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3)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眼處。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問處觸處何差別。答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

云何眼處?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問:處觸處何差別?答: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

 

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答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不住處相。

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答: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不住處相。

 

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問處名何義。為顯何義建立處耶。答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間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問:處名何?為顯何義建立處耶?答: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間、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說如經。如是十遍處又有四處。謂空無邊處等。又有二處。謂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說者。如所說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攝。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說如經。如是十遍處。又有四處,謂、無邊處等。又有二處,謂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說者,如所說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攝。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是實有法。

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故,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爾。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所餘有支,是實有法。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何等為五。一眾苦引因依處。二眾苦生因依處。三眾苦引因。四眾苦生因。五眾苦生起。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知。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後諸行。乃至後時有觸緣受。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何等為五?一眾苦引因依處、二眾苦生因依處、三眾苦引因、四眾苦生因、五眾苦生起。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知。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後諸行,乃至後時有觸緣受。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

 

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於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取為緣故次後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觸緣受為所依處眾苦引因者。謂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名當來眾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

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於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取為緣故,次後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用觸緣受為所依處。眾苦引因者:謂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名當來眾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受,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

 

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時。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死。復得苦名。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覆蔽為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轉不可建立。

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即識、名、色、六處、觸、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時,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老死,復得苦名。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覆蔽為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法,都無軟中上品異故。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轉不可建立。

 

又異生心善染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

又異生心善、染、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

 

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法而可滅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

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法而可滅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

 

若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相。是名為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若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相,是名為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

 

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

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惱。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故,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

 

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攝。謂無明愛取。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取。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攝,謂無明、愛、取。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取。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中,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

 

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

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攝,謂識、名色、六處、觸、受。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一能生疑、二能生愛、三能生非處信、四能生見、五能生增上慢。

 

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又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故,於魯達羅(大自在)天、毘瑟笯(遍人天、遍淨天)天、世主天等非正處中,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施、無愛,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

又若於因無知,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中,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以求生天。

 

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染。見雜染。增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

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染、見雜染、增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故,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路。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苦。

 

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復此緣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廣分別。所餘緣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

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復次,緣起善巧如《本地分》已廣分別。所餘緣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

 

參考資料:

(1) CBETA 電子佛典 Big5 App (http://cbeta.org/result/T30/T30n1579.htm)

(2) 佛陀教育基金會 - 瑜伽師地論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7/T027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