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3)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云何非擇滅。謂若餘法生緣現前。餘法生故餘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越生時故彼於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所以者何。此無有餘自相可得故。此法種類非離繫故。復於餘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若學見跡。於卵濕二生北拘盧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於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由學見跡。嘗不於後有起希願纏發生後有。唯除未無餘永害愛種子故。

復次,云何非擇滅?謂若餘法生緣現前,餘法生故,餘不得生,唯滅、唯靜,名非擇滅。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越生時故,彼於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所以者何?此無有餘自相可得故。此法種類非離繫故,復於餘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若學見跡,於卵、濕二生,北拘盧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於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由學見跡嘗不於後有起希願纏,發生後有,唯除未無餘永害愛種子故。

 

問何因緣故名心不相應耶。答此是假想。於諸事中為起言說。於有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俱非。如是廣說安立道理一切當知。如是已說六種善巧。謂蘊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應知是諸善巧廣建立義。復次嗢柁南曰。 自性義差別  次第攝依止

問:何因緣故,名心不相應耶?答:此是假想,於諸事中為起言說,於有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俱非。如是廣說安立道理,一切當知。如是已說六種善巧,謂蘊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應知是諸善巧廣建立義?復次,嗢柁南曰:「自性義差別,次第攝依止。」

 

問何等是色自性。答略有十一。謂眼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又總有二。謂四大種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變礙相。問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種。謂依眼等六觸所生。此復二種。若色為依名身受。無色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

問:何等是色自性?答:略有十一,謂眼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又總有二,謂四大種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變礙相。問: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種,謂依眼等六觸所生。此復二種,若色為依名身受,無色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

 

問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答由相異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轉相異。問若眼等根其相異故非皆身相。依彼諸受由是因緣應非身受。答餘有色根不離身故就彼為名。此復何過。

問: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答:由相異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轉相異。問:若眼等根其相異故,非皆身相,依彼諸受,由是因緣應非身受?答:餘有色根不離身故,就彼為名,此復何過。

 

問若不離身故無過者。意根亦爾不離身轉。依意根受應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無心受耶。答諸有色根定不離身。意即不爾故無有過。所以者何。生無色界有情意根離身而轉。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獨名心受。故總說二。謂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

問:若不離身故無過者,意根亦爾,不離身轉,依意根受應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無心受耶?答:諸有色根定不離身,意即不爾,故無有過。所以者何?生無色界有情,意根離身而轉。是故五根所生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獨名心受,故總說二;謂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

 

問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無相想。三狹小想。四廣大想。五無量想。六無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間想。二出世想。狹小想者。謂欲廛想。廣大想者。謂色廛想。無量想者。謂空識無邊處廛想。無所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無相想者。謂有頂想及一切出世間學無學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問: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無相想、三狹小想、四廣大想、五無量想、六無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間想、二出世想。狹小想者:謂欲廛想。廣大想者:謂色廛想。無量想者:謂空、識無邊處廛想。無所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無相想者:謂有頂想及一切出世間學無學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問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此行相由五種類令心造作。一為境隨與。二為彼合會。三為彼別離。四能發雜染業。五令心自在轉。又此行相略有三種。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無記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問: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此行相,由五種類令心造作:一為境隨與、二為彼合會、三為彼別離。、四能發雜染業、五令心自在轉。又此行相略有三種: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無記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問何等是識自性。答略有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識有三種。一領受差別。二採境差別。三分位差別。領受差別有三。採境差別有六。分位差別有三。如是識蘊差別總有十八自性。應知是名諸蘊自性。復次蘊義云何。為顯何義建立諸蘊。謂所有色若去來今乃至遠近。如色乃至識亦爾。如是總略攝一切蘊。積聚義是蘊義。又由諸蘊唯有種種名性諸行。當知為顯無我性義建立諸蘊。

問:何等是識自性?答:略有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識有三種:一領受差別、二採境差別、三分位差別。領受差別有三,採境差別有六,分位差別有三。如是識蘊差別,總有十八自性,應知是名諸蘊自性。復次,蘊義云何?為顯何義,建立諸蘊?謂所有色,若去來今乃至遠近。如色,乃至識亦爾。如是總略攝一切蘊,積聚義是蘊義。又由諸蘊唯有種種名性諸行,當知為顯無我性義,建立諸蘊。

 

復次云何色蘊差別。略由六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識執不執故。四由識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邊際故。事者。謂所有諸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相者。略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變礙相是色共相。識執不執者。若識依執名執受色。此復云何。謂識所託安危事同和合生長。又此為依能生諸受。與此相違非執受色。

復次,云何色蘊差別?略由六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識執不執故、四由識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邊際故。事者:謂所有諸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相者:略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變礙相,是色共相。識執不執者:若識依執,名執受色。此復云何?謂識所託,安危事同,和合生長。又此為依,能生諸受。與此相違,非執受色。

 

識空不空者。若識不空名同分色。由此與識等義轉故。若識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續而隨轉故。想所行者。謂緣色想略有三種。一者色想。二有對想。別異想。色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據方處相。三積集住相。如是三相隨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為色想。能取行礙名有對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別異想。是名想所行差別。

識空不空者:若識不空,名同分色,由此與識等義轉故。若識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續而隨轉故。想所行者:謂緣色想,略有三種:一者色想、二有對想、三別異想。色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據方處相、三積集住相。如是三相,隨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為色想。能取行礙,名有對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別異想。是名想所行差別。

 

邊際者。謂色邊際略有二種。一墮下界。謂欲廛色。二墮中界。謂色廛色。當知此中就業增上所生諸色。說無色界無有諸色。非就勝定自在色說。何以故。由彼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當知此色名極微細定所生色。

邊際者:謂色邊際,略有二種:一墮下界,謂欲廛色。二墮中界,謂色廛色。當知此中,就業增上所生諸色,說無色界無有諸色,非就勝定自在色說。何以故?由彼勝定於一切色皆得自在,諸定加行令現前故,當知此色名極微細定所生色。

 

復次云何受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觀察故。五由出離故。事者。謂領納及順領納法。相者。謂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緣諸所有受皆說名苦。是名受共相。

復次,云何受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觀察故、五由出離故。事者:謂領納及順領納法。相者:謂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緣,諸所有受皆說名苦,是名受共相。

 

生者。謂一切受。十六觸所生。何等十六。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有對觸增語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愛觸。恚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觸及有對觸。由分別境故建立增語觸。由領納境故建立順樂受等觸。由染淨故建立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是名受生差別。

生者:謂一切受十六觸所生。何等十六?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有對觸、增語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愛觸、恚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觸及有對觸。由分別境故,建立增語觸。由領納境故,建立順樂受等觸。由染淨故,建立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是名受生差別。

 

觀察差別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於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為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三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是名觀察差別。

觀察差別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於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為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如是觀時,如實了知,受有三種,觸集故受集,應知如經分別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是名觀察差別。

 

出離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想界出離捨根。是名出離差別。復次云何想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顛倒故。四由無顛倒故。五由分別故。事者謂取所緣相及隨順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種。如前應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別。

出離者: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想界出離捨根。是名出離差別。復次,云何想蘊差別?略由五種: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顛倒故、四由無顛倒故、五由分別故。事者:謂取所緣相及隨順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種,如前應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別。

 

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隨逐無明起不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計常取相而轉。是名想倒。如於無常計常。如是於苦計樂於不淨計淨於無我計我。此想顛倒。諸在家者能發心倒。一分出家者能發見倒。是名顛倒差別。

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隨逐無明,起不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計常,取相而轉,是名想倒。如於無常計常,如是於苦計樂、於不淨計淨、於無我計我。此想顛倒,諸在家者能發心倒,一分出家者能發見倒,是名顛倒差別。

 

此想顛倒復有差別。謂於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於境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執著者。於顛倒事堅執忍可開示建立。是名見倒。無顛倒差別者。謂諸聰叡有所曉了。隨智慧明起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知無常。苦知是苦。不淨知不淨。無我知無我。正取相轉。是名想無顛倒。心無顛倒。見無顛倒。是名無顛倒差別。

此想顛倒,復有差別。謂於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於境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執著者,於顛倒事堅執、忍可、開示、建立,是名見倒。無顛倒差別者:謂諸聰叡有所曉了,隨智慧明,起如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知無常、苦知是苦、不淨知不淨、無我知無我,正取相轉,是名想無顛倒、心無顛倒、見無顛倒。是名無顛倒差別。

 

分別差別者。略有五種想分別相。一境界分別。二領納分別。三假設分別。四虛妄分別。五實義分別。若於境界取隨味相。名境界分別。執取境界所生諸受。名領納分別。若於自他取如是名如是類如是姓等種種世俗言說相。名假設分別。於諸境界取顛倒相。名虛妄分別。於諸境界取無倒相。名實義分別。如是總名想蘊分別差別。

分別差別者:略有五種想分別相:一境界分別、二領納分別、三假設分別、四虛妄分別、五實義分別。若於境界取隨味相,名境界分別。執取境界所生諸受,名領納分別。若於自他取如是名、如是類、如是姓等種種世俗言說相,名假設分別。於諸境界取顛倒相,名虛妄分別。於諸境界取無倒相,名實義分別。如是總名想蘊分別差別。

 

復次云何行蘊差別。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雜染故。四由清淨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謂於行蘊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謂立生等不相應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顯現故。由雜染者。謂於雜染諸行建立煩惱及隨煩惱。由清淨者。謂於清淨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謂如前說五造作相為境隨與等。

復次,云何行蘊差別?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雜染故、四由清淨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謂於行蘊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謂立生等不相應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顯現故。由雜染者:謂於雜染諸行建立煩惱及隨煩惱。由清淨者:謂於清淨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謂如前說五造作相,為境隨與等。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佛陀教育基金會 - 瑜伽師地論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7/T027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