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1)

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無心地決擇。聞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 謂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問歸依有幾種。何緣但有爾所歸依。齊何緣故說能歸依。云何修行歸依之行。何等歸依所得功德。

如是已說《無心地》決擇。《聞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謂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問:歸依有幾種?何緣但有爾所歸依?齊何緣故,說能歸依?云何修行歸依之行?何等歸依所得功德?

 

答歸依有三種。謂佛法僧。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答:歸依有三種,謂佛、法、僧。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受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受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

 

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歸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歸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復次由六種相。佛法僧寶差別應知。一由相故。二由業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隨念故。六生福故。云何相故三寶差別。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覺悟果相。是法寶。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云何業故三寶差別。謂轉正教業。是佛寶。捨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勇猛增長業。是僧寶。

復次,由六種相,佛、法、僧寶差別應知:一由相故、二由業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隨念故、六生福故。云何相故三寶差別?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覺悟果相,是法寶;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云何業故三寶差別?謂轉正教業,是佛寶;捨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勇猛增長業,是僧寶。

 

云何信解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於法寶所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於僧寶所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云何修行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云何信解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於法寶所,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於僧寶所,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云何修行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云何隨念故三寶差別。應以餘相隨念佛寶。應以餘相。隨念法寶。應以餘相隨念僧寶。謂是世尊乃至廣說。云何生福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法寶所即依此法生最勝福。於僧寶所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云何隨念故三寶差別,應以餘相隨念佛寶,應以餘相隨念法寶,應以餘相隨念僧寶?謂是世尊乃至廣說。云何生福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法寶所,即依此法生最勝福;於僧寶所,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復次由五法故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何等五法。一者聞法。二者戒法。三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得法。 謂婆羅門所有聞法。義虛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隱故。是其下劣。沙門聞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有戒法。隨何隨分隨其差別開許害等。故是下劣。沙門戒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

復次,由五法故沙門、婆羅門勝劣差別。何等五法?一者聞法、二者戒法、三攝受法、四受用法、五證得法。謂婆羅門所有聞法,義虛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隱故、是其下劣;沙門聞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有戒法,隨何隨分隨其差別開許害等,故是下劣;沙門戒法與此相違,故是勝妙。

 

又婆羅門所攝受法。攝受障道田事宅事財貨事等。又復攝受妻子奴婢僮僕等類。故是下劣。沙門所有攝受之法。除離苦法更無所有。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受用法。受用障道塗飾香鬘莊嚴具等。又現受用歌舞作倡戲笑等事。又現受用婬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門所有受用之法。受用無罪正聞思修所成智慧。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有證法。但以梵世為究竟故。復退還故雜染污故有苦惱故。是其下劣。沙門證法以般涅槃為究竟故。無退轉故一向離垢故一向安樂故。當知勝妙。

又婆羅門所攝受法,攝受障道田事宅事財貨事等,又復攝受妻子奴婢僮僕等類,故是下劣;沙門所有攝受之法,除離苦法更無所有,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受用法,受用障道塗飾香鬘莊嚴具等,又現受用歌舞作倡戲笑等事,又現受用婬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門所有受用之法,受用無罪正聞思修所成智慧,故是勝妙。又婆羅門所有證法,但以梵世為究竟故,復退還故、雜染污故、有苦惱故,是其下劣;沙門證法以般涅槃為究竟故,無退轉故、一向離垢故、一向安樂故,當知勝妙。

 

復次欲求有五。一攝受求。二受用求。三戲樂求。四乏解了求。五名聲求。有求亦五。一法爾求。二祈願求。三愚癡求。四厭患求。五思擇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現得求。四後得求。五思擇當得求。

復次,欲求有五:一攝受求、二受用求、三戲樂求、四乏解了求、五名聲求。有求亦五:一法爾求、二祈願求、三愚癡求、四厭患求、五思擇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現得求、四後得求、五思擇當得求。

 

復有差別。謂假名求。第一義求。彼觀察求。無方便求。有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說。五明處其內明處。於諸明處諸論諸宗為最為勝。何以故。由四清淨清淨義故。一攝一切染淨義清淨故。二即此義非他論所制伏清淨故。三即此義易可入清淨故。四既得入已正行不壞清淨故。

復有差別,謂假名求、第一義求、彼觀察求、無方便求、有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說,五明處其內明處,於諸明處、諸論、諸宗為最為勝。何以故?由四清淨清淨義故:一攝一切染淨義清淨故、二即此義非他論所制伏清淨故、三即此義易可入清淨故、四既得入已正行不壞清淨故。

 

復次諸佛聖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二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此中前三理門。由後三理門應隨決了。謂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證得理門。由不可思議理門應隨決了。教導理門。由意趣理門應隨決了。此中真義即是理門。是故名為真義理門。乃至意趣即是理門。是故名為意趣理門。理門義者。謂於彼彼無顛倒性。如其實性離顛倒性。

復次,諸佛聖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二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此中前三理門,由後三理門應隨決了。謂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證得理門:由不可思議理門應隨決了。教導理門:由意趣理門應隨決了。此中,真義即是理門,是故名為真義理門,乃至意趣即是理門,是故名為意趣理門。理門義者:謂於彼彼無顛倒性,如其實性、離顛倒性。

 

復次應知真義略有六種。謂世間所成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前四真實。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云何安立真實。謂四聖諦。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種世俗。一世間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世間世俗者。所謂安立宅舍瓶盆軍林數等。又復安立我有情等。

復次,應知真義略有六種;謂世間所成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前四真實,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云何安立真實?謂四聖諦,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種世俗:一世間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世間世俗者:所謂安立宅、舍、瓶、盆、軍、林、數等,又復安立我、有情等。

 

道理世俗者。所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世俗者。所謂安立預流果等彼所依處。又復安立略有四種。謂如前說。三種世俗。及與安立勝義世俗。即勝義諦。由此諦義不可安立。內所證故。但為隨順發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

道理世俗者:所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世俗者:所謂安立預流果等彼所依處。又復安立略有四種,謂如前說三種世俗,及與安立勝義世俗,即勝義諦。由此諦義不可安立,內所證故,但為隨順發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

 

云何證得。謂若略說有四證得。一諸有情業果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有情業果證得者。謂由所作淨不淨業。自所作業為依因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等生死海中。感異熟果受異熟果。

云何證得?謂若略說有四證得:一諸有情業果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有情業果證得者:謂由所作淨不淨業,自所作業為依因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等生死海中,感異熟果,受異熟果。

 

聲聞乘證得者。謂先受歸依。乃至沙門莊嚴為依因故。有五種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有三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

聲聞乘證得者:謂先受歸依,乃至沙門莊嚴為依因故,有五種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有三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

 

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證得者。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已廣分別。又聲聞乘證得因者。謂得世間離欲之道。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所有善根。

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證得者: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已廣分別。又聲聞乘證得因者:謂得世間離欲之道,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所有善根。

 

獨覺乘證得者。謂略有三種。一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為獨勝。最後證得名麟角喻。大乘證得者。謂發心證得。大悲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隨至真如證得。不可思議威德信解證得。不共佛法證得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

獨覺乘證得者:謂略有三種:一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為獨勝;最後證得,名麟角喻。大乘證得者:謂發心證得、大悲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隨至真如證得、不可思議威德信解證得、不共佛法證得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

 

云何教導。謂由三處所攝教導。一由藏所攝。二由摩呾理迦所攝。三由二所攝。藏所攝者。謂聲聞藏及大乘藏。摩呾理迦所攝者。謂十七地及四種攝。二所攝者。略有十種。謂諦相教。遍知教。永斷教。證得教。修習教。即彼品類差別教。即彼所攝所依能依相屬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順法教。不遍知等遍知等過失功德教。如是能攝一切藏攝及本母攝。是名總略摩呾理迦

云何教導?謂由三處所攝教導:一由藏所攝、二由摩呾理迦所攝、三由二所攝。藏所攝者:謂聲聞藏及大乘藏。摩呾理迦所攝者:謂十七地及四種攝。二所攝者:略有十種,謂諦相教、遍知教、永斷教、證得教、修習教、即彼品類差別教、即彼所攝所依能依相屬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順法教、不遍知等遍知等過失功德教。如是能攝一切藏攝及本母攝,是名總略摩呾理迦

 

復次教導略有十二。所謂事教。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觀他宗教。不了義教。了義教。世俗諦教。勝義諦教。隱密教。顯了教。可記事教。不可記事教。事教者。謂各別說色等眼等諸法體教。想差別教者。謂廣宣說諸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等。名想差別。

復次,教導略有十二:所謂事教、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觀他宗教、不了義教、了義教、世俗諦教、勝義諦教、隱密教、顯了教、可記事教、不可記事教。事教者:謂各別說色等、眼等,諸法體教。想差別教者:謂廣宣說諸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等,名想差別。

 

又復廣說諸念住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名想差別。如是無量諸佛世尊廣說諸法。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依止攝釋宣說開示。觀他宗教者。謂七種相。依止因明摧伏他論建立己論。七種相者。謂因明中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等。如前廣說。

又復廣說諸念住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名想差別。如是無量諸佛世尊,廣說諸法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依止攝釋,宣說開示。觀他宗教者:謂七種相,依止因明,摧伏他論,建立己論。七種相者:謂因明中,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等,如前廣說。

 

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當更釋。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世俗諦教者。謂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諦攝。又諸所有名想言說增上所現謂相名分別。如是皆名世俗諦攝。勝義諦教者。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

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當更釋。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世俗諦教者:謂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諦攝。又諸所有名想、言說增上所現,謂相名分別,如是皆名世俗諦攝。勝義諦教者: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

 

隱密教者。謂從多分聲聞藏教。顯了教者。謂從多分大乘藏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拖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不可記事教者。謂有問言世間常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乃至問言。如來死後有耶無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

隱密教者:謂從多分聲聞藏教。顯了教者:謂從多分大乘藏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拖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不可記事教者:謂有問言:世間常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乃至問言:如來死後有耶?無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

 

此中應知四因緣故宣說如是不可記事。或有無故不可記別。謂有問言。我於諸蘊為異不異常無常等。或有能引無義利故不可記別。如升攝波葉喻經中如來自言。我所證法乃有爾所而不宣說。何以故。彼法不能引義利故。或有甚深故不可記別。謂有問言。我是有耶。此不應記。勿彼即於諸蘊執我或離諸蘊而執有我。

此中,應知四因緣故,宣說如是不可記事。或有無故不可記別,謂有問言:我於諸蘊為異?不異?常?無常?等。或有能引無義利故不可記別,如《升攝波葉喻經》中如來自言:我所證法乃有爾所而不宣說。何以故?彼法不能引義利故。或有甚深故不可記別,謂有問言:我是有耶?此不應記,勿彼即於諸蘊執我,或離諸蘊而執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