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1)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云何表業。謂略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

復次,云何表業?謂略有三種:一染污、二善、三無記。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污表業。若即於彼誓受遠離,所有身語表業,名善表業。若諸威儀路、工巧處一分,所有身語表業,名無記表業。若有不欲表示於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污、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

 

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業。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徙至餘方。不應道理。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此中唯有身餘處滅於餘處生,或即此處唯變異生,名身表業;唯有語音,名語表業;唯有發起心造作思,名意表業。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從其餘方徙至餘方,不應道理。又離唯諸行生,餘實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當知,一切表業,皆是假有。

 

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於此活命事重復起心欲樂忍可。爾時說名不律儀者。由不律儀所攝故。極重不如理作意。損害心所攝故。但成廣大諸不善根。然未成就殺生所生。及餘不善業道所生諸不善業。乃至所期事未現行。後若現行。若少若多隨其所應。更復成就諸不善業。如生不律儀家如是。隨是何人。隨由何事起決猛心。廣說應知。此人乃至不律儀思未捨已來。常得說名不律儀者。於日日分彼不善思廣積集故。彼不善業多現行故。當知非福運運增長。

復次,若有生不律儀家,有所了別自發期心:謂我當以此活命事而自活命;又於此活命事重復起心欲樂忍可;爾時說名不律儀者。由不律儀所攝故,極重不如理作意損害心所攝故,但成廣大諸不善根;然未成就殺生所生,及餘不善業道所生諸不善業,乃至所期事未現行。後若現行,若少、若多隨其所應,更復成就諸不善業。如生不律儀家,如是隨是何人、隨由何事起決猛心,廣說應知。此人乃至不律儀思未捨已來,常得說名不律儀者。於日日分,彼不善思廣積集故,彼不善業多現行故,當知非福運運增長。

 

復次此邪惡願思。恒與不信懈怠忘念散亂惡慧俱行。能受彼業能發彼業。從此已後由種子故及現行故。處相續中現在轉時名不律儀者。乃至由捨因緣未捨未棄。此中若於惡業後不愛果。不信不解亦不隨入。是名不信。若隨所欲於彼惡業[/]樂而轉。不能勤勵息滅彼業。是名懈怠。若與過失相應。於有罪法不能如實明記有罪。是名忘念。若散亂染污心相續不安住轉。是名散亂。若顛倒心相續而轉。於諸過失見勝功德。是名惡慧。

復次,此邪惡願思,恒與不信、懈怠、忘念、散亂、惡慧俱行,能受彼業,能發彼業。從此已後,由種子故及現行故,處相續中現在轉時,名不律儀者,乃至由捨因緣,未捨、未棄。此中若於惡業後不愛果,不信、不解、亦不隨入,是名不信。若隨所欲,於彼惡業喜樂而轉,不能勤勵息滅彼業,是名懈怠。若與過失相應,於有罪法不能如實明記有罪,是名忘念。若散亂染污心相續,不安住轉,是名散亂。若顛倒心相續而轉,於諸過失見勝功德,是名惡慧。

 

由惡尸羅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行不善不信等現在轉時。名惡戒者。若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得有律儀。隨轉差別者。謂有堪受律儀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儀。或復有一唯自然受。除苾芻律儀。何以故。由苾芻律儀非一切堪受故。若苾芻律儀。非要從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應一切隨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聖教便無。軌範亦無。善說法毘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芻律儀無有自然受義。

由惡尸羅增上力故,所有不善思俱行不善、不信等現在轉時,名惡戒者。若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得有律儀。隨轉差別者,謂有堪受律儀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儀,或復有一唯自然受,除苾芻律儀。何以故?由苾芻律儀非一切堪受故。若苾芻律儀,非要從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應一切隨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聖教便無軌範,亦無善說法毘柰耶而可了知。是故苾芻律儀,無有自然受義。

 

問若除苾芻律儀。所餘律儀有自然受者。何因緣故復從他受。答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若於他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恥。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受。故從他受。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

問:若除苾芻律儀,所餘律儀有自然受者,何因緣故復從他受?答: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若於他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恥,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受,故從他受。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

 

又若起心往趣師所慇懃勸請。方便發起禮敬等業。以正威儀在師前住。又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身表語表業。意表業者。謂二前行。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若遠離思與不律儀相違。由遠離增上力故與五根俱行說名律儀。

又若起心往趣師所,慇懃勸請,方便發起禮敬等業,以正威儀在師前住,又以語言表宣所欲造作勝義,是名身表、語表業。意表業者,謂二前行。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若遠離思與不律儀相違,由遠離增上力故,與五根俱行,說名律儀。

 

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殺。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離殺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

復次,當知由百行所攝,而受律儀。謂於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殺乃至少分遠離邪見,是名初十行。若多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是名第二十行。若全分離殺生乃至全分離邪見,是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或一日一夜、或半月一月、或至一年,是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離邪見,謂過一年,不至命終,是名第五十行。

 

若盡壽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若盡壽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第七十行。若於此事勸進他人,是名第八十行。若即於彼以無量門稱揚讚述,是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第十十行。如是十十行,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當知亦爾。

 

復次律儀當知略有八種。一能起律儀。二攝受律儀。三防護律儀。四還引律儀。五下品律儀。六中品律儀。七上品律儀。八清淨律儀。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當定受。如是遠離。是名能起律儀。若正攝受遠離戒時。名攝受律儀。從是已後此遠離思五根攝受增上力故。恒與彼種子俱行。於時時間亦與現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攝善思。如先所受律儀防護而轉。由此思故或因親近惡友。或因煩惱增多。隨所生起惡現行欲。即便慚羞速能捨離。勿彼令我違越所受當墮惡趣。是名防護律儀。

復次,律儀當知略有八種:一能起律儀、二攝受律儀、三防護律儀、四還引律儀、五下品律儀、六中品律儀、七上品律儀、八清淨律儀。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當定受如是遠離;是名能起律儀。若正攝受遠離戒時,名攝受律儀。從是已後,此遠離思五根攝受增上力故,恒與彼種子俱行,於時時間亦與現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攝善思,如先所受律儀防護而轉。由此思故,或因親近惡友、或因煩惱增多,隨所生起惡現行欲,即便慚羞,速能捨離,勿彼令我違越所受,當墮惡趣。是名防護律儀。

 

若時失念諸惡現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懇自責發露所犯蠲除憂悔。後堅守護所受律儀。是名還引律儀。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

若時失念,諸惡現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懇自責,發露所犯,蠲除憂悔,後堅守護所受律儀,是名還引律儀。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

 

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

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

 

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此無漏律儀若得阿羅漢果時。但由能治清淨勝故勝。不由所治斷勝故勝。如是八種總立唯三。一受律儀。二持律儀。三清淨律儀。前二是受。防護還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靜慮無漏是清淨攝。

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此無漏律儀,若得阿羅漢果時,但由能治清淨勝故勝,不由所治斷勝故勝。如是八種總立唯三:一受律儀、二持律儀、三清淨律儀。前二是受,防護、還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靜慮、無漏是清淨攝。

 

問何故世尊建立苾芻近事近住三種律儀。答由三因故。謂佛所化有三種類。或有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或有能行離惡行行非離欲行。或不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依初所化類建立苾芻律儀。依第二所化類建立近事律儀。何以故。非居家迫迮現處塵俗。而能一向相續圓滿護眾學處。依第三所化類建立近住律儀。何以故。由此不能究竟行俱離行。但當勸進攝受。二因勿彼自謂重擔所鎮。謂前三支修離惡行。其後四支修離欲行。離非梵行俱修二種。

問:何故世尊建立苾芻、近事、近住三種律儀?答:由三因故。謂佛所化有三種類,或有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或有能行離惡行行,非離欲行;或不能行離惡行行及離欲行。依初所化類,建立苾芻律儀;依第二所化類,建立近事律儀。何以故?非居家迫迮,現處塵俗,而能一向相續圓滿護眾學處。依第三所化類,建立近住律儀。何以故?由此不能究竟行俱離行,但當勸進攝受二因,勿彼自謂重擔所鎮。謂前三支修離惡行,其後四支修離欲行,離非梵行俱修二種。

 

問苾芻近事近住律儀。當知各由幾支所攝。答苾芻律儀四支所攝。何等為四。一受具足支。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麤學處。是名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芻具苾芻戒。自此以後於毘奈耶別解脫中所有隨順苾芻尸羅。若彼所引眾多學處。於彼一切守護奉行。由此得名守護別解脫律儀者。是名受隨法學處支。

問:苾芻、近事、近住律儀,當知各由幾支所攝?答:苾芻律儀四支所攝。何等為四?一受具足支、二受隨法學處支、三隨護他心支、四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若作表白第四羯磨,及略攝受隨麤學處,是名受具足支。由具此支故,名初苾芻具苾芻戒。自此以後,於毘奈耶別解脫中所有隨順苾芻尸羅,若彼所引眾多學處,於彼一切守護奉行,由此得名守護別解脫律儀者,是名受隨法學處支。

 

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軌範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隨護他心支。軌範具足所行具足。如聲聞地已說。若於微細罪中深見怖畏。於所受學諸學處中能不毀犯。設犯能出。謂由深見怖畏及聰叡故。是名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何等為三。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遠離妄語。是第二支。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

由成就此二支者,所有軌範具足、所行具足,是名隨護他心支。軌範具足、所行具足,如《聲聞地》已說。若於微細罪中深見怖畏,於所受學諸學處中能不毀犯;設犯能出,謂由深見怖畏及聰叡故;是名隨護如所受學處支。近事律儀由三支所攝。何等為三?一受遠離最勝損他事支、二違越所受重修行支、三不越所受支。若永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損他妻妾,是名初支。遠離妄語,是第二支。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三支。

 

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何等為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離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遠離妄語是第三支。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伎樂塗冠香鬘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時堅守正念。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何以故。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

略說近住律儀由五支所攝。何等為五?一受遠離損害他支、二受遠離損害自他支、三違越所受重修行支、四不越所受正念住支、五不壞正念支。若能遠離損害他命、損壞他財,是名初支。離非梵行,是第二支。所以者何?由離此者不染習自妻妾故,不自損害;亦不染習他妻妾故,不損害他。遠離妄語,是第三支。除離諸酒眾、放逸處,離餘三處,是第四支。何以故?由歌舞伎樂塗冠香鬘、昇高大床、非時飲食常所串習,若遠離彼,數數自憶:我今安住決定齋戒,於一切時堅守正念。遠離諸酒眾、放逸處。是第五支。何以故?彼雖安住正憶念支,謂我今住決定齋戒,若為諸酒所醉,便發狂亂,不自在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