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2)

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有問言。我是無耶。此不應記。勿於世俗言說士夫起損減執如是如來死後有無乃至非有非無等。皆甚深故不可記別。或有其相法爾建立故不可記。謂有問言。諸法真如於彼諸法異不異耶。此不可記。何以故。彼相法爾不可建立異不異故。應知復有四種因緣。如來宣說不可記事。謂諸外道妄宣說故。不如理故。引無義故。唯是諍論所依處故。有二因緣能引無義。一者遠離思因果故。二者遠離思染淨故。

又有問言:我是無耶?此不應記,勿於世俗言說士夫起損減執。如是如來死後有、無乃至非有、非無等,皆甚深故不可記別。或有其相法爾建立故不可記,謂有問言:諸法真如於彼諸法異不異耶?此不可記,何以故?彼相法爾不可建立異不異故。應知復有四種因緣,如來宣說不可記事:謂諸外道妄宣說故、不如理故、引無義故、唯是諍論所依處故。有二因緣能引無義:一者遠離思因果故、二者遠離思染淨故。

 

云何遠離二邊。當知略有六種。謂遠離增益非實有邊。遠離損減真實有邊。遠離妄執常邊。遠離妄執斷邊。遠離受用欲樂邊。遠離受用自苦邊。如是應知如前處處已廣分別。

云何遠離二邊?當知略有六種:謂遠離增益非實有邊、遠離損減真實有邊、遠離妄執常邊、遠離妄執斷邊、遠離受用欲樂邊、遠離受用自苦邊,如是應知,如前處處,已廣分別。

 

云何不可思議。當知略有六種不可思議。謂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果思議。諸修靜慮靜慮境界。諸佛世尊諸佛境界。此中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或依見思議。或不依見思議。我思議者。謂如有一依止身見如是思議。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復無耶。於三世中乃至廣說。

云何不可思議?當知略有六種不可思議:謂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果思議、諸修靜慮靜慮境界、諸佛世尊諸佛境界。此中,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或依見思議,或不依見思議。我思議者:謂如有一,依止身見如是思議: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復無耶?於三世中乃至廣說。

 

又復思議。我是有色後當有想後當無想。後當非有想非無想。如我有色。我無色亦爾。若廣宣說如梵網經。如常見論者如是。斷見論者現法涅槃見論者當知亦爾。計前際邊計後際邊。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又復思議。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又此我我遍一切處。無二無別無有缺減。

又復思議:我是有色,後當有想?後當無想?後當非有想?非無想?如我有色,我無色亦爾。若廣宣說如《梵網經》。如常見論者如是,斷見論者、現法涅槃見論者,當知亦爾。計前際邊、計後際邊,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又復思議: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又此我我遍一切處,無二無別,無有缺減。

 

有情思議者。謂如有一即依身見如是思議。今此有情從何而生。是諸有情誰之所作。乃至有情當何所往。是諸有情何處滅盡。世間思議者。謂如有一即依身見如是思議。世間是常乃至廣說。或依法性如是思議。此我法性有情法性世間法性。從何而生。不能唯依法爾道理。是故說此名為思議不思議處。

有情思議者:謂如有一,即依身見如是思議:今此有情從何而生?是諸有情誰之所作?乃至有情當何所往?是諸有情何處滅盡?世間思議者:謂如有,即依身見如是思議:世間是常乃至廣說。或依法性如是思議:此我法性、有情法性、世間法性,從何而生?不能唯依法爾道理。是故說此名為思議不思議處。

 

有情業果思議者。由四種相不可思議。謂處所差別故。事差別故。因差別故。異熟果差別故。諸修靜慮靜慮境界由三種相不可思議。謂真如甚深義故。自在轉故。無漏界證得故。諸佛世尊諸佛境界。由五種相不可思議。即由如先所說三相。復由二相。謂無障故。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有情業果思議者:由四種相不可思議:謂處所差別故、事差別故、因差別故、異熟果差別故。諸修靜慮靜慮境界,由三種相不可思議:謂真如甚深義故、自在轉故、無漏界證得故。諸佛世尊諸佛境界,由五種相不可思議:即由如先所說三相,復由二相:謂無障故、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復次當知意趣略有十六。謂示現意趣乖離意趣。勸導意趣。讚勵意趣。慶喜意趣。令入意趣。斷疑意趣。成熟意趣。等持意趣。解脫意趣。別義相應意趣。諸能證者發生無罪歡喜意趣。諸能聽者於說者所發生尊重意趣。法眼恒轉意趣。多修諸善意趣。摧伏諸相意趣。

復次,當知意趣略有十六:謂示現意趣、乖離意趣、勸導意趣、讚勵意趣、慶喜意趣、令入意趣、斷疑意趣、成熟意趣、等持意趣、解脫意趣、別義相應意趣、諸能證者發生無罪歡喜意趣、諸能聽者於說者所發生尊重意趣、法眼恒轉意趣、多修諸善意趣、摧伏諸相意趣。

 

云何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謂於安立所有苦諦乃至道諦。略有四種妄增益邊。一我增益邊。二常增益邊。三淨增益邊。四樂增益邊。如此即是四種顛倒。為對治彼說四念住及四定智。由此因緣所有我見皆是妄執我增益邊。廣說應知如前有尋有伺地。由彼廣辯執有我者不應理故。

云何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謂於安立所有苦諦乃至道諦,略有四種妄增益邊:一我增益邊、二常增益邊、三淨增益邊、四樂增益邊。如此即是四種顛倒,為對治彼說四念住及四定智。由此因緣,所有我見皆是妄執我增益邊,廣說應知如前《有尋有伺地》,由彼廣辯執有我者不應理故。

 

又若略說。離彼諸蘊生故相故及業用故。別有我性不可得故。又異彼相安住諸行所有我性。當知畢竟定無所有。又彼常性不應道理。當知如前已廣分別。又有六種不淨性。如聲聞地已廣顯示。

又若略說,離彼諸蘊生故、相故、及業用故,別有我性不可得故。又異彼相安住諸行所有我性,當知畢竟定無所有。又彼常性不應道理,當知如前已廣分別。又有六種不淨性,如《聲聞地》已廣顯示。

 

又有三種苦性。如有尋有伺地已廣顯示。損減邊者。謂即於彼諸聖諦中。隨所安立諸諦相狀。執為無性。顯為無性。何以故。若於諸諦起損減執。彼於三量亦生誹謗。謂現量比量。及聖教量。亦謗染淨。是故說此名損減邊。若不墮在如是二邊。彼於諸諦能生信解。決定通達。漸次能證究竟清淨。

又有三種苦性,如《有尋有伺地》已廣顯示。損減邊者:謂即於彼諸聖諦中,隨所安立諸諦相狀,執為無性,顯為無性。何以故?若於諸諦起損減執,彼於三量亦生誹謗;謂現量、比量、及聖教量;亦謗染、淨。是故說此名損減邊。若不墮在如是二邊,彼於諸諦能生信解,決定通達,漸次能證究竟清淨。

 

云何苦諦。謂生苦等。廣說如前。若略說者。如說一切生雜染事。皆名苦諦。云何集諦。謂說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皆名集諦。世尊就勝唯顯貪愛。其勝因緣如前應知。云何滅諦。所謂一切煩惱永斷。又此永斷由八種相。如前應知。此中愛盡離欲者。此顯有餘依涅槃界。永滅涅槃者。此顯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苦諦?謂生苦等,廣說如前。若略說者,如說一切生雜染事,皆名苦諦。云何集諦?謂說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皆名集諦。世尊就勝,唯顯貪愛,其勝因緣如前應知。云何滅諦?所謂一切煩惱永斷。又此永斷由八種相,如前應知。此中愛盡、離欲者,此顯有餘依涅槃界;永滅、涅槃者,此顯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道諦。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淨道。如是一切總略為一說名道諦。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為道諦。資糧道者。有十三種。如聲聞地已說應知。方便道者。若就最勝謂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淨道者。謂於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即彼所攝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諦數中。

云何道諦?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淨道,如是一切總略為一,說名道諦。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為道諦。資糧道者:有十三種,如《聲聞地》已說應知。方便道者:若就最勝,謂於煖、頂、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淨道者:謂於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即彼所攝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諦數中。

 

又諸菩薩方便道者。謂六波羅蜜多所攝。清淨道者。謂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此約最勝說。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習。如世尊言。略五取蘊皆名苦者。此五取蘊若廣分別。如前意地決擇蘊善巧中。應知其相。又苦集諦略有三種。謂欲色無色繫差別故。又於十方無邊世界有差別故其量無邊。對治此故應知滅諦道諦差別。又此諸諦建立次第。廣分別義如前應知。

又諸菩薩方便道者:謂六波羅蜜多所攝。清淨道者:謂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此約最勝說,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習。如世尊言:略五取蘊皆名苦者。此五取蘊若廣分別,如前《意地》決擇蘊善巧中,應知其相。又苦、集諦略有三種,謂欲、色、無色繫差別故。又於十方無邊世界有差別故,其量無邊。對治此故,應知滅諦、道諦差別。又此諸諦建立次第,廣分別義如前應知。

 

復次即此諸諦為據為依為建立處。立十三種補特伽羅。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無色界異生。欲界有學。色界有學。無色界有學。欲界無學。色界無學。無色界無學。欲界獨覺。欲界菩薩。色界菩薩。不可思議如來。又即如是補特伽羅。若造作若障。若心若煩惱。若業若根。若界若信解。若意樂若隨眠。若生若習氣。若聚皆應了知。

復次,即此諸諦為據、為依、為建立處,立十三種補特伽羅。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無色界異生、欲界有學、色界有學、無色界有學、欲界無學、色界無學、無色界無學、欲界獨覺、欲界菩薩、色界菩薩、不可思議如來。又即如是補特伽羅,若造作、若障、若心、若煩惱、若業、若根、若界、若信解、若意樂、若隨眠、若生、若習氣、若聚,皆應了知。

 

復次造作者。有十二種。謂善造作。不善造作。無記造作。出家造作。彼勝流造作。彼防護造作。生造作。離欲造作。解脫造作。練根造作。引發神通造作。發起他義造作。

復次,造作者,有十二種:謂善造作、不善造作、無記造作、出家造作、彼勝流造作、彼防護造作、生造作、離欲造作、解脫造作、練根造作、引發神通造作、發起他義造作。

 

復次障者。有十二種。一業障。謂作五無間業故。二習氣障。謂先數習諸惡業故。三放逸障。謂大興盛現在前時受用諸欲。四蓋障。謂五種蓋隨一現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謂由懈怠少分煩惱纏擾其心。六障礙障。謂十一種障礙隨一現前。七生障。謂生無暇處。八不生障。謂佛世尊不現於世。九信解障。謂佛世尊雖現世間而生邪見。十煩惱障。謂由彼故說慧解脫心得解脫。十一定障。謂由彼故說俱分解脫心得解脫。十二所知障。謂由彼故說諸如來心得解脫。

復次,障者:有十二種。一業障:謂作五無間業故。二習氣障:謂先數習諸惡業故。三放逸障:謂大興盛現在前時,受用諸欲。四蓋障:謂五種蓋隨一現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謂由懈怠少分煩惱纏擾其心。六障礙障:謂十一種障礙隨一現前。七生障:謂生無暇處。八不生障:謂佛世尊不現於世。九信解障:謂佛世尊雖現世間,而生邪見。十煩惱障:謂由彼故,說慧解脫心得解脫。十一定障:謂由彼故,說俱分解脫心得解脫。十二所知障:謂由彼故,說諸如來心得解脫。

 

復次心者。略有二種。一有障心。二無障心。煩惱者。亦略有二種。謂纏及隨眠。業者。亦略有二種。謂思及思已。根者。亦略有二種。謂順淨分及順不淨分。如根如是。界信解意樂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根是果性。界是因性。信解是因性。意樂是果性。隨眠者。亦略有二種。謂可害及非可害。

復次,心者,略有二種:一有障心、二無障心。煩惱者:亦略有二種,謂纏及隨眠。業者:亦略有二種,謂思及思已。根者:亦略有二種,謂順淨分及順不淨分。如根如是,界、信解、意樂,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根是果性,界是因性,信解是因性,意樂是果性。隨眠者:亦略有二種,謂可害及非可害。

 

生者。亦略有二種。謂無暇生及有暇生。習氣者。亦有二種。謂無間生習氣及前生習氣。聚者。有三種。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復有二種。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種。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種。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

生者:亦略有二種,謂無暇生及有暇生。習氣者:亦有二種,謂無間生習氣及前生習氣。聚者,有三種: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復有二種: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種: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種: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

 

復次由造作等十三種法。應知廣說十三種補特伽羅。如其所應。問若有善造作彼一切不善造作不相應耶。設不善造作不相應彼一切有善造作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善造作非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諸能造黑白黑白異熟業者所有善造作。或有不善造作不相應非善造作。謂無記造作。或有善造作亦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能造作白白異熟業。及不黑不白異熟業。能盡諸業者所有造作。或有非善造作亦非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能造作黑黑異熟業者所有造作。如是不善造作無記造作。如其所應盡當知。

復次,由造作等十三種法,應知廣說十三種補特伽羅,如其所應。問:若有善造作,彼一切不善造作不相應耶?設不善造作不相應,彼一切有善造作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善造作非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諸能造黑白、黑白異熟業者所有善造作。或有不善造作不相應非善造作:謂無記造作。或有善造作亦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能造作白、白異熟業,及不黑不白異熟業,能盡諸業者所有造作。或有非善造作亦非不善造作不相應:謂能造作黑、黑異熟業者所有造作。如是不善造作、無記造作,如其所應盡當知。

 

問若成就業障亦成就習氣障耶。設成就習氣障。亦成就業障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業障非習氣障。謂如有一於現法中。於五無間業亦作亦增長。於前生中於此種類惡不善業不作不增長。彼現法中能障聖道。或有成就習氣障非業障。謂與此相違。或有俱成就。謂於現法中於五無間業亦作亦增長。於前生中於此種類惡不善業亦作亦增長。彼現法中能障聖道。或有俱不成就。謂與此相違。

問:若成就業障,亦成就習氣障耶?設成就習氣障,亦成就業障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業障非習氣障:謂如有一,於現法中,於五無間業亦作亦增長,於前生中於此種類惡不善業不作不增長,彼現法中能障聖道。或有成就習氣障非業障:謂與此相違。或有俱成就:謂於現法中於五無間業亦作亦增長,於前生中於此種類惡不善業亦作亦增長,彼現法中能障聖道。或有俱不成就:謂與此相違。

 

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圓成實自性。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云何增益邊。謂諸法自性略有三種。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所有名言安立諸法自性。依假名言數數周遍。計度諸法而建立故。

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圓成實自性,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云何增益邊?謂諸法自性略有三種: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所有名言安立諸法自性,依假名言數數周遍,計度諸法而建立故。

 

依他起自性者。謂眾緣生他力所起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說無性。圓成實自性者。謂如前說。若於依他起自性或圓成實自性中。所有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當知名增益邊。所以者何。此自性中彼自性有不應理故。此不應理如菩薩地已略顯示。彼決擇中當廣分別。

依他起自性者:謂眾緣生他力所起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說無性。圓成實自性者:謂如前說。若於依他起自性或圓成實自性中,所有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當知名增益邊。所以者何?此自性中,彼自性有不應理故。此不應理,如《菩薩地》已略顯示,彼決擇中當廣分別。

 

又若略說由三因緣不應道理。謂種種非一。品類名言所安立故。若離名言彼覺不生故。又彼名言依義轉故。損減邊者。謂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諸有法中。謗其自相言無所有。如是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如其所應證得教導二種理門。由後二種不可思議意趣理門。應隨決了。

又若略說,由三因緣不應道理;謂種種非一品類名言所安立故、若離名言彼覺不生故、又彼名言依義轉故。損減邊者,謂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諸有法中,謗其自相,言無所有。如是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如其所應,證得教導二種理門,由後二種不可思議意趣理門應隨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