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 (3)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十種不善業道唯欲界繫。亦唯能感欲界異熟。多於惡趣少於善趣。又惡趣業。預流果時皆已斷盡。若諸異生世間離欲或復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斷。若不還果身猶住此或復上生。及阿羅漢。諸不善業皆畢竟斷。若已證入清淨增上意樂地。菩薩一切不善業皆畢竟斷。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煩惱得離繫故。

復次,十種不善業道,唯欲界繫,亦唯能感欲界異熟,多於惡趣,少於善趣。又惡趣業,預流果時皆已斷盡。若諸異生,世間離欲或復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斷。若不還果,身猶住此或復上生及阿羅漢,諸不善業,皆畢竟斷。若已證入清淨增上意樂地菩薩,一切不善業,皆畢竟斷,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煩惱得離繫故。

 

復次思是業非業道。殺生乃至綺語亦業亦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此諸業道餘決擇文更不復現。後嗢拖南曰。 自性相廣略  方便與輕重 增減及瑜伽  引果生決擇  如是已說業道決擇。生雜染決擇我今當說。

復次,思是業,非業道。殺生乃至綺語,亦業、亦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此諸業道,餘決擇文更不復現。後嗢拖南曰:「自性相廣略,方便與輕重,增減及瑜伽,引果生決擇。」如是已說業道決擇。生雜染決擇,我今當說。

 

如先所說生雜染義。當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謂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謂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謂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謂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謂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謂已證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謂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謂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淨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非異生諸有學者。

如先所說生雜染義,當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謂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謂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謂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謂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謂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謂已證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謂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謂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謂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淨清淨處生:謂生色、無色界非異生諸有學者。

 

復次經言。汝等長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為羯吒斯耶。所謂貪愛。貪愛之言與羯吒斯名差別也。此言顯示攝受集諦。恒受血滴。攝受苦諦。復次婆羅門喻經中。世尊依死雜染說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為五。一解支節者。謂更有餘活命方便。而樂分析所有支節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慳貪者。謂慳貪所蔽。慳貪因緣所獲財寶不食不施。唯除命終欻然虛棄大寶庫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

復次,經言:汝等長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為羯吒斯耶?所謂貪愛。貪愛之言與羯吒斯名差別也。此言顯示攝受集諦,恒受血滴,攝受苦諦。復次,《婆羅門喻經》中,世尊依死雜染說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為五?一解支節者:謂更有餘活命方便,而樂分析所有支節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慳貪者:謂慳貪所蔽,慳貪因緣所獲財寶,不食不施,唯除命終欻然虛棄大寶庫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

 

三樂生天者。謂更有餘身語意攝種種妙行生天方便。而樂妄執投火溺水顛墜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樂解脫者。謂更有餘八支聖道解脫方便。而樂妄執自逼自惱種種苦行作解脫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所作。五傷悼死者。謂依傷悼亡者因緣。種種哀歎剺攫其身。坌灰拔髮斷食自毀。欲令亡者還復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

三樂生天者:謂更有餘身語意攝種種妙行生天方便,而樂妄執投火、溺水、顛墜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樂解脫者:謂更有餘八支聖道解脫方便,而樂妄執自逼、自惱種種苦行作解脫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所作。五傷悼死者:謂依傷悼亡者因緣,種種哀歎剺攫其身,坌灰拔髮,斷食自毀,欲令亡者還復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

 

復說頌曰。 世間無決定  顛倒謂為我 父母及妻孥  兄弟親友等 曾母轉為妻  妻復為兒婦 兒婦轉為婢  或作怨家妻 曾父轉為子  子復為怨敵 怨敵復為奴  或為僕隸等 曾王轉為臣  臣復為貧匱 或閭邑下賤  為世所輕鄙 曾作婆羅門  展轉為三姓 或復旃荼羅  及補羯娑等 於無量百千  那庾多往返 為父復為子  及怨家等身 如幻士眾中  示種種形類 異生處流轉  現多身亦爾 煩惱業緣因  令種種諸行 數數而積集  如幻化所起 雖遭是眾幻  然無智所覆 常於諸行中  樂著曾無厭 既自幻惑已  坌灰泣傷歎 於不應憂悲  橫生諸悲惱 離假名親屬  種種自憂悲 棄捐正法行  舉手而號泣 癡憍慢所亂  數行諸放逸 如是等種類  廣說遍應知

復說頌曰:「世間無決定,顛倒謂為我,父母及妻孥,兄弟親友等,曾母轉為妻,妻復為兒婦,兒婦轉為婢,或作怨家妻,曾父轉為子,子復為怨敵,怨敵復為奴,或為僕隸等,曾王轉為臣,臣復為貧匱,或閭邑下賤,為世所輕鄙,曾作婆羅門,展轉為三姓,或復旃荼羅,及補羯娑等,於無量百千,那庾多往返,為父復為子,及怨家等身,如幻士眾中,示種種形類,異生處流轉,現多身亦爾,煩惱業緣因,令種種諸行,數數而積集,如幻化所起,雖遭是眾幻,然無智所覆,常於諸行中,樂著曾無厭,既自幻惑已,坌灰泣傷歎,於不應憂悲,橫生諸悲惱,離假名親屬,種種自憂悲,棄捐正法行,舉手而號泣,癡憍慢所亂,數行諸放逸,如是等種類,廣說遍應知。」

 

復次鬥諍劫中有四過失。謂壽量衰退。安樂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間盛事衰退。復次鬥諍劫中諸有情類。略於八處互不相數。一不數正法。二不數名聞。三不數宗族。四不數可愍。五不數善友。六不數有德。七不數有恩。八不數親友。

復次,鬥諍劫中有四過失:謂壽量衰退、安樂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間盛事衰退。復次,鬥諍劫中諸有情類,略於八處互不相數:一不數正法、二不數名聞、三不數宗族、四不數可愍、五不數善友、六不數有德、七不數有恩、八不數親友。

 

問先說生雜染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無明等十二支差別義云何應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問何等為無明相。答貪瞋慢相是無明相。計我我所相。無慚無愧相。多放逸相。性羸鈍相。饒睡眠相。心愁慼相。種種惡業現行等相。是無明相。

問:先說生雜染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無明等十二支差別義,云何應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業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問:何等為無明相?答:貪、瞋、慢相是無明相,計我我所相、無慚無愧相、多放逸相、性羸鈍相、饒睡眠相、心愁慼相,種種惡業現行等相,是無明相。

 

問何等是無明自性。答自性總相如前已說。 自性差別今當顯示。謂或有隨眠無明。或有覺悟無明。或有煩惱共行無明。或有不共獨行無明。或有蔽伏心性無明。或有發業無明。或有不染污無明。或有離羞恥無明。或有堅固無明。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無明。

問:何等是無明自性?答:自性總相,如前已說。自性差別,今當顯示。謂或有隨眠無明、或有覺悟無明、或有煩惱共行無明、或有不共獨行無明、或有蔽伏心性無明、或有發業無明、或有不染污無明、或有離羞恥無明、或有堅固無明,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無明。

 

問何等為無明業。答於不現見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如是於現見義劣義中義勝義。利益義。不利益義。真義。邪義。因義。果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又有十種愚癡有情。遍攝愚癡諸有情類。一缺減愚癡。二狂亂愚癡。三散亂愚癡。四自性愚癡。五執著愚癡。六迷亂愚癡。七堅固愚癡。八增上愚癡。九無所了別愚癡。十現見愚癡。

問:何等為無明業?答:於不現見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如是於現見義,劣義、中義、勝義、利益義、不利益義、真義、邪義、因義、果義,而生迷惑,是無明業。又有十種愚癡有情,遍攝愚癡諸有情類:一缺減愚癡、二狂亂愚癡、三散亂愚癡、四自性愚癡、五執著愚癡、六迷亂愚癡、七堅固愚癡、八增上愚癡、九無所了別愚癡、十現見愚癡。

 

缺減愚癡者。謂如有一或缺於眼或缺於耳。於眼所識色。耳所識聲。一切境界。皆不領解。是故愚癡。狂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復顛癇令心狂亂。由此不了善作惡作。是故愚癡。散亂愚癡者。謂如有一心散異境。不能了餘善作惡作。是故愚癡。

缺減愚癡者:謂如有一,或缺於眼、或缺於耳,於眼所識色、耳所識聲,一切境界皆不領解,是故愚癡。狂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復顛癇令心狂亂,由此不了善作、惡作,是故愚癡。散亂愚癡者:謂如有一,心散異境,不能了餘善作、惡作,是故愚癡。

 

自性愚癡者。謂如有一於生死中無始以來。自性不了苦集滅道。眾生無我。法無我等。是故愚癡。執著愚癡者。謂如有一墮外道中。彼於身見身見為本。諸見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癡。迷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名想亂或形量亂。或色相亂或業用亂。於亂處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癡。

自性愚癡者:謂如有一,於生死中無始以來,自性不了苦集滅道、眾生無我、法無我等,是故愚癡。執著愚癡者:謂如有一墮外道中,彼於身見身見為本,諸見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癡。迷亂愚癡者:謂如有一,或名想亂、或形量亂、或色相亂、或業用亂,於亂處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癡。

 

堅固愚癡者。謂如有一畢竟無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癡自性堅固。乃至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癡者。謂如有一常恒無間習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眾苦之所逼切。雖知雖見而故奔趣樂著嬉戲。或復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癡。無所解了愚癡者。謂如有一不聞不思不修習故。於法於義不能解了。是故愚癡。

堅固愚癡者:謂如有一,畢竟無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癡自性堅固,乃至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癡者:謂如有一,常恒無間習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眾苦之所逼切,雖知雖見而故奔趣、樂著、嬉戲,或復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癡。無所解了愚癡者:謂如有一,不聞不思不修習故,於法於義不能解了,是故愚癡。

 

現見愚癡者。謂如有一現見諸行皆悉無常而起常想。現見皆苦而起樂想。現見不淨而起淨想。現見無我而起我想。現見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隱想無逼惱想。又此無明於五處所能為障礙。一能障礙真實智喜。二能障礙煩惱滅得。三能障礙聖道成滿。四能障礙往於善趣。五能障礙世間現法諸吉祥事。

現見愚癡者:謂如有一,現見諸行皆悉無常而起常想,現見皆苦而起樂想,現見不淨而起淨想,現見無我而起我想,現見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隱想、無逼惱想。又此無明,於五處所能為障礙:一能障礙真實智喜、二能障礙煩惱滅得、三能障礙聖道成滿、四能障礙往於善趣、五能障礙世間現法諸吉祥事。

 

問何等名無明法。答或有由無明故墮無明趣。說名愚癡非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住隨眠無明。或有愚癡為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由纏所攝無明。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非癡所媚。謂由發業無明。發惡業已於此惡行而生羞恥。

問:何等名無明法?答:或有由無明故墮無明趣,說名愚癡非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住隨眠無明。或有愚癡為癡所嬈,不為癡垢、非癡所媚,謂由纏所攝無明。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非癡所媚,謂由發業無明;發惡業已,於此惡行,而生羞恥。

 

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為癡所媚。謂因無明發起種種惡不善業。於此惡行無有羞恥。此中由前三種說名愚癡墮無明趣。不名癡人。由後一種說名癡人。或有闇法無明。謂在欲界。或有昧法無明。謂在色界。或有翳法無明。謂在無色界。

或有愚癡為癡所嬈,為癡所垢、為癡所媚,謂因無明發起種種惡不善業;於此惡行,無有羞恥。此中由前三種,說名愚癡墮無明趣,不名癡人。由後一種,說名癡人。或有闇法無明,謂在欲界。或有昧法無明,謂在色界。或有翳法無明,謂在無色界。

 

問何等名無明因果。答因如本地分已說。果謂一切後有支。又於真如及諸諦義不能解了。或復猶豫。或即於此生邪決定。謂於諦理或增或減顛倒執著無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輕蔑故。餘有支決擇文更不復現。

問:何等名無明因果?答:因如《本地分》已說,果謂一切後有支。又於真如及諸諦義不能解了,或復猶豫,或即於此生邪決定,謂於諦理或增或減,顛倒執著無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輕蔑故。餘有支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如世尊言。眼為因色為緣眼識得生。乃至身為因觸為緣身識得生。又說。觸為受緣。又說。能生作意為因生所生識。此中非眼等是眼識等生因。亦非觸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識生因。由彼諸法各自種子為生因故。何故此中說眼等為眼識等因。當知此依俱有依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為依止故。眼等諸識彼彼境轉非無依止。

復次,如世尊言:眼為因,色為緣,眼識得生,乃至身為因,觸為緣,身識得生。又說:觸為受緣。又說:能生作意為因,生所生識。此中,非眼等是眼識等生因,亦非觸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識生因,由彼諸法各自種子為生因故。何故此中,說眼等為眼識等因?當知此依俱有依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為依止故,眼等諸識彼彼境轉,非無依止。

 

如是由俱有觸為依止故。有諸受轉。由俱有能生作意為依止故。所生識轉非無依止。是故世尊於此諸處。依俱有依所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或依助伴因說。何以故。非已滅眼能為已生眼識所依。耳等亦爾。非已滅觸能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滅能生作意能為已生所生識依。

如是由俱有觸為依止故,有諸受轉。由俱有能生作意為依止故,所生識轉,非無依止。是故世尊於此諸處,依俱有依所攝引發因說,非生起因。或依助伴因說。何以故?非已滅眼,能為已生眼識所依,耳等亦爾。非已滅觸,能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滅能生作意,能為已生所生識依。

 

復次緣起次第略有四種。一牽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無明緣行行緣識。是牽引次第。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是生起次第。六處緣觸觸緣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緣起次第略有四種:一牽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無明緣行,行緣識,是牽引次第。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是生起次第。六處緣觸,觸緣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受用苦次第。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有尋有伺等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2.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