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 (3)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或有苾芻不如理思虛妄計度。諦故實故建立有我。當知此計略有五種虛誑過失。一者隨順外道教轉。二者攝受外道妄見。三者設不順彼而轉。然與外道共為同法。四者若隨外道教轉。便為修行不出離道。五者雖不隨順彼轉。然與同法翻成異法。又二因緣故。一於諦現觀因緣起邪行故。二於諦現觀起邪行故。

復次,或有苾芻不如理思,虛妄計度諦故、實故,建立有我。當知此計,略有五種虛誑過失:一者隨順外道教轉;二者攝受外道妄見;三者設不順彼而轉,然與外道共為同法;四者若隨外道教轉,便為修行不出離道;五者雖不隨順彼轉,然與同法翻成異法。又二因緣故:一於諦現觀因緣起邪行故、二於諦現觀起邪行故。

 

復次依止欲行福行展轉同居行。有六種愛恚雜染四種依處五種對治。云何六種愛恚雜染。一境界貪。由此習近能障諸欲。二怨憎瞋。由此於怨諸有情所發起憎恚。三順教貪。由此於他承受其教不得自在苦有情所廣行種種惱害逼迫。

復次,依止欲行、福行,展轉同居行,有六種愛恚雜染、四種依處、五種對治。云何六種愛恚雜染?一境界貪,由此習近能障諸欲;二怨憎瞋,由此於怨諸有情所發起憎恚;三順教貪,由此於他承受其教,不得自在苦有情,所廣行種種惱害逼迫;

 

四增上瞋。由此於彼增上安樂增上歡喜諸有情所。不欲令其得此興盛。唯欲自得雜起種種嫉妒不忍變異不樂。第五第六有功德貪有過失瞋。由此因緣心不平等。於僧眾中雖行惠施修諸福業。而常伺求種種差別。若作不作若惡所作。內懷憂苦不安隱住。

四增上瞋,由此於彼增上安樂、增上歡喜諸有情所,不欲令其得此興盛,唯欲自得,雜起種種嫉妒不忍,變異不樂;第五、第六,有功德貪、有過失瞋,由此因緣心不平等,於僧眾中雖行惠施修諸福業,而常伺求種種差別。若作、不作,若惡所作,內懷憂苦不安隱住。

 

云何四種依處。謂初境界為依處。餘有情為依處。又初二依處各起一分雜染。所餘依處各起俱分雜染。云何五種對治。一不淨。二慈。三悲。四喜。五捨。復有異門六種愛恚雜染五種對治。何等為六。一事貪。二事瞋。三貪瞋癡雜染貪。四不貪不瞋不癡不雜染瞋。五不貪不瞋不癡不雜染貪。六貪瞋癡雜染瞋。

云何四種依處?謂初境界為依處,餘有情為依處。又初、二依處,各起一分雜染。所餘依處,各起俱分雜染。云何五種對治?一不淨、二慈、三悲、四喜、五捨。復有異門,六種愛恚雜染、五種對治。何等為六?一事貪;二事瞋;三貪瞋癡、雜染貪;四不貪不瞋不癡、不雜染瞋;五不貪不瞋不癡、不雜染貪;六貪瞋癡、雜染瞋。

 

云何五種對治。謂不淨與慈及三種作意。一雜染無顛倒作意。二不雜染無顛倒作意。三雜染不雜染無顛倒心棄捨貪瞋作意。復次有四種補特伽羅。應知出家得五種功德。云何四種補特伽羅。一自依者。二依他者。三已熟者。四未熟者。

云何五種對治?謂不淨與慈及三種作意:一雜染無顛倒作意、二不雜染無顛倒作意、三雜染不雜染無顛倒心棄捨貪瞋作意。復次,有四種補特伽羅,應知出家得五種功德。云何四種補特伽羅?一自依者、二依他者、三已熟者、四未熟者。

 

云何應知出家得五種功德。謂自依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棄捨王等所共財寶。依止不共清淨尸羅。是名獲得最初功德。依他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棄捨屬他隨他而轉不自在事。獲得自依不隨於他自在轉事。是名獲得第二功德。

云何應知出家得五種功德?謂自依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棄捨王等所共財寶,依止不共清淨尸羅,是名獲得最初功德。依他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棄捨屬他隨他而轉不自在事,獲得自依不隨於他自在轉事,是名獲得第二功德。

 

已熟補特伽羅由出家故。若無餘結即便獲得一切苦邊。是名獲得第三功德。若有餘結即便獲得惡趣苦邊。是名獲得第四功德。未熟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於現法中解脫無量居家迫迮所有憂苦。積集無量順解脫分廣大善根。能令當來相續成熟。是名獲得第五功德。

已熟補特伽羅由出家故,若無餘結即便獲得一切苦邊,是名獲得第三功德;若有餘結即便獲得惡趣苦邊,是名獲得第四功德。未熟補特伽羅由出家故,於現法中解脫無量居家迫迮所有憂苦,積集無量順解脫分廣大善根,能令當來相續成熟,是名獲得第五功德。

 

復次有三種苦及九種相。應知隨逐諸有漏行。云何三種苦。謂苦苦乃至壞苦。云何九種相。謂一一苦各有三相。隨逐一切有漏行法故有九相。一死所隨縛故。二起惡趣因所隨縛故。三諸惡趣生所隨縛故。四無常法故。五於無常中苦法故。六於苦中無我法故。七順愛味行生住樂故。八變壞苦故。九即由如是變壞苦性。諸有智者取為非出離法故。

復次,有三種苦及九種相,應知隨逐諸有漏行。云何三種苦?謂苦苦乃至壞苦。云何九種相?謂一一苦各有三相,隨逐一切有漏行法,故有九相:一死所隨縛故;二起惡趣因所隨縛故;三諸惡趣生所隨縛故;四無常法故;五於無常中苦法故;六於苦中無我法故;七順愛味行生住樂故;八變壞苦故;九即由如是變壞苦性,諸有智者取為非出離法故。

 

復次若有苾芻成就四支為眾主者。乃能無倒教誡攝御所有徒眾。修行自利利他正行。云何四支。一解脫隨煩惱。二不離正智。三為令一切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增廣故攝受任持。四為令一切未生善法得生起故攝受任持。

復次,若有苾芻成就四支為眾主者,乃能無倒教誡攝御所有徒眾,修行自利利他正行。云何四支?一解脫隨煩惱;二不離正智;三為令一切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增廣故,攝受任持;四為令一切未生善法得生起故,攝受任持。

 

云何苾芻解脫隨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一思慕居家。二毀犯禁戒。三憶先所受分別俱行不正作意。四耽著未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五於法慳吝。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實知。謂之為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笑等。於唯身語所有動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生種種居家思慕。諸有智者了知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所以者何。從久遠來由見種種各別色形建立安布。或時與他而共集會。如是見已便謂為我父母妻子廣說。乃至是我朋友宰官親屬。或謂為他。非生無色諸有情類有如是事。

云何苾芻解脫隨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一思慕居家;二毀犯禁戒;三憶先所受分別俱行不正作意;四耽著未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五於法慳吝。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實知,謂之為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笑等,於唯身語所有動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生種種居家思慕。諸有智者,了知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所以者何?從久遠來,由見種種各別色、形建立安布,或時與他而共集會。如是見已,便謂為我、父母、妻子廣說,乃至是我、朋友、宰官、親屬、或謂為他,非生無色諸有情類,有如是事。

 

又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實知故。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無清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隨煩惱。

又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實知故,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無清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隨煩惱。

 

又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捨不棄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於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前說。

又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捨、不棄、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於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前說。

 

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此是如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廣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

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此是如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廣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

 

又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實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可意色等境界悕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悕慕。是名為貪。懷此貪者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是名為憂。諸有智者一切道理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

又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實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可意色等境界悕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悕慕,是名為貪。懷此貪者,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是名為憂。諸有智者,一切道理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

 

又諸愚夫於諸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其過患。常為餘四慳所漂溺復起法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餘四慳尚不生起。設起尋捨終不堅著。況起法慳。彼既如是遠離法慳。若遇樂法補特伽羅。即為宣說大師所說素呾纜。毘奈耶。摩呾理迦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祕。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是名苾芻成就第一解脫隨煩惱支。

又諸愚夫,於諸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其過患,常為餘四慳所漂溺,復起法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餘四慳尚不生起,設起尋捨終不堅著,況起法慳。彼既如是遠離法慳,若遇樂法補特伽羅,即為宣說大師所說素呾纜、毘奈耶、摩呾理迦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祕,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是名苾芻成就,第一解脫隨煩惱支。

 

云何苾芻不離正智。謂有四智。何等為四。謂依最初離染相續通達八聖支道立第一智。依證成辦八聖支道立餘三智。謂有苾芻住異生位作是思惟。唯於諸佛世尊聖法毘奈耶中有八聖支道。非諸外道異論法中有如是道。若於是處有八聖支道。即於是處有沙門果。有諸沙門及沙門義所謂涅槃。我今為證沙門果沙門沙門義故。應當發起八聖支道修令清淨。由如是行於八聖支道中所有智。是名依通達八聖支道立第一智。即以此智為依止為建立。為欲證得成辦如所通達八聖支道故。勇猛精進修餘三智。謂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

云何苾芻不離正智?謂有四智。何等為四?謂依最初離染相續,通達八聖支道,立第一智。依證成辦八聖支道,立餘三智。謂有苾芻住異生位,作是思惟:唯於諸佛世尊聖法毘奈耶中,有八聖支道;非諸外道異論法中,有如是道。若於是處有八聖支道,即於是處有沙門果、有諸沙門、及沙門義,所謂涅槃。我今為證沙門果、沙門、沙門義故,應當發起八聖支道修令清淨。由如是行於八聖支道中所有智,是名依通達八聖支道立第一智。即以此智為依止為建立,為欲證得成辦如所通達八聖支道故,勇猛精進修餘三智;謂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

 

彼為勤修聞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求聞正法。若有宣說如來所證法毘奈耶。即便往詣恭敬聽受證得歡喜。廣大妙善出離所攝。自相高勝故名廣大。自性無罪故名妙善。涅槃相應故名出離所攝。

彼為勤修聞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求聞正法。若有宣說如來所證法毘奈耶,即便往詣恭敬聽受證得歡喜,廣大妙善出離所攝。自相高勝,故名廣大。自性無罪,故名妙善。涅槃相應,故名出離所攝。

 

又為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若知是處有諸苾芻持經律論。而共集會銓量決擇經律論中深隱要義。則便往趣請問諸諦。彼則為其建立諸諦所有自相證得方便。先未覺悟令其覺悟。若已覺悟開曉令知。即於一義文字差別。方便勸導令不忘失。

又為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若知是處有諸苾芻持經律論,而共集會銓量決擇經律論中深隱要義,則便往趣請問諸諦。彼則為其建立諸諦所有自相證得方便,先未覺悟令其覺悟,若已覺悟開曉令知,即於一義文字差別,方便勸導令不忘失。

 

又於無我相應諸諦證得所依甚深義句。以慧通達。廣為開示空性相應如來所說微妙法句。由此因緣彼既證得聞思所成智清淨故。復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便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修四念住皆應了知。如是名為依證成辦八聖支道建立三智。是名苾芻成就第二不離正智支。

又於無我相應諸諦,證得所依甚深義句,以慧通達,廣為開示空性相應如來所說微妙法句。由此因緣,彼既證得聞、思所成智清淨故,復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淨故,便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修四念住,皆應了知。如是名為依證成辦八聖支道建立三智,是名苾芻成就,第二不離正智支。

 

云何苾芻為令已生所有善法堅住不忘。廣說乃至攝受任持。謂諸苾芻依財食事。從清淨信諸施主邊。如量受取衣服等物名曰任持。何以故。以諸苾芻由此因緣身不羸頓。心有堪能心無染惱。已生善法不退增長。

云何苾芻為令已生所有善法堅住不忘,廣說乃至攝受任持?謂諸苾芻依財食事,從清淨信諸施主邊,如量受取衣服等物名曰任持。何以故?以諸苾芻由此因緣身不羸頓,心有堪能、心無染惱,已生善法不退增長。

 

云何苾芻為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攝受任持。謂諸苾芻年齒耆宿戒行清高。了知涅槃所有喜樂。於諸喜樂為最第一。善修聖道離增上慢。若有苾芻能於彼所禮敬承事善言隨喜。離諸諂曲無求過心。此能生彼名曰任持。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隨轉時於時時間。從彼獲得能發勝喜教誡教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如是四支別分十一。十一與四平等平等。

云何苾芻為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攝受任持?謂諸苾芻年齒耆宿戒行清高,了知涅槃所有喜樂,於諸喜樂為最第一,善修聖道離增上慢。若有苾芻能於彼所禮敬承事善言隨喜,離諸諂曲無求過心,此能生彼名曰任持。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隨轉時,於時時間,從彼獲得能發勝喜教誡教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如是四支別分十一,十一與四平等平等。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聲聞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5.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