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 (2)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謂有國王。雖於群臣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如其量具賜爵祿。最機密處亦不委任。不數軟言現相慰諭。後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廣說乃至大怖畏事命難現前。爾時於臣方行寵愛。廣說乃至數以軟言而相慰諭。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緣。方於我等暫行妙行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有忠信伎藝智慧隱而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謂有國王,雖於群臣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如其量具賜爵祿,最機密處亦不委任,不數軟言現相慰諭。後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廣說乃至大怖畏事,命難現前。爾時於臣方行寵愛,廣說乃至數以軟言而相慰諭。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緣,方於我等暫行妙行,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有忠信、伎藝、智慧隱而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拙營事業。不持事業不觀事業。不禁王門不禁宮門不禁府庫。或於俳優伎樂笑弄倡逸等所。或復耽樂博弈戲等。非量損費所有財寶。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拙營事業,不持事業、不觀事業、不禁王門、不禁宮門、不禁府庫,或於俳優伎樂笑弄倡逸等所,或復耽樂博弈戲等,非量損費所有財寶。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能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亦不勗勵如說修行。不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法後法義利。謂前四門退現法利。最後一門退後法利。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能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亦不勗勵如說修行。不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法、後法義利。謂前四門,退現法利;最後一門,退後法利。

 

云何名為王方便門。大王當知。王方便門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云何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如是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

云何名為王方便門?大王當知,王方便門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云何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如是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謂有國王。於諸群臣善觀察已。攝為親侍。加以寵愛。隨其度量厚賜爵祿重賞勳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相慰諭。彼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命難現前。即便罄竭顯示忠信伎藝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謂有國王,於諸群臣善觀察已,攝為親侍,加以寵愛,隨其度量厚賜爵祿重賞勳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相慰諭。彼於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命難現前,即便罄竭顯示忠信、伎藝、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於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能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於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於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能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謂有國王。廣營事業巧營事業。善持事業善觀事業。善禁王門善禁宮門善禁府庫。又於俳優妓樂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費財寶。亦不耽樂博弈戲等。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謂有國王,廣營事業巧營事業,善持事業、善觀事業,善禁王門、善禁宮門、善禁府庫。又於俳優妓樂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費財寶,亦不耽樂博弈戲等。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而能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既得聞已善能勗勵如說修行。亦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門。當知此王不退現法後法義利。謂前四門不退現法所有義利。最後一門不退後法所有義利。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而能數往禮敬諮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作何等業能致吉祥,遠離諸惡?既得聞已,善能勗勵如說修行,亦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門,當知此王不退現法、後法義利。謂前四門,不退現法所有義利;最後一門,不退後法所有義利。

 

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諸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云何能引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能引諸王可愛之法。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諸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云何能引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能引諸王可愛之法。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養世間。謂有國王。性本知足於財寶門。為性謹慎不邪貪著。如其所應積集財寶不廣營求。又有國王。性無貪吝。成就無貪白淨之法。以自所有庫藏珍財。隨力隨能給施一切貧窮孤露。又有國王。柔和忍辱多以軟言曉諭國界。於時時間隨其所應分賞爵祿。終不以彼非所能業惡業重業役任群臣。諸有違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諸有違犯不可恕罪。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養世間。由王受行如是恩養世間法故。遂感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恩養世間?謂有國王,性本知足於財寶門,為性謹慎不邪貪著,如其所應積集財寶不廣營求。又有國王,性無貪吝,成就無貪白淨之法,以自所有庫藏珍財,隨力隨能給施一切貧窮孤露。又有國王,柔和忍辱,多以軟言曉諭國界,於時時間隨其所應,分賞爵祿。終不以彼,非所能業、惡業、重業役任群臣。諸有違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諸有違犯不可恕罪,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養世間。由王受行如是恩養世間法故,遂感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計策無惰武略圓滿。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廣營事業如前乃至不甚耽樂博弈戲等。又善觀察應與不應(與勤)於僚庶應刑罰者正刑罰之。應攝養者正攝養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計策無惰武略圓滿,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廣營事業如前,乃至不甚耽樂博弈戲等。又善觀察應與不應(與勤) ,於僚庶應刑罰者正刑罰之,應攝養者正攝養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如前乃至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善權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權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敵。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如前乃至於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善權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權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敵。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不奢不吝平等自處。清正受用眾雜受用勝妙受用。隨其時候所宜受用。與諸臣佐親屬受用。在於勝處而為受用。奏諸伎樂而為受用。無有愆失而為受用。無愆失者謂疾惱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於康豫時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應食。應共食者正現在前。不應獨食精妙上味。詭擯餘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攝養自身。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不奢不吝平等自處,清正受用、眾雜受用、勝妙受用,隨其時候所宜受用,與諸臣佐親屬受用,在於勝處而為受用,奏諸伎樂而為受用,無有愆失而為受用。無愆失者,謂疾惱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於康豫時,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應食。應共食者正現在前,不應獨食精妙上味,詭擯餘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攝養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謂有國王。具足淨信戒聞捨慧。云何名王具足淨信。謂有國王。信解他世。信解當來淨不淨業及愛非愛果與異熟。如是名王具足淨信。云何名王具足淨戒。謂有國王。遠離殺生及不與取婬欲邪行妄語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淨戒。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謂有國王,具足淨信、戒、聞、捨、慧。云何名王具足淨信?謂有國王,信解他世,信解當來淨、不淨業及愛、非愛果與異熟,如是名王具足淨信。云何名王具足淨戒?謂有國王,遠離殺生、及不與取、婬欲、邪行、妄語、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淨戒。

 

云何名王具足淨聞。謂有國王。於現法義於後法義。及於現法後法等義。眾妙法門善聽善受習誦通利。專意研究善見善達。如是名王具足淨聞。云何名王具足淨捨。謂有國王。雖在慳垢所纏眾中。心恒清淨遠離慳垢。而處居家常行棄捨舒手樂施。好興祠福惠捨圓滿。於布施時常樂平等。如是名王具足淨捨

云何名王具足淨聞?謂有國王,於現法義、於後法義、及於現法後法等義,眾妙法門善聽、善受,習誦通利,專意研究善見善達,如是名王具足淨聞。云何名王具足淨捨?謂有國王,雖在慳垢所纏眾中,心恒清淨,遠離慳垢,而處居家常行棄捨舒手樂施,好興祠福惠捨圓滿,於布施時常樂平等,如是名王具足淨捨

 

云何名王具足淨慧。謂有國王。如實了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修與不與勝劣黑白。於廣分別諸緣生法亦如實知。縱令失念生惡貪欲瞋恚忿恨。覆惱慳嫉幻誑諂曲。無慚無愧惡欲惡見。而心覺悟並不堅住。如是名王具足淨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種能引發王可愛之法。能引諸王現法後法所有利益。謂初四種能引發王現法利益。最後一種能引發王後法利益。

云何名王具足淨慧?謂有國王,如實了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修與不與,勝劣黑白。於廣分別諸緣生法,亦如實知。縱令失念,生惡貪欲、瞋恚、忿恨、覆惱、慳嫉、幻誑、諂曲、無慚、無愧、惡欲、惡見,而心覺悟並不堅住,如是名王具足淨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種能引發王可愛之法,能引諸王現法、後法所有利益。謂初四種,能引發王現法利益;最後一種,能引發王後法利益。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是故大王應當修學。王之過失宜當遠離。王之功德宜當修習。王衰損門宜當遠離。王方便門宜當修學。王可愛法宜當希慕。能引發王可愛之法宜當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學。當獲一切利益安樂。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是故大王應當修學,王之過失宜當遠離,王之功德宜當修習,王衰損門宜當遠離,王方便門宜當修學,王可愛法宜當希慕,能引發王可愛之法宜當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學,當獲一切利益安樂。

 

復次如說生苦。乃至略說五取蘊苦。云何生苦。當知此苦由五種相。謂眾苦所隨故。麤重所隨故。眾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隨所欲離別法故。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若於胎生卵生生時。種種憂苦之所隨逐故。名眾苦所隨故苦。云何麤重所隨故苦。謂三界諸行為煩惱品麤重所隨。性不調柔不自在轉。由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故名麤重所隨故苦。

復次,如說生苦,乃至略說五取蘊苦。云何生苦?當知此苦由五種相,謂眾苦所隨故、麤重所隨故、眾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隨所欲離別法故。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若於胎生、卵生生時,種種憂苦之所隨逐故,名眾苦所隨故苦。云何麤重所隨故苦?謂三界諸行,為煩惱品麤重所隨,性不調柔,不自在轉。由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故名麤重所隨故苦。

 

云何眾苦所依故苦。謂衰老等眾苦差別之所依故。云何煩惱所依故苦。謂受生已。於愛境愛於瞋境瞋。於癡境癡。由是因緣住不寂靜惛蕩身心不安隱苦。故名煩惱所依故苦。云何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苦。謂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殞沒。所有壽命死為邊際死為終極。如是等事非其所愛。由此因緣唯受眾苦。是以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說生為苦

云何眾苦所依故苦?謂衰老等眾苦差別之所依故。云何煩惱所依故苦?謂受生已,於愛境愛,於瞋境瞋,於癡境癡。由是因緣,住不寂靜,惛蕩身心不安隱苦,故名煩惱所依故苦。云何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苦?謂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殞沒,所有壽命,死為邊際,死為終極,如是等事非其所愛。由此因緣,唯受眾苦,是以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說生為苦

 

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