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3)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答昇見道者所有智行遠離眾相。爾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取相而轉。如於苦諦。於集滅道亦復如是。爾時即於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理離相而轉。其於爾時智行如是。

問: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答:昇見道者所有智行,遠離眾相。爾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取相而轉。如於苦諦,於集、滅、道亦復如是。爾時即於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理,離相而轉。其於爾時智行如是。

 

建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

建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

 

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又立二分見道所斷煩惱隨眠。一隨逐清淨色。二隨逐心心所。由見道中止觀雙運故。聖弟子俱時能捨止觀二道所斷隨眠。第一觀所斷。第二止所斷。是故見道說名究竟。

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又立二分見道所斷煩惱隨眠:一隨逐清淨色、二隨逐心心所。由見道中止觀雙運故,聖弟子俱時能捨止觀二道所斷隨眠;第一觀所斷,第二止所斷;是故見道說名究竟。

 

若言觀品所攝諸智見斷隨眠隨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性。由此因緣薄伽梵說。隨信行者隨法行者入見道時。名為第六。行無相行補特伽羅。非信勝解。見得。身證。慧脫。俱脫五得其名。由彼於滅住寂靜想。是故說彼名住無相。

若言觀品所攝諸智,見斷隨眠隨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性。由此因緣,薄伽梵說:隨信行者、隨法行者,入見道時,名為第六。行無相行補特伽羅,非信勝解、見得、身證、慧脫、俱脫五得其名。由彼於滅,住寂靜想,是故說彼名住無相。

 

譬如良醫拔毒箭者。知癰熟已利刀先剖。膿雖漸出猶未頓盡。後更廣開周迴[(@(-))/]搦。膿出漉盡未能甚淨。瘡門尚開為令斂故。或以膩團或以膩帛而帖塞之。如是漸次肌肉得斂。令義易了故作此喻。此中義者如已熟癰。當知隨順見道所斷諸漏處事亦爾。如利刀剖。

譬如良醫拔毒箭者:知癰熟已利刀先剖,膿雖漸出猶未頓盡,後更廣開周迴[(@(-))/]搦,膿出漉盡未能甚淨,瘡門尚開為令斂故,或以膩團或以膩帛而帖塞之,如是漸次肌肉得斂。令義易了,故作此喻。此中義者,如已熟癰。當知隨順見道所斷諸漏處事亦爾,如利刀剖。

 

當知毘缽舍那品所攝見道亦爾。如周[(@(-))/]搦。當知奢摩他品所攝見道亦爾。如膿。當知一切見道所斷隨眠漏亦爾。如瘡未淨未斂。當知修道所斷諸漏漏事亦爾。如膩團帛。當知修道亦爾。

當知毘缽舍那品所攝見道亦爾,如周[(@(-))/]搦。當知奢摩他品所攝見道亦爾,如膿。當知一切見道所斷隨眠漏亦爾,如瘡未淨、未斂。當知修道所斷諸漏漏事亦爾,如膩團帛。當知修道亦爾。

 

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鄰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生緣便現在前。

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鄰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生緣,便現在前。

 

復次略有二種麤重。一漏麤重。二有漏麤重。漏麤重者。阿羅漢等修道所斷煩惱斷時皆悉永離。此謂有隨眠者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漏麤重者。隨眠斷時從漏所生漏所熏發。本所得性不安隱性。苦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漏麤重名煩惱習。阿羅漢獨覺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是故說彼名永斷習氣不共佛法。是名煩惱雜染由五種相差別建立。

復次,略有二種麤重:一漏麤重、二有漏麤重。漏麤重者:阿羅漢等修道所斷煩惱,斷時皆悉永離。此謂有隨眠者,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漏麤重者:隨眠斷時,從漏所生,漏所熏發,本所得性、不安隱性、苦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漏麤重,名煩惱習,阿羅漢、獨覺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是故說彼名永斷習氣不共佛法。是名煩惱雜染,由五種相差別建立。

 

問如世尊言。妄分別貪名士夫欲。以何因緣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事欲耶。答以煩惱欲性染污故。又唯煩惱欲能欲事欲故。又煩惱欲發動事欲。令生種種雜染過患。謂諸所有妄分別貪未斷未知故。先為欲愛之所燒惱。欲愛燒故追求諸欲。追求欲故便受種種身心疲苦。雖設功勞。若不稱遂。便謂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勞無果之苦。設得稱遂便深戀著。守掌因緣受防護苦。

問:如世尊言:妄分別貪,名士夫欲。以何因緣,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事欲耶答:以煩惱欲性染污故。又唯煩惱欲,能欲事欲故。又煩惱欲發動事欲,令生種種雜染過患。謂諸所有妄分別貪未斷、未知故,先為欲愛之所燒惱。欲愛燒故,追求諸欲。追求欲故,便受種種身心疲苦。雖設功勞,若不稱遂,便謂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勞無果之苦。設得稱遂,便深戀著,守掌因緣,受防護苦。

 

若受用時貪火所燒。於內便受不寂靜苦。若彼失壞受愁憂苦。由隨念故受追憶苦。又由是因發起身語及意惡行。又出家者棄捨欲時。雖復捨離煩惱欲。因欲復還起。又唯煩惱欲因緣故。能招欲界生老病死惡趣等苦。如是等輩雜染過患。皆煩惱欲以為因緣。是故世尊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於事欲。

若受用時貪火所燒,於內便受不寂靜苦。若彼失壞,受愁憂苦。由隨念故,受追憶苦。又由是因,發起身語及意惡行。又出家者棄捨欲時,雖復捨離煩惱欲,因欲復還起。又唯煩惱欲因緣故,能招欲界生老病死惡趣等苦。如是等輩雜染過患,皆煩惱欲以為因緣,是故世尊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於事欲。

 

問能生欲貪虛妄分別凡有幾種。答略有八種。一引發分別。二覺悟分別。三合結分別四有相分別五親昵分別。六喜樂分別。七侵逼分別。八極親昵分別。如梵問經言。 引發與覺悟  及餘和合結 有相若親昵  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  名虛妄分別 能生於欲貪  智者當遠離 

問:能生欲貪虛妄分別,凡有幾種答:略有八種:一引發分別、二覺悟分別、三合結分別、四有相分別、五親昵分別、六喜樂分別、七侵逼分別、八極親昵分別。如梵問經言:「引發與覺悟,及餘和合結;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於欲貪,智者當遠離。」

 

引發分別者。謂捨善方便心相續已。於諸欲中發生作意。覺悟分別者。謂於不和合不現前境。由貪欲纏之所纏縛。合結分別者。謂貪欲纏所纏縛故追求諸欲。有相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執取其相執取隨好。親昵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由貪欲纏之所纏縛。

引發分別者:謂捨善方便心相續已,於諸欲中發生作意。覺悟分別者:謂於不和合不現前境,由貪欲纏之所纏縛。合結分別者:謂貪欲纏所纏縛故,追求諸欲。有相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執取其相、執取隨好。親昵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由貪欲纏之所纏縛。

 

喜樂分別者。謂由如是貪欲纏故。希求無量所受欲具。侵逼分別者。謂由一向見其功德而受諸欲倍更希求。極親昵分別者。謂為最極諸貪欲纏之所纏縛。問何故欲界諸煩惱中。唯顯示貪以為欲相。答若由是因顯示貪愛為集諦相。即以此因當知此相。

喜樂分別者:謂由如是貪欲纏故,希求無量所受欲具。侵逼分別者:謂由一向見其功德而受諸欲,倍更希求。極親昵分別者:謂為最極諸貪欲纏之所纏縛。問:何故欲界諸煩惱中,唯顯示貪以為欲相?答:若由是因顯示貪愛為集諦相,即以此因,當知此相。

 

問何故顯示分別俱貪以為欲相。答若此因緣令貪現前發起於貪。若此因緣受用事欲。總顯為一妄分別貪。又有一分棄捨諸欲而出家者仍於諸欲起妄分別。為令了知虛妄分別亦是欲已尋復棄捨故。顯分別亦是欲相。問何故唯說貪愛為集諦相。答由二因緣。一者貪愛是願不願所依處故。二者貪愛遍生起故。

問:何故顯示分別俱貪以為欲相答:若此因緣,令貪現前,發起於貪。若此因緣,受用事欲,總顯為一妄分別貪。又有一分棄捨諸欲而出家者,仍於諸欲起妄分別,為令了知虛妄分別亦是欲已尋復棄捨故,顯分別亦是欲相。問:何故唯說貪愛為集諦相答:由二因緣:一者貪愛是願不願所依處故、二者貪愛遍生起故。

 

所以者何。由彼貪愛於身財等所應期願。為現攝受故便起期願。於非願處對治善中為非所願。現攝方便故便起不願。由此願不願故生死流轉無有斷絕。當知遍起復有三種。一者位遍。依一切受差別轉故。謂由五門喜和合故。喜不離故。喜不合故。喜乖離故。常隨自身而藏愛故。二者時遍。謂緣去來今三世境故。三者境遍。謂緣現法後法內身而起。亦緣已得未得境界而起。

所以者何由彼貪愛於身財等所應期願,為現攝受故,便起期願。於非願處對治善中,為非所願,現攝方便故,便起不願。由此願不願故,生死流轉無有斷絕。當知遍起,復有三種。一者位遍:依一切受差別轉故,謂由五門:喜和合故、喜不離故、喜不合故、喜乖離故、常隨自身而藏愛故。二者時遍:謂緣去來今三世境故。三者境遍:謂緣現法、後法內身而起,亦緣已得、未得境界而起。

 

問何故唯說離貪瞋癡心得離欲。不說離色受等煩惱事耶。答由離於此亦離彼故。又諸煩惱性染污故。又即由此多過患故。所以者何。若於其事起諸過患。當知皆是煩惱所作。是諸過患如前蘊善巧中觀察不善所有過患。又可避故。所以者何。於諸事中一切煩惱皆可避脫。非一切事。又由修習不淨觀等諸世俗道。雖厭其事入離欲地。然離欲地煩惱隨逐。煩惱於心未得離欲。由此道理唯離煩惱。心善離欲非離其事。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問:何故唯說離貪瞋癡心得離欲,不說離色受等煩惱事耶答:由離於此亦離彼故。又諸煩惱性染污故。又即由此多過患故。所以者何若於其事起諸過患,當知皆是煩惱所作;是諸過患,如前蘊善巧中觀察不善所有過患。又可避故。所以者何於諸事中,一切煩惱皆可避脫,非一切事。又由修習不淨觀等諸世俗道,雖厭其事入離欲地,然離欲地煩惱隨逐,煩惱於心未得離欲。由此道理唯離煩惱,心善離欲非離其事。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問何因緣故於諸經中。從餘煩惱簡取我我所見我慢執著隨眠。說為染污煩惱品耶。答由三因故。一向邪行故。謂我我所見二種故。所以者何。依止身見以為根本。便能生起六十二見。依託此故於非解脫計為解脫而起邪行。二背正行故。謂我慢執著二種。所以者何。依止我慢執著故。於此正法毘柰耶中所有善友。所謂諸佛及佛弟子真善丈夫。不往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設彼來問亦不如實顯發自己。

問:何因緣故於諸經中,從餘煩惱簡取我、我所見、我慢、執著、隨眠,說為染污煩惱品耶答:由三因故。一向邪行故:謂我、我所見二種故。所以者何依止身見以為根本,便能生起六十二見。依託此故,於非解脫計為解脫,而起邪行。二背正行故:謂我慢、執著二種。所以者何依止我慢、執著故,於此正法毘柰耶中所有善友,所謂諸佛及佛弟子、真善丈夫,不往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設彼來問,亦不如實顯發自己。

 

三退勝位故。謂隨眠一種。所以者何。雖到有頂。下地隨眠所隨逐故復還退墮。復有差別。謂通達所知於滅作證。有二種法極為障礙。一邪行因緣。二苦生因緣。邪行因緣者。謂六十二見。因此執故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起諸邪行。苦生因緣者。謂不斷隨眠故。又此二業有二因緣。邪行因緣因緣者。謂計我我所薩迦耶見。苦生因緣因緣者。謂初後兩位不起正行。由我慢故初不聞正法。由增上慢故後不修正行。

三退勝位故:謂隨眠一種。所以者何雖到有頂,下地隨眠所隨逐故,復還退墮。復有差別,謂通達所知於滅作證,有二種法極為障礙:一邪行因緣、二苦生因緣。邪行因緣者:謂六十二見。因此執故,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起諸邪行。苦生因緣者:謂不斷隨眠故。又此二業,有二因緣。邪行因緣因緣者:謂計我、我所薩迦耶見。苦生因緣因緣者:謂初後兩位不起正行。由我慢故,初不聞正法;由增上慢故,後不修正行。

 

復有差別。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為最為上。勝極勝妙不共外道。何等為四。一者於諦簡擇。二者於己同梵行所修可樂法。三者於異論所不生憎嫉。四於清淨品能不退失。於惡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於此四法極為障礙。一計我我所薩迦耶見。二我慢。三妄執諦取。四不斷隨眠。由此因緣雖到有頂必還墮落。又有二執。一根境執。謂執我我所。二展轉有情執。謂我慢。計我為勝等。

復有差別,謂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為最為上,勝極勝妙不共外道。何等為四一者於諦簡擇、二者於己同梵行所修可樂法、三者於異論所不生憎嫉、四於清淨品能不退失。於惡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於此四法極為障礙:一計我、我所薩迦耶見、二我慢、三妄執諦取、四不斷隨眠。由此因緣,雖到有頂必還墮落。又有二執:一根境執,謂執我我所。二展轉有情執,謂我慢,計我為勝等。

 

問自有貪愛為眾苦因。何故餘處世尊復說欲為苦因。答以是現法苦因緣故。所以者何。若於有情有欲有貪或有親昵。彼若變異便生憂惱等苦。問何故五蓋說名為龜。答五支相似故。能障修習如理作意故。問何緣故忿說名母駝。答似彼性故。由惡語者於他言詞不能堪忍增上力故。能障得彼教授教誡。

問:自有貪愛為眾苦因,何故餘處世尊復說欲為苦因答:以是現法苦因緣故。所以者何若於有情,有欲、有貪或有親昵,彼若變異,便生憂惱等苦。問:何故五蓋說名為龜答:五支相似故,能障修習如理作意故。問:何緣故忿說名母駝答:似彼性故;由惡語者,於他言詞不能堪忍增上力故,能障得彼教授教誡。

 

問何故慳嫉說名凝血。答由於虛薄無味利養而現行故。能障可愛樂法故。問何故諸欲說名屠机上肉。答繫屬主宰無定實故。能障無間修善法故。問何故無明說名浪耆。答似彼性故。障聞智故。問何緣故疑說名岐路。答似彼性故。障思智故。問何故我慢說名輪圍。答似彼性故。障修智故。

問:何故慳嫉說名凝血答:由於虛薄無味利養而現行故,能障可愛樂法故。問:何故諸欲說名屠机上肉答:繫屬主宰無定實故,能障無間修善法故。問:何故無明說名浪耆(盲獸,生子亦盲)答:似彼性故,障聞智故。問:何緣故疑說名岐路答:似彼性故,障思智故。問:何故我慢說名輪圍答:似彼性故,障修智故。

 

問更有所餘能發惡行無量煩惱何故簡取貪瞋癡立不善根。答發業因緣略有三種。謂愛味因緣故。損他因緣故。執著建立邪法因緣故。此貪瞋癡於上因緣如應配釋。中嗢拖南曰。 欲愛離欲  計我等欲  龜駝母等 及貪瞋等

問:更有所餘能發惡行無量煩惱,何故簡取貪、瞋、癡立不善根答:發業因緣,略有三種,謂愛味因緣故、損他因緣故、執著建立邪法因緣故。此貪、瞋、癡於上因緣,如應配釋。中嗢拖南曰:「欲愛離欲,計我等欲;龜駝母等,及貪瞋等。」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有尋有伺等地決擇並科判》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E2.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