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

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

 

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自樂行無著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由於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於一切論得無所畏。善知論已復能了知所應為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

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自樂,行無著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由於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於一切論得無所畏。善知論已,復能了知所應為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

 

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能如理訪求正法。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二種資糧既圓滿已。於諦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於修方便能正了知。即持如是正勤所修。迴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

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能如理訪求正法。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二種資糧既圓滿已,於諦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於修方便,能正了知,即持如是正勤所修,迴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

 

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於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於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辨了。於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為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即於此中正修行時。為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勝。

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於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於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辨了;於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為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即於此中正修行時,為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勝。

 

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為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為自事故。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於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於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功德殊勝。

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為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為自事故,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於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於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功德殊勝。

 

當知此中稱讚功德殊勝菩薩。於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安住此中能於一切決定所作。恒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於一切有情最上施設。普於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於未得退亦無退失。無退失時恒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

當知此中,稱讚功德殊勝菩薩,於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安住此中,能於一切決定所作、恒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於一切有情最上施設。普於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於未得退,亦無退失。無退失時,恒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

 

由得真實菩薩名故。於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從此尋求於此尋求由此尋求。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於諸安立得善巧故。復於教授能得善巧。於其教授得善巧故。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獲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能於大乘究竟出離。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

由得真實菩薩名故,於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從此尋求、於此尋求、由此尋求,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於諸安立得善巧故,復於教授,能得善巧。於其教授得善巧故,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獲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能於大乘究竟出離,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

 

由此復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當知是名所可稱讚功德殊勝。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由此復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當知是名所可稱讚功德殊勝。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如是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如是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本地分中有餘依地第十六

 

如是已說菩薩地。云何有餘依地。當知此地有三種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

如是已說菩薩地,云何有餘依地?當知此地,有三種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云何地施設安立?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無餘依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無餘依地全部、五地一分,是無餘依)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云何捨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是名捨寂靜。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云何捨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是名捨寂靜。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云何依施設安立。謂有八種依。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云何依施設安立?謂有八種依: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云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云何住持依。謂四種食。即[-]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云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云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云何住持依?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云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云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云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云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持最後身。

云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云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云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持最後身。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是名依施設安立。

 

 

   本地分中無餘依地第十七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如說。 由無下劣心  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脫  譬如燈盡滅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如說:「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彼所趣解脫,譬如燈盡滅。」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是名無損惱寂滅。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