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1)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諸蘊分位有幾種。答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問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答依因自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天。此三各有幾種。答依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

問:諸蘊分位有幾種?答: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問: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答:依因、自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天?此三各有幾種?答:依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

 

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問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答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歲劫數等所安立故。問依何分位建立眾同分。此復幾種。答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同分。

問: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答: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歲劫數等所安立故。問:依何分位建立眾同分?此復幾種?答: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同分。

 

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答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生。分位生。問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答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老。轉變老。受用老。問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復幾種。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立制住。

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答: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生、分位生。問: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答: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老、轉變老、受用老。問: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復幾種?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立制住。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常。此復幾種。答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別離無常。問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答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常?此復幾種?答: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別離無常。問: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答: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剎那展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污清淨展轉流轉。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問: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剎那展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污清淨展轉流轉。

 

問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答依法別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因定異。果定異。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問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答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謂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

問: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答:依法別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因定異、果定異。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問: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答: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謂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

 

問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問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問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

問: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答: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第、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問:依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答: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來、今。問:依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答: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下、傍。

 

問依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答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數。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答依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問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答與和合相違。應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問:依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答: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多數。問: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答:依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問: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答:與和合相違,應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問何義幾蘊是有見。答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問何義幾蘊是有對。答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麤大義。是有對義。麤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一蘊一分是有對。

問: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答: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色。問:何義、幾蘊是有見?答: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問:何義、幾蘊是有對?答: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麤大義,是有對義。麤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一蘊一分是有對。

 

問何義幾蘊是有漏。答麤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作。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作。

問:何義、幾蘊是有漏?答:麤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處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為四種過失?一不寂靜過失、二內外變異過失、三發起惡行過失、四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作。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作。

 

問何義幾蘊是有為。答從因已生及應生義。一切是有為。問何義幾蘊是有諍。答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問何義幾蘊是有愛味。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答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問何義幾蘊是世間。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問:何義、幾蘊是有為?答:從因已生及應生義,一切是有為。問:何義、幾蘊是有諍?答: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問:何義、幾蘊是有愛味?答: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問:何義、幾蘊是依耽嗜?答: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問:何義、幾蘊是世間?答: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問何義幾蘊是墮界。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切一分是墮界。問何義幾蘊是過去。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問何義幾蘊是未來。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問何義幾蘊是現在。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問何義幾蘊是內。答六處并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

問:何義、幾蘊是墮界?答:三界所攝世間義。一切一分是墮界。問:何義、幾蘊是過去?答: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問:何義、幾蘊是未來?答: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問:何義、幾蘊是現在?答: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問:何義、幾蘊是內?答:六處并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

 

問何義幾蘊是外。答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問何義幾蘊是麤。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麤。問何義幾蘊是細。答麤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問何義幾蘊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一切一分是劣。問何義幾蘊是妙。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問何義幾蘊是遠。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問:何義、幾蘊是外?答: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問:何義、幾蘊是麤?答: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麤。問:何義、幾蘊是細?答:麤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問:何義、幾蘊是劣?答:無常、苦、不淨、染污義。一切一分是劣。問:何義、幾蘊是妙?答: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問:何義、幾蘊是遠?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問何義幾蘊是近。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繫。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繫。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近?答: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繫?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問:何義、幾蘊是色界繫?答: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答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答: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義,當知是無色界繫。

 

問何義幾蘊是善。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問何義幾蘊是不善。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問何義幾蘊是無記。答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善?答: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問:何義、幾蘊是不善?答: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問:何義、幾蘊是無記?答: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問何義幾蘊是學。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問何義幾蘊是無學。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學。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答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學?答: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問:何義、幾蘊是無學?答: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問: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學?答: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問:何義、幾蘊是見所斷?答: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問:何義、幾蘊是修所斷?答: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問何義幾蘊是無斷。答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答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義、幾蘊是無斷?答: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斷。問:何義、幾蘊是無色等?答: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問: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答: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問何緣色蘊說名為色。答於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問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問:何緣色蘊說名為色?答:於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此變礙義,復有二種:一手等所觸便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問: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答: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故說為名。問: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答:自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

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

 

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

又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謂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