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3)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3)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又即於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總經於二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勤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又即於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總經於二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恒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勤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麤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麤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麤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麤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

 

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麤重。二者在膚麤重。三者在肉麤重。當知此中在皮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麤重、二者在膚麤重、三者在肉麤重。當知此中在皮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淨。謂於第一種性住中。種性清淨。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淨。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淨。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淨。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淨。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淨。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淨。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淨。謂於第一種性住中,種性清淨。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淨。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淨。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淨。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淨。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淨。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淨。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淨。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淨。

 

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淨。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諸習氣究竟清淨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八法能攝大乘。當知在此十三住攝。謂於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第三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相。於餘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於上三種淨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

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淨。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諸習氣究竟清淨。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八法,能攝大乘,當知在此十三住攝。謂於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第三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相。於餘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於上三種淨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如諸聲聞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得證淨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爾。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如諸聲聞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如諸聲聞已得證淨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爾。

 

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增上慧學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九住亦爾。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當知菩薩第十住亦爾。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處住。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亦爾。

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增上慧學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九住亦爾。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當知菩薩第十住亦爾。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處住,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亦爾。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云何菩薩除災生。謂諸菩薩或大願力或自在力。於諸飢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皆令飽滿。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等為五?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云何菩薩除災生?謂諸菩薩或大願力、或自在力,於諸飢饉、厄難、曠野正現前時,為令眾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濟,於大魚等種類中生,身形廣大隨所生處,以自身肉普給一切飢餓眾生,皆令飽滿。

 

於諸有情眾多疾疫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於諸有情鄰國戰諍互相逼惱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勢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鄰國戰諍逼惱。於諸有情互相違諍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結。

於諸有情眾多疾疫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於諸有情鄰國戰諍互相逼惱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勢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鄰國戰諍逼惱。於諸有情互相違諍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發誠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結。

 

於諸眾生遭遇惡王非理縛錄治罰逼迫身心擾亂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眾生息除一切逼惱苦事。若諸有情起諸邪見造諸惡行。隨一天處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無量。

於諸眾生遭遇惡王非理縛錄、治罰,逼迫身心擾亂正現前時,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眾生,息除一切逼惱苦事。若諸有情起諸邪見、造諸惡行,隨一天處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彼天處方便斷除邪見惡行。是名略說菩薩除災生。若廣宣說,以大願力、得自在力,哀愍為先,於彼彼處受種種生,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於種種傍生趣類天龍藥叉阿素洛等展轉謀害違諍類中。或生邪見婆羅門中。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生[/]樂邪命類中。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為欲除彼諸過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為上首。為上首已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菩薩不行彼不行善。菩薩現行為欲令彼現行善故。為說正法。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說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過失。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隨類生?謂諸菩薩以大願力、得自在力,生於種種傍生趣類天龍、藥叉、阿素洛等,展轉謀害違諍類中,或生邪見婆羅門中,或生樂行惡行類中,或生喜樂邪命類中,或生最極耽著諸欲信解諸欲有情類中。為欲除彼諸過失故,往彼有情同分中生而為上首,為上首已,方便化導。彼所行惡,菩薩不行;彼不行善,菩薩現行;為欲令彼現行善故,為說正法。由是菩薩與彼現行不同分故,說正法故,方便善巧除彼有情所有過失,是名略說菩薩隨類生。廣說如前,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自他利品已廣宣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大勢生?謂諸菩薩稟性生時,所感壽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諸異熟果,一切世間最為殊勝。此異熟果所作事業,《自他利品》已廣宣說。是名略說菩薩大勢生。若廣宣說,彼彼類中受大勢生,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增上生。謂諸菩薩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今於此中名增上生。謂最初住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唯有已得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得生其中。彼諸菩薩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增上生?謂諸菩薩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前所說,差別受生,今於此中,名增上生。謂最初住作轉輪王,王贍部洲得大自在,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唯有已得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摩訶薩眾,得生其中;彼諸菩薩,即由此業增上所感。是名略說菩薩增上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最後生。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云何菩薩最後生?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若廣宣說,當知無量。

 

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曾當現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諸所受生為五生故。如是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諸菩薩於去來今,清淨仁賢妙善生處,曾、當、現生,一切皆此五生所攝。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唯除凡地菩薩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智菩薩,諸所受生,為五生故。如是諸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諸菩薩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攝受品第二

 

於一切住菩薩行中。當知菩薩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何等為六。一者頓普攝受。二者增上攝受。三者攝取攝受。四者長時攝受。五者短時攝受。六者最後攝受。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謂諸菩薩初發心時。攝受一切諸有情界皆為眷屬。作是思惟。我當於彼隨能隨力作一切種利益安樂饒益之事。隨所思惟皆如是作。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

於一切住菩薩行中,當知菩薩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何等為六?一者頓普攝受、二者增上攝受、三者攝取攝受、四者長時攝受、五者短時攝受、六者最後攝受。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謂諸菩薩初發心時,攝受一切諸有情界皆為眷屬,作是思惟:我當於彼隨能隨力,作一切種利益安樂饒益之事。隨所思惟,皆如是作。是名菩薩於諸有情頓普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攝受父母妻子奴婢僮僕作使。或為國王攝受一切所統僚庶。菩薩如是發起增上攝受想已。於所攝受隨攝受儀。隨菩薩儀業用而轉。若為家主於其父母。種種方便勸修諸善。隨時供養曾無懈廢。善識其恩善知酬報。於父母心善能隨順。於法於義隨自在轉。於其妻子奴婢等類。隨時恣與如法衣食。於諸事業終不逼切。雖有違犯而能堪忍。彼若疾病正能瞻療。於諸善事勸令修習。隨時賜與殊勝財物。愛語慰喻不生奴婢作使等想。瞻敬養育。其若自身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攝受父母、妻子、奴婢、僮僕、作使,或為國王攝受一切所統僚庶。菩薩如是發起增上攝受想已,於所攝受隨攝受儀、隨菩薩儀,業用而轉。若為家主,於其父母,種種方便勸修諸善,隨時供養,曾無懈廢,善識其恩,善知酬報;於父母心,善能隨順;於法於義,隨自在轉。於其妻子、奴婢等類,隨時恣與如法衣食;於諸事業,終不逼切,雖有違犯,而能堪忍;彼若疾病,正能瞻療。於諸善事,勸令修習;隨時賜與,殊勝財物;愛語慰喻,不生奴婢作使等想,瞻敬養育其若自身。

 

若為國王。不行黜罰不用刀杖。而能正化。以法以財用作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以凶力侵掠他境。隨能隨力於諸有情。勸止諸惡教修諸善。視諸眾生如父於子。於他有情尚好等施。況自親屬而不均濟。不行欺誑所言誠諦。遠離一切殺縛捶打治罰逼迫斷截等事。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

若為國王,不行黜罰,不用刀杖,而能正化;以法以財,用作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以凶力,侵掠他境;隨能隨力於諸有情,勸止諸惡,教修諸善;視諸眾生,如父於子,於他有情尚好等施,況自親屬而不均濟?不行欺誑,所言誠諦,遠離一切殺縛、捶打、治罰、逼迫、斷截等事。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增上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諸菩薩正御徒眾。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若廣說者。由二因緣正攝徒眾。說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何等為二。一者以無染心正攝徒眾。二者於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又於一切應攝受中。其心平等不墮偏黨。亦不於彼慳吝正法。不作師捲。不於彼所悕求承事恭敬供養。彼樂善故自求作者亦不遮止。為欲令其福德資糧得增長故。或遇餘時亦於彼所承事供養。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謂諸菩薩正御徒眾,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若廣說者,由二因緣正攝徒眾,說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何等為二?一者以無染心正攝徒眾、二者於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又於一切應攝受中,其心平等,不墮偏黨;亦不於彼,慳吝正法,不作師拳。不於彼所,悕求承事恭敬供養;彼樂善故,自求作者,亦不遮止。為欲令其福德資糧得增長故,或遇餘時,亦於彼所承事供養。

 

若於其義未解了者開悟令解。已解了者轉令明淨。生起疑惑隨為除斷。若生惡作善為開解。甚深義句以慧通達。於時時間正為開顯。於苦於樂與彼共同。於他所為財利因緣。成就上品經營遽務過於自事。於他毀犯隨時正舉令其覺悟。應時如理訶責擯罰。彼有疹疾或有愁憂終不棄捨。善權方便救療疹疾開解愁憂。於諸下劣形色。憶念精進智等。終不輕陵。

若於其義未解了者,開悟令解;已解了者,轉令明淨。生起疑惑,隨為除斷;若生惡作,善為開解。甚深義句,以慧通達,於時時間正為開顯。於苦於樂,與彼共同。於他所為財利因緣,成就上品經營遽務,過於自事。於他毀犯,隨時正舉,令其覺悟;應時如理,訶責擯罰。彼有疹疾、或有愁憂,終不棄捨,善權方便救療疹疾,開解愁憂。於諸下劣形色、憶念、精進、智等,終不輕陵。

 

於時時間隨入勞倦。如其所宜為說正法。於時時間為令繫念。於所緣境與正教授。堪忍問難不生憤發。於彼戒行或等或增終無減劣。亦不悕求利養恭敬。具足悲愍無掉無動。戒見軌則正命圓滿。舒顏平視遠離顰蹙。柔和美語先言問訊含笑為先。於諸善品恒常修習。不行放逸離諸懈怠。即以是事教習徒眾。亦令自行轉更勝進。菩薩不應於一切時攝取徒眾。亦非不攝亦非變異。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於時時間,隨入勞倦,如其所宜,為說正法。於時時間,為令繫念於所緣境,與正教授,堪忍問難,不生憤發。於彼戒行或等、或增,終無減劣,亦不悕求利養恭敬。具足悲愍,無掉無動;戒見軌則,正命圓滿。舒顏平視,遠離顰蹙,柔和美語,先言問訊,含笑為先。於諸善品恒常修習,不行放逸,離諸懈怠;即以是事教習徒眾,亦令自行轉更勝進。菩薩不應於一切攝取徒眾,亦非不攝,亦非變異。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下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長時攝受。以經久時方堪淨故。云何菩薩於諸有情短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短時攝受。非經久時方堪淨故。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淨故。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略有六種無倒攝受。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下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長時攝受;以經久時,方堪淨故。云何菩薩於諸有情短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短時攝受;非經久時,方堪淨故。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淨故。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略有六種無倒攝受。

 

由此攝受。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於諸有情曾正攝受當正攝受現正攝受。除此無有若過若增。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六種攝受無倒轉時。當知遭遇略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於彼十二艱難之事當正覺了。何等十二。一者於多安住違犯有情。若罰若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二者於惡有情為調伏故。方便現行辛楚加行。防自意樂不生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由此攝受,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於諸有情曾正攝受、當正攝受、現正攝受。除此,無有若過若增。菩薩如是於諸有情,六種攝受無倒轉時,當知遭遇略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於彼十二艱難之事,當正覺了。何等十二?一者於多安住違犯有情,若罰、若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二者於惡有情為調伏故,方便現行辛楚加行,防自意樂不生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三者現可施物極為尟少。現來求者其數彌多。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四者唯有一身。眾多有情種種事業並現在前。同時來請共為助伴。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五者居放逸處。若住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樂世界中。令心調善。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六者常求遍作利有情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七者於其愚癡諂詐剛強諸有情所。若為說法若復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三者現可施物極為尟少,現來求者其數彌多,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四者唯有一身,眾多有情種種事業並現在前,同時來請共為助伴,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五者居放逸處,若住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樂世界中,令心調善,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六者常求遍作利有情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七者於其愚癡、諂詐、剛強諸有情所,若為說法、若復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為度有情而不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九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多分慮恐失念命終。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他來求乞第一最勝所可愛物。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一者種種異見種種勝解諸有情類。若別教誨若總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二者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應斷一切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為度有情而不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九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多分慮恐,失念命終,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者未證清淨增上意樂,他來求乞第一最勝所可愛物,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一者種種異見、種種勝解諸有情類,若別教誨、若總棄捨,是名菩薩遭艱難事。十二者常行最極不放逸行,而不應斷一切煩惱,是名菩薩遭艱難事。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諸艱難事。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或於其中應審簡擇補特伽羅。或於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若發正願。或於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於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擇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於其中而行放捨。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於正對治方便善巧。雖遭一切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弱自正能免。

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諸艱難事,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或於其中,應審簡擇補特伽羅;或於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若發正願;或於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於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擇,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於其中,而行放捨;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薩如是於正對治方便善,。雖遭一切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弱,自正能免。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法雲資訊網 - 瑜伽師地論 (http://fayun.org/index.php/yog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