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2)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此五見是慧性故互不相應。自性自性不相應故。貪恚慢疑更相違故互不相應。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互相違。復次如所說諸隨煩惱。當知皆是煩惱品類。且如放逸是一切煩惱品類。所以者何。於染愛時多生放逸。乃至疑時亦有放逸。貪著慳吝憍高掉舉等。皆貪品類皆貪等流。

復次,此五見是慧性故互不相應,自性自性不相應故。貪、恚、慢、疑更相違,故互不相應。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互相違。復次,如所說諸隨煩惱,當知皆是煩惱品類。且如放逸是一切煩惱品類。所以者何於染愛時多生放逸,乃至疑時亦有放逸。貪著、慳吝、憍高、掉舉等,皆貪品類,皆貪等流。

 

忿恨惱嫉害等是瞋品類是瞋等流。誑諂是邪見品類邪見等流。覆是諂品類。當知即彼品類等流。餘隨煩惱是癡品類是癡等流。唯除尋伺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麤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忿、恨、惱、嫉害等,是瞋品類,是瞋等流。誑、諂是邪見品類,邪見等流。覆是諂品類,當知即彼品類、等流。餘隨煩惱,是癡品類,是癡等流。唯除尋、伺,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麤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謂如所說本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麤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謂如所說,本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麤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

 

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理隨地亦爾。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就下地諸纏。

若生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理,隨地亦爾。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就下地諸纏。

 

問具一切縛補特伽羅。諸煩惱纏起滅未捨是諸煩惱於何事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答過去已繫故不名繫。但於現在由此種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繫。若諸煩惱正起現前亦由纏故。說名為繫。於未來世隨眠及纏以當繫故。亦不名繫。如此種類。當知諸餘煩惱亦爾。具縛者不具縛者亦復如是。差別者。所餘煩惱說名為繫。

具一切縛補特伽羅,諸煩惱纏起、滅、未捨,是諸煩惱於何事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繫,故不名繫。但於現在,由此種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繫。若諸煩惱正起現前,亦由纏故,說名為繫。於未來世,隨眠及纏以當繫故,亦不名繫。如此種類,當知諸餘煩惱亦爾。具縛者、不具縛者,亦復如是。差別者,所餘煩惱,說名為繫。

 

問諸修行者伏煩惱纏當云何伏。答以修三種對治力故伏煩惱纏。一了知煩惱自性過患。二思惟對治所緣境相。三以勝善品滋心相續。當知此是永斷正見前行之道。問諸修行者斷煩惱時。為捨纏耶捨隨眠耶。由斷何故說名為斷。答但捨隨眠。以煩惱纏先已捨故。斷隨眠故說名為斷。何以故。雖纏已斷未斷隨眠。諸煩惱纏數復現起。若隨眠斷。纏與隨眠畢竟不起。

諸修行者伏煩惱纏,當云何伏以修三種對治力,故伏煩惱纏一了知煩惱自性過患、二思惟對治所緣境相、三以勝善品滋心相續。當知此是永斷正見前行之道。問諸修行者斷煩惱時,為捨纏耶?捨隨眠耶由斷何故說名為斷但捨隨眠,以煩惱纏先已捨故,斷隨眠故說名為斷。何以故雖纏已斷,未斷隨眠,諸煩惱纏數復現起。若隨眠斷,纏與隨眠畢竟不起。

 

問為斷過去為斷未來為斷現在。答非斷去來今。然說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滅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所斷。若在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在亦非所斷。

為斷過去為斷未來為斷現在非斷去來今,然說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滅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所斷若在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在亦非所斷。

 

然從他音內正作意二因緣故。正見相應。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對治生滅道理應知。正見相應能對治心。於現在世無有隨眠。於過去世亦無隨眠。此剎那後離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從此已後於已轉依已斷隨眠身相續中。所有後得世間所攝善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隨眠。是故三世皆得說斷。是名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然從他音、內正作意二因緣故,正見相應,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對治生滅道理應知,正見相應能對治心,於現在世無有隨眠,於過去世亦無隨眠。此剎那後離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從此已後,於已轉依已斷隨眠身相續中,所有後得世間所攝善、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隨眠,是故三世皆得說斷。是名煩惱雜染染淨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當知略說有十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諦所斷及修所斷諸漏有五。如欲界繫。色無色繫各五亦爾。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集有八。除薩迦耶及邊執見。如迷集諦滅道亦爾。上界諸諦並除瞋恚。隨迷次第如欲界說。云何迷苦有十隨眠。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當知略說有十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諦所斷及修所斷,諸漏有五。如欲界繫,色、無色繫,各五亦爾。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集有八,除薩迦耶及邊執見。如迷集諦,滅、道亦爾。上界諸諦,並除瞋恚,隨迷次第,如欲界說。云何迷苦有十隨眠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句見我。餘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又諸邪見謂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是迷苦諦。又有邪見撥無父母化生有情。如是邪見一分迷苦。一分迷集。

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句見我,餘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又諸邪見謂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是迷苦諦。又有邪見撥無父母、化生、有情,如是邪見一分迷苦,一分迷集。

 

又諸外道誹謗苦諦起大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施設苦諦。此定無有。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為常為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計邊無邊。如是亦名迷苦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苦諦。若有見取。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苦見取。

又諸外道誹謗苦諦起大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施設苦諦,此定無有;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為常、為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苦諦。又有諸見計邊、無邊;如是亦名迷苦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苦諦。若有見取,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苦見取。

 

若有妄取隨順此見此見隨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有外道於此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苦諦。但於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於苦猶豫是迷苦疑。若於如是自所起見。寶愛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

若有妄取,隨順此見、此見隨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有外道,於此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苦諦,但於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於苦猶豫,是迷苦疑。若於如是自所起見,寶愛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

 

若於異分他所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生高舉。是迷苦慢。若有無智與此諸見及疑貪等煩惱相應。若唯於苦獨行無智。如是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惱皆迷苦諦見苦所斷。

若於異分他所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生高舉,是迷苦慢。若有無智,與此諸見及疑、貪等煩惱相應;若唯於苦,獨行無智;如是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惱,皆迷苦諦,見苦所斷。

 

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見。又有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無有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

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見。又有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無有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謂說現法涅槃論者所有邪見。又有邪見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彼阿羅漢二德所顯。謂斷及智。此中但取謗斷邪見。又有邪見誹謗滅諦。謂諸外道廣說如前。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如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

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謂說現法涅槃論者所有邪見。又有邪見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彼阿羅漢二德所顯,謂斷及智;此中但取謗斷邪見。又有邪見誹謗滅諦,謂諸外道,廣說如前。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如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貪等如前應知。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滅諦。餘如前說。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滅諦見滅所斷。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貪等,如前應知。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滅諦,餘如前說。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滅諦,見滅所斷。

 

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為導首有為無漏。當知此見是迷道諦所起邪見。又諸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於道。又諸外道謗道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說出離道。實非出離。由此不能盡出離苦。佛所施設無我之見。及所受持戒禁隨法。是惡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見。

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為導首有為無漏,當知此見是迷道諦所起邪見。又諸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亦迷於道。又諸外道謗道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弟子說出離道,實非出離,由此不能盡出離苦;佛所施設無我之見,及所受持戒禁隨法,是惡邪道,非正妙道。如是亦名迷道邪見。

 

又彼外道作如是計。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盡能出一切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見。若有見取取彼邪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道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迷道戒禁取。所餘貪等迷道煩惱。如迷滅諦道理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道諦見道所斷。如是已說見斷諸漏。

迷道邪見,若有見取取彼邪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如是名為迷道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迷道戒禁取。所餘貪等迷道煩惱,如迷滅諦道理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道諦,見道所斷。如是已說見斷諸漏。

 

云何修道所斷諸漏。謂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慢無明。由彼長時修習正道方能得斷。是故名為修道所斷。又彼煩惱界界地地皆有三品。謂下中上。能斷之道亦有三品。下品之道能斷上品修斷諸漏。中能斷中。上道斷下。又彼修道所斷諸漏。於有漏事任運而轉。長時堅固於自所迷事難可解脫。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云何修道所斷諸漏謂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慢、無明;由彼長時修習正道,方能得斷,是故名為修道所斷。又彼煩惱界界地地皆有三品,謂下中上。能斷之道,亦有三品。下品之道,能斷上品修斷諸漏,中能斷中,上道斷下。又彼修道所斷諸漏,於有漏事,任運而轉,長時堅固於自所迷事,難可解脫。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

 

復次即如所說見修所斷諸漏煩惱。當知略有五種所緣。一緣邪分別所起事境。二緣見境。三緣戒禁境。四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五緣任運堅固事境。此中若緣苦集事境所有諸漏。是緣邪分別所起事境。見取貪等見斷諸漏除疑。是緣見境。戒禁取。是緣戒禁境。緣滅道境及緣不同分界境所有諸漏。是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煩惱能緣滅道。亦不能緣不同分界。非無所緣故。修所斷漏。是緣自任運堅固事境。

復次,即如所說見、修所斷諸漏煩惱,當知略有五種所緣一緣邪分別所起事境、二緣見境、三緣戒禁境、四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五緣任運堅固事境。此中若緣苦、集事境所有諸漏,是緣邪分別所起事境。見取貪等見斷諸漏,除疑,是緣見境。戒禁取,是緣戒禁境。緣滅道境及緣不同分界境所有諸漏,是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煩惱能緣滅道,亦不能緣不同分界,非無所緣故。修所斷漏,是緣自任運堅固事境。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對治差別。謂略四種。一相續成熟對治。二近斷對治。三一分斷對治。四具分斷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十三種資糧道。名相續成熟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煖頂忍世第一法決擇分善根。名近斷對治。見道名一分斷對治。修道名具分斷對治。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對治差別謂略四種一相續成熟對治、二近斷對治、三一分斷對治、四具分斷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十三種資糧道,名相續成熟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煖、頂、忍、世第一法決擇分善根,名近斷對治。見道,名一分斷對治。修道,名具分斷對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