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1)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為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 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別義。何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別義。云何應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如世尊言。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為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 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別義。何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別義?云何應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如世尊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復次嗢拖南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眾緣為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

復次,嗢拖南曰:「執受初明了,種子業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眾緣為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

 

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種類不可得故。各別所依諸識轉故。數數執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

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種類不可得故,各別所依諸識轉故,數數執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決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汝於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別。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轉。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於現境意現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決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汝於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別,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轉?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於現境意、現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復善性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復善性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

 

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此諸了別剎那剎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剎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

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此諸了別,剎那剎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剎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別,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於身諸領受。起非一眾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如捨命識離於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於爾時識不離身故。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無思慮、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於身諸領受,起非一眾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如捨命,識離於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於爾時識不離身故。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捨離。即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若捨離,即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復次嗢拖南曰。 所緣若相應  更互為緣性 與識等俱轉  雜染污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為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

復次,嗢拖南曰:「所緣若相應,更互為緣性;與識等俱轉,雜染污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為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

 

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於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於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

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於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於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復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故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故。於所緣境微細了別故。相似了別故。剎那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緣故。了別廣大執受所緣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緣故。了別微細執受所緣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緣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

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復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故。復次,阿賴耶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於欲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境;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受境;於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於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故、於所緣境微細了別故、相似了別故、剎那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緣故、了別廣大執受所緣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緣故、了別微細執受所緣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緣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

 

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相應所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恒常一類緣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相應所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恒常一類緣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

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

 

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後後轉識善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如是為彼種子故。為彼所依故。長養種子故。攝殖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性轉相。

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於現法中,能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於一依止,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後後轉識善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於後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如是為彼種子故、為彼所依故、長養種子故、攝殖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性轉相。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或於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於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或於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或於一時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於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或於一時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或時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

 

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境。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於人中若欲界天。若於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雜俱轉。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於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於第四靜慮地乃至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

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境。復次,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於人中,若欲界天,若於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雜俱轉。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於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於第四靜慮地乃至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