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1)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地品第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何等為七。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前種姓住名種性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如來住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何等為七?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前種姓住,名種性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如來住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答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由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

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答: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由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

 

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今於此中當知亦能淨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應了知。謂彼十種淨修地法能對治。彼所對治法故得安立。何等為十。謂一切種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是名為信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信。於諸有情有損害心。是名為悲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悲。於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為慈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慈。

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今於此中,當知亦能淨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應了知。謂彼十種淨修地法,能對治彼所對治法,故得安立。何等為十?謂一切種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是名為信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信。於諸有情有損害心,是名為悲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悲。於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為慈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慈。

 

於身命財有所顧戀。是名為捨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捨。於諸有情悕求報恩。見彼邪行貪著利養多有所作。是無厭倦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無倦。無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論所對治法。對治彼故立善知論。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間。

於身命財有所顧戀,是名為捨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捨。於諸有情悕求報恩,見彼邪行貪著利養多有所作,是無厭倦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無倦。無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論所對治法;對治彼故,立善知論。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間。

 

於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慚愧。於其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深生怯弱。當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堅力持性。於大師所猶豫疑惑。當知是名供養如來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供養如來如是且說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於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慚愧。於其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深生怯弱,當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堅力持性。於大師所,猶豫疑惑,當知是名供養如來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供養如來。如是且說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云何復名如是略義。謂此十法略顯二義。一者顯示意樂清淨。二者顯示加行清淨。當知前三顯示菩薩意樂清淨。其餘七種顯示菩薩加行清淨。如是十法次第云何。謂諸菩薩於大菩提先深淨信。次於有苦諸有情類發起悲愍。起悲愍時如是誓願。我應拔濟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捨於身命財。無所顧戀。無顧戀已即為彼義精勤加行無有厭倦。

云何復名如是略義?謂此十法,略顯二義:一者顯示意樂清淨、二者顯示加行清淨。當知前三,顯示菩薩意樂清淨;其餘七種,顯示菩薩加行清淨。如是十法次第云何?謂諸菩薩於大菩提先深淨信,次於有苦諸有情類,發起悲愍。起悲愍時,如是誓願:我應拔濟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捨於身命財,無所顧戀。無顧戀已,即為彼義精勤加行,無有厭倦。

 

無厭倦已善知諸論。善知論已如世間轉。即如是知知世間已。若自煩惱率爾現行深生慚愧。生慚愧已不隨煩惱自在而行。便能獲得堅力持性。由正獲得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能於如來奉獻上妙正行供養財敬供養。是故最後供養如來。是名十法次第修證。當知如是十種善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

無厭倦已,善知諸論。善知論已,如世間轉,即如是知。知世間已,若自煩惱率爾現行,深生慚愧。生慚愧已,不隨煩惱自在而行,便能獲得堅力持性。由正獲得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能於如來奉獻上妙正行供養、財敬供養,是故最後供養如來。是名十法次第修證。當知如是十種善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行品第四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悕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悕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何等為三。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

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何等為三?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蜜多。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蜜多。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云何內五自體圓滿。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

云何內五自體圓滿?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

 

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由前四種波羅蜜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由其靜慮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由前四種波羅蜜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由其靜慮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何等為四。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三者圓證威力。四者成熟有情。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何等為四?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三者圓證威力;四者成熟有情。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一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四者足跟趺長。五者手足細軟。六者手足網縵。七者立手摩膝。八者瑿泥耶踹。九者身不僂曲。十者勢峰藏密。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十二者常光一尋。十三者身毛上靡。

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四者足跟趺長。五者手足細軟。六者手足網縵。七者立手摩膝。八者瑿泥耶踹。九者身不僂曲。十者勢峰藏密。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樹名)。十二者常光一尋。十三者身毛上分。

 

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十五者身皮金色。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十九者肩善圓滿。二十者髆間充實。二十一者身分洪直。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二十三者其齒無隙。二十四者其齒鮮白。二十五者頷如師子。

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十五者身皮金色。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十九者肩善圓滿。二十者髆間充實。二十一者身分洪直。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二十三者其齒無隙。二十四者其齒鮮白。二十五者頷如師子。

 

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詞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二十九者其目紺青。三十者睫如牛王。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三十二者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詞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二十九者其目紺青。三十者睫如牛王。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三十二者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