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3)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五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問此中何行攝何苦何苦攝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二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三苦展轉相攝。最後一行與最後苦展轉相攝。前所說愛自性差別建立集諦四種行相。當知為生今果差別四種苦故。

問:此中何行攝何苦?何苦攝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二苦展轉相攝。次有三行,與第三苦展轉相攝。最後一行,與最後苦展轉相攝。前所說愛自性差別建立集諦四種行相,當知為生今果差別四種苦故。

 

復次此十六行幾是空行。謂二。即苦諦後二行。幾是無願行。謂六。即苦諦前二行及集諦一切。幾是無相行。謂滅諦一切。幾是清淨因所顯行。謂道諦一切。問要由無常想能住無我想。何故此中先說空耶。答此約無我觀已生由無常觀建立無願。以此二觀前後展轉互修治故。

復次,此十六行幾是空行?謂二,即苦諦後二行。幾是無願行?謂六,即苦諦前二行及集諦一切。幾是無相行?謂滅諦一切。幾是清淨因所顯行?謂道諦一切。問:要由無常想,能住無我想,何故此中先說空耶?答:此約無我觀已生,由無常觀建立無願。以此二觀,前後展轉互修治故。

 

復次四聖諦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為初。如此故苦此為第二。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此為第三。如此故樂是為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又有差別。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

復次,四聖諦說次第者,謂由此故苦,此最為初;如此故苦,此為第二;此二攝黑品究竟。由此故樂,此為第三;如此故樂,是為第四;此二攝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藥,又有差別;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

 

問諦義云何。答如所說相不捨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問苦諦義云何。答煩惱所生行義。問集諦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問滅諦義云何。答彼俱寂靜義。問道諦義云何。答能成三諦義。問如是四聖諦為世俗諦攝。為勝義諦攝。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

問:諦義云何?答:如所說相不捨離義,由觀此故到清淨究竟義,是諦義。問:苦諦義云何?答:煩惱所生行義。問:集諦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問:滅諦義云何?答:彼俱寂靜義。問:道諦義云何?答:能成三諦義。問:如是四聖諦為世俗諦攝?為勝義諦攝?答:勝義諦攝。何以故?於順苦、樂、不苦不樂諸行中,由自相差別,故建立世俗諦;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當知建立勝義諦。

 

問何緣故說遍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為除顛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遍知苦仍為集諦之所隨逐。故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

問:何緣故說遍知苦諦、永斷集諦、觸證滅諦、修習道諦?答:由彼苦諦是四顛倒所依處故,為除顛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諦苦諦攝故。雖遍知苦,仍為集諦之所隨逐,故須更說永斷集諦。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由於滅諦現前見故,不生怖畏,愛樂攝受,是故次說觸證滅諦。若勤修道,乃能成辦所說三義,是故後說修習道諦。

 

問諦現觀有幾種。此復何相。答決定義是現觀義。此則於諸諦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為體。是名現觀相。此復六種應知如有尋有伺地說。此中云何名初現觀。謂於諸諦決定思惟。云何名為第二現觀。謂三寶所三種淨信。由於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慧。云何名為第三現觀。謂聖所愛戒。於惡趣業已得決定不作律儀故。

問:諦現觀有幾種?此復何相?答:決定義是現觀義。此則於諸諦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為體,是名現觀相。此復六種應知,如《有尋有伺地》說。此中云何名初現觀?謂於諸諦決定思惟。云何名為第二現觀?謂三寶所三種淨信,由於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慧。云何名為第三現觀?謂聖所愛戒,於惡趣業已得決定不作律儀故。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麤重。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麤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麤重。

 

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缽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又即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

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缽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又即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麤重。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麤重。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云何名為究竟現觀。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於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何等名為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無分別。何等名為世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有分別。何等名為出世無生智。謂即此依事滅因義故。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無分別智。何等名為世出世無生智。謂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別智。

云何名為究竟現觀?謂由永斷修所斷故,所有盡智、無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於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何等名為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無分別。何等名為世出世盡智?謂若智,於盡有分別。何等名為出世無生智?謂即此依事滅因義故,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無分別智。何等名為世出世無生智?謂於當來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別智。

 

復次有種姓婆羅門。建立三處為實為諦。然彼種姓諸婆羅門於此三處住三過失污其心故。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何等三處。一為養命。二為修福。三安立果。為養命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為活命故。於施主前或咒願或讚美或序述。咒願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希求隨一資生具故。往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商主等所。矯設咒願。當願汝等所有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願汝等所有吉祥常無轉動不可侵奪。

復次,有種姓婆羅門,建立三處為實、為諦。然彼種姓諸婆羅門,於此三處住三過失,污其心故;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何等三處?一為養命、二為修福、三安立果。為養命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為活命故,於施主前或咒願、或讚美、或序述。咒願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希求隨一資生具故,往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商主等所,矯設咒願:當願汝等所有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願汝等所有吉祥常無轉動,不可侵奪。

 

讚美者。為希求故往到彼所矯設讚美言。汝勇健多諸計策善害怨敵。又於害怨假興讚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敵甚為希有。如汝等輩世間難得。又於財位久興盛者矯施讚述言。諸世間如汝吉祥成就無動甚為難有。

讚美者:為希求故,往到彼所,矯設讚美,言:汝勇健,多諸計策,善害怨敵。又於害怨,假興讚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敵,甚為希有,如汝等輩,世間難得。又於財位久興盛者,矯施讚述,言:諸世間如汝吉祥成就無動,甚為難有。

 

序述者。謂彼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興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當一切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當吉祥無有退轉。又如汝等諸親友家若施主家。常無有餘沙門婆羅門於中受施執為己有。唯我常得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諸臥具等。彼由如是方便所獲利養深生染著。耽嗜迷悶堅固保執而受用之。

序述者:謂彼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興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當一切怨敵皆悉殄滅,橫遭殃禍,摧屈縛錄。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當吉祥無有退轉。又如汝等諸親友家、若施主家,常無有餘沙門、婆羅門於中受施執為己有,唯我常得恭敬供養、衣服、飲食、諸臥具等。彼由如是方便所獲利養,深生染著、耽嗜、迷悶、堅固、保執而受用之。

 

為修福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宣說。殺害無量眾生興祠祀福。宣說祠祀獲常處果。又興祠祀時召命無量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為欲攝受上妙眾多資生具故。彼既獲已執為我所。展轉互起凌蔑之心。當知彼有如是三失。

為修福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宣說殺害無量眾生,興祠祀福;宣說祠祀獲常處果。又興祠祀時,召命無量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為欲攝受上妙眾多資生具故。彼既獲已,執為我所,展轉互起凌蔑之心。當知彼有如是三失。

 

安立果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說阿素洛身應可殺害天身是常。唯婆羅門最上種姓。餘姓下劣。廣說乃至諸婆羅門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彼種姓婆羅門作如是計立如是論。當知是名安立果。如是種姓婆羅門於此三處猛利取執隨興言論。唯此是實是諦餘並愚妄。

安立果者:謂彼種姓諸婆羅門,說阿素洛(阿修)身應可殺害,天身是常;唯婆羅門最上種姓,餘姓下劣;廣說乃至諸婆羅門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彼種姓婆羅門作如是計,立如是論,當知是名安立果。如是種姓婆羅門,於此三處猛利取執,隨興言論:唯此是實、是諦,餘並愚妄。

 

何等名為由三過失染污其心。謂語言過失。憍慢過失。勝解過失。若即於此三處邪語業轉。當知是名語言過失。若復於此三處施設建立。及隨發起不正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或等或劣。當知是名憍慢過失。若復於此三處不觀德失一向信受。雖遇諸佛及佛弟子正教誨時。於處非處不能正住。於遍分別不能正住。於諸正行不能正住。於智者論不能正住。當知是名勝解過失。此三過失當知皆是惡見所起。若有住此三處成就三種過失。雖是種姓諸婆羅門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

何等名為由三過失染污其心?謂語言過失、憍慢過失、勝解過失。若即於此三處邪語業轉,當知是名語言過失。若復於此三處施設建立,及隨發起不正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或等、或劣,當知是名憍慢過失。若復於此三處不觀德失,一向信受,雖遇諸佛及佛弟子正教誨時,於處非處不能正住,於遍分別不能正住,於諸正行不能正住,於智者論不能正住,當知是名勝解過失。此三過失,當知皆是惡見所起。若有住此三處,成就三種過失,雖是種姓諸婆羅門,依第一義,彼皆墮在非梵志數。

 

復次若有建立三處為諦為實。又於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何等三處。謂不應害一切眾生。是名初處。此所說處唯諦唯實無有虛妄。是故於此初處。無語言過失染污其心。又彼於是處。不由諦實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若等若劣。是故彼於此處。無憍慢過失染污其心。

復次,若有建立三處為諦、為實,又於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何等三處?謂不應害一切眾生,是名初處。此所說處,唯諦唯實,無有虛妄,是故於此初處,無語言過失染污其心。又彼於是處,不由諦實言論方比於他,謂己為勝、若等、若劣,是故彼於此處,無憍慢過失染污其心。

 

又彼於此處審觀德失。觀彼所緣能增善法。又能攝益身心無罪現法樂住。於諸有情多住慈想晝夜修學。又於此處非信他行。內自正覺為諦為實。然於諦實不妄執著。是故當知彼於此處無勝解過失染污其心。如是一切行無常。是名第二處。餘如前說。一切法無我。是名第三處。餘如前說。

又彼於此處審觀德失,觀彼所緣能增善法。又能攝益身心無罪現法樂住,於諸有情多住慈想,晝夜修學;又於此處非信他行,內自正覺為諦為實,然於諦實不妄執著。是故當知,彼於此處無勝解過失染污其心。如是一切行無常,是名第二處,餘如前說。一切法無我,是名第三處,餘如前說。

 

此中差別者。於第二諦。應言於一切行多住生滅觀晝夜修學。於第三諦。應言於一切法多住無我我所想晝夜修學。若有於此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如是三處成婆羅門諦實之法。離三過失唯有如來是真覺者。

此中差別者,於第二諦,應言於一切行,多住生滅觀,晝夜修學。於第三諦,應言於一切法,多住無我我所想,晝夜修學。若有於此三處無三過失染污其心,彼雖非種姓婆羅門,然墮第一義婆羅門數。如是三處成婆羅門諦實之法,離三過失,唯有如來是真覺者。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佛陀教育基金會 - 瑜伽師地論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7/T027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