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1)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真實諸菩薩相。嗢拖南曰。 真實諸菩薩  五種相應知 自性依處果  次第攝五轉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若成就者墮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義理密意。如是五法。當知一一各有五轉。一者自性。二者依處。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攝。

云何真實諸菩薩相?嗢拖南曰:「真實諸菩薩,五種相應知;自性依處果,次第攝五轉。」  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若成就者墮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義理密意。如是五法,當知一一,各有五轉:一者自性、二者依處、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攝。

 

應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種。一在意樂。二在正行。在意樂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利益意樂安樂意樂。是名哀愍。在正行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所意樂隨力隨能身語饒益。是名哀愍。愛語自性。謂如前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如前攝事品說。勇猛自性。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所怯劣有大勢力。

應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種:一在意樂、二在正行。在意樂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利益意樂、安樂意樂,是名哀愍。在正行者: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所意樂,隨力隨能,身語饒益,是名哀愍。愛語自性:謂如前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如前《攝事品》說。勇猛自性:謂諸菩薩剛決堅固,無所怯劣,有大勢力。

 

若諸菩薩廣大施性無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若諸菩薩四無礙解。及即於彼無倒引發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當知菩薩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為苦受連綿相續逼切而轉。如是名為有苦有情。

若諸菩薩廣大施性、無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若諸菩薩四無礙解,及即於彼無倒引發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自性。當知菩薩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為苦受連綿相續,逼切而轉,如是名為有苦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而多現行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於諸惡中喜樂安住。所謂屠養羊豬雞等不律儀輩。如是名為惡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及行惡行。而於諸欲耽著受用常樂安住。種種俳優歌舞笑睇以自娛樂。所謂一類受欲塵者。如是名為放逸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而多現行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於諸惡中,喜樂安住,所謂屠養羊豬雞等,不律儀輩,如是名為惡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及行惡行,而於諸欲耽著受用,常樂安住種種俳優、歌舞、笑睇以自娛樂,所謂一類受欲塵者,如是名為放逸有情。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行惡放逸。而依妄見修行種種苦解脫行。謂捨諸欲。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為邪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廣說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縛或不具縛。為諸煩惱之所隨眠。謂正修行賢善異生及諸有學。是名煩惱隨眠有情。是名菩薩所有哀愍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哀愍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或復有情,雖非定苦、行惡、放逸,而依妄見修行種種苦解脫行,謂捨諸欲,於惡說法毘柰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為邪行有情。或復有情,雖非定苦廣說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縛、或不具縛,為諸煩惱之所隨眠,謂正修行賢善異生,及諸有學,是名煩惱隨眠有情。是名菩薩所有哀愍,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哀愍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愛語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正言論語。二正慶悅語。三正安慰語。四正廣恣語。五如理說語。如是廣辯應知如前攝事品說。是名菩薩所有愛語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愛語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當知菩薩勇猛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謂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說菩薩堅力持性五種依處。當知此是菩薩勇猛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勇猛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愛語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一正言論語、二正慶悅語、三正安慰語、四正廣恣語、五如理說語。如是廣辯,應知如前《攝事品》說。是名菩薩所有愛語,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愛語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當知菩薩勇猛依處,亦有五種。何等為五?謂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說,菩薩堅力持性五種依處。當知此是菩薩勇猛,五種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勇猛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舒手惠施亦五依處。何等為五。一數數惠施。二歡喜惠施。三慇重惠施。四無染惠施。五無依惠施。如是五種。如前施品廣辨。應知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舒手惠施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舒手惠施,亦五依處。何等為五?一數數惠施、二歡喜惠施、三慇重惠施、四無染惠施、五無依惠施。如是五種,如前《施品》廣辨。應知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舒手惠施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亦五依處。何等為五。謂於如來所說契經。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空性相應緣性緣起。應知是名第一依處。於毘奈耶毀犯善巧。還淨善巧。當知是名第二依處。於摩怛理迦。施設建立無倒法相。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能正顯除意趣難解諸法相義。當知是名第四依處。於一切法法義釋詞品類差別。當知是名第五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亦五依處。何等為五?謂於如來所說契經,隨順甚深,甚深顯現空性相應,緣性緣起,應知是名第一依處。於毘奈耶毀犯善巧、還淨善巧,當知是名第二依處。於摩怛理迦,施設建立無倒法相,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能正顯除意趣難解諸法相義,當知是名第四依處。於一切法法義釋詞品類差別,當知是名第五依處。由此依處,由此所緣,菩薩能解甚深義理密意而轉。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菩薩哀愍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薩哀愍普於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無怯劣。於此加行嘗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無罪。現法樂住及饒益他。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杖不加害等。如是一切菩薩哀愍。皆當了知。是名菩薩哀愍果利。

菩薩哀愍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薩哀愍,普於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無怯劣。於此加行,嘗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無罪現法樂住,及饒益他。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杖不加害等。如是一切菩薩哀愍,皆當了知,是名菩薩哀愍果利。

 

菩薩愛語。於現法中斷語四過。所謂妄語。離間。麤惡。及以綺語。由此愛語。於現法中能自攝受能攝受他。安隱而轉。菩薩愛語。於當來世其言敦肅言必信用。是名菩薩愛語果利。

菩薩愛語,於現法中斷語四過,所謂妄語、離間、麤惡、及以綺語。由此愛語,於現法中能自攝受、能攝受他,安隱而轉。菩薩愛語,於當來世其言敦肅、言必信用,是名菩薩愛語果利。

 

菩薩勇猛。於現法中能離一切懶惰懈怠心。常歡喜能受菩薩淨戒律儀。受已終無毀犯退屈。能正堪忍攝受自他。於當來世一切菩薩所起事業。稟性堅固。凡所造修若未成辦終無懈退。是名菩薩勇猛果利。當知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威力般若威力差別。應知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二種果利。是名菩薩五相果利。

菩薩勇猛,於現法中能離一切懶惰、懈怠,心常歡喜。能受菩薩淨戒律儀,受已終無毀犯退屈。能正堪忍,攝受自他。於當來世一切菩薩所起事業,稟性堅固,凡所造修若未成辦,終無懈退,是名菩薩勇猛果利。當知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威力、般若威力,差別應知。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二種果利。是名菩薩五相果利。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謂諸菩薩先修哀愍攝受有情。於彼顧念欲作饒益。次修愛語。為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宣說正理攝受教誨。次修勇猛。於已趣入諸有情類。若諸有情起諸邪行種種煩惱變異事中皆能堪忍。為不棄捨安住種種正行邪行諸有情故。是諸菩薩修勇猛已。一類有情以財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法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財以法二種攝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薩次後修習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當知是名菩薩五相前後次第。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謂諸菩薩,先修哀愍攝受有情,於彼顧念欲作饒益。次修愛語,為彼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宣說正理,攝受教誨。次修勇猛,於已趣入諸有情類。若諸有情起諸邪行、種種煩惱變異事中,皆能堪忍。為不棄捨安住種種正行、邪行諸有情故。是諸菩薩修勇猛已,一類有情以財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法攝受,能令成熟;一類有情以財、以法二種攝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薩次後修習舒手惠施,能解甚深義理密意,當知是名菩薩五相前後次第。

 

問菩薩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攝。何等相。答菩薩哀愍。當知靜慮到彼岸攝。菩薩愛語。尸羅般若到彼岸攝。菩薩勇猛。進忍般若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舒手惠施。當知即施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能解甚深義理密意。靜慮般若到彼岸攝。如是真實菩薩五相。當知一一皆有五轉。所謂自性。依處。果利。次第。相攝。已廣分別應如實知。

問:菩薩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攝何等相?答菩薩哀愍,當知靜慮到彼岸攝。菩薩愛語,尸羅般若到彼岸攝。菩薩勇猛,進、忍般若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舒手惠施,當知即施到彼岸攝。菩薩所有能解甚深義理密意,靜慮般若到彼岸攝。如是真實菩薩五相,當知一一,皆有五轉,所謂自性、依處、果利、次第、相攝。已廣分別,應如實知。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分品第二

 

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有幾種法正修學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嗢拖南曰。 二分諸菩薩  初事業善修 善巧饒益他  迴向最為後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略有四法。當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為四。一者善修事業。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饒益於他。四者無倒迴向。

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有幾種法正修學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嗢拖南曰:「二分諸菩薩,初事業善修;善巧饒益他,迴向最為後。」  謂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別轉時,略有四法,當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正勤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等為四?一者善修事業、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饒益於他、四者無倒迴向。

 

云何菩薩善修事業。謂諸菩薩於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決定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有恩無恩有德有失無有差別。要當施與。若人非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及餘世間無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傾動。

云何菩薩善修事業?謂諸菩薩於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決定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有恩、無恩、有德、有失,無有差別,要當施與。若人、非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及餘世間,無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傾動。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委悉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一切施與無有少物於諸有情而不能捨。於內身命尚能惠施。何況外物。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恒常修作。謂諸菩薩於修惠施。無有厭倦。恒常無間於一切時。隨有所得即隨惠施無所吝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委悉修作?謂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法,諸乞求者正現在前,一切施與,無有少物,於諸有情而不能捨;於內身命,尚能惠施,何況外物!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恒常修作?謂諸菩薩於修惠施,無有厭倦,恒常無間於一切時,隨有所得,即隨惠施,無所吝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罪修作。謂諸菩薩遠離如前施品所說諸雜染施。修行所餘無雜染施。如是菩薩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是於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菩薩由四行相於其六種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於施波羅蜜多無罪修作?謂諸菩薩遠離如前《施品》所說諸雜染施,修行所餘無雜染施。如是菩薩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於施波羅蜜多能善修作,如是於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如其所應,當知亦爾。是名菩薩由四行相,於其六種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無罪修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憎背聖教有情除其恚惱方便善巧。二者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五者於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六者於諸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七者於諸正願方便善巧。八者於聲聞乘方便善巧。九者於獨覺乘方便善巧。十者於其大乘方便善巧。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薩地中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當知。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憎背聖教有情,除其恚惱方便善巧。二者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五者於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六者於諸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七者於諸正願方便善巧。八者於聲聞乘方便善巧。九者於獨覺乘方便善巧。十者於其大乘方便善巧。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薩地中,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當知。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謂由前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於自義利。由於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由於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令諸菩薩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於善清淨菩薩所受淨戒律儀。能善修瑩。由於正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證當來一切所愛事義圓滿。由於三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於諸有情隨其種性根及勝解說相稱法說順正理。是名十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薩現法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謂由前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於自義利。由於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由於菩薩淨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令諸菩薩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於善清淨菩薩所受淨戒律儀,能善修瑩。由於正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證當來一切所愛,事義圓滿。由於三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於諸有情,隨其種、性、根及勝解,說相稱法,說順正理。是名十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薩現法、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

 

云何菩薩饒益於他。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於他。廣說如前自他利品。應知其相。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迴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餘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於他?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於他,廣說如前《自他利品》,應知其相。云何菩薩無倒迴向?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迴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餘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應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謂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是故如是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諸菩薩眾。親近鄰逼難得難證無上菩提。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學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應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謂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是故如是善修事業、方便善巧、饒益於他、無倒迴向,諸菩薩眾親近鄰逼難得難證無上菩提。當知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學,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復同於如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所以者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於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商估事王業等種種艱辛遽務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復同於如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所以者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於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商估、事王業等,種種艱辛、遽務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普於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於究竟。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淨律儀。凡所發言眾咸信奉。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普於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於究竟;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復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淨律儀,凡所發言眾咸信奉;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於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