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2)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是諸煩惱云何建立軟中上品。答最後所斷名軟品。中間所斷名中品。最初所斷名上品。復由六因諸煩惱成上品。一婬欲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二串習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三安足處煩惱。謂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煩惱。謂無涅槃法者性多上品。五非處加行煩惱。謂於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業煩惱。謂正發業者性多上品。

問:是諸煩惱,云何建立軟中上品?答:最後所斷名軟品,中間所斷名中品,最初所斷名上品。復由六因,諸煩惱成上品:一婬欲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二串習所生煩惱,性多上品。三安足處煩惱,謂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煩惱,謂無涅槃法者,性多上品。五非處加行煩惱,謂於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業煩惱,謂正發業者,性多上品。

 

問煩惱生時由幾煩惱事而得生耶。答貪由十事生。一取蘊。二諸見。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過去境界。六惡行。七男女。八親友。九資具。十後有及無有。

問:煩惱生時,由幾煩惱事而得生耶?答:貪由十事生:一取蘊、二諸見、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過去境界、六惡行、七男女、八親友、九資具、十後有及無有。

 

問何貪於何事生耶。答隨其次第十貪於十事生。何等為十。謂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瞋事亦有十種。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所愛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習。十他見。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

問:何貪於何事生耶?答:隨其次第十貪於十事生。何等為十?謂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瞋事亦有十種: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所愛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習、十他見。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

 

依前六事立九惱事。緣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餘名境界瞋。若不忍為先亦有情瞋。若宿習瞋若見瞋。如是十瞋略有三種。一有情瞋。二境界瞋。三見瞋。無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間安立事。三運轉事。四最勝事。五真實事。六雜染清淨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無知。或復十九

依前六事,立九惱事,緣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餘名境界瞋。若不忍為先,亦有情瞋、若宿習瞋、若見瞋。如是十瞋,略有三種:一有情瞋、二境界瞋、三見瞋。無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間安立事、三運轉事、四最勝事、五真實事、六雜染清淨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無知。或復十九。

 

當知於初事由三種門生疑惑。於第二事由內六處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親等見。於第三事由業異熟及俱生作者受者無因惡因見。於第四事誹謗三寶。於第五事誹謗諸諦。於第六事起邪解行。於第七事依得自義起增上慢。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勝有情。四內取蘊。五已得未得顛倒。六功德顛倒。

當知於初事,由三種門生疑惑。於第二事,由內六處,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親等見。於第三事,由業、異熟及俱,生作者、受者、無因、惡因見。於第四事,誹謗三寶。於第五事,誹謗諸諦。於第六事,起邪解行。於第七事,依得自義起增上慢。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勝有情、四內取蘊、五已得未得顛倒、六功德顛倒。

 

依此六事生七種慢。謂慢過慢等。當知二慢依勝有情事生。餘各依一事。見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損減事。增益事有四種。一我有性增益。二常無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脫方便增益。損減事亦有四種。一謗因。二謗果。三謗作用。四謗善事。

依此六事,生七種慢,謂慢、過慢等。當知二慢依勝有情事生,餘各依一事。見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損減事。增益事有四種:一我有性增益、二常無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脫方便增益。損減事亦有四種:一謗因、二謗果、三謗作用、四謗善事。

 

當知此中謂無施與乃至無妙行惡行。是名謗因。謂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是名謗果。謂無此世間乃至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所以者何。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義。此士夫用復有四種。一往來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種子用。四後有業用。若謂世間無阿羅漢等。名謗善事。

當知此中,謂無施與乃至無妙行、惡行,是名謗因。謂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是名謗果。謂無此世間乃至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所以者何?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義。此士夫用,復有四種:一往來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種子用、四後有業用。若謂世間無阿羅漢等,名謗善事。

 

依此廣略八事二事。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又依六十二事生邊執見及邪見。謂計前際事計後際事。如經廣說。依此事差別有六十二見。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法教。

依此廣略八事、二事,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又依六十二事,生邊執見及邪見;謂計前際事、計後際事,如經廣說。依此事差別,有六十二見。疑依六事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法教。

 

問何等名為煩惱差別。答一切差別略有十五。一內門煩惱。二外門煩惱。三見斷煩惱。四修斷煩惱。五可愛趣纏所攝煩惱。六非可愛趣纏所攝煩惱。七隨眠所攝煩惱。八軟品煩惱。九中品煩惱。十上品煩惱。十一散亂位煩惱。十二諫悔位煩惱。十三羸劣位煩惱。十四制伏位煩惱。十五離繫位煩惱復次煩惱無有功德有多過失。謂於纏位污心相續。廣說如有尋有伺地。

問:何等名為煩惱差別?答:一切差別,略有十五:一內門煩惱、二外門煩惱、三見斷煩惱、四修斷煩惱、五可愛趣纏所攝煩惱、六非可愛趣纏所攝煩惱、七隨眠所攝煩惱、八軟品煩惱、九中品煩惱、十上品煩惱、十一散亂位煩惱、十二諫悔位煩惱、十三羸劣位煩惱、十四制伏位煩惱、十五離繫位煩惱。復次,煩惱無有功德,有多過失;謂於纏位污心相續,廣說如《有尋有伺地》。

 

復次煩惱非能對治。雖復經言依愛斷愛依慢斷慢。然非煩惱。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舉行相與彼相似。假說愛慢。復次如前說十五種心對治差別。當知煩惱是彼所治亦十五種。復次隨煩惱依處當知略有九種。一展轉共住。二展轉相舉。三利養。四邪命。五不敬尊師。六不忍。七毀增上戒。八毀增上心。九毀增上慧。

復次,煩惱非能對治。雖復經言:依愛斷愛、依慢斷慢。然非煩惱;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舉行相,與彼相似,假說愛、慢。復次,如前說十五種心對治差別,當知煩惱是彼所治,亦十五種。復次,隨煩惱依處,當知略有九種:一展轉共住、二展轉相舉、三利養、四邪命、五不敬尊師、六不忍、七毀增上戒、八毀增上心、九毀增上慧。

 

復次隨煩惱自性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已廣詮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此中初二依初依處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餘十二依後二依處而生。當知此中毀增上心毀增上慧由三門轉。一由毀止相門。二由毀舉相門。三由毀捨相門。惛沈睡眠由初依處生。掉舉惡作由第二依處生。不信乃至尋伺由第三依處生。

復次隨煩惱自性云何?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已廣詮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此中初、二,依初依處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餘十二,依後二依處而生。當知此中,毀增上心、毀增上慧,由三門轉:一由毀止相門、二由毀舉相門、三由毀捨相門。惛沈、睡眠,由初依處生。掉舉、惡作,由第二依處生。不信乃至尋伺,由第三依處生。

 

復次隨煩惱云何展轉相應。當知無慚無愧與一切不善相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與一切染污心相應。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所餘當知互不相應。復次隨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忿恨惱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慳憍掉舉是貪分故皆世俗有。覆誑諂惛沈睡眠惡作是癡分故皆世俗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說。忘念散亂惡慧是癡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尋伺二種是發語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復次,隨煩惱云何展轉相應?當知無慚、無愧,與一切不善相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與一切染污心相應。睡眠,惡作,與一切善、不善、無記相應。所餘當知互不相應。復次,隨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忿、恨、惱、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慳、憍、掉舉是貪分故,皆世俗有。覆、誑、諂、惛沈、睡眠、惡作是癡分故,皆世俗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說。忘念、散亂、惡慧是癡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尋、伺二種是發語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復次隨煩惱云何成軟中上品。當知如本煩惱說。如是隨煩惱若事若差別若過失若所治。隨其所應皆如煩惱應知復次諸無記法依處當知略有四種。謂業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養命。若三摩地差別。復次彼自性云何。謂異熟生蘊若中庸加行所攝威儀路及工巧處。若為嬉戲加行所攝變化。

復次,隨煩惱云何成軟中上品?當知如本煩惱說,如是隨煩惱,若事、若差別、若過失、若所治,隨其所應,皆如煩惱應知。復次,諸無記法依處,當知略有四種;謂業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養命、若三摩地差別。復次,彼自性云何?謂異熟生蘊,若中庸加行所攝威儀路及工巧處,若為嬉戲加行所攝變化。

 

問彼云何展轉相應耶。答威儀路工巧處或於一時展轉相應如說。或有事業行時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臥。乃至或有事業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皆悉易作。如經廣說。所餘無有展轉相應。問是諸無記幾實物有幾是假有。答於異熟所攝諸蘊及心加行差別中而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

問:彼云何展轉相應耶?答:威儀路、工巧處,或於一時展轉相應。如說或有事業,行時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臥;乃至或有事業,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皆悉易作,如經廣說。所餘無有展轉相應。問:是諸無記幾實物有?幾是假有?答:於異熟所攝諸蘊,及心加行差別中而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

 

云何彼成軟中上品。謂異熟生及威儀路不猛利故俱是軟品。諸工巧處性猛利故說名中品。當知變化性極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種類各有差別。謂無色界異熟是軟品。色界異熟是中品。欲界異熟是上品。若坐若臥是軟。威儀住是中。威儀行是上。威儀初習業者是下工巧。已串習者是中工巧。堪為師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軟變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變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變化。如是等類軟中上品差別應知。

云何彼成軟中上品?謂異熟生及威儀路不猛利故,俱是軟品;諸工巧處性猛利故,說名中品;當知變化性極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種類,各有差別;謂無色界異熟是軟品,色界異熟是中品,欲界異熟是上品。若坐、若臥是軟威儀,住是中威儀,行是上威儀。初習業者是下工巧,已串習者是中工巧,堪為師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軟變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變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變化。如是等類,軟中上品差別應知。

 

問是諸無記依何事生。答當知略說依十二事。如聞所成地已說。云何諸無記差別。謂異熟生五趣別故。五種差別。若威儀路威儀別故四種差別。若工巧處十二事差別故即十二種差別。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差別故。為嬉戲為利他身語變化差別故。當知變化八種差別。由此差別即攝餘事故不別說。

問:是諸無記依何事生?答:當知略說依十二事,如《聞所成地》已說。云何諸無記差別?謂異熟生,五趣別故,五種差別。若威儀路,威儀別故,四種差別。若工巧處,十二事差別故,即十二種差別。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差別故,為嬉戲、為利他、身語變化差別故,當知變化八種差別。由此差別即攝餘事,故不別說。

 

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若依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污。復次如是五蘊幾諦所攝。又此諸諦幾蘊所攝。當知三諦五蘊更互相攝。滅諦諸蘊互不相攝。由滅諦性是彼寂靜所顯故。

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若依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污。復次,如是五蘊幾諦所攝?又此諸諦幾蘊所攝?當知三諦、五蘊更互相攝。滅諦、諸蘊互不相攝,由滅諦性是彼寂靜所顯故。

 

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問何故於集諦為四行觀。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愛差別故。建立差別。初愛為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三愛為緣建立喜貪俱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最後愛為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

問:如《聲聞地》已說於四諦中,有十六行觀。何故於苦諦為四行觀?答:為欲對治四顛倒故;謂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問:何故於集諦為四行觀?答:由有四種愛故。此四種愛,當知由常、樂、淨、我愛差別故,建立差別。初愛為緣,建立後有愛。第二、第三愛為緣,建立喜貪俱行愛及彼彼希樂愛。最後愛為緣,建立獨愛。當知此愛隨逐自體。

 

又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餘可愛色等起希求愛。問何故於滅諦為四行觀。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問何故於道諦為四行觀。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

又愛云何?謂於自體親昵藏護。後有愛云何?謂求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於現前、或於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於所餘可愛色等起希求愛。問:何故於滅諦為四行觀?答:由四種愛滅所顯故。問:何故於道諦為四行觀?答:由能證彼四愛滅故。

 

復次如聲聞地已說壞等十種行相。此中無所得云何。謂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計我我想。唯有計我我見。唯有我我言說戲論。除此七外餘實我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謂眾緣生無常苦相所攝。諸行離我相故。問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攝壞苦耶。答由結行相及變壞增上所起憂惱。當知是壞苦性。非唯變壞。已離憂者雖復遇彼不為害故。問何等行相攝苦苦耶。答由不可愛行相。問何等行相攝行苦耶。答由不安隱行相。

復次,如《聲聞地》已說壞等十種行相。此中無所得云何?謂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計我我想、唯有計我我見、唯有我我言說戲論,除此七外,餘實我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謂眾緣生、無常、苦相所攝諸行,離我相故。問: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攝壞苦耶?答:由結行相及變壞增上所起憂惱,當知是壞苦性,非唯變壞。已離憂者,雖復遇彼不為害故。問:何等行相攝苦苦耶?答:由不可愛行相。問:何等行相攝行苦耶?答:由不安隱行相。

 

復次如經言。生苦乃至略攝五取蘊苦。如是諸苦相幾苦苦攝。謂初五。幾壞苦攝。謂中二。幾行苦攝。謂後一。復次初七苦苦攝。彼所對治淨妙煩惱。壞苦攝。最後一行苦攝。由世尊言入變壞心。又作是言由蓋纏故領彼所生心諸憂苦。故知煩惱壞苦。故苦道理成就。復次如經言有四種苦。一者生苦。二緣內苦。三緣外苦。四麤重苦。

復次,如經言:生苦乃至略攝五取蘊苦。如是諸苦相,幾苦苦攝?謂初五。幾壞苦攝?謂中二。幾行苦攝?謂後一。復次,初七,苦苦攝;彼所對治淨妙煩惱,壞苦攝;最後一,行苦攝。由世尊言:入變壞心。又作是言:由蓋纏故,領彼所生心諸憂苦。故知煩惱壞苦故苦,道理成就。復次,如經言:有四種苦:一者生苦、二緣內苦、三緣外苦、四麤重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