於正行。謂如病者於所有病於辛苦藥。云何菩薩於諸有情行於正行。謂如良醫於有病者。云何菩薩於自體上行於正行。謂如善巧家長於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薩於諸欲中行於正行。謂如商主行於商路於諸財貨。云何菩薩於身語意業行於正行。謂如浣染衣者於諸衣服。

云何菩薩於生死中行於正行?謂如病者,於所有病、於辛苦藥。云何菩薩於諸有情行於正行?謂如良醫,於有病者。云何菩薩於自體上行於正行?謂如善巧家長,於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薩於諸欲中行於正行?謂如商主,行於商路、於諸財貨。云何菩薩於身語意業行於正行?謂如浣染衣者,於諸衣服。

 

云何菩薩於不應損惱有情行於正行。謂如慈父於己膝上放失便利嬰孩小兒。云何菩薩於無間修諸善法中行於正行。謂如求火者施功於燧。云何菩薩於內心奢摩他中行於正行。謂如其主於能致財可委付者。云何菩薩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中行於正行。謂如善幻者於諸幻事。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云何菩薩於不應損惱有情行於正行?謂如慈父,於己膝上放失便利嬰孩、小兒。云何菩薩於無間修諸善法中行於正行?謂如求火者施功於燧。云何菩薩於內心奢摩他中行於正行?謂如其主,於能致財可委付者。云何菩薩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中行於正行?謂如善幻者,於諸幻事。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若於五種有情眾中。起邪行時。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厄者。三於有恩者。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種。一求飲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緣醫藥資具。五求救護。其危厄者。亦有五種。一住艱乏者。二住迷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拜覲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親屬宰官。

復次,若於五種有情眾中,起邪行時,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厄者、三於有恩者、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種:一求飲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緣醫藥資具、五求救護。其危厄者亦有五種:一住艱乏者、二住迷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拜覲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親屬宰官。

 

其樂樂者亦有五種。一愛樂事業興盛樂。二愛樂事業興盛不乖離樂。三愛樂時節變異苦遠離樂。四愛樂解疲倦樂。五愛樂求昇進樂。其樂法者亦有五種。一樂說正法。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決擇。四樂教授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謂於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饒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

其樂樂者亦有五種:一愛樂事業興盛樂、二愛樂事業興盛不乖離樂、三愛樂時節變異苦遠離樂、四愛樂解疲倦樂、五愛樂求昇進樂。其樂法者亦有五種:一樂說正法、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決擇、四樂教授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謂於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饒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

 

復次於有情中有五種不堪任性。若諸有情成就此者。諸佛如來尚難化度。況諸菩薩。或復餘者。諸佛如來雖欲於彼作義利樂。然彼不能領受所作義利樂事。又於所作能為障礙。況諸菩薩。或復餘者。何等為五。一於清淨無堪任性。二於加行無堪任性。三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四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五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

復次,於有情中,有五種不堪任性,若諸有情成就此者,諸佛如來尚難化度,況諸菩薩,或復餘者!諸佛如來雖欲於彼作義利樂,然彼不能領受所作義利樂事。又於所作能為障礙,況諸菩薩,或復餘者!何等為五?一於清淨無堪任性、二於加行無堪任性、三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四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五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

 

於清淨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本性無有般涅槃法。於加行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已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修正方便。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無有功能成辦彼果。

於清淨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本性無有般涅槃法。於加行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已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修正方便。於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無有功能成辦彼果。

 

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俱無堪能。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感定受貧窮匱乏苦惱之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令彼巨富無匱安樂。與此相違當知五種有堪任性。

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續未熟,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障正加行業,由此因緣俱無堪能。於攝受饒益無堪任性者:謂如有一,於此無間造作積集,能感定受貧窮匱乏苦惱之業,由此因緣於現法中無有堪能令彼巨富無匱安樂。與此相違,當知五種有堪任性。

 

復次若欲了知真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五事嗢拖南曰。 總舉別分別  有實世俗事 若生若異等  相行等色等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

復次,若欲了知真實義者,當先了知略有五事。嗢拖南曰:「總舉別分別,有實世俗事;若生若異等,相行等色等。」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別、四真如、五正智。何等為相?謂若略說,所有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名?謂即於相所有增語。

 

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何等名為唯出世間正智。謂由此故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

何等為分別?謂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何等為正智?謂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正智、二世間出世間正智。何等名為唯出世間正智?謂由此故,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

 

又由此故彼諸菩薩於五明處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證圓滿所知障淨。何等名為世間出世間正智。謂聲聞獨覺以初正智通達真如已。由此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於諸安立諦中。令心厭怖三界過患愛味三界寂靜。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證圓滿煩惱障淨。

又由此故,彼諸菩薩於五明處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證圓滿所知障淨。何等名為世間出世間正智?謂聲聞、獨覺以初正智通達真如已,由此後所得世間、出世間正智,於諸安立諦中,令心厭怖三界過患,愛味三界寂靜。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證圓滿煩惱障淨。

 

又即此智未曾得義名出世間。緣言說相為境界義亦名世間。是故說為世間出世間。世尊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我說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間出世間智。若分別所攝智。唯名為世間。初正智所攝智。唯名出世間。第二正智所攝智。通名世間出世間。問相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

又即此智未曾得義,名出世間;緣言說相為境界義,亦名世間,是故說為世間出世間。世尊依此密意說如是言:「我說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間出世間智。」若分別所攝智,唯名為世間。初正智所攝智,唯名出世間。第二正智所攝智,通名世間出世間。問:相,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

 

問為如自性差別假立故立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無。問為如分別所行境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有。如是菩薩於相有性得善巧故。於諸相中善記為有善記為無。善記為亦有亦無。善記為非有非無。彼由如是善記別故。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善說法界。

問:為如自性差別假立故立,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無。問:為如分別所行境,如是當言有耶?答:如是當言有。如是菩薩於相有性得善巧故,於諸相中善記為有、善記為無、善記為亦有亦無、善記為非有非無。彼由如是善記別故,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善說法界。

 

問此相為以言說義當言是有。為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答俱由二義當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語言安立足處。如是以言說義當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別假立不成就義。如是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如相名分別亦爾。問真如正智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

問:此相,為以言說義當言是有?為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答:俱由二義,當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語言安立足處,如是以言說義當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別假立不成就義,如是以離言說義當言是有。如相,名、分別亦爾。問:真如正智當言有耶?當言無耶?答:當言是有。

 

問相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實有行中當言實有。假有行中當言假有。有相諸行亦有二種。問名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假有。唯於相中假施設故。問分別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二種俱有。問真如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實有。勝義攝故。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所亦名為智。說之為假。故有二種。

問:相,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實有行中當言實有,假有行中當言假有。有相諸行,亦有二種。問:名,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假有,唯於相中假施設故。問:分別,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二種俱有。問:真如,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實有,勝義攝故。問:正智,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俱有。此中智是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所亦名為智,說之為假,故有二種。

 

問相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二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問名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三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所依故。問分別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四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隨眠故。四言說隨覺故。問真如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勝義有。是清淨所緣境性故。

問:相,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二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問:名,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三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所依故。問:分別,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世俗有。由四因緣故:一雜染起故、二施設器故、三言說隨眠故、四言說隨覺故。問:真如,當言世俗有?當言勝義有?答:當言勝義有,是清淨所緣境性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