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

云何名諦施設建立?謂無量種。或立一諦:謂不虛妄義,唯有一諦,無第二故。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語諦、三用諦。或立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智諦、四境諦、五勝諦。或立六諦:一諦諦、二妄諦、三應遍知諦、四應永斷諦、五應作證諦、六應修習諦。或立七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

 

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麤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或立八諦:一行苦性諦、二壞苦性諦、三苦苦性諦、四流轉諦、五還滅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加行諦。或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立十諦:一逼切苦諦、二財位匱乏苦諦、三界不平和苦諦、四所愛變壞苦諦、五麤重苦諦、六業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等類,名菩薩諦施設建立。若廣分別,當知無量。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知。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

云何名理施設建立?謂四(觀待、作用、證成、法爾)道理。此廣分別,如前應知。云何名乘施設建立?謂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如是三種,一一各由七種行相,施設建立,是名為乘施設建立。初聲聞乘七行相者:一於四聖諦無顛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諸聲聞乘,無不周備。如聲聞乘七種行相施設建立,其獨覺乘,當知亦爾。

 

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無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緣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所有無倒施設建立,若曾所作、若當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二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為得四種如實遍知,於一切法起四尋思。何等為四?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於一切法如實遍知:一名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二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遍知。如是四種若廣分別,應知如前《真實義品》。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四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

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云何有情界無量?謂六十二諸有情眾,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條列。若依相續,差別無邊。云何世界無量?謂於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梵王,名索訶主。如是一切,皆當了知。

 

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或有二種所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

云何法界無量?謂善、不善、無記諸法,如是等類差別道理,應知無量。云何所調伏界無量?謂或有一種所調伏界,一切有情可調伏者,同一類故。或有二種所調伏界:一具縛,二不具縛。或有三種所調伏界:一鈍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種所調伏界: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舍、四戍達羅。

 

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

或有五種所調伏界:一貪行、二瞋行、三癡行、四慢行、五尋思行。或有六種所調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脫、六已解脫。或有七種所調伏界:一輕毀、二中庸、三廣顯智、四略開智、五現所調伏、六當所調伏、七緣引調伏。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

 

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或有九種所調伏界。一如來所化。二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所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

或有八種所調伏界:謂八部眾,從剎帝利乃至梵眾。或有九種所調伏界:一如來所化、二聲聞獨覺所化、三菩薩所化、四難調伏、五易調伏、六軟語調伏、七訶擯調伏、八遠調伏、九近調伏。或有十種所調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無色、八有想、九無想、十非想、非非想。

 

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一切有情若住種性不住種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

如是略說品類差別,有五十五。若依相續差別道理,當知無量。問:有情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一切有情,若住種性、不住種性,無有差別,總名有情界無量。唯住種性,彼彼位轉,乃得名為所調伏界無量。

 

云何調伏方便界無量。謂如前說。當知此中亦有無量品類差別。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答以諸菩薩專精修習饒益有情。是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說世界無量。是諸有情在彼彼界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第三說法界無量。

云何調伏方便界無量?謂如前說,當知此中,亦有無量品類差別。問:何故總說此五無量,如是次第?答:以諸菩薩專精修習饒益有情,是故最初說有情界無量。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說世界無量。是諸有情在彼彼界,由種種法,或染、或淨差別可得,是故第三說法界無量。

 

即觀如是有情界中。有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能究竟解脫眾苦。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諸有情究竟解脫。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說言菩薩於此五種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即觀如是有情界中,有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能究竟解脫眾苦,是故第四說所調伏界無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諸有情究竟解脫,是故第五說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說言菩薩,於此五種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諸佛菩薩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當知有五大果勝利。何等為五。一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得盡諸漏。三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便於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四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證得菩薩最勝法忍。五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讀誦修習正行。展轉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滅。如是五種。當知名為諸佛菩薩所說正法大果勝利。

諸佛菩薩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當知有五大果勝利。何等為五?一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得盡諸漏。三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便於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四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時,證得菩薩最勝法忍。五者一類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讀誦,修習正行,展轉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滅。如是五種,當知名為諸佛菩薩所說正法大果勝利。

 

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等為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三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於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於三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餘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

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何等為七?一者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攝方廣之教。二者發心大性:謂有一類,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發正願心。三者勝解大性:謂有一類,於法大性,生勝信解。四者增上意樂大性:謂有一類,已過勝解行地,證入淨勝意樂地。五者資糧大性:謂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修習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者時大性:謂經於三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七者圓證大性:謂即所證無上菩提。由此圓證菩提自體,比餘圓證功德自體,尚無與等,何況得有若過若增。

 

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為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此中,若法大性、若發心大性、若勝解大性、若增上意樂大性、若資糧大性、若時大性,如是六種,皆是圓證大性之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之果。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於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為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如是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何等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菩薩略有十種。一住種性。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墮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即住種性菩薩發心修學。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淨意樂地。名未淨意樂。若已得入名已淨意樂。即淨意樂。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

何等菩薩勤修學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菩薩,略有十種:一住種性、二已趣入、三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墮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即住種性菩薩,發心修學,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淨意樂地,名未淨意樂。若已得入,名已淨意樂。即淨意樂,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

 

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決定地決定行地。名未決定。若已得入名已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者一生所繫。謂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住此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如說從初種性。廣說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十種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能正修學。若於中學若如是學。

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決定地、決定行地,名未決定。若已得入,名已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種:一者一生所繫,謂此生無間,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住此生,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如說從初種性,廣說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十種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此上更無能正修學,若於中學、若如是學。

 

非如所說諸菩薩。上更有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如是所說。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任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聖。亦名商主亦名大稱。亦名憐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

非如所說,諸菩薩上更有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學。如是所說,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任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聖、亦名商主、亦名大稱、亦名憐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

 

如是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有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想號。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不正修行。當知是名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行當知是名真實菩薩。

如是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有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想號。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不正修行,當知是名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若諸菩薩現前自稱我是菩薩,於菩薩學能正修行,當知是名真實菩薩。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