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2)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四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薩。略於六種妄想縛中。當令其心速得解脫。云何名為六種想縛。所謂於身乃至於法發起內想。是初想縛。即於是中發起外想。是第二想縛。即於是中起內外想。是第三想縛。若於十方無數無量諸有情界願令解脫修習念住。此中諸想是第四想縛。若由此故於身等境循觀而住。此中諸想是第五想縛。即於身等循觀住者。此中諸想是第六想縛。

復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薩,略於六種妄想縛中,當令其心速得解脫。云何名為六種想縛?所謂於身乃至於法發起內想,是初想縛。即於是中發起外想,是第二想縛。即於是中起內外想,是第三想縛。若於十方無數無量諸有情界願令解脫修習念住,此中諸想是第四想縛。若由此故,於身等境循觀而住,此中諸想是第五想縛。即於身等循觀住者,此中諸想是第六想縛。

 

即於此中循環觀故。復有十一後後想縛。云何十一後後想縛。謂於身等住循身等觀者。於諸雜染清淨諦中所起第一義想。是名初縛。即於雜染第一義中所起造作想。是第二縛。即於清淨第一義中所起無造作想。是第三縛。即於無造作第一義中所起常想。是第四縛。即於造作雜染中所起流轉想。是第五縛。即於常中所起無變異想。是第六縛。即於流轉中由有苦有變異故所起苦性想。是第七縛。

即於此中循環觀故,復有十一後後想縛。云何十一後後想縛?謂於身等住循身等觀者,於諸雜染、清淨諦中所起第一義想,是名初縛。即於雜染第一義中,所起造作想,是第二縛。即於清淨第一義中,所起無造作想,是第三縛。即於無造作第一義中,所起常想,是第四縛。即於造作雜染中,所起流轉想,是第五縛。即於常中,所起無變異想,是第六縛。即於流轉中,由有苦有變異故,所起苦性想,是第七縛。

 

即於此中由生滅住異自相故。自相有變異故所起彼自相想。是第八縛。即於無變異及有變異第一義中所起。能攝染污清淨一切法想。是第九縛。即於雜染清淨一切法中。所有我無染淨想。是第十縛。即於雜染清淨諸法。所起無自性相想。是第十一縛。由諸菩薩於此後後諸行想縛所知境界正觀察故。能依於空善修念住。令心解脫。於此想縛得解脫故。一切想縛皆得解脫。

即於此中,由生滅住異自相故,自相有變異故,所起彼自相想,是第八縛。即於無變異及有變異第一義中,所起能攝染污、清淨一切法想,是第九縛。即於雜、染清淨一切法中,所有我無染淨想,是第十縛。即於雜染、清淨諸法,所起無自性相想,是第十一縛。由諸菩薩,於此後後諸行想縛所知境界正觀察故,能依於空善修念住,令心解脫。於此想縛得解脫故,一切想縛皆得解脫。

 

復次於大乘中或有一類惡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勝義故一切皆無。應告彼言。長老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問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無自性是名勝義。若於諸法無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無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設名言而起說故。應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為從因有自性可得。為唯名言世俗說有。若名言世俗從因有者。名言世俗從因而生而非是有。不應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說有。名言世俗無事而有。不應道理。

復次,於大乘中或有一類惡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勝義故一切皆無。」應告彼言:「長老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問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無自性是名勝義。若於諸法無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無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設名言,而起說故。」應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為從因有自性可得?為唯名言世俗說有?若名言世俗從因有者,名言世俗從因而生而非是有,不應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說有,名言世俗無事而有,不應道理。」

 

又應告言。長老何緣諸可得者此無自性如是。問已彼若答言顛倒事故。復應告言。汝何所欲此顛倒事為有為無。若言有者。說一切法由勝義故皆無自性。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顛倒事故。諸可得者此無自性。不應道理。

又應告言:「長老!何緣諸可得者此無自性如是?」問已,彼若答言:「顛倒事故。」復應告言:「汝何所欲,此顛倒事為有?為無?」若言有者,說一切法由勝義故皆無自性,不應道理。若言無者,顛倒事故,諸可得者此無自性,不應道理。

 

復次當知由五相故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謂為於說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說。為攝眾故起第二說。為於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說。為敘事故起第四說。為欲宣說真實義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說。

復次,當知由五相故,思擇大乘經起因緣說。謂為於說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說,為攝眾故起第二說,為於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說,為敘事故起第四說,為欲宣說真實義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說。

 

復次依十二處自相共相觀故。有十種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六種觀自相。四種觀共相。謂於十二處眼等名言假立相中。能遍了知唯名言相。是名第一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依十二處自相、共相觀故,有十種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六種觀自相,四種觀共相。謂於十二處眼等名言假立相中,能遍了知唯名言相,是名第一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攝受虛妄分別種種生相。是名第二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依因轉相。是名第三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相壞轉相。是名第四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攝受虛妄分別種種生相,是名第二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依因轉相,是名第三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相壞轉相,是名第四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清淨轉相。是名第五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依二種業有二清淨。一生起清淨。二寂滅清淨。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所有名言安足處相。是名第六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六種觀察自相。

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清淨轉相,是名第五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當知此中,依二種業有二清淨?一生起清淨、二寂滅清淨。復次,於十二處能遍了知所有名言安足處相,是名第六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六種觀察自相。

 

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自性。是名第七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無分別所行相。是名第八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出世法所行相。是名第九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自性,是名第七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無分別所行相,是名第八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出世法所行相,是名第九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

 

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清淨因相。是名第十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四種觀察共相。復次當知由八殊勝於諸住地後後轉勝。一意樂殊勝。二心清淨殊勝。三悲殊勝。四波羅蜜多殊勝。五成熟有情殊勝。六見諸佛往趣承事供養殊勝。七生殊勝。八神力殊勝。

復次,即於如是十二處中,能遍了知共相清淨因相,是名第十無顛倒道能證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四種觀察共相。復次,當知由八殊勝,於諸住地後後轉勝:一意樂殊勝、二心清淨殊勝、三悲殊勝、四波羅蜜多殊勝、五成熟有情殊勝、六見諸佛往趣承事供養殊勝、七生殊勝、八神力殊勝。

 

復次勝義諦有五種相。一離名言相。二無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此勝義諦離名言相。及無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如理請問菩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復次,勝義諦有五種相:一離名言相、二無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此勝義諦離名言相,及無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如理請問菩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

 

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為或謂無為。善男子。如善幻師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積集瓦礫草葉木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

「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為、或謂無為?」「善男子!如善幻師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積集瓦礫、草葉、木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

 

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穀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曉知,於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穀、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於中發起為無為想。或為無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於中發起為無為想,或為無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於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謂之無為。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於此癡所惑  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轉極長生死苦 復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於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謂之無為。」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復次勝義諦超過尋思所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法涌菩薩白佛言。世尊。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於先曰從彼佛土發來至此。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并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推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口出矛[*(-+)]。更相[*(-+)]已刺已。惱已壞已。各各離散。

復次,勝義諦超過尋思所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法涌菩薩白佛言:「世尊!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於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我於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并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推求時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口出矛[*(-+)]。更相[*(-+)]已、刺已,惱已、壞已,各各離散。」

 

世尊。我於爾時竊作是念。如來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於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等正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世尊!我於爾時竊作是念:如來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於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等正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