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2)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2)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下地諸法。若生上地不現在前。上地諸法若生下地。其離欲者或現在前。若生下地於上起愛。未得離欲不定心者。當言此愛是欲界繫。當知此愛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當證如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若得證者。我當如是如是愛味。又我云何當得生上常恒不變。當知此愛是染污愛。

復次,下地諸法若生上地,不現在前。上地諸法若生下地,其離欲者或現在前。若生下地於上起愛,未得離欲不定心者,當言此愛是欲界繫。當知此愛,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當證如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若得證者,我當如是如是愛味。又我云何當得生上常恒不變?當知此愛,是染污愛。

 

若有起心專求離欲欣樂證入上地寂靜。當知此愛是不染污。復有三種諸法斷滅。謂對治斷滅。現行斷滅。棄捨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是初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是第二斷滅。若生上地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是第三斷滅。

若有起心專求離欲欣樂,證入上地寂靜,當知此愛是不染污。復有三種諸法斷滅:謂對治斷滅、現行斷滅、棄捨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是初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是第二斷滅。若生上地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是第三斷滅。

 

復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習行法退。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緣或無漏緣。

復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習行法退。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緣或無漏緣。

 

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問何緣故說修靜慮者靜慮境界不可思議。答修靜慮者已善修治磨瑩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勢力。隨所欲為皆能成辦。非不如意法性故爾。是故說彼由尋思道不可思議。

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問:何緣故說修靜慮者,靜慮境界不可思議?答:修靜慮者已善修治磨瑩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勢力,隨所欲為皆能成辦,非不如意,法性故爾。是故說彼,由尋思道不可思議。

 

復有二種修靜慮者。於一事中俱發變事勝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礙。而此二通無偏大者不相映奪。彼後無間一於此事神通無礙。如其所欲皆能轉變。第二神通便被障礙。此中因緣云何應知。由彼二人勢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時發起變現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為事。不相似故。於此一事二種神通互相障礙

復有二種修靜慮者,於一事中俱發變事、勝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礙,而此二通無偏大者不相映奪,彼後無間一於此事神通無礙,如其所欲皆能轉變,第二神通便被障礙。此中因緣,云何應知?由彼二人勢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時發起變現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為事不相似故,於此一事二種神通互相障礙。

 

爾時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礙。將無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於此事起是餘心。第二定者。即於此事數數專注心無散亂。所發神通能無障礙。隨神通力如意轉變。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隨其勝者所作成辦。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辦非餘。

爾時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礙,將無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於此事起是餘心。第二定者,即於此事數數專注心無散亂,所發神通能無障礙,隨神通力如意轉變。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隨其勝者所作成辦。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辦非餘。

 

復有四種修靜慮者。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知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

復有四種修靜慮者: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知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

 

復次無想等至當言唯一有漏。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諸煩惱之所生故。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捨煩惱。又此等至當言非學非無學攝。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復次,無想等至,當言唯一有漏。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諸煩惱之所生故。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捨煩惱。又此等至,當言非學非無學攝,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復次當釋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著內身。四保著外境。毀禁戒者。由憂悔門。於三摩地能為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內身者。由於生死無厭患門。保著外境者。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復次,當釋《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著內身、四保著外境。毀禁戒者:由憂悔門,於三摩地能為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內身者:由於生死無厭患門。保著外境者: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當知此中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緣作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心調練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應修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應當修習不淨作意。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欲。

當知此中,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緣作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心調練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應修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應當修習不淨作意。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欲。

 

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於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如是作意修習為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證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

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於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如是作意修習為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證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

 

云何了知有情無常性。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此隨身念依於三處。謂依增上心。增上慧學。修治業地。依增上心學處。依增上慧學處。為欲斷除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

云何了知有情無常性?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此隨身念依於三處,謂依增上心、增上慧學,修治業地,依增上心學處,依增上慧學處。為欲斷除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

 

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淨靜慮。及寂靜解脫。

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淨靜慮,及寂靜解脫。

 

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九果清淨。謂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逐身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

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九果清淨;謂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逐身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

 

復次當釋摩訶俱瑟祉羅經有二解脫。一慧解脫。二心解脫。此中依慧解脫。謂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并彼因緣。彼體性者。當知即是惡行善行。并彼因緣善不善等體性差別。如實正智。

復次,當釋《摩訶俱瑟祉羅經》有二解脫:一慧解脫、二心解脫。此中依慧解脫,謂世間慧之所行者,當知即是建立惡行及與善行并彼因緣。彼體性者,當知即是惡行善行,并彼因緣善不善等體性差別,如實正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